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 十重戒
十重戒
第一杀戒
译文
佛说:佛弟子,若杀人(包括自杀),指使杀人,巧设方便,令其致死,鼓励杀,见作随喜,乃至以咒术杀生,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一一都为禁止;乃至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故意杀害。
是以菩萨应怀慈悲心、孝顺心,尽一切方便保护,救济一切众生。若不这样,反放纵自己,泄其怨恨,以杀为乐,杀害众生,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佛言:佛子,若自杀①,教人杀,方便杀②,赞叹杀③,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④、杀缘⑤、杀法⑥、杀业⑦,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⑧,方便救护一切求生。而反态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⑨。
注释
①自杀:指亲手杀众生命,包括自毁己命。这是身造杀业。
②方便杀:为行杀业者提供方便,如指示道路等。此是意造杀业。
③赞叹杀:鼓励人行杀。此属口造杀业。
④杀因:指由无始来的烦恼冲动,忽然掀起一念杀的动意。
⑤杀缘:杀众生之心不断及种种条件助成杀事。
⑥杀法:指以刀、剑、毒药等杀害众生的方法。
⑦杀业:命根未断,未成杀业,命根一断,杀业已成。
⑧孝顺心:佛、菩萨观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之佛,故应孝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故应孝顺之。
⑨波罗夷罪:弃罪;犯此罪者,永弃佛门之外。亦云堕,谓犯此戒者,即堕落于三恶道。又云断头,谓此罪极恶。
第二盗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己行盗,指使他人行盗,乃设方便,窃取财物,用咒术盗取,以及盗因、盗缘、盗法、盗业,都得禁止;乃至供养鬼神的物品,劫贼盗回的物品,一切有主之财物,乃至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不得故意盗取。
菩萨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犹如父母,亦如子女,故应生孝顺心、慈悲心,经常帮助他人使其幸福、快乐。若不是这样,反盗人财物,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二盗①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②,方便盗③,咒盗④,盗因⑤、盗缘⑥、盗法⑦、盗业⑧,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⑨,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盗:一切有主之物,不予而取,名之为盗。
②教人盗:教人为我劫取,乃至为我偷税等。
③方便盗:指彼物自来,方便藏取,如顺手牵羊;借而不还,代入保管财物,后来据为已有,都是方便盗。
④咒盗:起咒取物,或以咒遣鬼神盗取等。
⑤盗因:谓由无始以来薰习所成的贼贪种子,而现在生起一念盗心为因,有此因,然后才去进行偷盗。
⑥盗缘:谓由种种的珍贵宝物,或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呈现在自己面前,诱发自己去盗取,是为助成其盗。
⑦盗法:谓在盗取时,巧设种种的计谋,种种的方法,盗人财物,名为盗法。
⑧盗业:取物离本处。
⑨劫贼物:劫贼盗回来的东西,在劫者看来这些物已为己所有。
第三淫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己行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都不得故意与之行淫,以及淫因、淫缘、淫法、淫业,都为本戒所禁;亦不得与雌性动物,诸天鬼神女行淫。不得非道行淫,不得在不合礼俗、时间里同房。
菩萨观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故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且将净法传与他人,令其断淫欲。若不是这样,反教人起淫念淫行,不论对方是畜生,还是母女姊妹六亲等。菩萨若这样做,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①,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②、淫缘③、淫法④、淫业⑤,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⑥行淫。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⑦与人。而反更起一切入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教人淫:自淫其罪较小,教人淫其罪则大。
②淫因:指无始以来所具有的贪淫习气,而于现在初起的一念淫心,名为淫因。
③淫缘:指一念淫心生起后,其心相续不断,于是就对对方加以追逐,多种助成男女会合,名为淫缘。
④淫法:行淫的方法。
⑤淫业:即指成就淫事。
⑥非道:指不分昼夜时节、场所等。
⑦净法:清净梵行之法。
第四妄语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说妄语,令他人传其美名而说妄语,以及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曾见说见,见说未见,身心妄语等都为本戒禁止。
