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详情]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三集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耐心等,等到他善根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劝他,而善根还没到的时候,你勉强劝他念佛,他不但不肯念,可能会跟你产生抵触,那这样啊他不但不念佛,还会骂你,不但会骂你,可能连佛他都一起骂,不但骂佛,说不定连佛的妈妈爸爸都一起骂了,反正他什么都敢骂,那这样侮辱佛,就会种下重大恶业。
所以啊劝一个人念佛,就好比带一头牛去河边喝水一样,我们只要把牛带到河边了,然后你千万千万不要按着牛头去喝水,你这样按着牛头,他不但不喝还顶你,用牛角顶一下,可能会要你的老命了,所以一定要明白,只要带到河边,让他吃河边的青草,他吃的多了,口渴了,他自己会到河里面去喝清水,你也不需要去按,他自己会去只要你带到河边,那要劝一个人念佛也是这样,只要我家里面把佛的书籍啊影片啊各方面,反正这些有关佛法的经典,各种著作提供方便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书架上去,然后家里其他的人,可能他有空的时候就会去翻一翻,看一看,然后翻啊翻啊,看啊看啊,久了以后,他说不定某句话就会触动他的灵感,一下子他就乐意学佛了。
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问你说啊,到哪里去皈依啊,到哪里去听经闻法啊,去哪里受戒啊等等,这时候你再跟他说,一说他就会相信,而在这之前,你怎么说他就是不信,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劝人念佛要有耐心,就是这里说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意思就是说这一个众生,念佛的众生,他善根还没到的时候,你不可以逼他,你要等,等到差不多了,再劝,所以这时候虽忆何为,你勉强去逼迫他念佛,没用的,要等。
所以下一句又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个子就是那个念佛人,现在他善根终于成熟了,他肯念佛了。叫做子若忆母,母表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所以现在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人,我们开始懂得忆念母亲了,所以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就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样的念念不忘。假如念到那种虔诚,那种专注的程度的话,那么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一对母子之间。历生以来就会在一起,所以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也会看到,假如一个人投胎到某一个家庭,说明这一个人跟这一个家庭的父母啊是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就是忆念,忆念就会结成阿赖耶识的种子,然后种子多了,业力就猛烈,业力猛烈了就会吸引到一起,成为一家人,所以我们现在要跟佛做一家人,跟佛在一起,就要往生到莲池海会,所以母子历生,相聚就越来越近了,不会那么遥远了,所以叫不相违远。
那这一段是古佛超日月光佛跟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比喻,那下一段是古佛说法,要跟大势至菩萨说这个念佛三昧的法,后一段说了,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那在这里面告诉我们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句话一直以来,所有劝人念佛的法师在弘法过程里面引用的可能是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实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很简单,就是念佛可以成佛,念佛必定成佛,现在这里用的词句,语气是非常肯定,用的是什么必定,那我们知道只要见到阿弥陀佛,结果是怎么样,就是悟无生法忍,而且悟的不仅仅只有一个无生法忍。
据《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能够悟到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那一般我们都说最重要的那个无生法忍,这也是古人跟我们说,花开见佛悟无生,只要到了极乐世界,莲花一开,见到阿弥陀佛,就悟到无生法忍了,跟今天这里面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就必定见佛,那么这一句必定见佛就有两重含义了,当然第一重含义,见的是什么佛,就是阿弥陀佛,那第二重含义见的是自性佛,为什么。悟无生法忍的人就是明心见性,见到自性不生不灭,对于自性不生灭的这个道理,他已经认可了,他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亲眼见到了,所以叫做见性,也叫做无生法忍,所以看到这一句以后,我们心里明白,原来念佛就能成佛,那忆佛跟念佛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这个曾经也有人特地啊问我这个问题,因为他读《圆通章》的时候读到忆佛念佛,然后他心里就在想忆佛跟念佛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其实啊忆佛就是观想佛,那念佛那就多了,他有持名念佛,也有观想念佛,也有这个实相念佛,那当然也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相好庄严,反正这个就多了,所以念佛这个概念里面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那个忆佛为什么是观想佛呢,忆就是回忆,就是忆想,比如说我们现在眼睛闭起来,回忆起小时候的这个好朋友,你会发现到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那些好朋友是如何在一起玩耍,如何在一起调皮捣蛋,恐怕是历历在目。那这种回忆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在观想啊,其实忆念就是在观想,所以现在在这里说忆佛那么就是观想佛。
那念佛我们就从狭隘一点来理解,念佛直接就理解作持名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那忆佛念佛简单理解就是观想佛的形象功德,忆念佛的名号,那这样就叫忆佛念佛,这是简单一点就这么理解了,那我们现在一般采取最多的就是持名念佛,我们直接忆念阿弥陀佛名号,那这样念啊念啊念啊,现前当来也是必定见佛,那这一个人就去佛不远,他跟佛的距离就越来越靠近了,这个去是指相去,就是相互之间的距离,叫做去,在古汉语里面,去就是相去,就是距离的意思,就是离佛不远了,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再假借任何的善巧方便,更不需要再假借其他的法门,就单单这一个忆佛念佛就够了,所以不假那个假就是假借的意思,不需要再假借任何一种法门,任何一种技巧,反正就一门深入,就能够让凡夫直接成佛,所以叫不假方便。
