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详情]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   ,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即随顺、赞叹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之事,我们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不仅如此,随喜还能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功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对方。原因何在?因为所获功德的多寡是取决于发心,而非我们以为的,与出了多少钱或多大力成正比。我们的心,就像装载功德的容器,若它本身极其狭隘且放有其它杂物,自然也就盛不下更多了。所以,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心灵的参与。事实上,发什么心做事,最后就成就什么。发凡夫心行善,只能积累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所以,要以广大无限的心去随喜。这件事看似容易,实际操作时却并不容易。当自己的家人乐施净资利益大众时,我们可能会埋怨他们乱花钱;当不相干的人发心行善时,我们又会对别人的成就感到嫉妒,同样随喜不起来。这两种情况都很普遍,因为凡夫皆局限于我执的天地中,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益。唯有去除我执,才能无私随喜他人,无我地赞叹他人。就像佛菩萨那样,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唯有具足这样的心,才能发自内心地随喜一切善行,而这正是迅速积累佛道资粮的捷径。因为我们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身体力行,但只要以清净、广大的心随喜,功德就将念念增长。也许有人会觉得,既然随喜能获如此功德,再遇到需要出钱出力的事,口头表示一下即可,钱和力都可省下了。如果是这样,所谓的随喜必定是不真诚的,只是为自己的吝啬寻找借口。要知道,随喜不仅包括内心的认同,语言的赞叹,还包括相应的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才是身口如一的随喜,才是由衷、清净的随喜。

  《行愿品》中,又是如何修习随喜法门的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首先,我们要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学佛修行的终极目标正是成佛。我们随顺的不仅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开始,为成就一切智慧、为追求真理和解脱精进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佛弟子的楷模。对于他们的所有善行,我们应当由衷地欢喜并赞叹。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在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修行中,佛陀不知多少次为法舍身,行种种难行苦行。只要众生需要就慨然给予,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血肉之躯尚不足惜,更何况身外财物。为听闻无上正法,更是难舍能舍。佛陀在因地时,曾生于无佛之世,为向一罗刹求半偈佛法而毅然舍身。仅从这一点来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难以想像的。对现代人来说,不必说为半偈舍身,若是听法条件差一点,很多人可能就不来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修一点布施,也往往十分吝啬,百般不舍。身为佛子,怎样才能克服凡夫心并不断向佛菩萨靠拢呢?首先,应随喜佛菩萨的功德,以此作为修学入手处。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种种波罗蜜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六度,这是菩萨修行的六个主要项目。佛陀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不断修习六度直至圆满。那么,怎样才能圆满六度呢?仅以布施为例,天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们的能力又如此有限,如何才有圆满的那一天?其实我们不必担心,布施的圆满并不在于给所有众生提供实际帮助。如果那样的话,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我们永无机会圆满布施,诸佛菩萨也难以成就了。我们知道,诸佛菩萨都发愿度尽一切有情,为什么他们成佛了,世间却仍有那么多苦难众生呢?由此可见,圆满布施的关键也是在于心行。只要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无一人例外;对任何利益众生的财物都愿意布施,无一物不舍,布施就圆满了。慈悲也是同样,能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限悲心,就已具备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道修行共有十地,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这一修行步骤,正如我们驱车从苏州前往北京,必得经过很多站点才能达到目的地。同样,成佛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每个前进阶段都有明确的考量标准,使修学者可以对照自身修行进行调整。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即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同时,成就法、报、化三身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涅槃,代表着佛陀在这个世界身相的结束。虽然佛陀法身是不生不灭的,但与此间众生因缘已尽,故其应化身会在娑婆世界消失。这并不意味着佛陀死了,因为他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舍利,乃佛陀荼毗后留下的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佛陀涅槃后,将其舍利分布世界各地,造塔供奉,给未能值遇佛世的众生种下善根。扶风法门寺收藏的佛指舍利和北京灵光寺收藏的佛牙舍利,都是闻名世界的佛陀舍利。2002年,法门寺的佛骨舍利应邀前往台湾巡展,朝拜者超过四百多万。佛陀已灭度两千五百余年,其遗骨尚能引起如此轰动,充分体现了佛陀功德的感召力。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当我们对佛陀的发心和功德表示衷心赞叹时,就能将心逐步融入其境界中,进而将佛陀的发心变成自己的发心,将佛陀所修善行变成自己的行为。所以,随喜不仅是称扬赞叹,重点还在于观所缘境,并将心融入其中。若只停留于口头赞美,算不上真正的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我们不但要随顺佛菩萨的功德,还要随顺十方一切众生的功德。六趣,指天、人、阿修罗、傍生、饿鬼、地狱六道,四生则指有情受生的四种形式,即胎、卵、湿、化。我们应对所有众生的善行表示赞叹,随时发现、鼓励、赞叹他人的长处,既能使对方的长处发扬光大,还可使自身的优良品质得到发展。反之,若我们总带着凡夫心去挑剔他人,对方固然不易接受,也会增长自身的慢心等不良习气,于己于人皆无益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是修习解脱道而证果的圣者。辟支佛,则指那些乐独善寂、慧根极利的圣贤,虽值遇无佛之世,但能通过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深知诸法因缘,体悟空性而修行成就。有学、无学也代表着修行的不同阶段,所谓有学,即修行尚未圆满,为声闻的前三果,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和阿那含果。所谓无学,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并了达诸法空性。对这些圣人的修行和功德,我们皆应广泛随喜。当我们以清净心赞叹时,就能与他们成就的功德相应,并将自己的心融入这些功德中。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所修无量难行苦行,为寻求真理而舍弃生命,为救度众生而奉献自身,这些高尚行为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赞叹。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种随喜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一念随喜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形成稳定的心行。如果更多时间还在想着吃喝玩乐的话,那么随喜之心很快就会淹没不见。只有时时刻刻地忆念佛菩萨功德,才能形成巩固、稳定的心行,长久地保持正念并念念安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