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详情]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二集

  这个佛他在吃的,穿的,用的,处处都是教我们啊依中道而行,那现在啊这些菩萨们啊顶礼佛足,也是这样,依中道而行。那他们各个而白佛言。

  那现在以大势至做代表了,看看他怎么说呢,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念佛三昧

  现在大势至菩萨在释迦牟尼面前啊,说起了过去因中所遇到的佛,是如何教他念佛法门的。那到底过去多长世间以前呢。

  这里说了,往昔,恒河沙劫,那恒河是印度一条啊最大的河流,而河流两岸啊,那个沙到底有几颗,那个只能用无量无边来形容。

  那劫是多长时间,劫就是啊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叫做劫,所以这一个大劫的时间是极为漫长的,那现在大势至告诉我们说。

  他在过去恒河沙劫的时候,那个时候修行的时候有遇到一个佛,是什么佛呢,有佛出世,名无量光,这个佛就叫无量光佛。

  然后在那一个大劫里面总共十二个佛同时啊就相继的出现在人间,所以下一句又说了,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那这十二个佛呢,他是一个接一个的相继的出现在人间,那当时才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出现在人间,那我们现在贤劫。

  我们现在这一个劫里面居然有一千个佛要出现在人世间,所以我们这一个劫叫做贤劫,有圣贤之人很多很多,出现在世间。

  这也是我们这一个劫里面,众生福报比较大,善根比较好,所以才会感应到千佛出世,而他们当年那一个劫里面只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出现在世间。

  所以这样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想想啊,运气还是不错的,能够在这一个劫里面这个在人世间出现,遇到这个劫里面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

  那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个佛,后面还有九百多个佛,所以啊我们将来遇佛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当然我们要是能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后,以后将来再倒驾慈航回来啊,再帮助九百多个佛一起弘扬正法

  那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太好运了。既遇到贤劫的千佛将要出世,更能够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是我们莫大的福报了。

  那现在这个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世以后,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在那十二个佛的最后一个,佛号叫做超日月光佛。

  看来这个佛呢,他的功名无量啊,比太阳,月亮光明还要殊胜,所以从他的名号里面,我们会看出这个佛功德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看来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念佛三昧的功夫是超日月光佛教给他的,这是最初教他念佛三昧的老师。

  那这个超日月光佛,他如何教这一个大势至菩萨呢,后面开始要举出了比喻,告诉我们。

  所以下一段就是古佛说喻,那前面说的是往昔的一些姻缘,现在是古佛说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那在这里面就用比喻告诉我们,念佛的人应该要用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来念佛,从这个比喻里面我们将要看出来这种心态很要紧。

  这里面举的比喻说,譬如有那么一个人啊,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一专为忆,就是其中一个人专门忆念对方,老是想念对方,就像两个亲人一样,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可能都见不到面。

  然后因为几年不见的时候,就会怎么样,心里会想念对方,然后一专为忆,其中一个可能更爱另外一个,然后天天想啊想啊想他。

  一般儿女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在老家的父母都是这个样子,他会天天倚门祈盼,盼望儿女哪一天要回来,特别是节日来的时候,父母肯定会站在门口向远方看,或者站在高高的地方向远方瞭望,希望现在要过年了,儿女回来了没有。

  又要过什么好节日了,八月中秋节了,看看儿女回来了没有,这世间的父母期盼儿女回来的心,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但奇怪的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女,有时候工作忙的还真的把父母给忘掉了,而且没有像父母想儿女那么强烈,纵然儿女也有想念父母。

  但是跟父母比起来,可能那种强烈的程度,差的是十万八千里,除了极少数的孝子可能想念父母会想念的很厉害。

  但一般的儿女在远方工作的时候,想念父母可能就没那么多,所以在这比喻里面我们看到了。

  另外一人是怎样,专忘,忘是忘记啊,他老是给忘记掉,他不是不想,他偶尔也会想,但是他会经常忘记,是这个样子。

  所以就出现了两种状况,一个是一专为忆,另一个是一人专忘,现在出现了这两种情况,那这两种情况用来比喻谁啊,那个一专为忆是比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众生啊,念念想要令众生往生净土,想要普渡一切众生,所以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家看到可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佛像怎么跟释迦牟尼啊,跟药师琉璃光如来啊,跟其他的各种佛像都不一样,他的状态都不一样。

  其他的佛像要嘛就是手放在这里,要嘛手上还要拿一个药钵,像药师如来手上拿了一个药钵,然后这个各种各样的手势跟阿弥陀佛的就是不同。

  阿弥陀佛的手势是什么手势,他的这个左手这样放在心口,左手上面放一朵莲花,这朵莲花是接引往生的人,他的莲花台,然后另外一只手,是这样向下垂下来,那垂下来是想干嘛,表示天天去接引众生,所以接引到莲花台上,所以阿弥陀佛的佛像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天天很忙,好像他是个大忙人,他确实是个大忙人,因为每天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很多。

