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文章 >

大智度论 解题

\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全一百卷,详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又名《摩诃般若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为诠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内容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宗教实践。全论所引经典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和印度其他一般思想,对理论、思想、传说、历史、地理、僧团实践规定等解说甚为详细,为研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代的重要资料,甚至可视为大乘佛教的百科全书,对中国、日本的佛教学者有很大的影响。与《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三论合称四论。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谓为当时之佛教百科全书。

  二、本论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书之影响。

  三、本论中之佛身观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四、龙树菩萨以后的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都是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为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对印度及中国佛教影响相当深远,尤其是自本论译出以来,成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

  五、本论自译出以来,研究风气甚盛,与三论学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相合,则成为四论学派,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论典,天台之四教义卷十二即尊之为「大乘通申论」。

  六、论中所诠显之诸法实相的妙趣,堪称是早年构成天台宗思想的中心。

  七、华严宗引用本论,主张《华严》是不共般若。

  八、本论六度中的禅波罗蜜、戒波罗蜜的阐扬,对禅宗律宗具有重大贡献。

  九、论文初品主要阐述名相事数,恰是佛教传入中国二百余年佛学家一直搞不清楚的问题,详译出来,原原本本地加以解释,可适应学者研究的要求。

  十、本论为龙树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

本论的大意:

  相传本论之原文有十万多颂,在本译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系《大品般若经》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加以节略。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继释经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奉钵品第二,乃至释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论。各卷的大意如下:

  第一卷 缘起论、释初品如是我闻一时

  龙树菩萨指出二十一种释尊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原因,内有十力、四无所畏功德、及四种悉檀者。接着解释「如是、我、闻、一、时」五字的别义。

  第二卷 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释初品中婆伽婆

  总说佛陀宣讲如是我闻的意趣。解释「佛」的别名有婆伽婆、多陀阿伽陀、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辑侈遮罗那三般那、修伽陀、路迦惫、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含多提婆魔逸舍喃、佛陀等如来十号,并引用《放牛譬喻经》等论证佛是一切智人。

  第三卷 释初品中住王舍城、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别释初品中三众义

  解释「住」的名义、「王舍城」命名的缘由、佛陀住王舍城原因,、「共」、「摩诃」、「比丘」、「僧伽」之意,最后释义「三众」

  第四卷 释初品中菩萨

  解释「菩萨」一义,以此比较大、小乘菩萨观的差异与优劣,从而显示大乘菩萨的殊胜。

  第五卷 释初品中摩诃萨?、释初品中菩萨功德

  解释「摩诃萨?」之意,说明何谓「陀罗尼」的含义、种类;释空、无作、无相三昧众生等忍和法等忍。

  第六卷 释初品中十喻

  以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十喻,了解空法。

  第七卷 释初品中佛世界愿、释初品中三昧、释初品中放光

  说明诸菩萨顾受无量诸佛世界,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等,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游戏出生百千三昧,为补处绍尊位者。并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颐。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顾皆得之。接着解释三昧王三昧。最后描述释尊放光的种种情况,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八卷释初品中放光之余

  解释佛放常光及出广长舌、佛人狮子游戏三昧等,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

  第九卷 释初品中现普身、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

  佛从无量阿僧碉劫,集大功德、修诸苦行、常施众生、持种种戒、忍、精进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所以佛德特尊,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接着论证十方诸佛菩萨的真实不谬。

  第十卷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余

  多宝世界的普明菩萨请问宝积佛:「以何因缘有大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宝积佛回答之。宝积佛国的普明菩萨却欲觐谒释迦如来,宝积如来应允,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最后普明菩萨持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如来,世尊以此宝华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第十一卷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释初品中檀相义、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说明佛为何将般若波罗蜜这种菩萨摩诃萨法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其他人。接着说明菩萨为了普度一切众生而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观诸法不生不灭,如涅?相,故在行布施时作无相观,不见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再说明布施中获得种种利益。接着论述净施与不净施;世间施与出世间施;声闻施与佛菩萨施以及内施与外施,最后论述法施为何在一切施中最为第一。

