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门对示】就是六祖大师教他的弟子如何去教法、说法,一般的佛经很少有这样的内容。【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因缘已经成熟,因为六祖大师准备要圆寂了,所以他们之后要到一方去度化。开悟跟说法还有一段距离,说法的人不一定开悟。开悟是自己,说法是要说到让别人开悟。【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弟子跟师父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法之后就离开了,二是得法之后为了报师恩,一直留在师父身边,直到师父圆寂才离开。【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说法。说实在的,这种说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来的。这一品你听懂最好,听不懂不要烦恼,等到你开悟的时候再研究到底怎么说法、怎么度人。但是你前面真懂,后面这品你会懂。【先须举三科法门,】说法的纲要,等于学佛的纲要。〔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动用三十六对,】应用。透过这个纲要,怎么去应用。应用真的只有三十六吗?这是表法。〔三十六对〕,就是七十二,就是变化无穷的意思。〔三十六对〕就是外境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总共三十六。【出没即离两边;】〔出没〕就是应用。无论你怎么讲,都不能够掉入一边的陷阱,不要讲有就一定有,没有就一定没有,这是落一边。所以人家问我一些问题,我常会说:「如果你觉得有,那当时你的心就有。」比如说你觉得有障碍,那就是有障碍,事实上是没有,有跟没有是你自己创造、决定的。你创造有跟没有,是你创造〔两边〕,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讲话到最后话收不回来,或是下不了台,就代表他没有办法〔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比如说我今天在这边讲,大家在这边听,只有一个重点,就是要识自本性而已。东讲西讲,就是要认识自己,真正地了解自己,所以说法的目的还不是回归〔自性〕!第二个概念,谁能够〔说一切法〕?这一切法从自性生,一切法从心想生,都没有离开自性。所以,你现在引度别人修行,最主要是引度他回来见性。对一般社会大众来讲,无论你怎么劝他,都是希望他趋于善,向上也是善。所以你跟别人讲话,不能离开规劝他向善这个做法。为什么一般人聊天都聊些没有意义的话?有时候人家在讲是非你也讲,人家在骂主管你也加入去骂,你并没有导归人家趋于善。讲世间法要归于善,讲出世间法在归于〔自性〕,这样你就知道怎么聊,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不变的,你就不会造口业。明白这样概念的人,就能够度化众生,就能够规劝别人、鼓励别人,而且你才知道怎么守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够修你的福报,进入你的功德。【忽有人问汝法,】别人问我们法义。【出语尽双,】也就是说如果对方讲右边,你讲左边来破右边,如果他讲左边,你用右边来破左边。你说是左边对还是右边对?停在任何一边就是不对。你说是禅宗比较好还是净土比较好?诽谤别人就是不好,自赞非他就是不好。【皆取对法,来去相因;】此有故彼有,意思就是任何的概念、名相毕竟是相对的,所以这两个彼此有因缘的关系。就好像说有人说「长」,所以才有「短」这个名词的出现,就是因为有「善」所以才有「恶」的概念,就是因为有「贫」才有「富」的概念。如果我们全部的人都骑脚踏车,你就不需要羡慕宾士汽车了。有很多的概念,就是因为有彼此的关系建立的。在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无故彼无,〔二法尽除〕就是相对的概念完全不执着。假设你不去执着那个叫做烦恼,也不需要产生这个叫做菩提;假设你不执着美跟丑,那美丑是完全不会困扰你的,所以此无故彼无。我举个我自己的实例,曾经人家问我,说:「师父,到底有没有心?」我就跟他说:「你问我那一刹那就有,当问完之后就没有。」我有心才能回答你,但问完了就没有,那你说有还是没有?这是回答的方式,你不需要讲说:「我没有心。」或说:「我有一颗心。」你有一颗心,那颗心常常是破碎的心。你要知道,语言文字是用来教化,不是用来争辩的。假设我讲「没有」能教化你,我就讲「没有」;假设我讲「有」能够教化你,那我就讲「有」,那到底是有或没有?陷阱!当你想一定要怎么样,就是陷阱。比如说,你现在是要跟我讲现象还是本体?是要跟我讲哪一种层次?