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详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二释义二,初分经三义。

  ﹝智者疏﹞求男文为三:一立愿,二修行,三德业。

  ○二「愿与」下,略二解一二,初略愿行。

  ﹝智者疏﹞愿与行如文。

  ○二「德业」下,释德业。

  ﹝智者疏﹞德业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贫,触途壈坎。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慧则名闻博远,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也。

  ○二释求女二,初唱经。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二「求女」下,解释二,初明存略意。

  ﹝智者疏﹞求女文中,但明愿与德业,不明修行者,行同礼拜,故不重论。愿德既殊,故须各辩。

  ○二「女人」下,明相貌意。

  ﹝智者疏﹞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成早孤少寡,相禄不佳。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正,则招宠爱,相则招于禄敬,故文云众人爱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

  ○二「有人」下,章安斥谬二,初斥非显是二,初叙他谬立。

  ﹝智者疏﹞有人解宿植德本,是释疑众人咸谓观音但能交会父母,智慧端正儿之宿植。若是观音与其智慧端正,则堕无因之过。

  ﹝知礼记﹞「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此之二句,据义犹是女之德业。他师谬谓双释男女伏疑之文,意恐人疑男之智慧,女之端正,皆由修种忍智之因,非圣能与,不修而得,堕无因过。故出彼意云:众人咸谓观音但能交会父母等也。

  ○二「私难」下,明今正义二,初难破二,初立义难。

  ﹝智者疏﹞私难此语:若言福慧是儿业,观音唯能会其受生,儿无生缘,观音会生,儿无福慧,观音亦能使有,观音遂不能令无福种,福何能使无生而生?论福畏堕无因,论生何不畏堕无因?若尔,圣人全不能与福慧,只能作媒人,此不可解也!

  ﹝知礼记﹞福慧受生皆由缘,辩观音既能与其生缘,何不能与福慧缘邪?

  ○二「难观」下,引文难。

  ﹝智者疏﹞难观音不能令儿有福慧者,上一人称名,多人皆脱罗刹之难,此无因而不与,彼无机那忽脱耶?

  ﹝知礼记﹞儿不修因,圣不能令有福慧者。众不称名,何故得脱?此以现文,破无因执,不用义解,同心乞福也。

  ○二「今明」下,正立二,初释。

  ﹝智者疏﹞今明圣力甚大,无所不与,能使先世有福慧者托生也。纵令先世不植善缘,亦能令其于中阴中修福,此义出中阴经也。

  ﹝知礼记﹞观音用遍三千法界,于诸众生得大自在。无生缘者令植生缘,无福慧者亦能令种,此等皆于中阴中作。故中阴经云:妙觉如来以神足力,将于无量四众八部,入中阴中,化作七宝讲堂、七宝座等,彼中阴众生,七日至一日,终者尽令住寿,如来与化佛说法教化,命七十八亿百千那由他中阴众生,起无上正真道意。经说甚广,尚能令彼中阴众生发菩提心,岂不能令植福慧邪?

  ○二「今不」下,结。

  ﹝智者疏﹞今不取此句为释疑之意。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二结叹二,初两向解释。

  ﹝智者疏﹞若有礼拜福不唐捐,此结成身业之机,亦是释疑之义。结义可解释疑者,若言礼拜愿满,自有礼拜不蒙愿满者,何得云不唐捐?唐者言徒,捐者言弃,由心不志,即愿未满。礼拜之功,冥资不失,此得是释疑也。

  ﹝知礼记﹞四句经文虽是结句,亦是释疑,则可两向。若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两句经文,定属生女德业句也。

  ○二「问礼」下,对前料简二,初问。

  ﹝智者疏﹞问:「礼拜是身业机,亦应脱水火等难不?」

  ○二答。

  ﹝智者疏﹞答:「此举男女为言端尔。」

  ○二引事。

  ﹝智者疏﹞次引事证者。应验传: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国痴人。

  ○三观解二,初明果报二,初无子苦。

  ﹝智者疏﹞次观解者,果报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狱界已上,乃至欲天,皆有无子之苦。

  ﹝知礼记﹞阿鼻地狱无求子念,诸余轻系,苦乐相间,六欲诸天,皆有亲爱,故无子者,而生苦恼。

  ○二「礼拜」下,明机应。

  ﹝智者疏﹞礼拜求愿,亦能满心。

  ○二明修因。有漏无漏,一切善法不出定慧,即男女义皆须修习,【立+立】名修因,不同诸难。别以有漏之善,名为修因二,初列章。

  ﹝智者疏﹞次明修因论男女者,先辩法门,次明与愿。

  ○二「法门」下,释义二,初辩法门二,初以事表法二,初正表法二,初表世间法二,初明苦集。

  ﹝智者疏﹞法门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尘女,识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之子孙。此男女不劳愿求,任运成眷属也。

  ﹝知礼记﹞无始至今,常为痴爱及根尘识习熏资熏,生于惑业无量男女。此之眷属,一切众生莫能舍离。

  ○二「若外」下,示外书。

  ﹝智者疏﹞若外书以天阳地阴沉动为男女,何况佛法而无此耶?

  ﹝知礼记﹞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礼云:「天子之与后,犹阴之与阳,天子修男教,后修女顺。」

  ○二「若就」下,表出世法二,初表能生父母。

  ﹝智者疏﹞若就内典,佛为国王,经教为夫人,出生一切菩萨佛子。又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切诸导师,无不由是生。

  ﹝知礼记﹞佛于一切而得自在,名为国王,尊严如父;经教含理,开发智慧,养育如母。佛法和合,生三乘僧,故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又权智历缘,能成果用,实智冥理,能生果智,故一切佛皆由此生。初则果能生因,次则因能生果,共成一义也。

  ○二「又慈」下,表所生男女。

  ﹝智者疏﹞又慈悲为女,善心为男;或禅定静细为女,观慧分别为男;二乘定多慧少,菩萨定少慧多。大经云:若闻大涅槃佛性之法,当知是人有丈夫相,正观刚决为男,无缘慈悲含覆一切为女。

  ﹝知礼记﹞净名云:「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先据此文立于悲智名为男女。冥中道智即是诚实,善心故也,乃类此法立诸男女。初以禅慧对于男女,次分三乘以对男女,后约佛性见对不见而分男女,何者?既以见性为丈夫相,即彰不见为女人相;复约照性自具男女:佛性正观,决破无明,为福德智慧之男;中道慈悲,含覆一切,为端正有相之女。

  ○二「今借」下,结表意。

  ﹝智者疏﹞今借世间男女,以表法门尔。

  ○二「问那」下,释难明表二,初执无妨有难二,初立无男女理。

  ﹝智者疏﹞问:「那得以男女表法门?无男女故即无法门。

  ○二「大经」下,引无男女文二,初正引教文二,初引大乘文。

  ﹝智者疏﹞「如大经:『永离十相,名大涅槃。』大论云:『无男女相,故名无相。』净名云:『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如佛所说,亦非男非女。』安乐行云:『亦不分别是男是女。』入不二法门云:『无声闻心,即无于定;无菩萨心,即无于慧。』

  ﹝知礼记﹞大经二十八云:「涅槃无相,谓色相、声相、香味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次大论净名及安乐行皆列男女二名非之,以显无相。若不二门云无定慧,乃是男女所表之法也。

  ○二「小乘」下,引小乘文。

  ﹝智者疏﹞「小乘三藏缘谛理,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成论入空平等,亦无男女。

  ﹝知礼记﹞理无相,故不可言说,无相即非男女相也。空平等,故离男女等一切相也。

  ○二「男女」下,结无所表。

  ﹝智者疏﹞「男女既无,所表安在,故知无定慧法门也。」

  ﹝知礼记﹞能表男女,既无所表,定慧安在?

  ○二「答大」下,即遮而照释二,初广释三,初说默相即二,初据理妙绝。

  ﹝智者疏﹞答:「大乘实相,不当有男女及无男女。

  ﹝知礼记﹞若论绝理,尚不可说无男女相,岂可被论有男女邪?

  ○二「善巧」下,被机有无。

  ﹝智者疏﹞「善巧方便,以四悉檀说于有无。天女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义,文字性离即是解脱,皆以文字有去来,今非谓菩提实相亦尔。

  ﹝知礼记﹞若于众生有四益者,或说无男女,或说有男女,故引天女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性空即脱,何妨文字?真无三世俗即有,二谛既即说默无违。

  ○二「非有」下,明一二本融三,初法。

  ﹝智者疏﹞「非有非无,非二而二,明此二法,未曾相离。

  ﹝知礼记﹞中道双非,则无定慧,当体双照,定慧宛然。言未曾相离者,即定慧不离法性也。

  ○二「譬如」下,喻。

  ﹝智者疏﹞「譬如一身,有左右手。

  ﹝知礼记﹞岂因左右,令一身异?岂可一身,而废左右?

  ○三合。

  ﹝智者疏﹞「定慧亦尔,定静慧照,虽复二分,不离法性。

  ﹝知礼记﹞只一觉性有寂照,德名为定慧,岂此二德,暂离觉性?

  ○三「言定」下,明定慧互具二,初约义明具三,初法。

  ﹝智者疏﹞「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

  ﹝知礼记﹞一觉静明,名为定慧。是故此二,终不孤立。

  ○二譬。

  ﹝智者疏﹞「譬如女人而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

  ﹝知礼记﹞上以一身左右,譬于二德不离一性,犹恐谓其二德相离,故以二人左右譬之。此如修性不二门云: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当以彼喻,而寻此喻。

  ○三「定慧」下,合。

  ﹝智者疏﹞「定慧亦尔,无缘之慈具正观,慧而以定当名中道种,智具大慈定以智标目。

  ○二「何但」下,据文证释二,初慧具定。

  ﹝智者疏﹞「何但理然今文亦尔,文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语自具二法门,何劳有疑而称男子也?