  第十二卷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

  本卷继续论述初品中檀波罗蜜之法施,主要内容有:菩萨为何能具足满檀波罗蜜而余人不能和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

  第十三卷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释初品中戒相义、释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

  「尸罗」意译为戒,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为戒。持戒诸多功德,破戒者常堕三恶道中,受苦万端等,劝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戒相义」说明戒即是止非防过,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等是为戒相。论述五戒的内容及毁犯的过失。接着说明在六斋日持斋受八戒,以此善缘,恶鬼远去,住处安稳,福增无量。最后提出出家受戒胜于在家持戒。

  第十四卷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之余、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

  主要讲菩萨是怎样具足满尸罗波罗蜜和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以及菩萨持戒能深入诸法实相,行空之昧,用慧眼来观察罪不罪皆不可得。戒亦不可得。

  说明羼提即是忍辱。忍辱有生忍和法忍两种,菩萨行生忍能得无量福德,行法忍能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便得如所愿。

  第十五卷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

  首先说明菩萨如何具足法忍,接着解释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可意译为精进,说明精进乃一切善法之本,及阐明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第十六卷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之余

  主要说明菩萨如何具足精进波罗蜜、及身、心精进之区别及菩萨为何常行精进而心无厌足。

  第十七卷 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说明菩萨誓愿度一切众生为何却又远在静处求得禅定、如何能得禅波罗蜜、入四禅及菩萨能行禅波罗蜜而余人不能。

  第十八卷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释初品中般若相义

  说明菩萨如何行般若波罗蜜、为何独称般若波罗为摩诃、何谓入三种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菩萨智慧为何称般若波罗蜜。

  第十九卷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说明以何因缘于菩萨道中说三十七道品以及阐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十卷 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说明三昧为何又名三解脱门以及菩萨如何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

  第二十一卷 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释初品中九想义、释初品中八念

  说明禅修的种种业处及诸禅定。背是净洁五欲,离却着心故名背舍。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是名胜处。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法,使其各各周遍于一切处。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及于人之尸相上起九种观想。佛为除众生恐怖因缘,所以于九想后次第说八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第二十二卷 释初品中八念之余

  详细说明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等修法,最后总结说明八念次第。又分别声闻八念只为自身,菩萨八念是为一切众生。

  第二十三卷 释初品中十想、释初品中十一智

  说明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想、尽等十想皆是除结使,缘涅相。

  接着解释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等十一智,最后龙树分别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观法。说明实智无分别,唯佛具有,十智入如实智中,唯一实智。最后叙述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等三种觉观三昧及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等三根

  第二十四卷 释初品中十力

  菩萨欲得十力,学般若波罗蜜当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更要念佛二十种功德法身。

  第二十五卷 释初品中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佛为断除众生疑妄,灭诸诽谤,自说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等真实功德。分别十力与四无所畏虽皆名智,但有种种差异。接着说明声闻法及摩诃衍中的菩萨四无碍智之差别。

  第二十六卷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说明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等十八种不共法是真不共法,声闻、辟支佛于前十力等皆有少分,而于此十八不共法却始终无分。

  第二十七卷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佛大慈能与一切众生乐,大悲能拔一切众生苦。菩萨大慈悲是假大,心念而不能真正与乐、拔苦。佛大慈悲是真大是佛道之根本,菩萨得先借助慈悲见众生苦,再生心救苦,然后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论说:「欲得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并说明习行般若波罗蜜,能得道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种智慧并可以断烦恼习,上菩萨位,住阿砝跋致地。

  第二十八卷 释初品中六神通

  欲得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并可胜二乘智慧,得诸陀罗尼门及诸三昧门,接着说明陀罗尼和三昧的不同,在于心相应和心不相应。声闻人中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菩萨为一切众生,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故陀罗尼唯大乘有,诸三昧不同,或时易身则失。故大小乘共有。