所以不可以讲一个定法。这样的概念一般人不好懂,尤其不懂禅的人更不好懂。一般人只有一种概念,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所以善恶分明,嫉恶如仇,那就叫做不会变通。就像颜回输冠的故事,不要为了你的话,让别人输掉一个头。如果你讲的是对的,为了能够保住别人的头,就算你输掉一顶帽子,你也要输。你讲的是对,但你坚持你的对,有时候会害到别人,所以你肯定变成是错了。不要坚持自己对,要绕回来,这真的很困难。就好像历史故事里,我们虽然都讲说昏君,但是昏君真的好人、坏人他不知道吗?忠臣他不知道吗?有时候还是知道啊!但他可能为了怕动摇国本,为了国家的利益,好人跟忠臣有时候还是不得不杀。你要注意这个概念,比如我们这一班都很好,假设每个人都讨厌班长,那我不得不把班长赶走。你会问:「这样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常常有人说:「师父你偏心。」难道你的心在中间吗?我的心本来就偏一边。不可以以现象界来谈事情,你的公平跟平等是以什么为标准?你觉得它比较短,是你说的。我觉得五个手指头长短不一样,但我觉得五根都美丽。我不是讲它现象界平等,我是讲它真的平等。但你们讲不公平讲的是现象界,你为什么要这样看呢?从现象界的角度来看,你怎么会服气呢?一个开悟见性的人没有什么服不服气,我们凡夫才会以现象界来探讨这个问题。原则上六祖大师讲的就是最根本的原始佛教《杂阿含经》的理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不要小看这个理论,你也不要认为你懂,你会用才算懂。你们佛法读过多少理论,但是你们很少用,原则上还是用你自己的脑袋在过人生。你真的能把佛法的道理落实、实践出来,应用得善巧、巧妙吗?不见得。

  【三科法门者,阴、】五蕴。【界、】十八界。【入】十二处。【也。】你学佛法要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就很容易掌握佛法,很容易明白佛法到底在讲什么。讲三个,事实上浓缩起来就是一个,就是五蕴。为什么要讲三个呢?就讲五蕴就好了?因为众生每个人执着的角度不同,比如说有的人比较偏向于名,有的偏向于利,有的偏向于赌,有的比较偏向于色。讲三个的意思,懂一个,其他两个就能懂。但为人家说法你都要懂,因为你要帮助所有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这是针对比较执着于心的人讲的。心就是精神,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执着于精神,还没有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执着于物质。为什么针对执着心的人谈五蕴呢?心法就是受想行识,只有色是色法,所以比较偏于心,偏于精神层次。对于执着心的人,重点在于破他的五蕴,事实上教每个人的方式是不太一样。你既然执着心,我就跟你讲心的现象,让你不再执着心的现象。【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六尘加六根,十二入比较偏向于物质,跟身体的感官肉体,这是针对执着于身体的人,比较偏向于执着色法的人,他执着物质,所以分析物质让他不要执着,他执着精神,所以分析精神的状态让他不要执着精神。【界是十八界,六尘、】物理现象。【六门、】生理现象。【六识】心理现象。【是也。】十八界合起来,就是针对既执着心法,也执着色法的人,你就要全部讲给他讲,这样的人就要详细讲十八界给他听。请问,现在你的朋友一定有执着,你应该为他讲五蕴,十八界还是十二入?假设他全部都执着,怎么跟他讲?讲这些是针对学佛的人。对一般人,他执着财色名食睡,你就一个一个讲给他讲。比如他执着股票,你就要分析股票给他听,假设他执着感情,你就要为他分析感情。你不要学完佛法之后,和别人都合不来啦。那天有个台北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我的股票已经输了一千万啦!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你们说呢?你劝人家,他听不下去,没有用啊。我就这样回答他:「如果我叫你不要玩,你做不到,不然你现在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了,所以叫你不要玩我就明明知道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劝你是没有意义的。但我叫你继续玩,那又违背我的职责。叫你不要玩,不听,叫你去玩,我就讲错了。你叫我怎么办呢?」他就笑一笑。我说:「好。我要出入即离开两边,怎么样?让你玩,但是不要玩股票。让你玩,就是不执着不要。不要玩股票,就是不执着玩股票。」他说:「师父,你说的是什么?我听不懂。」