菩萨不仅自己说正语、持正见,而且亦应使一切众生都说正语、持正见。若不是这样,反使众生说邪语,持邪见,行邪业,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水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四妄语①戒
若佛子,自妄语②,教人妄语③,方便妄语④,妄语因⑤、妄语缘⑥、妄语法⑦、妄语业⑧,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⑨,身心妄语⑩。
而菩萨常生正语⑾、正见⑿,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妄语:妄即不真,即不真之语。最大妄语是:未得涅槃,谓得涅槃;未证菩提,谓已成菩提等。
②自妄语:即自己说我是圣人,我已悟道了。
③教人妄语:指使他人扬己功德,说我是圣人等。
④方便妄语:或说天来、龙来,供养自己,或以种种暗示,说自己已证佛果等。
⑤妄语因:无始来的诳贪种子,发生作用,起心要去诳惑他人,以取得名利。
⑥妄语缘:有可欺之人现前,及种种方便助成妄语。
⑦妄语法:使人相信的种种方法。
⑧妄语业:即有人相信,妄语业即成。
⑨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曾见佛而言见佛,不曾见他人作恶而言见,见他人行善,以嫉妒心而言不见。
⑩身心妄语:以身业表相,令入妄解。如闻其得佛果否,点头示相,问清净否,默示不答等。此时口虽不言,亦为妄语。
⑾正语:如法而说即是正语。
⑿正见:正确的见解。
第五酤酒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酤酒(即卖酒),指使他人为己卖,以及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都得禁止;一切酒都不可酿造、买卖,酒是起祸之因缘。
菩萨度众生,应以开众生之智慧为己任。若不是这样,反酿造、买卖酒,使众生产生颠倒之心,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五酤洒①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洒,酤酒因②、酤酒缘③、酤酒法④、酤酒业⑤,一切酒⑥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⑦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⑧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酤酒:买卖酒。
②酤酒因:初起一念酤酒求取高度利润的心。
③酤酒缘:米、面、葡萄等物及酿酒工人等助成为法。
④酤酒法:于酤酒的过程中,论斤两出纳取与,资具方法。
⑤酤酒业:以上三事和合,使之完成酤酒为业,致使受痴热无知之果报。
⑥一切酒:涵盖一切米、麦等,乃至甘蔗、葡萄、杨梅、枣子等物所酿造的酒。
⑦明达:明,即指宿世、天眼、漏尽这三明。达,即知过去、现在、未来无碍之智慧。具足三明三达,即见性成佛道。
⑧颠倒:即认妄为真,认物为己等。
第六说四众过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说出家、在家之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指使他人说彼罪过,以及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都得禁止。
菩萨闻外道、恶人、二乘人,说大乘佛法为非法,大乘律为非律,应生慈悲心,教化外道、恶人、二乘人,使其舍邪归正,返妄归真,生起大乘善信之心。如若不是这样,而菩萨反随之说大乘罪过,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①、罪过缘②、罪过法③、罪过业④。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⑤,说佛法中非法非律⑥,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⑦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罪过因:无始以来之三毒染心习气现在生起一念说心。
②罪过缘:求得对方的过失,作为自己说过的资料。
③罪过法:以种种方便善为巧说,使得别人知他的过失。
④罪过业:了了出口,令入领解相信。
⑤二乘恶人:此处指小乘。
⑥佛法中非法非律:说大乘佛法非佛法,大乘戒律非佛制。
⑦菩萨:此指在家、出家菩萨。
第七自赞毁他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己赞颂自己,毁谤他人,说人之短;指使他人赞扬自己,毁谤他人,以及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都为本戒所禁。
众生与菩萨本来一体,众生有过,菩萨代受;应把好事归于大众,坏事由自己承担,代众生受辱。只有这样,才能自度度他。如若不是这样,反宣扬自己德行,隐藏他人做的好事,使他人受毁谤,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口自赞①毁他②,亦教人自赞毁他③,毁他因④、毁他缘⑤、毁他法⑥、毁他业⑦。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已,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自赞: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劳,赞叹自己长处。
②毁他:讥人过失,说人之短。
③教人自赞毁他:教人赞我有德,而毁他人无德。
④毁他因:以贪慢等的烦恼发动而于最初生起一念赞毁之心。
⑤毁他缘:以次心相续而助成追求名利为目的的。
⑥毁他法:以种种善行赞毁之方而成自扬陵彼的方法。
⑦毁他业:令人领解完成毁他的事业。
第八悭惜加毁戒
译文