  第二十九卷 释初品中随喜回向

  先总说菩萨随喜声闻、辟支佛施、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六事,能过其上。因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德多。并指出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若多若少,等心一切,皆是波罗蜜。论中着重举声闻人例以少施而得报大,但有限量,不乃菩萨少施以方便力回向的大。最后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能行五波罗蜜,能得四种好报。

  第三十卷 释初品中善根供养

  菩萨以财法二供养成就善根,更学般若波罗蜜,满一切众生愿,能令众生住六波罗蜜,并以因中说果成就种种功德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尽。

  第三十一卷 释初品中十八空

  说明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内法空、外法空、内外法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空义。

  第三十二卷 释初品中四缘义

  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四缘义,人着四缘而生邪见,如来为破着故,说诸法空,而不破四缘。接着说明「如」、「法性」、「实际」等意涵,并赞叹菩萨的大力功德。

  第三十三卷 释初品中到彼岸

  学般若波罗蜜,能为诸佛眷属,能不起悭心、破戒心、策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等六蔽心,能得布施、持戒、修定三种福处,能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能闻诸佛所说十二部经。

  第三十四卷 释初品中信持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当信持三世佛法,发十八大愿。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因此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大事,故言得诸功德及大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第三十五卷 释奉钵品第二、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四天王以四钵奉上菩萨。诸天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贞,不与色欲接触。唯断淫欲出家者,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一切法但有名字,但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空,但以名字说。菩萨一日修智慧,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之上。因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而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

  第三十六卷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

  舍利弗向佛陀提出三个问题:一菩萨如何住阿砝跋致地、净佛道地?二为菩萨住何等地,能为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三为菩萨如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佛陀一一答之。

  第三十七卷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萨婆若不与过去、现世、未来等三际合。以萨婆若是实法,三际是生灭相,求觅不可得。以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心无所著。佛告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

  第三十八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一

  舍利弗问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佛一一答之并以阿弥陀佛为例,其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十方世界,示清净国,令其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第三十九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二

  菩萨住六波罗蜜,常勤精进,利益众生。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使众人爱敬,然后以三乘法度脱之。常行十善,不堕三恶道。菩萨行六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成就见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严净佛土。最后说明净五眼中之肉眼净、天眼净、慧眼净。

  第四十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三、释叹度品第五、释舌相品第六

  说明净五眼中之法眼净、佛眼净,再修修如意、天眼、他心、宿命、天耳、漏尽神通波罗蜜,增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毕竟空中行六波罗蜜。

  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人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出无数无量光明,普照十方。是时佛见大众,于一切诸法,得是法忍,便发微笑。告阿难言:「是众中十万亿人,于诸法中,得无生忍,是诸人于未来世,过六十八亿劫,当得作佛,劫名华积,佛号皆名觉华。」

  第四十一卷 释三假品第七、释劝学品第八

  说明并破斥法假施设,受假施设,名假施设等三假名。菩萨欲利他、自利、为除法爱当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故,三乘人应于是中学成。

  第四十二卷 释集散品第九

  集是指诸法因缘而生。散是指诸法因缘而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诸法无集无散,生无从来,灭无从去,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住一切法,因一切法相空故,不可得故。依空门、毕竟无相门,菩萨一切不受,通达诸法实相。

  第四十三卷 释集散品第九之余、释行相品第十

  说明般若波罗蜜之体相。般若之体:「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若有佛、若无佛,常住法相、法位。」般若之相:「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论又曰:「离有、离无,离非有非无,不堕愚痴而能行善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三门,是般若波罗蜜相。」接着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行相,则是无方便,不能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更不能得声闻、辟支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无行相,则是有方便。诸法无所受三昧可使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第四十四卷 释幻学品第十、释句义品第十二

  说明一切法皆是幻法及善知识与恶知识的区别。接着说明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因为一切菩萨句义入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因为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菩萨观一切世间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皆是自空相,无碍相,不二相,不应着。因为一切法自相空,不动故。

