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六)

  如果对业果的道理不明白,你就一定会造恶业,造恶业就一定会有苦。不明白这个盒子的结构、材料等等都没有关系,它不会给你苦。但我们自己不明白自己的业,身、口、意的业,那将来可能就很苦。

  什么叫业?

  你有没有弄清楚?业有三种,身体是胳膊腿,用拳头打人,用腿踢人这就是身业,身体是造业的工具。嘴巴里骂人说脏话,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口业。意业就是贪、嗔、痴,意业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果细分,业还可以分成十善业和十不善业。

  为什么用拳头打人?胳膊它自己可不会动的,腿也不会自己去踢的,从哪里跑出来?从起心动念来,肯定是我对你有意见,起心动念就是我对你怀恨在心,对不对?这个手和腿是工具,嘴巴说什么话,其实也是受我内心起心动念的支配。

  我们看所有的业的根本是什么,身和口都是工具,根本就是“意”业,就是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感得缘起,这叫因果。业感缘起,缘起就是果,果即出来。比如说你起了一个害人的念头,然后利用工具就是身口来造作,嘴巴就巴拉巴拉的讲坏话,拳头大打出手,或用枪来打,这身业出来了,实际造业的根源就在你的起心动念。这起心动念的业将来会感得相应的果报。意业就是起心动念。什么起心动念?实际也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文”是不是代表文化?文化是不是代表思想?思想是不是代表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是用什么来教化的呢?用“孝”。我们从思想、从心里这个地方能教化,能转化了,就ok了。这才是真正的“孝”。明白吗?

  为什么要兜那么大的圈子来说明呢?

  首先,我们要对孝博大精深的思想要有深刻的体会;第二个是对教化的理念要体会;第三个是对业感缘起的理念要好好把握。一切从业感缘起而起,说白了业就是起心动念。我讲的是真正的根本,百善孝为先,这个首要的根本是依教,就转化了,这就是教化。教化用“孝”的思想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去体会,孝的思想就是“教”,在我们的起心动念里体会,然后就化了。转化什么?转化了业嘛。

  “业”怎么转?就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恩,时时刻刻在无我的状态。内心时时刻刻感恩,你就会对所有的人都恭敬,每时每刻、每一刹那,即使躺在床上也是这样,坐着也是这样。别看我坐在这里,要是时刻有“孝”的思想,坐在这里也是修行,也在接受教育。“教”的特点就是这样,是思想观念的转化。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这是根本。

  依教就化,化什么?化业。如果你时刻在感恩、恭敬的状态,你哪里还会造恶业?感恩父母、天地、众生三宝,感恩都来不及,哪还会一天到晚看这个不顺眼、看人家的缺点啦,永远都在感恩,哪有看人缺点的机会。有感恩的心,哪有不恭敬的、抱怨的心,都没有了,这样就转化了自己的业。

  从无我的状态、缘起性空的状态是放下了,哪里有三毒的心态?是谁去贪、谁去嗔?贪了什么?占有了什么?我们没法占有什么。

  从内在积极的一面,从缘起的角度来说,我们内在时刻都在感恩、恭敬,实际是在报恩的状态。第二个,从负面的贪嗔痴慢来说,如果我们24小时处在无我性空的状态,无我性空的状态没有我,谁去贪、嗔、痴?贪、嗔、痴无形中也就被化掉了。

  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感恩,业是不是转变了啊?内心里无我,没有三毒了,是不是意业在转?我们的业是不是在转变啊?

  若从“无我”的思想来看,证到“人无我”就是出离三界,跳出轮回。从法上透视法“无我”,证到“法无我”就是破除所知障,就是成菩萨,最后成就佛道。因此,就这样很简单的一个“孝”字,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因果。

  “孝”字改变了我们的因果,同时“业果愚”也没有了,消除了,无明也消掉了。洞悉业感缘起的因果,无我的性空,愚痴也都消掉了。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14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