我说:「你学佛,应该有一个概念,假设你有那个福报,那谁也抢不走;假设你没有那个福报,你再多也换不回来。」乐透现在多少?五十。中一支,可以得多少?我的意思是说,你去买乐透,如果有福报,一支就中了;如果不中,当布施。没有错,这叫出入即离两边。你们也可以签?这样就不对,是因为针对他放不下,来破他的问题;而你们本来没有问题,来创造一个问题就不行。你们不要乱用,不是叫他要,也不要叫他不要,用一个合理的角度让他释怀。你们学完佛法不要按照佛法来讲,如果他不懂佛法,要依当时的状态,你明白这个道理,要转换他听得懂的语言来为他开示。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第八意识。我们的自性就像一个大仓库一样,可以含藏一切,就像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一切都没有离开自性。【若起思量,】第七意识,就是起心动念。但是,这里说〔若起思量〕,前面六祖大师又讲莫思量,到底要不要思量?你要注意,六祖大师在讲偈时又讲「对境心数起」,讲来讲去谈一个问题,心本来就有作用,你不可以讲作用不对,不对的是你的作用错了。为什么众生心有作用?佛心也有作用,重点不是心有作用,你不要害怕你的心,而是你的心产生的作用是迷还是悟,才是重点。【即是转识。】第七意识,这句话有唯识的概念,但我们现在不要讲那么复杂。如果是迷的人,就是将你本来般若智慧变成意识。我们现在产生不了般若,都是意识形态。悟的人就是将意识转成智慧,叫做〔转识〕成智。这一句话当中,无论是迷跟悟,自性还是含藏万法,只是你的作用是转对还是转错。我们众生有十八界,佛也有十八界,只是说你怎么去展现它,因为一切都是从自性而出。讲简单一点。禅宗的东西,它尽量少用名相,他是直接了当的。【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讲的就是这个身心动作,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色法就是现象,心法就是作用。现象跟作用皆不离开本体,〔自性〕是本体。【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禅讲的很简洁,有时候你按文字翻,是会有毛病的。〔自性〕本来没有正也没有邪,这里讲自性是邪,原则上是迷的状态,并不是自性有邪。邪跟正关键在于正见和邪见,若是你有邪见,你所展现出来都是邪,如果你有正见,你所应用的一切皆是正,所以有一句话,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那你说法有没有正跟邪?没有,是因为人的关系,就像我们拿砒霜,它能害人也能救人,就像毒蛇也是一样。【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这两句话,你有什么体悟吗?你一直在等待什么时候才能够修成佛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端坐紫金莲?什么时候才能够成佛?我告诉你,你当下就可以成佛,你的身口意纯善,你就是佛,这样够清楚了吧!那叫〔佛用〕。佛不在很远的地方,不是要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你不要停留在这种概念,你为什么不把握当下,一念即到西方?!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是可以突破时空的。你不要看不起你自己,最近新闻不是讨论一个更生人事件吗?君子或小人,你过去是小人,未必现在跟未来还是小人,你当下就可以成神成仙,圣贤你一念就可以成。你纯然是这个样子,你自然就会散发出那种气质。有的人要去上什么模特儿训练班,什么国际礼仪,之后才能够变成一位淑女,我们可以教她顿悟变淑女,也是一念之间,当下变成一个人。但问题是我们一般人不太相信,因为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说一定需要什么什么,才能够怎样怎样。所以你想当众生,事实上就是众生,你想当佛,事实上就是佛,你可以去印证的。你不要说:「我没有看到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别人是别人的事,你是你的事,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你就认为你也没有办法。【用由何等?】这样的作用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作用指的是恶用跟善用。【由自性有。】不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状态,它还是从〔自性〕展现的,所以你要好好地去见性啦,这样那些就不会再障碍你。