  ﹝知礼记﹞男本表慧而兼福德,即慧具定也。

  ○二「文云」下,定具慧。

  ﹝智者疏﹞「文云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无邪丑表中道正观,离二边之丑即慧义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种即表定义也,虽具二而名女。

  ﹝知礼记﹞慈心种相者,经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即无缘慈定,而修其相也。互具可知。

  ○二「故知」下,总结二,初以一二相即结。

  ﹝智者疏﹞「故知此文若作男女二解,即表定慧不二而二;若作不二解,即表定慧二而不二。

  ﹝知礼记﹞此文男女各具二德,即表定慧二法互具。若非体一,何能互具?故以互具,显乎体一,故二不二,舒卷自在。

  ○二「理实」下,以说默相即结。

  ﹝智者疏﹞「理实非二非不二,赴缘为二为不二,即是表二法门,文义斯在。」

  ﹝知礼记﹞理非一二,赴缘两说,如此说者,何异不说?经示男女其德互具,表于定慧。一二无异,说默不殊,能此解者,方得经文表法之义。

  ○二「次明」下,与愿二,初示义门二,初明十番感应四,初果报。

  ﹝智者疏﹞次明应机满愿者,果报满愿如前说。

  ○二「修因」下,世善三,初五戒二,初表行法。

  ﹝智者疏﹞修因者,若就修五戒事论:不杀是仁,不盗是廉,属女表定法。不妄语是质直,不淫是贞良,不饮酒是离邪昏,此属男表慧法。

  ○二「若不」下,求愿满。

  ﹝智者疏﹞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则失人天道,孤独堕在三途,归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愿满。

  ﹝知礼记﹞行人若为五种惑业牵破持心,当念未来感报苦乐,归命观音,障退戒完,二求即满。

  ○二,十善。

  ﹝智者疏﹞十善例可知。

  ﹝知礼记﹞若例五戒,妄摄口四,酒即意三,【立+立】慧属男。若自细作,不绮是真实,属男;不两舌是和爱,不恶口是柔善,属女;不贪痴是无染智慧,属男;不嗔是慈,属女。余同五戒。

  ○三「修禅」下,八定。

  ﹝智者疏﹞修禅时,方便修慧;精进等三方便为男,念一心为女。若就支林,觉观喜为男,乐一心为女,乃至非想禅,禅中细作可解。

  ﹝知礼记﹞定即四禅,四空各有修证。且论初禅,五法为修,五支为证,修以乐欲、精进、巧慧,此三方便分别属男。忆念、一心,此二方便静细属女。若证支林,三支慧多属男,二支定多属女。若论二禅四支,一内净二喜属男;三乐四一心属女。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慧属男;四乐五一心属女。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与第四一心属女,二舍三念清净属男。若论四定,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四虽无支林男女,而有微细。四阴通以四处,受想为女,行识为男。若论四无量心,慈悲属女,喜舍属男。今且粗辩备在禅门,须者应捡。

  ○三四教四,初三藏三,初声闻二,初表行法。

  ﹝智者疏﹞次明声闻男女者,五停心观:治嗔用慈,治散用数,此二为女;治贪用不净,治痴用因缘,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属男。又直缘谛理正智决断名为男,出观用法缘慈为女。

  ﹝知礼记﹞略举停心以为所表,念处乃至正道,节节应明男女之义。以诸道品不出定慧二法故也。直缘谛理者,即四谛十六行观也,出观等者,历事之时,愍物执常,为说四谛,名法缘慈。

  ○二「若不」下,求愿满。

  ﹝智者疏﹞若不得此两法,即当堕落凡夫,为火宅烧害,贫穷孤露。若蒙垂应五停心,男女生即得入真,出观男女生得入假,二义既满,则不复畏二十五有也。

  ﹝知礼记﹞出观男女者,法缘即正智之男,慈悲即柔和之女,既带空入假,则历事不染,故不畏诸有也。

  ○二支佛二,初表行法。

  ﹝智者疏﹞次支佛者。缘方便道,起慈观名女,慧观为男。若发真缘理名男,出观缘慈名女。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慈也。

  ﹝知礼记﹞缘方便等者,即凡地修福种相之时,名起慈观。慧观者,即观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发真约顿证之位,出观能用生法二缘之慈。譬鹿回顾者,大论譬三兽在猎围,求出不同,声闻如獐,惊怖跳出,都不顾群;缘觉如鹿,虽顾盻群,怖不停待;菩萨如大香象,虽遭刀箭,拥群共出。

  ○二「若不」下,求愿满。

  ﹝智者疏﹞若不得如此定慧,何由速出?殷勤求法,若得愿满,坦然快乐。

  ○三「次明」下,菩萨二,初表行法。

  ﹝智者疏﹞次明六度菩萨。菩萨有慈悲不断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女人法应生子,慈悲法应受生死化物,化于前人善心开发,即是生子义。前人生五度者是生女,前人生智慧是生男。

  ﹝知礼记﹞方便智慧,或第六度分地世智,或辩六度邪正之智,或是事中伏惑之智,此皆方便也。此等犹是能生男女,所被之机,必修六度,乃以五一而为所生之男女也。

  ○二「若定」下,求愿满。

  ﹝智者疏﹞若定慧义不成,则菩萨行不立,故求观音而获愿满。

  ○二通教二,初表法。

  ﹝智者疏﹞次通菩萨既断烦恼,则有智断缘谛理之慧为男。慈悲扶余习,入三界名女。何以故?如男法不生表智慧决断,断于烦恼,不生三界,而今还生者,乃是慈扶余习,故得更生称之为女。

  ﹝知礼记﹞小同三藏,唯论菩萨,凡亦同前,唯于真位,以智为男,以慈为女。

  ○二「求愿」下,愿满。

  ﹝智者疏﹞求愿观音,蒙此愿满。

  ○三别教二,初明男女生相。

  ﹝智者疏﹞次明别教。十信菩萨,修福德庄严,五波罗蜜为女,从一地二地智慧庄严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处圣胎,初地中道正智开发名为男生,无缘慈心发名为女生。此两要在初地方得开发,亦名男女双生。若不如此,即堕二乘生死两边之过。生此男女者,生大欢喜,故称欢喜地。

  ﹝知礼记﹞此教外,凡为破见思,所修正助作意趣空,望中犹名有为有漏,五度福严故称为女。而知地上无作智严,在今心性乃缘此性,通伏无明名之为男。虽缘无作,为偏修空,尚违中理,故男女相遥。若入内凡,见思破处,心趣假中,顺于本性,名男女交;至回向位,正修中观,名怀圣胎。证初地时,即遮而照,慈智合发,名为双生。得念不退,无两边过,副本斯故,地名欢喜。

  ○二「慈悲」下,明男女有能所生。

  ﹝智者疏﹞慈悲被物,物荷恩故,称为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能成佛道,生出般若,是诸佛之祖母,故称为大女。十力无畏等,众生不知,故不名为大也。

  ﹝知礼记﹞初地慈智男女,既是真因任运,能生上地男女;上地复生极果男女。是故诸佛皆以初地为祖父母,仍辩慈智得名。所以慈悲称大者,以拔苦与乐,物荷深恩,故称为大。十力无畏,既唯自证,物莫能知,故不称大。

  ○四圆教二,初表法。

  ﹝智者疏﹞次圆教。以无缘慈悲种,三十二相业,亦名为女,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为男,此男质直福德。十信六根清净名为处胎,初住慈智,男女双生。若得此男,不畏爱见,大悲顺道法爱,亦不畏无慧方便缚,无方便慧缚。

  ﹝知礼记﹞此教顿修,始心即用性德慈智,以为男女。方称经文双具德业,慈无偏缘,故名端正。慈即佛相,故名有相,女德备矣。智离边邪,故名质直,智含万善,故名福德,男德备矣。似位无明不覆而覆,名为处胎,初住慈智,不显而显,名为双生。真慈出假,爱见莫拘,真智趣果,无似爱滞,亦不畏者,同体权实,二皆无缚。

  ○二「方便」下,愿满。

  ﹝智者疏﹞方便与慧俱解者,即男女具足,二求愿满也。

  ○四变易。

  ﹝智者疏﹞变易两番可解。

  ﹝知礼记﹞言两番者,方便、实报,同名变易,乃以二土名为两番。若实报人,断证虽分四十一品,皆是破于障果无明,唯求究竟慈智男女,故于此土,论一番益。其方便土人,根虽利钝,法分渐顿,而皆大乘,俱求佛智,此土唯望实报为益,唯求分真慈智男女,是故论益亦只一番。

  ○二「复次」下,作三差料简三,初明人天定散二,初明有善禅之德。

  ﹝智者疏﹞复次,从五戒十善齐第六天已来,皆无禅定。番番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但慧无定,四禅有支林,一心名为男女,福慧备也。

  ﹝知礼记﹞空居四天,因亦修定,以散心强,故但名男。例此四空以定强,故合云唯女。四禅诸支,既对定慧,即名男女。俱时而得,故曰一心。

  ○二「从三」下,斥无动出之功。

  ﹝智者疏﹞从三界定慧男女,男无破惑之功,女无生出无漏之力,此无用之男女。

  ﹝知礼记﹞三界功德虽名定慧,而皆爱味,或杂邪见,都属有漏,是故男女无动出用。

  ○二「从二」下,明藏通智断二,初明有无漏之德。

  ﹝智者疏﹞从二乘通教等,慧有断惑之用,则是干事之男女,有发生无漏,绍继之德也。

  ○二「从二」下,明无中道之失。

  ﹝智者疏﹞从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虽男而女,定则不能怀于中道之子,犹如石女虽女而男。故大经云:「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通教菩萨之人,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知礼记﹞大经既以见佛性者名为丈夫,故不见性,皆名女人。无漏诸定不能发生中道之智,故如石女。二乘偏空名为定多,菩萨偏假名为慧多,此之定慧,俱不能见寂照平等三德之性。迦叶菩萨涅槃之前,岂是外道名邪见者?盖未出二边,望中名邪?

  ○三「唯有」下,明别圆地住。

  ﹝智者疏﹞唯有别教登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此乃名为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方称经文。男则福德,女则端正。

  ﹝知礼记﹞修因虽异,证道是同,斯乃性德缘了,显为果中定慧。

  ○二「故知」下,斥他局。

  ﹝智者疏﹞故知借事表法,何得作媒嫁,解观音耶?

  ○第三劝持二,初科经。

  ﹝智者疏﹞第三从「是故众生」去,是劝受持也。即为三:一劝持,二格量,三结。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二「劝持」下,释义三,初劝持。

  ﹝智者疏﹞劝持者,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辩形质相对,正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

  ○二格量二,初科。

  ﹝智者疏﹞二格量为四:一格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二「格量」下,释四,初格量本。

  ﹝智者疏﹞格量本者,举三多:六十二亿举福田多,尽形寿举时节多,四事具足举种子多。旧但三意,今持名字多。凡举四多,为格量本也。

  ﹝知礼记﹞经举六十二亿恒河沙,不多不少者。佛顶首楞严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既是现住娑婆,菩萨是故特举为格量本。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二问。

  ﹝智者疏﹞次问。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三答。

  ﹝智者疏﹞答如文。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四正格量二,初约教释二,初约佛眼略示二,初以少格多。

  ﹝智者疏﹞次正格量者,还举四少,以格四多也。功德正等持名少、田少、时少、种子少。

  ○二问起答释二,初以人情问。

  ﹝智者疏﹞问:「何意以少敌多?」

  ○二「答佛」下,约佛眼答。

  ﹝智者疏﹞答:「佛眼称量,不增不减,四多重倍,功德正齐,如此格量,秋毫无谬。」

  ﹝知礼记﹞佛眼所照称法界量,四多法界不增,四少法界不减,故云功德正齐。

  ○二「问何」下,对他解广释二,初问。

  ﹝智者疏﹞问:「何意等?」

  ﹝知礼记﹞虽示佛眼称量不谬,其意难明,故须问起,先引古释,方彰今义。

  ○二「旧解」下,答二,初叙旧解非五,初引物论等。

  ﹝智者疏﹞旧解有五:一云其福实殊,引物论等。此解乃是虚谈,观音遂无实德可贵也。

  ﹝知礼记﹞其福实殊者,谓六十二亿之福,实胜观音,但是方便,引物论等。此解最谬,破意可知。

  ○二「二云」下,田有高下。

  ﹝智者疏﹞二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如供养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无学。此亦非叹德之意,乃是以下比高,法应优劣尔。

  ﹝知礼记﹞对劣显胜,不见观音证理之德,何名为叹?