  据经典介绍啊,每天往生净土的人就像下大暴雨一样,一个雨滴就等于一个往生的人,你说一场狂风暴雨过来有几个雨滴啊,每天从十方世间生到极乐净土的人就像暴雨那么多,天天都无量无边,但是不管怎么样,佛都是天天盼望着大家全部都来,下暴雨那个还不够,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生我国,这在四十八愿里面,一开始我们就看到这句话,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专为忆,这个一指的是谁,指的就是阿弥陀佛。

  然后另外一人专忘,这一人是谁啊,就是我们,我们念佛,说实在话,最近这几年念的还不错,还能够天天念,但是在早期呢,在早期信心还没有非常坚定的时候,说实在话也老是忘记啊,然后念着念着就忘了,然后一忘记了可能很长时间都记不起念佛,然后忽然间记起来了,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了几句,所以说实在话,就一人专忘,老忘记,那这个还是学佛以后一人专忘。

  其实在学佛以前,连佛都没念啊,那不知道几十年,那开头从出生到学佛的之前那一个过程,那几十年当中恐怕一句都没念过,那忘记的很彻底了,所以啊,看了这些以后,现在心里就觉得好惭愧,今天看到这一句,一专为忆,一人专忘的时候,我们就马上想到,这一人专忘的就是我们啊。

  很惭愧,对不起弥陀母亲,弥陀就是那一个渴望儿女回来的母亲,我们就是那一个不孝顺的儿女,在外面老是把母亲给忘记了,所以啊,大逆不道,不孝,那现在要赶快孝顺父母,也要做到一专为忆,佛忆念我,我也要忆念佛啊,这样两个人一起忆念,往生净土就快了,为什么,心心相应才能感应,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假如念佛只是偶尔有空念念,没空就忘记,那这样不行。

  所以你看下一句怎么样呀,告诉我们说,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就是断断续续,因为一人专忘,一人唯忆,这样一来,两个人心好像有时候两颗心相应,有时候又不相应,这样就出现了这两个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逢不逢就是相应不相应,我们的心偶尔念的时候相应了一下,但才相应了几分钟又胡思乱想了,妄想纷飞又不相应了。

  所以啊,若即若离,或见非见,说的就是这种似有似无的感觉,就像这个电源的那个保险丝,保险丝接触不良,接触的时候灯亮了一下,然后一断了灯又暗了,然后因为接触不良,就会暗了亮了暗了亮了,老是这个样子,这样几下子,完了,整个灯都烧掉了,所以灯也烧了,保险丝也烧了,那这样就全完了。那我们现在要把他链接上去,不要这样弄得接触不良,像这里说的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是接触不良。

  我们自己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啊接触不良,就会出麻烦,所以现在人用电脑啊用什么的,都需要电,只要哪一个角落接触不良,都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现在念佛的心也不能够接触不良,我们时时刻刻心中要想着佛,要想着往生极乐净土,想着佛的一切美好一切功德。

  所以说或见非见,若逢不逢,要是那样的话,那个就不会或见非见了,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呢,后面教我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两个人啊互相忆念对方啊,叫做二人相忆,那个相就是互相,佛忆念众生,这个是不需要再说了,因为佛的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所以他忆念众生的心也是永恒的不生灭的。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佛那边念不念我们,而在于我们念不念佛,所以现在问题在我们了,那么我们要做到二忆念深,跟佛一样,忆念很深很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想乖异。我们的心要跟佛一样,从生至生,什么叫从生至生,就是从今生到后生,从后生到大后生,所以生生世世都要忆佛念佛,这样我们的心跟佛的心就会形影不离,就是这里说的,同于形影。

  那这个形就是我们人的身形,影呢就是我们人站在太阳下地上的那一个倒影,那形跟影是永远不会离开的,所以叫做形影不离,那在这里叫做同于形影,那不相乖异,乖就是违背,异就是不同,两颗心呢,并不互相违背,并没有互相不同,我们的心也想着佛,佛的心不也想着我们吗,那么两颗心互相想着对方,两个人就会越靠越近,最后成为一体。那么念佛念到这个时候啊,弥陀即我,我即弥陀,弥陀与我本为一体。

  这就是经典上另外一句话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啦,我们的心跟佛跟无量众生都是无二无别啦,你证到了这种法界一如的境界以后,你是证得法身了,所以啊在这里面教我们的这些比喻我们要牢牢记住了,那后面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忆念众生,就像母亲想儿子一样,所以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假如儿女不孝跑了,不肯赡养父母,跑到外面去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再盼望也是回不来,所以虽忆何为,这就代表什么,代表有一部分没有善根的人,他不肯念佛了,这个时候你假如勉强逼他念他也不念。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