  第四十五卷 释摩诃萨品第十三、释断见品第十四、释富楼那品第十五

  说明菩萨于毕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毕定众指性地人,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砝拔致地菩萨,摩诃萨是最上最大者。接着说明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断一切见网,故名摩诃萨。,在释富楼那品中说明菩萨摩诃萨以萨婆若心行六度,不取不着诸波罗蜜相,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及以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为利益众生故,发趣大乘。

  第四十六卷 释乘乘品第十六、释庄严品第十七、释摩诃衍品第十八

  说明菩萨乘大乘道之相接着明菩萨六度乃至一切种智大庄严、无大庄严为大庄严、无缚无脱大庄严等三种大庄严。最后为六波罗蜜、十八空是摩诃衍。

  第四十七卷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说明菩萨所行三昧,虽然有无量无边之数,并提出一百零八种代表性的逐一解释。这一百零八种归结起来都是释禅波罗蜜,如果广演开来,则一切三昧都在其中,皆应言用无所得,以等同般若故无量无边三昧和合名为摩诃衍。

  第四十八卷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

  说明四念处等十八种法若与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则能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接着说明四念处的修观方法,修观作用及大小乘人在修习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及略论其余十七种摩诃衍法。

  第四十九卷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上

  总列菩萨从初地行十事、二地常念八法、三地行五法、四地应受行不舍十法、五地远离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七地二十法不应着二十法应具足、八地应具足五法、九地应具足十二法、十地菩萨与佛无异的发趣业。具体说明一至六地菩萨的施行及方法。

  第五十卷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释出到品第二十一

  接续说明七地至十地中各菩萨的施行及方法。接着论述菩萨出与住的问题。即论述菩萨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大乘无住处、大乘无出者。

  第五十一卷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释含受品第二十三

  须菩问摩诃衍胜出能破坏一切世间,胜出人天阿修罗上及三世不可得等五事。

  第五十二卷 释会宗品第二十四、释十无品第二十五

  摩诃衍随顺般若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并以以众生、五蕴、六度等十种无所有故,空故、离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广分别菩萨不可得。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行是诸法故,名为菩萨。

  第五十三卷 释无生三观品第二

  舍利弗问何谓「菩萨」、「般若波罗蜜」、「观」、「以何波罗蜜力能分别世间、出世间六波罗蜜」等问题,须菩提答之。

  第五十四卷 释天王品第二十七

  释提桓因及诸天王提问:「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承顺佛意,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第五十五卷 释如幻品第二十八、释散华品第二十九

  须菩提为诸天子说幻化人喻。并提及有四种人信受是甚深微妙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法之教,及护持菩萨之教,及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世间最上辩,皆不可得。三千大干世界诸天,闻须菩提说深般若波罗蜜义,心皆欢喜、即时化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须菩提及般若波罗蜜,用是化华供养三宝。尔时须菩提即说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不生,不生故,不名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

  第五十六卷 释三叹品第三十、释灭诤品第三十

  诸天闻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而欢喜之至,则三反称叹。若人于是般若波罗蜜,若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得种种功德。菩萨摩诃萨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摄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现世及后世若外道邪魔、增上慢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时,是般若波罗蜜神力令彼适生恶心即时灭去。菩萨受持、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令善法增长,不善法灭。

  第五十七卷 释大明品第三、释述成品第三十三

  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或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能得种种功德。因诸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又六波罗蜜及十八不共法诸佛法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又诸佛五眼皆从是中生,成就众生,净佛世界。般若波罗蜜在于世者,佛、法、僧三宝不灭,十善道乃至一切种智皆现于世。

  第五十八卷 释劝持品第三十四、释梵志品第三十五、释尊导品第三十六

  佛为加深众生信心,复说受持般若波罗蜜功德。尔时帝释如佛所教,受持般若,使外道梵志终不能中道作碍。非但梵志,一切世间人持恶心来,不能得便,魔来问难亦复如是。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般若波罗蜜是无上智慧,诸佛之母,诸法宝中第一宝。

