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十一讲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会那么烦恼呢?没有智慧。智慧不是你布施了多少东西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呢?你布施得多、施舍得多,下一辈子你可能会成为亿万富翁,就像大象挂璎珞。大象遥遥摆摆很富贵,脖子上再挂个璎珞,挂个珠宝。很富裕,对你有什么用?没有用的。但是你没有智慧的话,你的慈悲心永远都不长久的,可能你去做三天好事、五天好事,不可能永恒的。作为佛,他的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叫无缘?就是对一个人施舍的喜悦的心,为他做喜悦的事,他是不要条件的;对一个生命的痛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感同身受。这样子的心他要持续一辈子,不是持续一天、五分钟,这是需要对生命真相的洞察、通达、亲证(亲自的证实)才能够达到的。一个有智慧的生命,智慧彻底圆满的生命,看到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精神的,或者是物质的,它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有增是一种负担,有减也是一种负担,都是有为法;有生也是有为法,有灭也是有为法。不管是增还是减,生还是灭始终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动荡,带来情绪,让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轻安、喜悦、阳光、美丽当中。有增有减,有生有灭让我们的心有阴暗、明亮。事实上一个有智慧的、圆满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天地和生命之间只不过是一个形象而已。生命的死,它始终没有失去过生命,生命的来,它也没有生命的增加。这种思维对我们来说感觉到好像法师你在讲天方夜谈,我们很难接受。可是客观的事物、客观的真理确实是这样子的。
我前两次提到能量守恒。爱因斯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与科学相辅相成的话,那肯定是佛教。”自然科学已经证实到能量守恒了,他讲的是物质的,但是佛也看到了精神的。精神是不灭的,也在守恒当中的。很多人说人死了变鬼了,如果人死了经常变鬼的话,那我们这里到处看到鬼了。上下五千年死了多少人了?地球上鬼都站不过来了。鬼,确实有鬼道。但是随着时间它也会转换到其它的六道当中,也有成佛的可能性,它的精神状态始终是在守恒的过程当中。佛法它是用来解剖我们生命的整个精神状态和解剖生命的物质状态,也是用来解剖生命以外的各种现象,提出了真实的、周密的、正确的认知方法。如果大家的思维跟心经上讲的,不是在同一条线上的,那说明我们的思维还在颠倒当中,跟佛的思维相佐太远。我们每天做早课,在佛的面前跪着“销我亿劫颠倒想”,什么是颠倒?佛说假的,你说有的;佛说空的,你说实的,这就是颠倒。这是大颠倒、真颠倒。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一切的现象都是空相,都是假相,好像海市蜃楼。当我们不知道它是海市蜃楼的时候,你就认为它就在那里,真实存在。因为认知被迷惑了,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够周全,因为我们的认知很狭窄,因为我们的认知很粗糙,因此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去向、定位、最后价值的评判。佛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现在“垢”和“净”还没有讲。什么是“垢”?垢就是肮脏。什么是“净”?净就是清净。先从我们俗世间的肮脏和干净说起,我讲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天有一帮信徒进来,有一个女的说:师父,我身体不行,我不能来拜佛。我说怎么身体不行?她说女人的事。我说没有关系,你进来拜吧,如果说不行,我比你更不行,我肚子里面装的都是大小便呢,你把胃打开了看看,里面都是白色的,臭的不得了,也不是天天早上在大殿里面念经吗?我的汗毛孔里面流出来的汗也是很臭的,只是少你闻不到,把它聚集起来也很臭的;还有些人、有些师父他有狐臭了,更不净了,同样也在拜。有人说那我对佛不恭敬,那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面有畏罪感,你的思维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佛的彻底的理论来讲,是没有什么干净不干净的。所谓干净,即非干净,是名干净;所谓不干净,即非不干净,是名不干净。凡是人生活的方式,是人规定出来的。我们今天是学佛规定的。人制定的符合人来用,佛制定的符合佛来用。那你是向佛学习呢?还是向人学习?在生命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不需要用那么多的水果、金银珠宝来供养,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地上的泥土放在佛前,佛也开心的不得了,这就是佛法。从佛的眼光来看,世界你说不干净,他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五浊恶世,哪里有比五浊恶世更肮脏的地方呢?五浊恶世指什么?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指我们这个地球呢,有杀、盗、淫、妄、酒,还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比这些更肮脏的吗?没有比这个更肮脏的了。身体上的肮脏算得了什么。因此身体上的肮脏不叫肮脏,心灵上的肮脏才真正的叫肮脏。那么有了这些肮脏怎么办?我们心灵上有了肮脏怎么办?很多人会去拜忏,要忏悔业障;信基督教的每个礼拜天都要去教堂做忏悔、做祷告,但是在佛的境界来说:“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随便你有多少大的罪,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多或像早上的霜一样,只要智慧像太阳一样眩照,马上就会消失。我们的生命其他什么东西都不缺,就缺什么呢?就缺智慧!没有这个智慧,你做的最好只能是人世间说是最好的。
