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详情]

第六大愿:请转*轮

  第六大愿:请转*轮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转*轮,是比喻佛陀说法。根据印度的传说,转轮圣王出世时以轮宝号令天下,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以*轮之喻,标识佛法能摧毁众生的一切烦恼。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博大精深,其纲领却无出其右。四谛法门又包含两重因果,一是以“苦谛”和“集谛”说明的凡夫因果,如众生为何有种种烦恼,命运为何有种种差别等。众生长劫处于轮回之苦,有生、老、病、死之苦,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之苦,这些痛苦的根源,正是“集”所阐述的内容。此外,佛陀还以“灭谛”和“道谛”说明成就圣贤的因果。灭,为灭除烦恼和痛苦,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境界。至于如何灭除,则是道谛的内容。四谛法门又相当于治病的程序,首先指出病状,其次寻找病源,然后决定治疗方案。在了脱生死之前,我们都是生死之病的患者,而佛陀则是帮助我们治病的大医王,引导我们究竟解决烦恼病苦,成为真正健康解脱者。

  说到解决痛苦,世人日日忙碌操劳,无非也是为了这一目的,并将离苦之道寄托于事业成功、出人头地之上。但名利双收之后,痛苦却依然存在,甚至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不曾找到痛苦之源,故采取的方法也如扬汤止沸,虽奔忙一生,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在今天这个物质世界,很多人都活得踌躇满志,难道他们的生活也痛苦吗?其实,那只是在物质享乐和声色刺激中,对苦的感受变得迟钝了。要知道,烦恼和痛苦决不会因为被忽略、被掩盖而消失,一旦爆发,还会因酝酿已久而更具杀伤力。

  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只要内心制造烦恼的根源不曾消除,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即使贵为帝王、身家亿万,一样走不出烦恼的怪圈。佛法指出,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正是我们内在的无明和烦恼。四谛法门不仅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也为我们提供了究竟解决痛苦的正确方法。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他所领悟的真理和世人以为的事实天地悬隔,担心即使说出也无人领悟,决定即刻入灭。此时,大梵天王降临人间祈请佛陀宣说法要。佛陀因其一再祈请,方开始说法度众生,此为请转*轮。请法,也是表示对法的尊重。凡是太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加以珍惜。反之,经过反复请求和艰难困苦得到的,人们反而更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如果没有请法的诚意,很可能对得到的无上法宝不以为然,这将成为修学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求和请,并非说法者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要培养对法的尊重之心。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声,二祖“断臂求法”的壮举,无不体现了对法的恭敬和尊重。有了这一前提,我们才能自觉地依教奉行。否则的话,即使学了很多佛法义理,也难以在心行上真正产生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请转*轮,佛法才能流传世间并利益更多的人。不然,我们也无缘听闻如此甚深微妙的佛法。此外,不断求法、请法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忆念法。因为凡夫心是和五欲尘劳相应的,若非特别提起正念,通常是纠缠于财色名食睡中。所以,要通过不断请法使心融入佛法中,融入空性中。我们念佛,就和佛相应;念法,就和法相应;念僧,就和僧相应;念戒,就和戒相应。心中忆念什么,最终就能成就什么。这也是念法、求法的深意所在。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行愿品》的特点在于,修习每一愿,首先将之拓展为最宏伟的愿望,这就必须将心量扩大至无限。根据佛教的时空观,宇宙中有着无量无边的世界。如《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位佛陀教化的区域。太阳系相当于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因其中有三个千的倍数而得名。不说其他佛土,仅极乐世界便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而整个宇宙之无穷无尽,更是难以言表。

  我们应观想无量佛土中,正有无量诸佛菩萨在成就佛道:有的刚出生,有的在成长,有的才出家,有的于菩提树下证道,有的已觉悟成佛。每位佛陀悟道后,我们也像大梵天王那样祈请他们不要入灭,常转*轮、广度众生。不仅对诸佛菩萨如此祈请,对人间一切善知识也应视为诸佛一般,祈请他们长久住世,弘法利生。藏传佛教特别强调“视师如佛”,这本身就是非常善巧的修行方式。事实上,上师是否与佛功德同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真正视师如佛时,当下会升起极度的神圣感,内心也能因此得到净化。就像我们带着神圣感来到寺院时,纷扰的心很容易安定下来,感到沉静、祥和。反之,如果我们觉得师长和自己不相上下,除增长慢心之外,于个人修学没有丝毫帮助。看不到他人长处的人,必定会走向固步自封的绝路。当然,依止善知识也不能过于盲目轻率。选择师长之前还需经过审慎考察,确定其符合善知识各项标准再如法依止。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我们应以清净的身语意三业祈请佛陀说法。观想要领在于,佛陀是无所不在的,请法的我也是无所不在的。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前,有无数的我在祈请;每一个我,又在祈请无量的诸佛菩萨。在这一观想过程中,我们的身心应毫无保留地融入佛陀宣说的法义中,融入空性中。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对佛菩萨的祈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尽未来际,永不停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