  ○三心有浓淡。

  ﹝智者疏﹞三心有浓淡,故令福不等。

  ○四时解不解。

  ﹝智者疏﹞四时得解不得解,此二释皆是前人心力致福,何关观音德高也。

  ﹝知礼记﹞意谓观音虽少,称名之时,解心现前,六十虽多,供养之时,解心不发,是故多少得福乃等,此之二释,皆在持供,心之优劣,叹德远矣!

  ○五有缘无缘。

  ﹝智者疏﹞五有缘无缘者,如供毁路人罪福浅,供毁父母罪福深也。

  ﹝知礼记﹞父母有生育之缘,故供之福深,毁之罪重;路人无缘故浅。文虽不斥,理亦全疏,岂可观音但与众生有缘而已?

  ○二「今明」下,明今义是二,初明今立义二,初约实际释。

  ﹝智者疏﹞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如实际正等无异。

  ﹝知礼记﹞一多人法皆无性相,二空既显,一实斯彰,存则假实暂分,亡则一多齐致。存亡不二,方名正等。

  ○二「一中」下,以经偈释。

  ﹝智者疏﹞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展转生非实者,则是一无一实;一从无量生,故多无多实;多从一生故,其理正均,故言不异。智者无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疑畏,故言正等也。

  ﹝知礼记﹞举华严偈,释今经意,良由一与无量俱同,实际故互能圆解也。以实际之多,生观音之一,故非是一;以实际之一,生河沙之多,故非是多。既其一多无决定性,故互生非实也。照其事理者,事谓一多之相,理谓融即之体,慎勿以多为事,以一为理。

  ○二「法华」下,引本论证。

  ﹝智者疏﹞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佛名与观音名,功德无差别也。

  ﹝知礼记﹞论以持六十二亿河沙佛名为校量者,古云论误,盖不解论意也。今具引论文并荆溪解释,方晓其义。论云:受持观音名,与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彼福平等者,有二种义:一信力故,二毕竟知故。信力复二:一者求我如观音,毕竟信故。二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得故。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为决性,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观音与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功德无差。荆溪云:以此验知,须依圆释。何者?于二义中,信力约事,毕竟约理,事理相资,方成所念。如信力二中,既云求我如观音,即指化身。又云观音功德我亦得之,乃指报身。愿齐报应,方乃成念。但念果德者,何必识理?故次义云知法界等,次引证位,即是初地,且引分证。令人识之。故知若念观音三身,须却以念佛挍之。若以念法身论之,纵引十方诸佛,其功亦等,何但六十二邪?所以论文虽似举经,乃是增句释义,亦如方便初加,难解难知,欲说大法乃增三句,而为申释。今六十二亿菩萨,加以佛释。

  ○二「又约」下,约观释。

  ﹝智者疏﹞又约观解者,二观发中,道二观实不等,而言等者,以中道等故,故言为等。如乞人等,彼难胜如来,故言等也。

  ﹝知礼记﹞虽三种观俱受修名,而中是性,是故得云二观发中。二观实不等者,破立不等也。虽乃不等而二,皆是中道之德。二与中道,毕竟不异,中道既等,二岂不等?是故言空,三皆是空,假则皆假,中则皆中。乞人难胜,其实不等,亦以此二,同一法性,是故等也。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三结成。

  ﹝智者疏﹞三结成,一时称名福不可尽。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如文。

  ﹝知礼记﹞此但通云受持名号,以正格中言一时,故复引大品一华供佛,以类一时持观音名,其善流入法性海,故如海无尽。言至毕苦者,二死尽也。盖言成佛散华之福,犹尚不尽。

  ○大章第二问答二,初标章述意二,初标章。

  ﹝智者疏﹞第二问答,从「无尽意白佛言:云何游娑婆」下。

  ○二「前问」下,述意二,初述前科。

  ﹝智者疏﹞前问何缘得名,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此义已竟。

  ﹝知礼记﹞称名常念及以礼拜三业现前,故曰显机,菩萨以此为所观境。法身灵智,即始本二觉分合之真身也。望于众生即能观智,乃以此智冥应拔苦,即此境智而为因缘,亦名感应,以此因缘名观世音。蒙说已领。

  ○二「今问」下,示今意。

  ﹝智者疏﹞今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等十义。

  ﹝知礼记﹞乃明观音意业鉴机,身业现相,口业说法,既令众生知觉见闻,故云显应。而且不说众生三业修行之相,此由宿善冥伏在怀,乃能致感,故曰冥机。通释十双,即当法慈,福应珠显,权迹缘断十只之义。

  ○二分科释经二,初分科。

  ﹝智者疏﹞一问二答,问即为三。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二「一云」下,释经二,初问二,初示三业文。

  ﹝智者疏﹞一云何游,是问身业;云何说,是问口业;方便,是问意业。

  ﹝知礼记﹞方便问意者,非是道前取理方便,正当证后鉴机方便。

  ○二「此是」下,明三业德二利通释三业二,初标列三义。

  ﹝智者疏﹞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

  ○二「三不」下,解释三义三,初释三不护二,初法。

  ﹝智者疏﹞三不护者,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校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别,亦无前后,任运成就。

  ﹝知礼记﹞「作意」等十字,是其护义,「实不」两字,彰于任运,然须不共三惑之护,即能三业任运度生。

  ○二「譬如」下,谕。

  ﹝智者疏﹞譬如明镜随对即现,一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也。

  ○二「三无」下,释三无失。

  ﹝智者疏﹞三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深浅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护。

  ﹝知礼记﹞不护显于思议,寂绝无失,彰其逗会,称宜得三悉益即会事也,得第一义,即冥理也。

  ○三「三轮」下,释三轮二,初遍示三轮。

  ﹝智者疏﹞三轮不思议化者,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执金刚神身,亦示金刚心口。

  ﹝知礼记﹞三业应机,旋转自在,能为众生摧破三障,故名为轮。

  ○二「虽普」下,释不思议化二,初约义释相。

  ﹝智者疏﹞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

  ﹝知礼记﹞心体离念,即是法身本性智慧,今虽垂应,委悉被机而能称本,离于思念,故于法身无所损减。

  ○二「净名」下,引经证释。

  ﹝智者疏﹞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此乃不思议化故也。」

  ﹝知礼记﹞分别诸法,证于垂化,于义不动,证不思议,即理而事,名不动而动。

  ○二「问意」下,别明示意二,初问。

  ﹝智者疏﹞问:「意业云何可示?」

  ○二答。

  ﹝智者疏﹞答:「圣意无能测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虫亦能得知也。」

  ﹝知礼记﹞若随自意无能测者,若随他意【虫+昆】虫亦知。又无机者不测,有缘者令知。

  ○二「佛答」下,答二,初分经。

  ﹝智者疏﹞佛答为三:一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

  ○二「初别」下,释义三,初别答二,初悬示经意三,初明诸身皆答三业二,初明相二,初以三答三。

  ﹝智者疏﹞初别答,还答三问。应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意业问也。何以故?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说何法?随而化之,故知应以是答意也。现身是答身业,说法是答口业,故知具答三问也。

  ○二「又但」下,约二答三二,初现身具三。

  ﹝智者疏﹞又但作二答,兼得于三。论其现身不止色阴而已,必具五阴,即兼答意也。口亦依身,即兼答口。

  ○二「若说」下,说法具三。

  ﹝智者疏﹞若说法者不止如树木无心。欲知智在说,巧运四悉檀方便,即兼口以答意也。

  ﹝知礼记﹞不如树木风吹作声,口兼身业,其义易明,故不言也。

  ○二「二释」下,结示。

  ﹝智者疏﹞二释俱明答三问也。

  ○二「从别」下,以诸身束对十界二,初约义示。

  ﹝智者疏﹞从别答中,凡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

  ﹝知礼记﹞若据身说理合齐等,但约经中结说文少,故云十九,如八部四众,但结一说耳。

  ○二「而文」下,足阙文二,初明菩萨二,初叙他四解。

  ﹝智者疏﹞而文阙二界者,或指上品云菩萨身;或翻者脱落;或依古本正法华文;或言观音即是菩萨身,何须更现?

  ○二「若三」下,今取古本。

  ﹝智者疏﹞若三解皆有难,今所不用,今依古本为明菩萨义。故然菩萨一界,或权或实,种种应化义不可阙,故释菩萨界也。

  ﹝知礼记﹞若指上品,今品那阙,若云脱落,余何不脱?若言观音即是菩萨,不须更现妙音菩萨,何故更现?故云三解皆有难也。若依古本,即今品文菩萨一界为化,义广最不可阙。

  ○二「又无」下,明地狱二,初叙三释。

  ﹝智者疏﹞又无地狱界身者,或指上品,或言苦重不可度,或言其形破坏,人见惊畏故不现。

  ﹝知礼记﹞若指上品,亦可为例,其次二释,人之局情耳。

  ○二「今明」下,明今有义二,初依总答明有。

  ﹝智者疏﹞今明别释,虽无总答,中有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何得言无耶?

  ﹝知礼记﹞总文既云现种种形,岂可无于地狱形邪?

  ○二「又请」下,据二经明有。

  ﹝智者疏﹞又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言止代受苦,不论说法。若依方等,婆薮教化,即有说法。释论云:「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不敢遮。」以此而推,应有地狱界身说法也。若尔十法界身则为具足。

  ﹝知礼记﹞请观音经游戏五道文,先明地狱。方等陀罗尼经说婆薮,大权示为商主,坚执邪见,杀羊祀天,生陷地狱,于地狱中说法,教化九十亿罪人,来至佛会,皆令得道。那言代苦不论说法,况复论云多作佛身,岂不说法?

  ○三「今通」下,约诸身对机四句二,初释相二,初通示四句。

  ﹝智者疏﹞今通约十身,四句料简: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自有十界身度一界也。

  ﹝知礼记﹞经云:众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为独现佛,为兼余身同度彼生,又为一界独感于佛,为兼余界同感于佛,诸身乃至执金刚神,能应共独,能感共独,不可偏执,故今通就十法界,应对十界机,一多相对,立以四句,方见经文感应之相。

  ○二别对三相三,不唯感应多少,成于四句,人法因果亦有多少,故须更立两重四句:初机应四句二,初若妙下释四句四,初一界度一界。

  ﹝智者疏﹞若妙觉法身应实报土,为舍那佛受化之人,纯诸菩萨皆求佛道,更无异身,此一界度一界也。若方便有余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上文云而于彼土求佛智慧,于此土为佛,亦是一界度一界也。若同居土寂灭道场,初成佛先开顿说,禀教之徒,皆有见思烦恼之人,而是圆机同感佛身,亦得是一界身度一界也。

  ﹝知礼记﹞三即下三土,以现佛身,必遍三处。盖等觉下至于凡夫,皆能感佛,故须三土以明其应。初实报能度所度,纯一佛界。二方便土,就本而说,故曰五人。生彼土已,没其异称,以皆求佛,是故感应亦纯一界。三同居土,且明寂场,圆机感佛,不论形类,及兼别机,是故亦当第一句也。

  ○二「若寂」下,一界度多界。

  ﹝智者疏﹞若寂灭道场,禀教之徒,诸界不同,或人或天龙神鬼等,又根性圆别两异,虽诸界不同,同见一佛身而为说法者,即是一界度多界也。

  ﹝知礼记﹞更以寂场对于次句,不唯形异,亦乃根殊,能感虽多,能应唯一。问:「何不二酥对于次句,那将初乳配两句邪?」答:「本论佛界度于多界,二酥之佛胜劣相合,钝见劣身,尚是偏空,体非佛界,故以寂场一中道佛,度于圆别佛菩萨界,及五道形,方名一界度多界句。」

