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详情]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修行过程中,不仅要积累资粮,更应忏悔业障。无始以来,正是业力推动并左右生命的延续,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其他宗教认为世间一切皆由神造,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并指出命运正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力决定。
业是由行为构成,包括身业、语业和意业。所以说,身体、语言、思想是业力产生的三大渠道。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思想行为,即每日的起心动念。现代人妄想特别多,因为世界太复杂、生活太丰富了,故整日思绪纷飞,不绝如缕。我们往往以为,妄想过去就不留痕迹了,所以很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约束自己。事实上,每个心念都会在识田留下影像,并形成正面或负面的的心行力量。当善的心所活动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开心自在。真诚关爱他人,能令我们的内心柔和谦恭;慷慨救济贫困,能令我们的心胸慈悲宽广。反之,当不善的心所产生作用时,则被嗔恨和痛苦折磨,不仅伤害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在无尽的生死长河中,我们曾经想过、做过很多。这些生命延续中积累的经验,将在识田中形成不同业力,包括善、恶、无记三种。这些业力就像编写的各种程序,在未来生命中继续活动并运作,给生命带来不同结果。其中,善业代表正面力量,有利生命的和谐发展;恶业则代表负面的力量,阻碍生命的健康发展。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必定会感得苦乐果报,又名“业决定之理”。也就是说,一切快乐都是善业招感,所有痛苦皆由恶业决定。即使是点滴的苦乐果报,亦是往昔善恶业力决定,无一例外。故学佛须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惟有这样,才能策励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外在的事业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在内心产生的影像却有着长久作用。业是决定的,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真诚忏悔来弥补。
事实上,每个众生都具备和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心,但因无明所覆,使内心变得污浊不堪。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为我们阐述了忏悔法门,以此清除业障并净化人格,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同时,忏悔也是战胜凡夫心的重要手段,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在修学过程中,任何法门都必须以忏悔为前行。汉传佛教中,天台宗祖师便曾制订了许多忏法,以此扫除修法道路上的障碍。而藏传佛教的前行中,大礼拜及诵百字明咒都属于忏悔的内容。如果不具备这些前提,修行路上往往违缘众多、障碍重重。
关于忏悔之道,《菩提道次第论》将之归纳为四种:
一是依止力,我们皈依之后,通过念佛、拜佛、忆念三宝功德等方式不断祈求三宝加持。同时,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旦发起这种最强大的心灵力量,罪业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能破力,以追悔来摧毁罪业。造业之后,若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后不复造,就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就如我们和某人结怨之后,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歉意,便能及时化解双方矛盾。
三是对治现行力,以念佛、诵经、持咒等力量与之对抗,如读诵大乘经典或持大悲咒、百字明咒、忏悔文等。其中,观一切性空对治效果最佳,当然难度也是最大的。
四是遮止力,业有增长广大的能力,就像树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我们所造恶业虽小,却能继续增长。尤其是造作之后不断重复这一行为,其力量将迅速强大。遮止力,便是停止造作,不再对这一业行创造成长的因缘。
那么,《行愿品》又是以什么方式忏悔的呢?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此处所言之菩萨,不仅指普贤菩萨,也包括每个学习《行愿品》、发起菩提心的佛弟子。生命并非始于今生,而是有着无穷的过去。故应省察自往昔以来,因受贪嗔痴烦恼影响,身口意三业造作了无量恶业。烦恼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一旦运行起来,会影响乃至破坏整个系统的运转。更可怕的是,烦恼还能不断复制并全面感染其它文件。同样,贪嗔痴三毒也不仅限于自身的单独活动,还具有自动复制的能力,干扰其它心理活动。当我们被负面情绪主宰时,所有想法和行为都会涂抹上这一色彩。如对某种境界或对象生起强烈的贪心时,这种心念会在行住坐卧间时时现起,徘徊不去。
贪嗔痴为生命中三种主要毒素,其根本又在于痴,即无明,也就是对生命真相缺乏认识和智慧观照。若能照了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虚幻不实,尽管念头来来去去,却能始终保持内心警觉,历历分明而不被其所转。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将这些念头执以为“我”,不自觉地被其主宰并染污。即使想安静一下时,念头还是无法控制。无明,还使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人生观念,如以事业成败衡量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其实,做事只是缘起的过程,但被赋予自我的感觉后,却带来诸多执著和烦恼。贪嗔痴的力量,还使世界充满种种恶业。因为贪,会导致谋财害命(杀)、偷盗抢劫(盗)、好色邪淫(淫)、诈骗钱财(妄)等行为。同样,嗔和痴也会引发杀、盗、淫、妄。由此可见,一切犯罪行为皆源于贪嗔痴。要杜绝社会犯罪现象,必须从改善人心下手,否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恶业,即不善业,包括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其中,身体行为是杀、盗、淫,语言行为有两舌(挑拨离间)、恶口(以粗恶语伤害他人)、绮语(诲淫诲盗、爱恨情仇)、妄语(假话),思想行为是贪婪、嗔恨、邪见。反之,则是十种善行,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三不善根,使我们造下无边恶业。若这些恶业有形有相的话,那么虚空都无法容纳。正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并没有时时造作杀盗淫妄。须知,即使我们没有造作行为上的杀盗淫妄时,起心动念仍被贪嗔痴所染污。哪怕是做件好事,也往往不是纯正的善行。那么,又该如何对待这些罪业呢?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首先,要观想宇宙间有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佛菩萨,而我们是向尽虚空、遍法界的佛菩萨忏悔。在观想过程中,以虔诚、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正是消除罪业的最佳方法。若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不随贪嗔痴所转,三业即可保持清净,人格也将随之净化。所以,清净三业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忏悔。更重要的,还须发誓将来不再造作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
虽然我们在无量劫中造作了诸多罪业,但不要使其成为心灵负担,更不要被它们压垮。佛陀要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罪业,并非让我们沉溺其中自哀自怨,而是让我们警惕种种不良习气的诱导,并指引我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事实上,罪业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它也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故能通过相应的手段对治。业力由心而生,同样可以用心忏悔,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真诚、猛利的忏悔,或体认罪业的本质,便可从根本上清除它。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绝非一次、两次即可万事大吉。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犯错之后虽然也知懊悔,也想痛改前非,但不久又会明知故犯。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忏悔也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
当我们的心转化为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时,当下就能和佛菩萨相应。那时,烦恼就再也奈何不了我们了。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