佛弟子,若吝啬,指使他人吝啬(以掩盖自己吝啬),以及悭因、悭缘、悭法、悭业,都为本戒所禁。
菩萨见一切贫穷者来乞讨,应随其所求,供给一切。若因恶心、瞋心,对乞物者,不施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对乞法者不说一句、一偈,哪怕一微尘许佛法,反而辱骂来者。若这样,则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①、悭缘②、悭法③、悭业④。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⑤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悭因:无始以来具有悭吝之心,而于现在起这念心。
②悭缘:这悭念心相续不断的延续下去,见求财法的人来,与自己不相契合,以遮护自己的财法不给。
③悭法:对方一再向自己求取,而利用种种善巧遮护财法的方法,不予施舍。
④悭业:由悭因、悭缘、悭法三事和合作意成就其事。
⑤贫穷人:指贫于财,穷于法的人。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起瞋心,教他人瞋彼以泄己恨,以及瞋因、瞋缘、瞋法、瞋业,都为本戒所禁。
菩萨度众生,应先令一切众生增长善根,而无讼诤之事,又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似子女。若不能这样,反对一切众生,乃至非众生(主指幻化人),恶口辱骂,手打杖击,如此瞋心依然不息;所瞋之人,前来悔过,善言道歉,瞋犹不息,意欲报复,这岂为菩萨行。菩萨若如是做,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①、瞋缘②、瞋法③、瞋业④。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⑤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瞋因:无始含恨薰习所成的瞋恚种子,由彼种子现起一念瞋心。
②瞋缘:一念瞋心生起后,继续不断的等流下去,再加所瞋对象现于前,以助成对他的瞋恚。
③瞋法:设计如何使他受辱,乃至种种打骂的方法。
④瞋业:由瞋因、瞋缘、瞋法三事和合,使得对方领解。
⑤善根:这里指不贪、不瞋、不痴。
第十谤三宝戒
译文
佛弟子,若自谤三宝,指使他人谤三宝,以及谤因、谤缘、谤法、谤业,都为本戒所禁。
菩萨闻外道以及恶人,以一句半言谤三宝之声,其痛苦之情,犹如三百矛刺心,何况自谤三宝。菩萨见三宝不生正信之心、孝顺心,而反助恶人、邪见人谤三宝,是犯波罗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①、谤缘②、谤法③、谤业④。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谤因:无始来具有邪见之心,好邪论议,现在动起一念邪见之心,欲兴毁谤。
②谤缘:有一念邪见之心,一旦遇有因缘,就作邪说方便。
③谤法:巧词伪谤,著作邪书,惑乱人心。
④谤业:谤因、谤缘、谤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谤,前人领解,而成三恶道的谤业苦果。
译文
各位善学菩萨,你们应当学此「十波罗提木叉」,此中戒律不得违犯,纵然违犯如微尘许都不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犯一戒或十戒,现身不得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即是清净光明宝戒之妙觉心,今既破戒,即失此心。菩提心是福、慧之根本,根本既失,佛果何成。是以犯戒者,既失国王位、转轮王位,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十地因位功。因位既失,妙觉果位岂可得,是以佛性常住妙果位亦失。如此一切皆失,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经二劫、三劫之久,听不到父母名字,何况三宝名字。所以这十重戒,一一不可违犯。
你们这些菩萨,今受菩萨戒者,今学;当来受菩萨戒者,当学:已受菩萨戒者,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应当敬心奉持,终身不忘。此十重戒,这里仅为略说,在<八万威仪品>中,当有详细解释。
佛对诸菩萨说,此十重戒已说完,不面当说四十八轻戒。
原典
善学诸仁者①,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成。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②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③,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④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⑤。以是不应一一犯。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散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注释
①仁者:赞叹之词,指在会的菩萨。
②转轮王:以十善法教化国民,名叫转轮王。转轮王分四种:金轮王,统领四天下;银轮王,统三天下;铜轮王,统二天下;铁轮王,统一天下。
③比丘、比丘尼位:比丘尼以清净自守,犯重破梵行,即失比丘、比丘尼位。
④佛性常住:佛性是永恒不灭的。
⑤不闻父母三宝名字:在地狱中众生无父母,饿鬼是化生,亦无父母,畜生有父母,长大后不识父母,故云不闻父母名字,何况三宝名字。
- 上一篇: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 下一篇:佛说梵网经 解说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