  ○三「若有」下,多界度一界。

  ﹝智者疏﹞若有一界之机,但见一界身现,则不得度,则示种种之身,眷属围绕共逗一缘,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

  ﹝知礼记﹞诸时诸会三乘八部,翼从世尊共化一机,或诸大权共成化事或;佛自遍现而度一机;若有一人应以十界身而得度者,观音即现十身而为说法。

  ○四「若佛」下,多界度多界。

  ﹝智者疏﹞若佛身菩萨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诸道,各令得见同其形像,而为说法,此是多界度多界。

  ﹝知礼记﹞文中且约作十界身,遍入诸道而为此句,若委论者,或有多机同在一处,应以十身而得度者,亦随彼现也。

  ○二「用此」下,历五味。

  ﹝智者疏﹞用此四句历五味,五时现身,皆如此。

  ﹝知礼记﹞若就根性为能感机,就所证体,而为能应,则乳唯得一界度二界,醍醐唯得一界度一界。若就形相为感应者,则味味中各有四句,既云应以何身得度,知正约形为感应也。学者应知,约土约味别对句者,欲易解故,若见一多四句相,已一切时处应自在作。

  ○二「复次」下,人法四句。

  ﹝智者疏﹞复次,约说法多少者,如善财从百一十知识,闻诸法门,则多法为一人说。如净名云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乃至为梵王说胜慧,为帝释说无常,一人用一法,为一人说。若如通教说般若,三乘人同禀,此则一法为多人说也。若是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开佛知见,此则多法为多人说。

  ﹝知礼记﹞上之四句,以人对人;今之四句,以法对人。此由经云而为说法,故须更论人法四句。初句云:善财从百一十者,所历之城也,知识即五十三人也,虽带人辩意在所说法异。二三两句可见。第四句云:一道出生死,而言多法者,盖于法法开佛知见,以开十界十如,皆是实相,即不思议之多法。此四能被多少之法,虽引诸经,皆显观音能应之德。

  ○三「复次」下,因果四句。

  ﹝智者疏﹞复次,因果相对明多少者,五戒十善,因少果亦少;声闻五停心暖顶等入二涅槃,此因多果少;支佛见华飞叶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诸菩萨万行成就万德果圆,因多果亦多。

  ﹝知礼记﹞上二四句对机说法,法须修证,从因至果,自若不然,他何所效。如转四谛,灭我已证,道我已修,故诸身说,一一皆有因果始终,方能被物,故四句中,戒善粗略,感报亦然,故因果俱少。声闻因中,凡分内外,圣有见修,正助行法,遍于三藏,而只证得二种涅槃,故因多果少。独觉不禀三学行法,但观凋变,顿成果已,能具种种神通化事,故因少果多。菩萨修因,时长行广,及成佛果,二智万德,故因果俱多。此等皆是悉檀,示现修因证果,大略如是。

  ○二「观音」下,结示二,初结归圣能。

  ﹝智者疏﹞观音明了众生根之所趣,或示现身多少,或说法多少,或修因多少,或证果多少,逗彼机宜,必无有差。

  ○二「有人」下,叙他斥局。

  ﹝智者疏﹞有人云:现因身说果法,现果身说因法,现一身说多法,现多身说一法,或现身而无说,此比十法界机狭。

  ﹝知礼记﹞虽因果迭论,一多互说,不能显于权实体相,今以十界三重四句,望彼之义,尘岳相殊。

  ○二「旧释」下,科释经文二,初科经二,初旧科二,初分三枝末。

  ﹝智者疏﹞旧释三十三身为三:初三乘人,二四众,三八部,各有枝末。以人天为圣末,以其是受道器故;童男童女为四众末,可成四众故;执金刚为八部末,同有大力故。

  ○二「若尔」下,释疑问答。

  ﹝智者疏﹞「若尔执金刚力大,何意为末?」答:「此最在后,为掩迹故也。」

  ○二「今明」下,今科。

  ﹝智者疏﹞今明三十三身,文为八番:一圣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众身,五妇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刚身。明其次第,出自人意尔。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二「一明」下,释义八,初圣身四,初佛身三,初垂应相状二,初约身简定二,初定应化。

  ﹝智者疏﹞一明圣人先明佛者,为是应佛,为是化佛,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若一时欻,有为化应,同始终名,应若寻此,文明于应义也。

  ﹝知礼记﹞化则变化,欻然而有,欻尔而无,盖是暂时益物相也。应则应答,同物始终。如极乐人民,寿不可数,佛同无量;此土寿促,佛同八十,有降生日,有入灭时,即八相佛也。若寻等者,据列三乘、八部、四众至金刚神,宛是一期化物之相,知非欻尔也。

  ○二「问何」下,拣真应二,初问。

  ﹝智者疏﹞问:「何不以真佛,为众生说法,而以应耶?」

  ﹝知礼记﹞因向文云妙觉法身应于三土,说法被机,既本是真佛,何用垂应方说法邪?

  ○二答。

  ﹝智者疏﹞答:「佛身多种,若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人。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遮邪,乃名真佛。真佛渊远不可说示,云何能解?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况下地凡夫为示真身耶?如为牛羊弹琴,不如作蚊之虻声。」

  ﹝知礼记﹞虽云多种,岂出四身,法、报、应、化。法身则远而难示,应、化则近而易狎,报身则亦远亦近,智同法身,像属胜应。般若赞云:应化非真等者,此以真法而夺应化,是则无相之相,方名真佛,无说之说,方名说法。据妙觉法身等者,此据住上品寂光,方是真法,上地菩萨亦莫能睹。以等觉还皆住果报,【立+立】依业识见佛。若望妙觉俱是胜应,故云真法渊远,如妙音等者。问:「妙音东来,先现八万四千众宝莲华,文殊见已,而问于佛,据此亦是不识应相,那忽引证不知真身?」答:「斯乃见迹,不识其本,即是不知真身也,故下问云『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行何三昧?』即真法也。」

  ○二「若从」下,就土分别三,初实报二,初示应相。

  ﹝智者疏﹞若从妙觉,应为实报,圆满相好,光明无量,同四十一地实报土众生,为说一实谛正真之法而教化之,如此之应,非余界所堪也。

  ﹝知礼记﹞圆满相好者,如华严如来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品,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说一实谛者,若约教道,实报犹有别教根缘,亦说无量四谛,今约实论也。

  ○二示机宜。

  ﹝智者疏﹞何以故?此等诸地已分入地位,不可以余界身应,亦不得以余佛身应,如此应者,唯应彼土,非余土所堪也。

  ﹝知礼记﹞四十一地皆与妙觉分同体用,故不可以九界之身并劣应应之。

  ○二「复次」下,有余二,初论有无二,初大小有无。

  ﹝智者疏﹞复次,变易土明应佛者。小乘经云:三界外无生。大乘五种意生身,方生方便土。此即三界外受生,生变易土也。

  ﹝知礼记﹞方便、实报二土,俱受变易生死,偏名此者,上土分破,此中全在,从强受称也。小乘不说,常住佛性,见思若尽,果报永亡,大乘谈常,故三界外更立三土。无明全破则居寂光,分破实报全在有余。五种意生身,即全在者也。楞伽但明三种意生身,今家约义开为五种,且三种者,一、入三昧乐意成身,此拟二乘入空意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此拟通教菩萨出假意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此拟别教菩萨修中意也。若开为五者,于三昧开两教二乘于觉法,开别教十行,或作七种;两教二乘各开为二,不云别教十住者,义同二乘入空故也。若论九人生方便土,更取别教十住,及取圆教十信,摄入三种意生身中,以未断无明,未生实报。通言意者,以未发真,皆是作意。成之以生,【立+立】从果说,此依妙玄并辅行,撮略而辩。

  ○二「释论」下,经论定判。

  ﹝智者疏﹞释论云:「法性身菩萨生三界外,既有生宁无应佛。」法华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即是此义也。

  ○二「此应」下,明机应二,初明但示两应。

  ﹝智者疏﹞此应佛即有两相:一、示胜应身,圆满相海,如前实报之应。二、示劣应,令见者劣,于前但为二佛,更不示为种种诸身。

  ﹝知礼记﹞,初示胜应者,问:「前实报身,而云此应非余土堪。至此那云圆满相海,如前实报?」答:「彼应真机,与应分合;此应似机,与应未合,此犹作意,彼则任真,能见既殊,所见宁一,但为此机无明已伏,或少分除,故用报相,引令入真,云如前者。稍似实报,非谓全同。」二示劣应者,问:「此土一佛示于胜劣两种相貌,与同居土。尊特丈六合身之相,同异如何?」答:「方便两应,但说次第及不次第二种大乘。五种意生,其土禀教,虽有利钝,既皆禀大。学佛智慧,俱知佛身是大觉性,能修中观,伏无明者,见相则胜。若在二观,未伏无明,见相则劣,相虽胜劣,只一尊特,故非合身。若同居土,说通教时,钝但见空,故感丈六;利见不空,故感尊特;大小二机,于一佛身,见解有异,故名丈六尊特合身。此纯大见,故不名合。」

  ○二「何故」下,明唯被二机二,, 初总示。

  ﹝智者疏﹞何故尔五种意生利钝之别,赴此根性,故示二身,但说次第不次第两种大乘,故不须余身余法化也。

  ○二「若圆」下,别示。

  ﹝智者疏﹞若圆人无明未破,及已分破别人于回向中,及分破无明者,此人生于彼土,则利别人未修、未伏,及通教断惑者,三藏中断惑者,生彼皆钝也。

  ﹝知礼记﹞言圆人无明未破者,即七信已上。言分破者,仁王般若说十地惑有三十品,既于一地自有三品,是知圆圣四十二位皆有三品。初住三品即第十信,三心用观而对破之:初心用观对于上品破则中心,中心用观对于中品破则后心,后心用观对于下品,此品若破,方名初住,生实报土。今云分破犹生方便,即第十信中后心也。如等觉人住于后心,经历多劫,方破下品证入妙觉,别九向,位十向。初心俱名未破,第十回向中后二心,名为分破,此圆别人俱修中观,伏破无明,虽生方便,其根既利,感佛胜身说圆顿法。别第七住至十行位,及通菩萨偏观于假,藏通二乘偏在于空,此等生在方便有余,虽已知常求佛智慧,尚滞二边,【立+立】未观伏无明之惑,其根既钝,但感劣身说渐次法。

  ○三凡圣同居土,或称净秽同居土,谓净土秽土,各有凡圣而同居之,释此为二:初释相二,初通明二土二根二,初明所感二相三,初二土净秽。

  ﹝智者疏﹞凡圣同居土明应佛者,土有二种:一净,二秽。如富楼那士西方等土,其中众生具三毒见思,无三恶名,果报严净,此名净土。如此娑婆三恶四趣,荆棘丘墟,是名秽土。若净若秽,皆是凡圣同居土也。