因为在过去,曾经也有人说过,他说啊你们念阿弥陀佛的人要是不学习这部经典或者不学习那部论典,你念佛也不能往生,我过去有听过好几次有人这样说,某部论典怎么好怎么好,你们念佛人要不学那个论典啊,每次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就把这句话告诉他,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佛亲口所说,经典为依据。你怎么能那样误导众生,那罪过就大了,所以啊,我们念佛以后,我们心里有底了,只要你一心念佛,都能往生。当然了,假如你心有余的话,念佛的过程里面我们也可以再修六波罗蜜,再修其他的这个善行功德了,对吧,那这样多多益善,只要在不影响念佛的基础上,你要多布施啊,多持戒啊,多忍辱精进,禅定等等,都是可以的,所以这一点一定要记住。那假如没有其他那些善行功德,我们单单信愿行念佛,能往生吗,还是能往生,还是能成佛,所以叫不假方便,然后只要念到一定程度了,自得心开,开就是开悟啊,他自然而然,证得念佛三昧,所以念佛成佛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后面啊,古佛又举了一个例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个比喻啊,举得很好,就像一个染香的人,染香的人就是香行里面做工作的人员,他们这个工作就是专门做我们烧的香或者涂抹在身上做香水,香膏的这样的工厂里面,在这种工厂里面工作的人员啊他们就算是身上不要喷什么香水,脸上也不要涂什么香膏,他整天走出去的时候身上都会香喷喷的,为什么,他在的环境都是香的环境,所以如染香人,他不用涂抹香,身上就有香气,如念佛人,他不需要再修别的法门,他身心都是佛了,所以你要知道一个念佛人,只要念了佛以后,其他的法门修与不修,都无所谓,修也好,不修也好,修也能往生,不修也能往生,只要你念佛。必定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个比喻喻的实在是好,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总的来说呢,这叫做香光庄严,香呢就是五分真香、我们念佛当中具足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真香。那个光呢是指光明啦智慧啦,因为念佛,自得心开,自心的光明智慧全部开发出来了,所以叫做光。那香庄严光庄严,合起来叫做香光庄严,所以念佛就是香光庄严,那这一段又说好了。下一段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自己亲证的因果,所以啊自己证的什么样的境界呢,什么样的果报呢,后一段就说了,自证因果。
我们看经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本因地,这个我是大势至菩萨自己说自己啦,他说我自己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是如何修念佛三昧的呢,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他就是以这种忆佛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说明他证得了念佛三昧,得到了理一心不乱了,所以叫做入无生法忍,那他自己入无生忍之后,得到三昧了,难道就没了吗,他要不要度众生啊,要啊。
所有修行的人度了自己以后,还要去度人,这叫自利利他,名为菩萨,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里面,自己有点点成就了以后,我们就要跟朋友圈一起分享,虽然自己当下成就的不是很多,但是总的来说,我比朋友圈要多知道那么几句吧,我们只要把自己多知道的这些道理跟大家分享,然后下一段时间我们又学到了几句什么好的经典,我们又跟大家分享,只要有好的就拿出来分享,这就对了,所以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自己啊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以后接下去就是跟大家分享,怎么分享呢,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他也劝人念佛,也跟着阿弥陀佛去接迎人,往生净土,哪个众生缘分一成熟了,他阿弥陀佛一去,他肯定跟着去,所以啊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个摄就是摄受,这个摄念佛人里面,有很多意思,一方面就是跟着阿弥陀佛来接迎,也叫做摄念佛人,摄受念佛人,另外一方面这个摄就是自己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去摄受人心。让那些不信佛的人啊,被他的道德品行给摄受了,所以啊这也叫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说明大势至菩萨他很慈悲,他的慈悲也不亚于观世音菩萨,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大势至菩萨只有威严没有慈悲。你要是这样认为就错了,当然你也不能认为观音菩萨只有慈悲没有威严,你要是那样认为,又错了,其实所有菩萨既有慈悲又有威严,这样恩跟威菩萨统统都具足。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 上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二集
- 下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四集
- 一切论典,为什么都是以礼敬开头,有何目的?
- 什么是真如?真如的不同名称有几种?
- 佛经的五不翻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
-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
-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出自哪部经?多少字?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 为什么要学习《地藏经》?学地藏经的目的
-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法华经》?
- 《圆通章》的出处殊胜
- 抄完的经书怎么处理?
- 题解之“波罗蜜”
- 题解之“般若”
- 题解之“金刚”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 《金刚经》的译本有几种?六大译本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一集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二集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四集
- 念佛圆通章讲记
- 拜经是一字一拜还是一句一拜?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