不见性的人,自卑的永远自卑,傲慢的永远傲慢,因为他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平等,没有看到众生皆有佛性的概念。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讲的就是自然界。事实上佛法当中,这五对中的一对〔阴与阳对〕,佛法几乎不用。但六祖大师生在中国,阴阳是中国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尤其禅宗的曹洞宗曾经用《易经》的卦象讲怎么修行,佛法也影响到宋朝的理学,一些高僧大德,像憨山大师注解《道德经》,藕益大师着《周易禅解》,这些都是文化的融合。因为六祖大师是中国人,所以用中国的思维模式来讲这个概念。以《易经》的先天八卦来说明:用干卦代表天,坤代表地,所以〔天与地对〕。离卦代表日,坎卦代表月,〔日与月对〕。第三对〔明与暗对〕,讲的就是昼跟夜,左边震、离、兑、干四卦是阳盛阴衰,表示天色渐明;右边巽、坎、艮、坤四卦是阴盛阳衰,表示天色渐暗。一边属阳,一边属阴。再来,上面干卦是三个阳,下面坤卦是三个阴,所以是三阳三阴;左边离卦是两阳一阴,右边坎是两阴一阳,合起来也是三阳三阴;兑、艮两卦,相加亦是三阳三阴;震、巽两卦,相加也是三阳三阴,这叫做阴与阳对。所以才有〔阴与阳对〕。〔水与火对〕,离卦又代表火,坎卦又代表水,所以六祖大师讲自然界的现象,《易经》用八个卦来涵盖一切人生宇宙的变化,如果你懂《易经》,我画出卦,你就知道原来六祖大师所讲的也没有离开这样的范围,这也离不开「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阳跟阴,或是天跟地,所有的一切,用到有情的众生就是雌雄,所有的东西一定都是匹配成对,这样才能够产生一切的万事万物。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就代表阴阳是互为因缘关系的。这〔五对〕就是我们如何借助外面的现象来为人家说法。

  【法相语言十二对:】你要注意,表面上〔法相〕好像是文字,那〔语言〕就是语言,事实上它们难道不一样吗?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文字是静态的语言,语言是动态的展现,你不要以为它们不一样。【语与法对、】〔语〕就是语言,〔法〕就是法相,文字、语言构成我们人类的思想。【有与无对、】学佛法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佛法假设归纳出两宗,就是空宗跟有宗。这是相对的概念,所有都是相对的,但我们习惯用〔有〕跟〔无〕的概念来讲。【有色与无色对、】讲的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归类有,无色界归类无,我们众生不离开三界,所以我们要超越三界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有相与无相对、】〔有相〕讲的是事,〔无相〕讲的是理。〔无相〕是性空,〔有相〕是缘起。【有漏与无漏对、】漏是烦恼的意思。〔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有漏〕是迷的状态,〔无漏〕是悟的状态。【色与空对、】我们读《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法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色〕〔空〕如何一如?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动与静对、】这是现象界的问题,这讲的是一种境界。【清与浊对、】我们常常用〔清〕跟〔浊〕来比喻心,也来比喻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清〕就是极乐世界,〔浊〕就是五浊恶世,这个原则上离不开心。【凡与圣对、】讲的就是人,一般众生修行跟不修行的状态。【僧与俗对、】在家跟出家人。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开悟成佛,但在家有在家的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出家人要说法,在家人要护法,每个人各尽其职。【老与少对、】除了年龄、经验之外,就是先后顺序的问题。佛经常出现「长老须菩提」。【大与小对,】佛法常用大乘跟小乘,大人跟小人,大智跟小智,大根跟小根。【此是十二对也。】告诉他的弟子如何去讲法,在讲法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名相,要用这些名词去加以变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