  ﹝知礼记﹞论土净秽,有横有竖。若以分段对于变易为净秽者,则约通惑尽不尽说,即竖论也。如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国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若于分段自说净秽,则约五浊轻重相对,即横论也。今以极乐及善净国对于堪忍,是横非竖。故使净土有见思毒,无恶道名。毒非苦因,则见与烦恼二浊轻也,果报严净劫命轻也,众生居此有何鄙称。弥陀愿行摄之,故轻非是断惑,方生其中;以世慈善,五逆称佛亦能生,故娑婆秽相,目击可知,此是横论。净秽二土,而此二土皆有凡圣,凡如前说,圣有二种,谓应来圣、有修得圣,二土皆然。

  ○二两根利钝。

  ﹝智者疏﹞二土众生各有二种,根利浊重,根钝浊重;根利浊轻,根钝浊轻。

  ﹝知礼记﹞浊重之土,论悟道根自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钝,以土对根故成四句。

  ○三五浊轻重。

  ﹝智者疏﹞浊重者,若娑婆众生身形丑恶矬短卑小,命止八十,或复中夭,烦恼炽盛,诸见心强,时节粗险,是为五浊重也。净土不尔,是为五浊轻也。

  ﹝知礼记﹞身形至卑小,即众生浊;时节粗险,即劫浊;余三名显。净土不尔者,如大本疏。问云:「既言五浊,何者是五清?」答:「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清,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障轻也。」

  ○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

  ﹝智者疏﹞何故尔不多修福德,生重浊土,多修福德,生于轻土。

  ﹝知礼记﹞言福德者即三种福也。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彼疏云:「初业共凡夫,第二共二乘,第三是大乘不共之业。」彼经云:「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故今云多修福德。不多修福为二土行,就此福而论也。

  ○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初示乘戒四句二,初立句相。

  ﹝智者疏﹞若秽土中生,有戒乘俱缓,有乘急戒缓,有乘缓戒急,有戒乘俱急。

  ﹝知礼记﹞戒论十戒,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一事定。皆人天因,不取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于乘。乘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声闻等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能动出烦恼生死,故得名乘。今以四戒而对三乘,论于缓急,以成四句。

  ○二「戒急」下,制所感。

  ﹝智者疏﹞戒急受人天身,乘急有感圣之机。

  ﹝知礼记﹞乘戒约过去,机感约现在。

  ○二「机有」下,明大小二根二,初通明大小感佛。

  ﹝智者疏﹞机有二种:一大二小,小机则示三藏佛身说法,大机应以舍那佛身说法,是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知礼记﹞不问事戒有持有毁,但论习学理乘大小,是故文中置戒明乘。故涅槃云:其戒缓者,未名为缓;于乘缓者,方名为缓。以戒缓者唯失人天,若其乘缓,无解脱路。乘分大小:昔为偏真修观行者,今作小机,唯感劣应佛之形声;昔为中道修观行者,今作大机,能感胜应佛之形声。言降神等者,如来昔于大通佛所,覆讲法华,与无量众生,作一乘因,中间退大染著五尘,佛恐堕苦,遂以小乘而救拔之,或用衍三而引导之。如是大小种种成熟,堪于今世悟入佛乘,是故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世。然其机发复少差别,故于一代而分五时。有机堪能直入于实,有机但能迂入于实,虽此二类,熟在一时。故于华严顿谈圆别,被二种机,此机从始即见胜相。若于中间习小深者,虽于今世入一佛乘,而小先熟,故为此机示现劣身,初说三藏诸味,调熟来至法华,方开佛慧。此机于始唯见劣身,故降母胎,即示两相。问:「华严顿后,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盖是化仪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

  ○二「顿机」下,别示大小得益二,初大机益相。

  ﹝智者疏﹞顿机所感,即见舍那菩萨,与百千围绕,处胎说法,十方众生,皆在胎中,出胎光明,遍满寂灭道场,成卢舍那佛。转一实谛、无量四谛等*轮,譬如日出高山前照,即闻顿教见佛性得度也。故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之谓也。

  ﹝知礼记﹞一类众生,大种先熟,即感胜应。入胎、住胎、出胎、成佛,其相皆胜转一实谛,即华严部顿说圆教,既兼别教,故云无量。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前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今明顿机能见佛性,是故兼用食草之譬,乃以雪山譬舍那佛,忍草譬十二部经,牛食譬大机修观,即得醍醐譬见佛性。

  ○二「若小」下,小机益相四,初酪益二,初明小机应。

  ﹝智者疏﹞若小机之人,感佛正念,入母胎出生王宫,六年苦行,树下坐草成老比丘佛,于鹿野苑转生灭四谛*轮,拘邻五人,初得甘露,悟小乘道。

  ﹝知礼记﹞即是小种先熟之者,初感劣应。始从入胎至于成佛,其相皆劣。拘邻,或邻儿,或憍陈如,此五人首也。其四人者,即阿鞞、跋提、摩诃男、拘利太子,初于鹿苑证四谛理,名得甘露,此乃佛日次照幽谷。

  ○二「既非」下,对大甄拣二,初进对法华拣悟。

  ﹝智者疏﹞既非醍醐,未名得度,故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知礼记﹞初教道,道虽曰甘露,既非第五醍醐之味,岂得度于二种生死,故未名得度,故云等者。引此经也,但用一门,解脱虚妄见思之缚,其实未得一切境界解脱,尘沙无明惑累,其至灵山方证斯脱。

  ○二「未堪」下,退就华严辩机二,初于大名乳。

  ﹝智者疏﹞未堪大教,如聋如哑,于其无益。于大教中,止有冥熏之力,取譬如乳。

  ﹝知礼记﹞此中乃以证小之后,遇大不闻,以验在凡,机不受大。以聋哑文,在经后分,其时仍长,义当方等般若之时,亦可通在鹿苑之前,是故迦叶却叙小机,蒙大拟时,迷闷躄地,以后显前,机未堪大,其意宛然。虽有冥益,其如见爱,炽然现行,故机在华严,全生如乳。

  ○二「闻方」下,于小名酪。

  ﹝智者疏﹞闻方便说三界,断见思时,尔时转乳名酪。

  ﹝知礼记﹞急追付财,称怨大唤,徐语除粪,欢喜随来,乃施方便,说三界苦,以畏苦故,断见思集,既革凡成圣,名转乳为酪。

  ○二「次闻」下,生酥。

  ﹝智者疏﹞次闻方等四种四谛,用大弹小,耻权慕实,起殷重心,名为生酥。

  ﹝知礼记﹞四教俱演,横摄众机。小闻弹诃,渐能慕大,密得通益。钝根菩萨益同二乘,调此等机,得生酥味,应知约教明五味者,不取浓淡但语相生,以其顿乳即醍醐故。若约机者,有浓淡义,然就三乘极钝者说,为此一类于彼华严,全无显益,如腥血乳。说三藏时,此机成酪,次第渐浓至于极味。

  ○三「次闻」下,熟酥。

  ﹝智者疏﹞次闻般若三种四谛,转教其心稍纯,名为熟酥。

  ﹝知礼记﹞不谈三藏具示衍三利根之人,入圆者众。声闻至此,被加转教,既于真空,具谈万行,故令钝根冥得别益,约调渐机,名熟酥味。

  ○四「次闻」下,醍醐二利法华二,初明三乘皆得成佛。

  ﹝智者疏﹞次闻法华舍三方便,但说一实佛之知见,声闻疑除,受记作佛;菩萨迷去,增道损生,尔时名为醍醐。菩萨之人处处得去,钝者亦同二乘;二乘之人始自于此,得见佛性。

  ﹝知礼记﹞舍前三教方便四谛,但说一实无上之道,复开三教方便之门,皆是一乘真实之相。乃是此经待绝二妙,谈兹妙故,方令二乘焦谷更生;三教菩萨权疑永息,是故无一不成佛者。

  ○二「故云」下,证一代俱入醍醐。

  ﹝智者疏﹞故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证。前大机人,初得醍醐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此经,入如来慧,即证小机。始于法华,得入醍醐也。

  ﹝知礼记﹞若大机先熟,华严初见即入佛慧;若小机先熟,即须渐引,今闻开废,方得佛慧。初得今得,皆是佛慧,俱譬醍醐。但彼兼别,至此纯圆。

  ○二「若复」下,涅槃。

  ﹝智者疏﹞若复有钝根,于法华不悟,更于般若调熟,至于涅槃,说胜三修,即明常住,得见佛性,乃是醍醐。

  ﹝知礼记﹞开显之意,法华具彰执权之机,大阵已破,更须涅槃收其余党,故法华后复谈般若,调熟其心,令于涅槃得醍醐味。是故彼经就般若部后分,结撮五味次第,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说胜三修者。彼经明三种三修,一邪、二劣、三胜。邪即世间邪师所教常乐我也;劣即依佛半教,破于邪执,谓无常无乐无我也;胜即依佛胜教,破于劣修,谓常乐我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华,欢娱受乐,具八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修。

  ○二「是为」下,结例三,初结佛身。

  ﹝智者疏﹞是为同居秽国示现佛身,说圆渐法。

  ○二「或示」下,例余身。

  ﹝智者疏﹞或示种种身,说圆渐法四句,此开五味义。

  ﹝知礼记﹞佛身既能说五时教,若示余身,亦于五时,引诸实行随味而转。复须论于示现多身,度于一人,或一度多,或一度一,或多度多,约人既尔,人法因果,多少相对,各成四句,故初悬叙立三四句,方尽身说感应之相。

  ○三「秽国」下,例净土。

  ﹝智者疏﹞秽国既尔,净国亦然,既有利钝两机,宁不顿渐二说,以明应身及说法也。

  ﹝知礼记﹞如安乐世界菩萨,无数声闻亦然,良以法有顿渐,是故人分大小,具如九品生彼土后,入大小位皆由闻法验知,应彼净土,度生须论渐顿二种身说。

  ○二「此中」下,本观慈悲。

  ﹝智者疏﹞此中应明别圆本观,所起慈悲,今遍法界,起应例前思之(云云)。

  ﹝知礼记﹞如上所明,三土垂形,五时化物。秽指释迦,净约弥陀,二佛化事,教文备彰,以显观音示现佛身,与此不异。分真究竟体用同故,果用若此岂无本因?故今却寻本观誓愿,是修别圆观行之时,起慈悲誓,期遍法界,现身说法度诸众生。今住寂光,本誓所熏,能遍三土,形声利益,例前赴难,本誓文中已备说也。

  ○三「问经」下,简土名体二,初辩土名二,初问。

  ﹝智者疏﹞问:「经但言游于娑婆,不言实报方便等国。」

  ﹝知礼记﹞娑婆之名翻为堪忍,于同居中尚不通净,那得具约三土释邪?

  ○二答。

  ﹝智者疏﹞答:「总答中云游诸国土,诸是不一,岂止独娑婆耶?又如大本文云:『若能深观,见我在耆阇崛山,共声闻菩萨僧,此即娑婆,而是方便也。』又云:『即见我纯诸菩萨,无声闻缘觉者,即此是实报也。』故约二土明义无咎。

  ﹝知礼记﹞菩萨举一以为问端,如来称法周遍为答,故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横亘十方,竖彻三土,故言诸也,皆是观音应身游处。此约如来,答过于问,据文释也,若更约义,其相宛然,何者?经示方便及实报土不离娑婆,故云若闻长寿,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既云常在耆山,则劫火洞然,此土安隐。复以菩萨共诸声闻而为听众,岂非娑婆即方便土。复云:又见娑婆世界,其地琉璃,乃至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既云又见,即非前处,唯有菩萨不共声闻,即纯菩萨而为僧也,验知娑婆即是实报。此文皆是四信妙观,即于堪忍,而见二土,观音深智游于娑婆,岂容独应同居秽邪?

