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详情]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二集
这个佛他在吃的,穿的,用的,处处都是教我们啊依中道而行,那现在啊这些菩萨们啊顶礼佛足,也是这样,依中道而行。那他们各个而白佛言。
那现在以大势至做代表了,看看他怎么说呢,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现在大势至菩萨在释迦牟尼面前啊,说起了过去因中所遇到的佛,是如何教他念佛法门的。那到底过去多长世间以前呢。
这里说了,往昔,恒河沙劫,那恒河是印度一条啊最大的河流,而河流两岸啊,那个沙到底有几颗,那个只能用无量无边来形容。
那劫是多长时间,劫就是啊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叫做劫,所以这一个大劫的时间是极为漫长的,那现在大势至告诉我们说。
他在过去恒河沙劫的时候,那个时候修行的时候有遇到一个佛,是什么佛呢,有佛出世,名无量光,这个佛就叫无量光佛。
然后在那一个大劫里面总共十二个佛同时啊就相继的出现在人间,所以下一句又说了,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那这十二个佛呢,他是一个接一个的相继的出现在人间,那当时才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出现在人间,那我们现在贤劫。
我们现在这一个劫里面居然有一千个佛要出现在人世间,所以我们这一个劫叫做贤劫,有圣贤之人很多很多,出现在世间。
这也是我们这一个劫里面,众生的福报比较大,善根比较好,所以才会感应到千佛出世,而他们当年那一个劫里面只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出现在世间。
所以这样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想想啊,运气还是不错的,能够在这一个劫里面这个在人世间出现,遇到这个劫里面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
那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个佛,后面还有九百多个佛,所以啊我们将来遇佛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当然我们要是能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后,以后将来再倒驾慈航回来啊,再帮助九百多个佛一起弘扬正法。
那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太好运了。既遇到贤劫的千佛将要出世,更能够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是我们莫大的福报了。
那现在这个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世以后,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在那十二个佛的最后一个,佛号叫做超日月光佛。
看来这个佛呢,他的功名无量啊,比太阳,月亮光明还要殊胜,所以从他的名号里面,我们会看出这个佛功德。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看来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念佛三昧的功夫是超日月光佛教给他的,这是最初教他念佛三昧的老师。
那这个超日月光佛,他如何教这一个大势至菩萨呢,后面开始要举出了比喻,告诉我们。
所以下一段就是古佛说喻,那前面说的是往昔的一些姻缘,现在是古佛说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那在这里面就用比喻告诉我们,念佛的人应该要用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来念佛,从这个比喻里面我们将要看出来这种心态很要紧。
这里面举的比喻说,譬如有那么一个人啊,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一专为忆,就是其中一个人专门忆念对方,老是想念对方,就像两个亲人一样,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可能都见不到面。
然后因为几年不见的时候,就会怎么样,心里会想念对方,然后一专为忆,其中一个可能更爱另外一个,然后天天想啊想啊想他。
一般儿女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在老家的父母都是这个样子,他会天天倚门祈盼,盼望儿女哪一天要回来,特别是节日来的时候,父母肯定会站在门口向远方看,或者站在高高的地方向远方瞭望,希望现在要过年了,儿女回来了没有。
又要过什么好节日了,八月中秋节了,看看儿女回来了没有,这世间的父母期盼儿女回来的心,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但奇怪的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女,有时候工作忙的还真的把父母给忘掉了,而且没有像父母想儿女那么强烈,纵然儿女也有想念父母。
但是跟父母比起来,可能那种强烈的程度,差的是十万八千里,除了极少数的孝子可能想念父母会想念的很厉害。
但一般的儿女在远方工作的时候,想念父母可能就没那么多,所以在这比喻里面我们看到了。
另外一人是怎样,专忘,忘是忘记啊,他老是给忘记掉,他不是不想,他偶尔也会想,但是他会经常忘记,是这个样子。
所以就出现了两种状况,一个是一专为忆,另一个是一人专忘,现在出现了这两种情况,那这两种情况用来比喻谁啊,那个一专为忆是比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众生啊,念念想要令众生往生净土,想要普渡一切众生,所以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家看到可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佛像怎么跟释迦牟尼啊,跟药师琉璃光如来啊,跟其他的各种佛像都不一样,他的状态都不一样。
其他的佛像要嘛就是手放在这里,要嘛手上还要拿一个药钵,像药师如来手上拿了一个药钵,然后这个各种各样的手势跟阿弥陀佛的就是不同。
阿弥陀佛的手势是什么手势,他的这个左手这样放在心口,左手上面放一朵莲花,这朵莲花是接引往生的人,他的莲花台,然后另外一只手,是这样向下垂下来,那垂下来是想干嘛,表示天天去接引众生,所以接引到莲花台上,所以阿弥陀佛的佛像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天天很忙,好像他是个大忙人,他确实是个大忙人,因为每天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很多。