  第五十九卷 释舍利品第三十七

  佛举般若波罗蜜与舍利对比。舍利虽不及般若,但舍利从般若波罗蜜生,因般若熏修,人所恭敬尊重供养。诸佛说十二部经根本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供养十方诸佛,若复有供养般若经卷亦等无异。行者得是般若波罗义,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五波罗蜜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即入佛道。

  第六十卷 释十善品第三十八

  以种种比喻来说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福德甚多,及菩萨应为他人演 般若波罗蜜义,菩萨应具足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行六波罗蜜,即是般若波罗密正义。佛更欲以异门明般若波罗蜜胜故,问帝释言:「若有人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其福多不?」所谓般若波罗蜜,广说诸无漏法,成三乘道,入涅?,不复还。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间无常福乐,还复堕苦,是故不如。若菩萨不行六波罗蜜,不成无上道,则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菩萨因缘故,十善道乃至无量佛法出现于世。是故三恶道断,有?利大姓,乃至诸佛出现于世。是故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正义,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第六十一卷 释随喜品第三十九

  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于声闻,辟支佛。若诸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善学自相空法。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随喜功德。并说明「真回向」、「正回向」、「最上回向」,佛为诸菩萨说所应回向法,用无相回向,随喜福德,大利益众生,有大果报

  第六十二卷 释照明品第四十、释信毁品第四十一之上

  般若波罗蜜,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无戏论垢浊,毕竟清净,故能遍照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五种法藏。供养礼敬般若波罗蜜,当如供养礼敬佛陀。若行者观色等诸法不生相,是则生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信解是般若波罗蜜者,无量无边阿僧碉劫即发菩提心,供养十方诸佛,从初发心广行六度,必是大德人,未圣而能知圣法故,十方诸佛清净世界终而来生此间。若见般若经卷,即时生心如见佛;披卷寻义,即时生心如从佛闻,如是信力、慧力成就,即能随顺解深般若波罗蜜义。般若波罗蜜能令人作佛,故毁般若者罪则无喻,甚于五逆之罪。

  第六十三卷 释信毁品第四十一之下、释叹净品第四十三之上

  有四种因缘,愚痴之人毁訾破坏深般若波罗蜜。随恶知识、种不善根者于深般若波罗蜜难信难解,与此相违,名信般若波罗蜜。舍利弗问清净相,佛为作证。并说清净之种种名字,清净般若波罗蜜,能令一切贤圣无边苦尽,有大利益。毕竟空即是我清净,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清故,是法亦净,其自相空故。

  第六十四卷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之下、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上

  求菩萨道者取心相,所谓檀波罗蜜乃至随喜福德取相诸善法,内着我、外着法,堕碍法中。佛自说微细碍相。所谓微细碍相者,即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取相忆念诸佛,亦不应取相念诸佛善根,所可有相,皆是碍相。

  若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谓常无常,乃至若净若不净,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者,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是菩萨行法。菩萨若不行色等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罗蜜。因色等不具足,则非色等,色非常相故。菩萨不行色等无碍者,是行般若波罗蜜。

  第六十五卷 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下、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

  若受持、亲近、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无有众患。般若波罗蜜是大珍宝,不生不灭,不常不失,能令众生毕竟无忧,不取相不生着、不分别、不得定相、无有法爱、断诸戏论、毕竟清净、不受不与、乃至不舍有为法、不与无为法。

  明列无边、等、离、不坏、无彼岸、空种、不可说、无名、不去、无移、尽、不生、不灭、无作、无知、不到、不失、梦、响、影、焰、幻、不垢、无净、不污、不戏论、不念、不动、无染、不起、寂灭、无欲、无痈、无痴、无烦恼、无众生、断、无二边、不破、不取、不分别、无量、虚空、无常、苦、无我、空、无相、十八空、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无作、空、无相、背舍、定、六度、十力、无所畏、无碍智、佛法、如实说、自然、佛等九十种波罗蜜,须菩提以智慧深入种种法门,观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以种种分别、赞叹般若,言种种波罗蜜,皆般若波罗蜜。