  ○二「问二」下,明上体二,初问。

  ﹝智者疏﹞问:「二同称为法性,云何异?」

  ﹝知礼记﹞大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即方便土也。大品云:「法身佛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其听法众非生死人。」但云菩萨不共二乘,即实报土也。二土不同,皆称法性,云何分别?

  ○二答。

  ﹝智者疏﹞答:「真谛中道,此则大异。」

  ﹝知礼记﹞小乘灰断无界外生,论云出界,复云受身,此据大说。大乘法性,体本常住,即是一切色心之源。何者小?谓色心因见思有,故因缚断其果,永忘大说。色心因惑生灭,不因惑有,体是法性,见思若尽,无明全在,则当真谛。法性色心方便生灭,无明分破,本性分显,义当中道。法性色心实报生灭,无明究尽,则复本性常住,色心离生死相,常寂光也。今明方便及实报土,法性名同约断惑论真中大异。

  ○二「次明」下,菩萨二,初明应相二,初辅佛不同。

  ﹝智者疏﹞次明应以菩萨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圆等,辅佛不同。若佛于实报作佛,观音即为实报菩萨形,或作方便土菩萨形,或作同居土菩萨形,赴利钝两缘。

  ﹝知礼记﹞横论四教,竖则三土,同居四教,各有教主,各有菩萨,辅翊化机。方便二教,实报一圆,各须菩萨辅佛逗缘。

  ○二「赴利」下,赴缘有异。

  ﹝智者疏﹞赴利缘者,即如华严中法慧金刚藏等,赴钝缘者,或如弥勒等。若佛转五味法门,法门兴废,辅佛菩萨亦节节兴废,若权若实,广利众生。

  ﹝知礼记﹞大略而分,顿部根利,渐教根钝。若委论者,顿中别钝,渐中圆利。所说之法,随机废兴,辅佛菩萨亦随改转,不可文备,宜准教思。

  ○二「此中」下,明本观佛章略述。

  ﹝智者疏﹞此中亦应明别圆本观机应。

  ○三支佛。

  ﹝智者疏﹞次明应以支佛者,如文殊二万亿劫作支佛,化众生现身说法。

  ﹝知礼记﹞若论独觉,既不值佛禀教,何能说法?欲化众生,但现神变。今云说法,乃论佛世禀因缘教者也。此明权示,亦引其类,随味而转,同声闻也。

  ○四「次明」下,声闻二,初明所现。

  ﹝智者疏﹞次明应以声闻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

  ○二「内秘」下,明能现,前列所现,全同实行,今明能现,知是大权,此中有四,初能现意。

  ﹝智者疏﹞内秘外现庄严,四枯四荣,引导众生。

  ﹝知礼记﹞外示权迹,意在庄严,涅槃双树。言双树者,四方各双,东方一双,一枯一荣,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东方枯荣表常、无常,南:乐、无乐,西:我、无我,北:净、不净,如来于中北首而卧,入般涅槃,则表双非常无常等。经文略举因中六人,即是身子、目连、空生、那律、迦叶、阿难,及果一人即如来,是此皆善能庄严双树。斯盖如来与身子等,久证三德,欲令众生得入秘藏双非常等真四德,故初于三藏,主伴相与,同诸实行,殷勤修证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成四枯也。次于二酥,褒圆折偏,耻小慕大,说菩萨法,引诸众生,破于无常,修学常等,成四荣也。至法华会及今涅槃,引诸众生,皆同证入,非枯非荣,中道四德。大般涅槃经示主伴一代化功,今已成就,乃于双树中间涅槃而表显之,故云六人及以如来能严双树。观音示现声闻之身,其意如是。

  ○二「次引」下,能现人。

  ﹝智者疏﹞次引华严中诸菩萨比丘入法界,所见住不思议法门者,成此义也。

  ﹝知礼记﹞善财所见诸善知识,如海云比丘,善住比丘,现声闻身,说别圆法。二乘机扣,即说藏通,既住不思议法门,何所不说。此合今文人法四句。

  ○三「次引大」下,能现法。

  ﹝智者疏﹞次引大经四种观十二因缘,观别圆本地慈悲,不取不舍,今作四种圣人,普应一切。

  ﹝知礼记﹞上总约法彰能现人,今此的示现小之术,故引大经四种之智,观十二缘得四乘果。观音若修别观,则次第用四智观缘;若修圆观,则一心用四因缘智。而于一一,皆起誓愿度诸众生,不取四相,不舍四法。不取故非有,不舍故非空;双遮二边,即无缘誓;双照生法,即四慈悲。今行愿成,故遍法界现四形声,普应一切。今于四中,的取下智,为能现法。

  ○四「问」下,寄料简二,初问。

  ﹝智者疏﹞问:「佛云何度佛?」

  ﹝知礼记﹞因前分别以十界身,应十界机,一多交互,虽成四句,而终有佛度于佛界,故有今问。

  ○二答。

  ﹝智者疏﹞答:「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云云)。」

  ﹝知礼记﹞答中等觉度初地者,约别教义也。以圆六即佛义太宽,别教登地佛界义显。何者别教三贤用于三乘所修观法?入地证中迥超九界,始本分合,体用同佛故。然是分证,惑必厚薄,智论浅深,是故上位现化他佛,度于下位自行之佛,取譬人中师度弟子。须知能度之佛,或现八相,或坐华王。所度之佛必作因身,以佛威仪非禀法相故,四教佛皆无师智。又今一往且云等觉度于初地,若本下迹高,可云初地度于等觉,以示佛迹是妙觉身,乃由极果加被故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二「二明」下,天身六,初梵王二,初释名相。

  ﹝智者疏﹞二明梵身者。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之主也。

  ○二「观音」下,明本观。

  ﹝智者疏﹞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知礼记﹞此天依正多是白色,观音因时观于白色,即空假中住白法界,即是此有真常我性,名王三昧。不取不舍者,不取此禅有相谓见思也;不取此禅空相尘沙也;不取此禅亦有亦无相,非有非无相,无明也;则不随三惑生于此禅三土也。以不舍故,即能应为凡夫梵王同居也。复能应为方便梵王,即阿含云:已证三果将入方便土也。复能应为实报梵王,即仁王云:证七地故,说出欲论,亦三惑欲也。四句现身,即是感应,一多相对,以成四句。以权引实,引三土实行人也。具如佛章,下去诸身,皆应例此。

  ○二帝释。

  ﹝智者疏﹞应以帝释身者,此地居天主也,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言能提桓,只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罗,名主能作天主。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三自在。

  ﹝智者疏﹞自在天是欲界顶,具云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是魔王也。净名云:「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四大自在。

  ﹝智者疏﹞大自在即色界顶,魔榼首罗也,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释论云:「魔醯首罗此称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天将。」未知此是同名为即指王为将。

  ○五天大将军。

  ﹝智者疏﹞天大将军者,如金光明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健提天中力士。」释论称魔醯首罗如前,又称鸠摩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韦纽,此称遍闻;四臂捉贝持论骑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四句相对。

  ﹝知礼记﹞阙释毗沙门,以可见故。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三「小王」下,人身五,初小王。

  ﹝智者疏﹞小王身者,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就人王中,四种转轮王自有大小;如非四轮王,有名粟散王,自有小大;中国名大,附庸名小,传传相望。今言小者,小尚为之,何况其大耶?此亦有四句,何独为福业,受报入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是为王也。

  ○二长者。

  ﹝智者疏﹞长者身者,应释十长人之德,内合法门。

  ﹝知礼记﹞十长人之德,如大本疏第五云:世间长者备十种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内合如来十种功德及观心十德,具彰彼疏。

  ○三居士。

  ﹝智者疏﹞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四宰官。

  ﹝智者疏﹞宰官者,宰主义,官是功能。义谓三台,以功能能辅政于主,故云宰官。郡县亦称为宰官,宰政民下也。

  ○五婆罗门。

  ﹝智者疏﹞婆罗门者,称为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人以称之也。一一身皆有四句本观。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娑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四「次列」下,四众。

  ﹝智者疏﹞次列四众,释如旧。

  ﹝知礼记﹞比丘者,或言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此云除馑众生,在因无法自资,得果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无翻者,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云云)。比丘尼者,比丘同前;尼者,此翻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以受归戒,堪近事出家二众。又在家二众,或翻为清信士、清信女。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五妇女。

  ﹝智者疏﹞次妇女者,不明小王妇女者,王家禁固不得游散,化物为难,故不作。若如妙音,即云于王后宫变为女像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六童真。

  ﹝智者疏﹞童男女者,取妙庄严二子释之。华严童子算砂嬉戏也。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七八部八,初天。

  ﹝智者疏﹞七明八部者,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等,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

  ○二龙。

  ﹝智者疏﹞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肇师但出三,不出天龙。

  ○三夜叉。

  ﹝智者疏﹞夜叉,此云捷疾,此有三处:海岛、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

  ○四乾闼婆。

  ﹝智者疏﹞乾闼婆,此云香阴,帝释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天欲作乐其心动。什师云:在宝山中住,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也。

  ○五阿修罗。

  ﹝智者疏﹞阿修罗,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此云无酒。一持不饮酒戒,男丑女端,在众相山中住,或言居海底,风轮持水如云,居其下。上文云:居在大海边有大力,口诃日月,日月为之失光,掌搏须弥,须弥为之跛【(蹄-帝)+(谪-言)】。入海齐腰,见天饮甘露,而四天下采华置大海中酿,海中众生业力持,进失甘露,退不成酒,即断酒,故云无酒神。不饮酒故得大力也。

  ○六迦楼罗。

  ﹝智者疏﹞迦楼罗者,此云金翅,翅头金色,因以名之此鸟。与龙约:汝绕须弥令断,我搏海见泥,我不如,输子为汝给使;汝不如,输子与我啖。天力持须弥,不可断故龙输子。卵生食卵,龙不能食三生;湿生食二,胎生食三,化生食四。

  ○七紧那罗。

  ﹝智者疏﹞紧那罗者,天帝丝竹乐神,小不如乾闼婆,形似人而头有角,亦呼为疑神,亦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释紧那罗,此乃是结八部数尔。

  ○八摩睺罗伽。

  ﹝智者疏﹞摩睺者,什师云是地龙;肇师云是大蟒,腹行也。八部皆能变本形,在座听法也。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八金刚二,初释相。

  ﹝智者疏﹞金刚非八部数,手执此宝护持佛法,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诸天,即大权神也。经云:是吾之兄。

  ○二问答二,初问。

  ﹝智者疏﹞问:「上界身可化下,下界身云何化上?」

  ○二答。

  ﹝智者疏﹞答:「菩萨所为应以得度,乃应之尔,如王闻蚁斗。」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第二总答三,初牒章示文意二,初牒章。

  ﹝智者疏﹞第二从成就如是功德者,是总答也。

  ○二示文。

  ﹝智者疏﹞此则结别开总。「成就如是功德」是结别也,「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是总答也。

  ○二「诸名」下,依文明义广二,初依文释二,初明垂应遍三土。

  ﹝智者疏﹞诸名不一,横则遍周十方,竖则冠通三土。随机变现,何止三十三身?托化逐缘,岂局在娑婆世界?