今天《心经》中讲的“不垢不净”还有另一种意义,“垢”是指烦恼染污佛心。“净”是清静无染的境界。平时我们用功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烦恼的污垢,显清静的佛智。为之,大家学习各种法门、各种智慧,去除污垢的烦恼(贪瞋痴),成就圆满的佛性。现在佛说:“不垢不净”,可能与我们一般修行相违背,大家会怀疑佛说的哪一句是真的?今天,肯定的说佛所说的法都是真的!有垢有净,去垢存净,是对;不垢不净,当下成佛、立地成佛也是千真万确的。佛说法时,对象不同施教也不一样。佛对钝根众生说:世界有垢有净、说众生的心有染有净,众生通过修道去染存净,可以成佛!佛对上根利智的众生说:烦恼本空性,佛性自显现。佛不加造作修为而成,每一位众生都是天然佛。因为众生钝根少智,才迷于表象,不敢直面自性,不敢担当自性成佛,烦恼即菩提的真实,才出现有垢有净。《心经》是上乘佛法,大乘者、利智者学,直截了当道出了真谛,于是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实证悟的人是大智圆满的人。
佛跟人是不一样的,观点也不一样的。要做人也需要佛的境界,做人做的轻松一点,如果想做佛,那么就要有佛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是做人,要诸法空相,多少应用一点,活得更轻松一点。有一次我在宁波人才市场读心理学,我跟心理学的一个老师说:这个心理学是对谁来说的?她说对普遍人来说。然后我说,那就对了。一天吃三顿饭,睡一个晚上,白天上班八个小时,下班晚上家里团聚,对这样子的人来说,心里有异样是可以的;但是对一个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来说,他的心理被你们看起来肯定是有病的,为什么呢?像乔布斯,被心理学家看起来肯定有病,整个晚上不睡觉,整个脑子在研究;爱因斯坦肯定被大家认为有病的;那个济公和尚更有病了,像过去国清寺有三贤:寒山、拾得、丰干三个和尚,其实是西方三圣应迹的,讲话疯疯癫癫的,吃饭也疯疯癫癫的,一天到晚拖着个旧拖鞋,穿着个短裤到处溜达,一般人接受不了的,但是他帮了很多人,救了很多人,开悟了很多人,后来到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原来是西方三圣示现在人间的。所以用人的思维去看一个人的时候,那只能是看一般的人;用佛的思维去看人的时候,佛说人是颠倒的。用人的思维去看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的时候,他说那个修道的人是得精神病的。你像虚云老和尚一坐就是二十几天,饭也长毛了,人家看这个人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子坐着饭都不吃,精神有毛病的。如果不懂得佛法的话,他肯定是这样子想。懂得佛法的话,他就知道那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每个修道的人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按照佛的观点来讲,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相,也就是空相。今天可以出现这个相,明天可以出现那个相;今天可以是这样,明天可以是那样,但是他始终是有智慧的表象,他不执着于任何一物,生命肯定是在轻安当中、喜悦当中,不被周遍的环境左右,因此凡是在空当中出现的就没有固定的色相,也没有固定的感受。我上节课也讲过了,什么叫感受了?同样打你一个耳光,有人生气,有人笑;也没有固定的一种影像,叫“想”,脑子里面是一个固定的影像的话,我们就不可能会接受新的事物;也没有固定的一种意志的能力,如果固定一种意志的能力的话,我当年在闽南佛学院那样修道的话,现在老早成为菩萨了,现在还是做个凡夫俗子,因为后退了。它从意志力上没有一直的实行下去。说明这个意志力是有进也有退,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意志力,更没有固定的识,也没有固定的投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意志力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造作、不断的退步。但是佛教不叫灵魂,灵魂是有主宰力的,佛教不讲有主宰力的,主要讲的是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知道“无受想行识”就是五蕴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现象会固定下来,所以我们不要把一件事物看死了,看固定了,看成不变了,否则就是颠倒了。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是这种观点,我的杯子不能换,这个杯子值五百元,这个杯子值五千元,永远的传递下去;然后买房子也是一样,这个是我的家产,我要传给我子孙再子孙,生生世世的传递下去,不可能的。它总有一个时间段会失败的,会坏去的,但是我们眼睛是认识不到当下的坏,当下的变。我们俗人的眼光可以看到一段时间的坏,叫做生、住、异、灭。佛的眼睛看到的是,拿起来放下去已经完全的发生了大的变化,这是完全完全的两种不同的思维,一种是佛的境界,一种是凡夫的境界。佛的境界没有色、没有受、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不变的色;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不变的受;想也是同样道理,行也是同样道理,识也是同样道理。
- 上一篇:《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