  第六十六卷 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上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先世多供养诸佛,今世得遇好师、同学等善知识。若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如说而行,是人大福德智慧信力故,当知如阿砝跋致菩萨摩诃萨。因诸佛一切智慧,皆从般若中生。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摄、十善、六度等成就众生,自利利他。

  第六十七卷 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

  若有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种善根,多亲近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菩萨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菩萨若书写乃至修行般若波罗蜜,为十方诸佛所护,终不远离诸佛,不堕恶道乃至阿砝跋致地,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远。佛陀般涅?后,是深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后从南方转至西方,从西方转至北方,是中四众,当书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以是善根因缘故,终不堕恶道中,受天上人中乐,增益六波罗蜜乃至以声闻、辟支佛、佛乘而得涅?。

  第六十八卷 释魔事品第四十六、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

  说明菩萨有二十六种魔事,求于佛道生诸留难。并说明说法者及听法者四种两不和合之魔事,不得书写、持诵、问义、正忆念般若波罗蜜。

  第六十九卷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

  列举般若波罗蜜者与听者之间有二十一种两不合的情况,及恶魔作大德比丘形像,到菩萨所,行似六波罗蜜魔事。

  十方现在一切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因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故。

  第七十卷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释问相品第四十九。

  因深般若波罗蜜,佛悉知一切众生所作所行,六十二邪见等诸邪见,九十八结使等诸烦恼,是故说佛如实知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并说明般若波罗蜜之深相,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示世间空、示世间不可思议,示世间离、示世间寂灭、示世间毕竟空乃至有法有法空,示世间独空,是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供养、恭敬、赞叹是般若波罗蜜。

  第七十一卷 释成办品第五十、释譬喻品第五十一、释知识品第五十二、释趣智品第五十三

  发起甚深般若波罗蜜因,为大事、不可思议、不可称事、无有量事。并以船坏弃木喻、瓶未成熟喻、船坏检修喻、老病不起喻等四喻说明行深般若波罗蜜失道不到佛地。若新学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及余五波罗蜜,当先亲近供养善知识,从是处获得关于般若波罗蜜等种种知识。学般若波罗蜜,应知一切种智是众生归趣处。

  第七十二卷 释大如品第五十四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般若甚深义理,当破着如心,审识佛道甚深易得,掌握无上道法。

  第七十三卷 释阿砝跋致品第五十五、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上

  菩萨从初发心来,所行因缘、所得果报,是阿砝跋致,受记必成佛,得不退转。

  第七十四卷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下、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上

一、《释转不退轮品》

  叙述信受般若波罗蜜者应知的阿砝跋致行、类、相貌。菩萨依般若波罗蜜,知阿砝跋致深奥处,悟诸法实相功德,观因缘法毕竟空。

  第七十五卷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下、释梦行品第五十八、释河天品第五十九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能深知佛道微妙心行关系,能安住甚深般若行处。菩萨欲知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无分别梦中作业,当发净国土愿。佛会上一女人名恒伽提婆,即时取净国土愿。以金银华等种种供养具献佛。佛当众授其成佛记,佛号、国土皆名金华。

  第七十六卷 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释梦誓品第六十一

  学空不证是菩萨大愿所致,因菩萨不舍众生故,学空不证。并描述八种阿砝跋致菩萨相。菩萨远离六波罗蜜及方便力,不久行四念处乃至不久行空、无作、无相三昧入菩萨位为诸魔所娆之相最后说明菩萨善知识,用六波罗蜜等法,令菩萨奉行,得以成佛。

  第七十七卷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释魔愁品第六十二、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说明学般若波罗蜜,当正观、正行、实证般若波罗蜜相,得无上道。赞叹行深般若波罗蜜之大威德,恶魔不能侵扰。最后说明学般若波罗蜜,应知菩萨所学处一一甚深同心等法。