  ﹝知礼记﹞就同居说,十方土异,约上二土,则无异域。故同居对方便,一异分之;方便对实报,融不融别;实报对寂光,相无相简。若同居中众生种类尘沙莫喻,观音悉能示其三业,而度脱之。经文所列三十三身,盖略示也。欲彰周遍,故总示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广脱众生也。

  ○二「以种」下,据总文示三广。

  ﹝智者疏﹞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游诸国土,总明所化处广;度脱众生,总明得益广。

  ﹝知礼记﹞不明三广,但依别答,则成限局观音应化矣。

  ○二「言虽」下,结义广。

  ﹝智者疏﹞言虽略上义极广,前故称为总答也。

  ○三「善财」下,按义显他狭二,初明文广义狭。

  ﹝智者疏﹞善财入法界文虽广,义未必该十法界。

  ○二斥违义立宗。

  ﹝智者疏﹞地人见文广,判为圆宗;见法华文略,判为不真宗;若寻此意,无不真之义也。

  ﹝知礼记﹞若寻今意,一菩萨身能现十界,复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三广义彰,不可思说。经文明示普门示现,佛意令知本性发明,就何文义云梦幻不真?略是刚然,贬挫妙典,故知此师但见文略,不究理圆,故作斯判矣!

  ○第三劝供养二,初标章立意二,初标章。

  ﹝智者疏﹞三从「是故汝等」去,是劝供养也。

  ○二「佛答」下,立意二,初明始终相称二,初示今立章二,初前后皆三二,初叙前三。

  ﹝智者疏﹞佛答前问,先总后别,末劝受持。而众生仰荷冥益,但可持名秉字而已,故前开三段,始终开合,于义相称。

  ○二「佛答后」下,示今三。

  ﹝智者疏﹞佛答后问,前别后总,末劝供养,众生既荷显益,见色闻声故劝供养,此则开合始终相称。

  ○二「而总」下,明总别互举。

  ﹝智者疏﹞而总别前后者互举尔。

  ○二「有人」下,斥他伤义。

  ﹝智者疏﹞有人以总答为叹德,此分文伤义。

  ﹝知礼记﹞前三后三,始终开合,各得相称。若以总答为叹德者,则令后三义不相称。佛以总答广前别答,若废总答,则令三广义意不显,故云伤义。

  ○二「问后」下,问答释疑二,初番二,初疑前无奉旨。

  ﹝智者疏﹞问:「后劝供养,受旨奉璎珞,前劝持名,何得无耶?」

  ○二答默念成机二,初明默念。

  ﹝智者疏﹞答:「默念持名,故不彰文,供养事显,须脱璎珞也。」

  ﹝知礼记﹞前劝持名唯令心念,是故受旨,但当冥默。后劝供养,必假外物,以表内怀,是故解璎而为法施。

  ○二「又欲」下,互成机。

  ﹝智者疏﹞又欲成冥显义,前是显机,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机。后是冥机,复更供养,即成显机,合二义具足。

  ﹝知礼记﹞前陈三业,已是显机,奉旨默念,更成冥感。今但宿善,即是冥机,奉旨解璎,即成显感。前后互现,各有深致。

  ○二番二,初问以机难应。

  ﹝智者疏﹞问:「亦应更成二应耶?」

  ○二答以机显应。

  ﹝智者疏﹞答:「二机既具,必知有应,故不更说。」

  ○二「初劝」下,依文释义二,初分文。

  ﹝智者疏﹞初劝供养,二奉旨。初又二。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二「先称」下,释义二,初劝供养二,初称美。

  ﹝智者疏﹞先称美功德如文。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二「出供」下,出意。

  ﹝智者疏﹞二出供养之意,意者正由能施,众生无畏,从德受名,众生于畏得脱,为作此名。德既无量,名亦应多,不可说不可说也。

  ﹝知礼记﹞若佛顶首楞严经明十四种无畏功德,即以救七难、赴二求、免三毒等,为施无畏。今品既在第二问答之后,明施无畏,似用现身说法,为施无畏。若据文云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亦可总该前番问答,是则真应二身俱为能施,冥显二益皆得无畏。

  ○二奉旨二,初科。

  ﹝智者疏﹞奉旨供养中为六:一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受,六结其德。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二「经文」下,释六,初奉命二,初释解璎二,初事释二,初评众宝文。

  ﹝智者疏﹞经文不定,或众宝璎珞、或珠、或众宝珠,此翻译减长尔。众宝珠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

  ○二「若依」下,释百千价二,初问。

  ﹝智者疏﹞「若依璎珞经,从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璎珞,今无尽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两金?」

  ﹝知礼记﹞经以事璎,表于行璎,诸地功德,庄严法身。既有阶差,故以世宝贵贱为表,今无尽意入位既高,璎珞合用无价之宝,岂可止直十万两金?

  ○二答。

  ﹝智者疏﹞答:「此略言百姓万民,尔实不啻堪此也。」

  ﹝知礼记﹞言百千者,略举多种,如云百姓,岂局一百?万民亦然,约位辩璎,必无价也。

  ○二「若就」下,观解。

  ﹝智者疏﹞若就观解者,将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颈者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在颈。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无依无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也。百千是十万,此表一地,有万功德,即十万也。

  ﹝知礼记﹞所言百千,乃以事数,表于理观,岂专约事定其多少?颈是所严,故表中道,此性德也。全性起修,故能严行皆无著也。此行称性,如璎珞在颈;而言解者,菩萨虽有上求下化,一切功德未始不与常舍相应,欲示众生常舍行故,乃解璎珞而为施也。大集盖明行璎严理,一地成万者,了达一心,十界百法,百界千法,千界万法,此之万法,性本具足,全性起修,转名万德,即三学六度,三昧总持,神通智慧,四等四摄,三念八脱,十力无畏,十地悉能分证万德,即成十万。故知言数,不专事也。

  ○二「法施」下,释法施二,初旧取重法施。

  ﹝智者疏﹞法施者,旧云如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学法施,皆名法施。无尽意重法故施也。

  ﹝知礼记﹞因重圣法,故行财施,是则财法分为两派,理岂然乎?

  ○二今明如法施。

  ﹝智者疏﹞今明如法施也,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是法财,即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知礼记﹞法是三谛圆常理性,今体财即性,诸法趣财,是趣不过,财尚叵得,云何当有趣与非趣?故财与法,无二无别;财外无法,法外无财,岂唯财尔!施及受者,皆空假中无非法界,如是乃名,以法界心,对法界境,起法界施。「于财」下,引净名经:以一璎珞分作二分,一分施与最下乞人,一分奉于难胜如来,而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彼疏释云:此即观所施田,入平等法界,无有二相,成无缘悲,具足一切佛法,不求缘修之报,即是具足法施之会。如此明文,诸师何得但约说法,以明法施?(疏文)彼经居士观于悲田法界等佛,今无尽意对于敬田既称法施,岂不等彼一切众生邪?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二「不肯」下,不受二,初事释。

  ﹝智者疏﹞不肯受者,事解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须逊让。

  ○二观解。

  ﹝智者疏﹞观解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

  ﹝知礼记﹞不受三昧即毕竟空,一心三观,破无不遍。以即空故,不受于有;以即假故,不受于空;以即中故,不受二边;照空假故,不受中道;如是不受,在一心中,方离次第,及以但空,以五不受,义遍衍门,应当料简。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三「重白」下,重奉。

  ﹝智者疏﹞重白愍我者,或可请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齐故相愍,或可我为四众,故施仁愍四众。故受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知礼记﹞三义解愍,前二自行,后一利他。此犹事释以无等者,复约理观,求观音受,何者圆论不受,则于诸法,无所遗故,毕竟不受即毕竟受,故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四佛劝。

  ﹝智者疏﹞佛劝愍者,即是愍一切众生,及四众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五受施。

  ﹝智者疏﹞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将二因趣二果也。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二佛表二果也。

  ﹝知礼记﹞观音本地唯佛能知,今现因身,须求极果,故虽受施,回奉敬田,以一璎珞,作二分者,表于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事则缘了,事理不二,名曰妙因。能成二身不思议果,法无增减,而能出缠,性即修故,报有断证,然匪功成。修即性故,若其然者,方曰事理之因,趣于法报之果。不论应身者,因人趣果合表二身,法报若成,应用自发。

  ○六结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文后重颂,什公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荆溪云:「此亦未测什公深意。」续高僧传云:「偈是阇那崛多所译。」智者出时,此偈未行,故无所解。荆溪亦于辅行记中,引还著于本人之文,故知具释理亦无妨。近有天竺寺式法师,分节其文,对于长行,二种问答,宛如符契。今依彼科,略消此偈,偈有二十六行,分三:初一行双颂二问二,初一句叹德。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

  ﹝知礼记﹞世尊具相诚由万德之所庄严,是故叹相,即是美德。

  ○次「我今」下,三句双问二,初一句含上二问。

  【我今重问彼,】

  ﹝知礼记﹞长行先问得名因缘,次问三业游化之相,今既重颂,岂阙后问。故知句中「问彼」两字,兼含次问也。

  ○二「佛子」下,两句别颂,初问文甚显著。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二「具足」下,二十二行双颂二答二,初二句经家叙。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知礼记﹞缉缀之语,合当直说,今为偈者或集经者,乘便颂之;或是崛多以偈翻之,贯散无在。

  ○二「汝听」下,正颂佛答二,初一行半加颂总叹愿行。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知礼记﹞「汝听」二字,敕令审谛。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是己成利他行也。不动真心,垂形三土,方名善应,处处现往,故曰诸方。此二句总叹所克真应二身,次则总论能成行愿。初明始心四弘愿广,复示行行经劫难量,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长故,值佛唯多随佛作为,方名侍佛修诸佛行也。一一佛所皆发净愿后心别愿也,若不尔者,安得真智遍拔众苦,安能应身普度一切?