据经典介绍啊,每天往生净土的人就像下大暴雨一样,一个雨滴就等于一个往生的人,你说一场狂风暴雨过来有几个雨滴啊,每天从十方世间生到极乐净土的人就像暴雨那么多,天天都无量无边,但是不管怎么样,佛都是天天盼望着大家全部都来,下暴雨那个还不够,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生我国,这在四十八愿里面,一开始我们就看到这句话,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专为忆,这个一指的是谁,指的就是阿弥陀佛。
然后另外一人专忘,这一人是谁啊,就是我们,我们念佛,说实在话,最近这几年念的还不错,还能够天天念,但是在早期呢,在早期信心还没有非常坚定的时候,说实在话也老是忘记啊,然后念着念着就忘了,然后一忘记了可能很长时间都记不起念佛,然后忽然间记起来了,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了几句,所以说实在话,就一人专忘,老忘记,那这个还是学佛以后一人专忘。
其实在学佛以前,连佛都没念啊,那不知道几十年,那开头从出生到学佛的之前那一个过程,那几十年当中恐怕一句都没念过,那忘记的很彻底了,所以啊,看了这些以后,现在心里就觉得好惭愧,今天看到这一句,一专为忆,一人专忘的时候,我们就马上想到,这一人专忘的就是我们啊。
很惭愧,对不起弥陀母亲,弥陀就是那一个渴望儿女回来的母亲,我们就是那一个不孝顺的儿女,在外面老是把母亲给忘记了,所以啊,大逆不道,不孝,那现在要赶快孝顺父母,也要做到一专为忆,佛忆念我,我也要忆念佛啊,这样两个人一起忆念,往生净土就快了,为什么,心心相应才能感应,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假如念佛只是偶尔有空念念,没空就忘记,那这样不行。
所以你看下一句怎么样呀,告诉我们说,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就是断断续续,因为一人专忘,一人唯忆,这样一来,两个人心好像有时候两颗心相应,有时候又不相应,这样就出现了这两个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逢不逢就是相应不相应,我们的心偶尔念的时候相应了一下,但才相应了几分钟又胡思乱想了,妄想纷飞又不相应了。
所以啊,若即若离,或见非见,说的就是这种似有似无的感觉,就像这个电源的那个保险丝,保险丝接触不良,接触的时候灯亮了一下,然后一断了灯又暗了,然后因为接触不良,就会暗了亮了暗了亮了,老是这个样子,这样几下子,完了,整个灯都烧掉了,所以灯也烧了,保险丝也烧了,那这样就全完了。那我们现在要把他链接上去,不要这样弄得接触不良,像这里说的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是接触不良。
我们自己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啊接触不良,就会出麻烦,所以现在人用电脑啊用什么的,都需要电,只要哪一个角落接触不良,都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现在念佛的心也不能够接触不良,我们时时刻刻心中要想着佛,要想着往生极乐净土,想着佛的一切美好一切功德。
所以说或见非见,若逢不逢,要是那样的话,那个就不会或见非见了,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呢,后面教我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两个人啊互相忆念对方啊,叫做二人相忆,那个相就是互相,佛忆念众生,这个是不需要再说了,因为佛的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所以他忆念众生的心也是永恒的不生灭的。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佛那边念不念我们,而在于我们念不念佛,所以现在问题在我们了,那么我们要做到二忆念深,跟佛一样,忆念很深很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想乖异。我们的心要跟佛一样,从生至生,什么叫从生至生,就是从今生到后生,从后生到大后生,所以生生世世都要忆佛念佛,这样我们的心跟佛的心就会形影不离,就是这里说的,同于形影。
那这个形就是我们人的身形,影呢就是我们人站在太阳下地上的那一个倒影,那形跟影是永远不会离开的,所以叫做形影不离,那在这里叫做同于形影,那不相乖异,乖就是违背,异就是不同,两颗心呢,并不互相违背,并没有互相不同,我们的心也想着佛,佛的心不也想着我们吗,那么两颗心互相想着对方,两个人就会越靠越近,最后成为一体。那么念佛念到这个时候啊,弥陀即我,我即弥陀,弥陀与我本为一体。
这就是经典上另外一句话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啦,我们的心跟佛跟无量众生都是无二无别啦,你证到了这种法界一如的境界以后,你是证得法身了,所以啊在这里面教我们的这些比喻我们要牢牢记住了,那后面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忆念众生,就像母亲想儿子一样,所以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假如儿女不孝跑了,不肯赡养父母,跑到外面去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再盼望也是回不来,所以虽忆何为,这就代表什么,代表有一部分没有善根的人,他不肯念佛了,这个时候你假如勉强逼他念他也不念。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 上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一集
- 下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三集
- 一切论典,为什么都是以礼敬开头,有何目的?
- 什么是真如?真如的不同名称有几种?
- 佛经的五不翻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
-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
-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出自哪部经?多少字?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 为什么要学习《地藏经》?学地藏经的目的
-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法华经》?
- 《圆通章》的出处殊胜
- 抄完的经书怎么处理?
- 题解之“波罗蜜”
- 题解之“般若”
- 题解之“金刚”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 《金刚经》的译本有几种?六大译本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一集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三集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四集
- 念佛圆通章讲记
- 拜经是一字一拜还是一句一拜?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