  第七十八卷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对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其余众生应当愿乐,生随喜心,自令心好,亦不着福。若不见有随喜心、回向心可得,亦不见诸法有一定相,毕竟空故,不堕有无。菩萨安住于诸法实相中,不作佛道近我,二乘离我等等分别,得无分别之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比较悲空二法的关系,阐示行般若波罗蜜,知生空难度而能度。

  第七十九卷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说明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悲空所得利益之法。并以以分别、因事赞叹、付嘱称扬、显示等四事,阐明般若波罗蜜微妙最上功德利。

  第八十卷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释六度相摄品等第六十八之上

  论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以虚空不尽观十二因缘。及菩萨有方便力,行一波罗蜜,能摄五波罗蜜。

  第八十一卷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

  继上卷阐明六波罗蜜之间的关系,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即具足其余五波罗蜜。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时,皆持其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八十二卷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主要赞叹般若波罗蜜方便力的甚深稀有。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习行六波罗蜜,习行六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则能离二乘地,住萨婆若。住萨婆若以六波罗蜜功德,回向阿耨菩提,与众生共之,则具足修六波罗蜜及慈悲心功德。

  第八十三卷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论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所得功德利益。说明三慧即及如何「行」、「生」、「修」般若波罗蜜,本品说明「行」、「生」般若波罗蜜。

  第八十四卷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

  说明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为度众生生死,以五眼观色乃至阿耨菩提不可得,故知字无众生可度。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为相、无为相。菩萨应如是行般若入诸法实相。并说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种智。,再释般若波罗蜜义。

  第八十五卷 释道树品第七十一、释菩萨行品第七十二、释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以喻说明,如种树人,初不识树之根茎、枝、华果,爱护灌溉,待长大,叶华果实可用。菩萨为众生求阿耨菩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益众生。

  般若摄一切法,般若即是菩萨行。知诸法实相义,得诸法实相,通达实义,如实如一切法,故名为佛。最后略说诸佛、大菩萨、阿罗汉等善知识相。

  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善知识,不得萨婆若。

  第八十六卷 释遍学品第七十四、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上

  菩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佛以见谛道中八人为譬喻,说菩萨应偏学诸道入菩萨位。菩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随众生心如,应说法。三次第学即是无有法者,则有顺忍乃至断一切烦恼,入菩萨位,则得一切智。

  第八十七卷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下、释一念具万行品第七十六

  以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故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菩萨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诸无所有性,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六念。并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有得、有著者,难得解脱。如菩萨欲具足檀波罗蜜,一念布施中摄一切善法。布施等诸功德无障碍故,于中无所不能,无所不作,住无漏心,于中不见相,不见施者、受者、施物。故能一念中具足万行。余法亦如是。

  第八十八卷 释六喻品第七十七、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上

  论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相,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无相、无分别、自相空诸法中行六度。具足无相六波罗蜜已,能得大利益,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摄取一切众生。本品先说明布施摄,菩萨因广行无相布施故,当得无分别报,即一切种智。

  第八十九卷 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下、释善达品第七十九

  说明爱语、利行、同事三摄。爱语摄者,指菩萨摩诃萨以六度为众生说法。利行摄者,指菩萨摩诃萨长夜教众生令行六波罗蜜。同事摄者,指菩萨摩诃萨以五神通力故,种种变化,入五道中,与众生同事。菩萨四摄与般若波罗蜜相随,故意义上四摄不可得。但是佛为众生说法,令其得惟明解,说世俗谛故,分别有善恶果报及诸圣果。最后说明菩萨善能通达诸法实相是为善达。

  第九十卷 释实际品第八十

  论说菩萨为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实法就是实际。论中以十二因缘探寻众生苦的根源,论述菩萨于此众生起大悲心,拔众生于颠倒中,求于实法,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实际,种种因缘教化众生,令住实际中。