  ○二「我为」下,别颂二答二,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初一行颂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知礼记﹞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正当意业机也,上明冥应。今云见身,二应具也,亦可见于妙智之身,不亏冥应。长行总答,机但称名;而别答中,机具三业。至今重颂,总中三业,别但心念,绮文互现,颂之巧也。

  ○二「假使」下,颂别答二,初十二行颂七难十二,初一行颂第一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知礼记﹞如前疏释,下去诸难皆可例知。问:「上长行中,求离三毒,常念观音。疏云:『常念乃是正念,体达烦恼即是实际。』无能无所,今偈那云念彼观音,彼此既分,岂忘能所?」答:「圆妙之教,不可情求,文似相违,义释一揆。即于无差而说差故,岂有差别异无差邪?今文言彼,义当两向:若就佛说,观音为彼,即是师弟而分彼此;若就众生念彼观音,此乃感应而分彼此。师弟感应,妙教诠之,皆是法界,一一圆融,众生乃感,心中彼佛,诸佛还应,心内彼生。此教行人或遭苦难,念彼观音,岂谓能念异所念邪?以知皆是法界故也。达彼观音,即念而具,既知即念,有何能所?故彼此虽分,能所俱绝,是故偈文虽云念彼,与上正念,全不相违。」问:「求脱苦难,心念观音,一切机缘俱能感圣,今释念彼,那但约圆,岂果报等机全不能感?」答:「王三昧力,救一一难,皆论十番,始离恶报,终入寂光,十界众机,谁不蒙益。疏释前答,此义备彰,颂开七难,而为十二,各合具明十番感应,但以部意正在醍醐,是故长行佛示意机,唯令常念。常念必须绝于破立,今闻重颂念彼观音,必合疑云:前令绝所今教念彼,岂不相违?故须约圆,释此伏难。彼此即念,能所岂存?学者应知观音应物,虽无所遗,今宗示人唯在妙观,是故前疏释乎意机,全废余涂,一向圆解;至今重颂,念彼观音,岂可异前。自从浅解违大师意,劝今学人,若说若行,勿离圆观,一苦一乐,常念观音,既成妙机,何爽圆应?一实事益,念念常沾。」

  ○二「或漂」下,一行颂第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或在」下,一行加颂堕须弥峰。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或被」下,一行加颂堕金刚山。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或值」下,一行超颂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或遭」下,一行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或囚」下,颂幽执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咒诅」下,加颂咒诅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知礼记﹞还著本人者,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还著本人。如譬喻经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稳。」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辅行引之云:正是观音经中,还著于本人之文。

  ○九「或遇」下,追颂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见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若恶」下,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蚖蛇」下,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云雷」下,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知礼记﹞足前七难,而为十二,皆须具约报业烦恼,六道四教,一一释之。若论所表,不出六种,须弥金刚,亦是地种;雷雨属水;兽蛇咒诅,同是有情,皆表识种。菩萨因中于此六种修别圆观,今住六种如实之际,故遍法界救诸苦难,皆令得住六种本际。斯是观音证恶法性于恶自在,方能任运遍赴诸难。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身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求救三业,亦即观音。是故机成即时而应当以此义,念念观之,何患不同观音利物!

  ○二「众生」下,一行总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畑,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知礼记﹞一切众生,多于界内贪嗔邪见,及以界外三毒之惑,外则无于报得男女,内则乏于定慧。男女致招二种生死困畑,是故名为无量苦逼,若其能以正助为机,即感真身妙智之力,救于二种世间之苦。疏解长行,三毒二求,义该一切,对今重颂,更无所遗。

  ○二「具足」下,颂次答普门示现二,初正颂示现二,初一行超颂总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知礼记﹞长行先别后总,以总结别。今颂先总后别,开总出别,前后互显矣。长行总答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今颂却论能应之由,由神通力及智方便也。若匪千如全体之用,不名具足神通力也。通虽性具,复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自在。十方无外,三土非他,不离一心,遍应诸刹。

  ○二「种种」下,追颂别答,上长行中别列诸身,身皆三业。今颂别示三业,业皆遍周,重颂之巧也。文三:初一行别颂身业普应。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知礼记﹞合明十界,但示三涂,以下况上也。又种种恶趣通指九界,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次别举三涂极恶故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渐令除灭归于常寂。

  ○二「真观」下,颂意业普观二,初一行明本观慈悲。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知礼记﹞有五观字皆去声呼。具明三观,及以慈悲,真观空也;清净观假也,假从空得,无见思染,故名清净。又空唯自净,假令他净,故名清净。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染,故名清净。广大智慧观中也,双遮双照无偏无待,即平等大慧也。此之三观,或次第修,或不次修,无不皆以慈悲合运。而其慈悲皆称观者,其意有二:一者、慈悲是观,如四无量心名四种禅,禅即观也;观音乃以无缘慈悲观察众生名慈悲观。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观,良以三观能成众行,用三观拔苦,故名悲观;用三观与乐,故名慈观。故上文云: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岂非悲心用于三观!虽有二解,体是一也。菩萨从初至于邻极,三观慈悲未始离念,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观。疏解长行冥显二应,因中合有本观慈悲,后译重颂,果有其文,信智者言冥符佛意。

  ○二「无垢」下,一行明智光遍照。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知礼记﹞三观慈悲,因中立誓也;智光遍照,果上益物鉴机也。无垢净光,照穷正性,察其本末。若其不破三惑诸暗,二死风火,何能普益二世间机?火灾至初禅喻同居生死,风灾至三禅喻实报生死,水灾至二禅喻方便生死,举二不言水者,中可例知。

  ○三「悲体」下,一行颂口业普说二,初二句颂二轮化本。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知礼记﹞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本。初句者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次句者,菩萨以慈而为心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譬若大云,二轮既施然可授法。

  ○二「澍甘」下,二句正颂口轮说法。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知礼记﹞甘露者,智者云:诸天不死之神药也。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匪无生,焉能不死?本性常法,非说那知?于慈云中,澍大法雨,众生受者,三惑焰灭,以兹三普为入道门,故当别颂普门义也。

  ○二「诤讼」下,加颂显权。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知礼记﹞长行显应以被冥机,疏以施璎彰显机义。今逢重颂有显机文,益见天台冥契圣旨。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袪,亦可例前。疏释七难通于三障,即诤讼等义该诸有,及以三乘思之可见。

  ○三「妙音」下,三行双颂二劝二,初颂劝受持二,初一行明智境深妙以劝常念。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知礼记﹞初三句中,有五「音」字,皆是众生称唱。言音,以由菩萨妙智观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双遮空有,即成妙音。双照空有,即成世音。世即二世间也,不别而别,此二音字,中智境也。梵是四等慈悲喜舍,四观照之,即成俗谛,故名梵音。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为胜世间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言虽次第,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顿忘,是故须常念者,正劝持念也。此之类音,虽是众生口业所发,大圣三智照成三谛,即是三身,故劝行者念此三身。言常念者,如疏解云:即是正念,非破非立,无能无所,三谛俱照,三观俱亡,不次不偏,名常名正,若其然者,名为妙机。

  ○二「念念」下,一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畑,能为作依怙。】

  ﹝知礼记﹞上先举境智,次劝常念;今先劝勿疑,次陈感应,左右互显耳。言念念者,相续系念也。念即观音深妙智境,虽达常住,未免迁流。即于迁流,照常境智,是则念念不离观音。如大师示众偈云:「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言实缘者,刹那念也,次第而起,一一皆是实观之缘。如是系念,唯慎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圣德以劝息疑。纵久修不成,求之未应,须知净圣冥资不虚,于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护,感应必彰。然疑有三所:谓疑人、疑法、疑自,今但举人,其二可息。劝令常念,复诫生疑,疑去念成,劝持意足。

  ○二「具二」下,一行颂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知礼记﹞先举功德,方劝顶礼,初句总示一切功德,次二句别彰慈眼,及以福聚。慈为善本,福收万行,结示普门,劝修供养。礼既属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顶礼已成,三业供养。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第三叹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功德二,初释闻上二益。

  ﹝智者疏﹞第三从持地说去,叹闻品功德也。文云闻是观世音者,是闻上冥益一段问答也。普门品者,是闻显益一段问答也。

  ﹝知礼记﹞经云持地者,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萨亦尔,经一一合,妙乐引彼释今持地,结云:以八教判方应今经。

  ○二「此中」下,释自在之义。

  ﹝智者疏﹞此中明自在业者,若是凡夫之业,为爱所润,有漏因缘,不得自在。观音为调伏十法界,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不为烦恼所累,故言自在业,为中道第一义谛,所摄于二谛中得自在。

  ﹝知礼记﹞业有多种,大约论三:一有漏业,为见思所润,受分段土生。二无漏业。三非漏非无漏业。同为无明所润,受变易土生。此约自行受生,以说若利他者,皆以慈悲润彼,彼业同他受生,三藏菩萨,众生缘慈,润有漏业,同居业生。通教菩萨,法缘慈润,有漏业习,于同居土,神通受生。法身菩萨,无缘慈润,不思议业,三土应生。今观世音等觉后心无缘慈悲,润于中道自在之业,故云中谛摄也。应十界,感十方净秽,方便、实报,同彼机类,现身说法,故云于二谛得自在也,即普门示现神通力矣。闻者能得观行,真似微妙功德,故云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无等」下,闻品获利益二,初约四悉释无等等,疏有四节,结云四悉以明发心,初释四,初世界。

  ﹝智者疏﹞无等等者,二乘虽出三界,犹有上法,非是无等,佛是极地,故言无等。发求佛心,故言无等等,等于佛也。

  ﹝知礼记﹞二乘有上,是可等法;佛智无上,是无等法。初发大心,等于无等,即无等中而论于等,只是等于佛智故也。大小体别,名世界也。

  ○二「又约」下,为人。

  ﹝智者疏﹞又约心,心中具足八万四千法门,若发实相心,即是等八万四千法门也。

  ﹝知礼记﹞乃以人数用表法门,刹那刹那,莫不具足八万四千净秽之法。此一一法无非实相,若缘诸法,作念而修,尘劫不等性中八万。若即实相,无缘发心,刹那能等八万四千究竟之法,发实相心,是生理善,即为人也。

  ○三「亦是」下,对治。

  ﹝智者疏﹞亦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是八万四千尘劳门,为如来种。

  ﹝知礼记﹞八万四千始终无改,迷即尘劳,悟即彼岸,说波罗蜜,翻彼尘劳,即对治也。

  ○四「故经」下,第一义。

  ﹝智者疏﹞故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今发初心,等于后心,初心虽发故言是无等,等于后心,名无等等。

  ﹝知礼记﹞前心难者,初破无明,实为难事。大经所赞,正在分真,是故顶礼。初发心,即发心住也,此位能具四十一位真应功德,此心超胜已不可等,此不可等,等于妙觉,既是真发,即第一义。

  ○二「此即」下,结。

  ﹝智者疏﹞此即四悉檀意明发心也。

  ﹝知礼记﹞上之四释,初四等果,二、三等理,果理不二,岂有阶差?然约诸文,三慧四悉,多就位辩,故须四释,不别而别,约位而明五品,闻慧即超二乘,不二观成凡心等佛。小果有上,大果无等,小大差别,故当世界,初信至七位,当思慧。既粗垢先除,发实相似解照乎性德八万法门,既生理善,故属为人。八信至十位,当修慧,内外尘沙不除,自遣能以性中八万功德,对破逆修,八万尘劳,自他恶破,故属对治;初发心住三慧,功成性三圆发四十二位,互具虽等,较其难易,初入功深,此位始得,真心开发,名第一义。

  ○二「发心」下,约三即显真发。

  ﹝智者疏﹞发心有三:一名字发,即五品弟子。二相似发,是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即,初住已上。此发心是真发心也。

  ﹝知礼记﹞名字发者,于能诠名,豁然开发三种菩提,愿行之心。对违顺境,此心弥炽,圆伏三惑,名观行成。若名字即纵能勤修八法成乘,以未开悟,不名为发。今发观行,称名字者,盖此五品,非真非似,但是信解诠妙名字,于妙三谛,决无疑滞,能伏无明,不为境动,是故称为名字发也。相似发者,因观加功,故三菩提倍前开发,似于本性,六根互用,稍类分真,如【金+俞】比金,犹火先暖,故名相似发。菩提心真心发者,一发一切发,发一切方便,发一切观照,发一切真性,此三菩提,圆融通达,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分证三德,分同果佛。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微妙净法身,湛然应一切。始从,初住,终至等觉,皆有此发,位位转深,前之二发,相显故来,经文结益,正在真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