  第九十一卷 释具足品第八十一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道品,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时,若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着说明得菩萨之方法及利益。

  第九十二卷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上

  说明菩萨道相、得菩萨道及菩萨行的利益、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和菩萨 从初发意以来,自净身口意三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三粗业,不生贪策痴烦恼,如是三业清净,佛国土则净。如面净,镜中像也净,由是一切菩萨道皆净。

  第九十三卷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下、释必定品第八十三之上

  说明菩萨粗业及除灭方法,行布施等法净佛国土及净佛国土菩萨功德果相。接着说明佛心中一切法一切众生皆必定,人以智不及故,名为不必定。

  第九十四卷 释必定品第八十三之下、释四谛品第八十四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用一切善法方便力饶益众生而不贪着,因著者、着法、着处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菩萨法亦是佛法。菩萨于无碍道中无一切暗蔽,是为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行菩萨道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众生开示分别一切助道善法,皆入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四圣谛平等故,佛说即是涅。

  第九十五卷 释七譬品第八十五、释平等品第八十

  用七种譬喻方便说法来阐述一切法虚妄不可得的真理,使智者因譬喻而得解。一切法性无所有故,无垢净;诸法平等则是净。有为法、无为法平等,即是第一义。

  第九十六卷 释如化品第八十七、释萨牾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上

  论说若诸法平等无作,菩萨为何行布施,爱语等法利益众生?说明「空」、「化」义及其二者关系,以萨牾波仑菩萨的故事说明菩萨若发心求般若波罗蜜,不惜身命、不求名利而行菩萨道。

  第九十七卷 释萨牾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中

  萨牾波仑菩萨欲求佛道之因缘,终至昙无竭菩萨处听闻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即得诸法性观三昧、法性不可得三昧、师子吼三昧、解除一切着三昧、见诸佛三味等无量三昧。并于住是三昧中,见十方无量阿僧祈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第九十八卷 释萨牾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

  说明萨牾波仑菩萨求法过程。萨陀波仑菩萨为了供养昙无竭菩萨,入一大城中,到集市上自卖身体。经种种困难终于如愿。请求昙无竭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并请问: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令我等得知,并常不离见诸佛。

  第九十九卷 《释昙无竭品》

  释明上卷中萨牾波仑菩萨的提问: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昙无竭菩萨答之,萨牾波仑菩萨及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将财宝供养昙无竭菩萨。萨牾波仑菩萨七年来不卧,若行若立,不惜身命,惜法、爱法、重法的心行。

  第一百卷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释嘱累品第九十

  说明昙无竭菩萨对萨牾波仑菩萨等宣说般若波罗蜜相,萨牾波仑菩萨即于坐处得诸法不可思议等六百万诸三昧门。佛叙述将般若波罗蜜独属阿难尊者的因缘。若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以华香宝衣等欢喜供养般若波罗蜜,是知此人常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本论的传译如下:

  今汉译《大智度论》有一百卷,但据僧睿的《大智释论序》说,此《论》的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共三百二十万言,汉文译出的,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在学者研究汉译《大智度论》的翻译方式是:初品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经》第一品释论的全译。二品已下,则是鸠摩罗什删繁取要的节译本成为今本汉译《大智度论》一百卷。

  本论在中、日广为流传,欧美、印度的学术界已陆续有人将汉译本(部分)译成法文、英文与德文。并视之为大乘佛教的渊薮,而加以研究。在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之古写本,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以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

注释本如下:

  一、北周。慧影抄撰《大智度论疏》,不全只有7卷,收于《续藏经》第七十四册、第八十七册。

  二、东晋。慧远《大智度论抄》,二十卷,内容已佚失,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十》。

  三、僧侃,《大智度论疏》,十四卷,已佚失,记载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东域传灯目录》。

  四、南岳。慧思撰,《释论玄门》,一卷,已佚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大唐内典录卷五》。

  五、行贺,《大智度论释》,十卷,已佚失,记载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东域传灯目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