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七卷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七卷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三
丙五.因摄
复次●南曰:
因胜利二智,愚夫分位五,二种见差别,于斯圣教等。
丁一.因
一切行因略有二种。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谓喜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自体。为欲将生所生之处
。虽有一切烦恼为因。而于生处生喜者生。非于彼起厌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说。宿因生已不待余因究竟转故。不共因者。谓顺苦乐非苦触。望于受等所有心法
无间灭意及俱生名十种。色等望六种识。由彼虽从先因所生。刹那刹那别待余因方得生起
丁二.胜利
戊一.出四胜利
复次有解脱心有净智见诸阿罗汉。有四胜利。当知不与诸外道共。一于行时恒常住性。二于住时无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诸行任运归灭
四后有行今因断故当不复生。为证如是四种胜利。有三渐次。谓学智见为依止故。得厌离者于诸行中不生喜乐。乃至不生耽湎而住。厌离为先而
得离欲。离欲为先心善解脱。自斯已后即由如是心善解脱。恒常住。故无顺无违。又于行时或于住时。于一切相无复作意
。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无相而住。能障于此一切见趣先已永断。况当为碍。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寿尽。便以无学内般●而般●。先所生有于今永尽。当来诸行无
复更生。
戊二.不共外道
己一.举外道
庚一.出见趣
辛一.明建立
又由三分当知建立萨迦耶见以为根本一切见趣。一由前际俱行故。二由后际俱行故。三由前后际俱行故。前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于去世为曾
有耶。为曾无耶。曾为是谁。云何曾有。后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于来世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为是谁。云何当
有。前后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谁。谁当有我。今此有情来何所从。于此没已去何所至。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
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
际说我论者。又有十六有见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说我论者如是计度后际论者略有五
一有想论。二无想论。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四断见论。五现法●论。如是五种复略为三。一常见论。二断见论。三现法●论。
辛二.释因缘
又此一切诸恶见趣由六因缘而得建立。一由因缘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静虑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诸见故。六由生处故。
壬一.由因缘、由依教
由因缘者。谓彼一切萨迦耶见以为因缘。由依教者。谓由依彼能显见趣不正法藏。师弟传闻展輚相授为方便故。
壬二.由依静虑
由依静虑者。谓以静虑为依上故。于先所闻先所信解而得决定。又此静虑复有二种
一与宿住随念俱行。二与所得天眼俱行。宿住随念俱行者。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及于四种边无边论。由彼
忆念诸器世间成坏两劫出现方便。若时忆念成劫分位。尔时便生。三种妄想。若想一向忆念上下。下至无间●落迦下。上至第四
静虑之上。忆念如是分量边际。便于世间住有边想。若有一向傍忆无际。便于世间住有边想。若有一向傍忆无际。便于世间
住二俱想。若时忆念坏劫分位。尔时便住非有边想非无边想。诸器世间无所得故。
复有依止诸静虑故。当知或说一分常论。或说无因论。或说不死矫乱论。应知此中有二净天。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若唯能入世
俗定者。当知是天不善清净。于诸谛中不了达故。其心未得善解脱故。若能证入内法定者当知是天名善清净于诸谛中已了达故其心已得善解脱故
当知无乱亦有二种。一无相无分别二有相有分别此中第一是善清净天。第二是不善清净天。前清净天于自不死无乱而转。是故说名不死
无乱后不清净若有依于不死无乱。有所诘问。便托余事矫乱避之。
以于诸谛无相心定不善巧故。先兴心虑作是思惟。我等既称不死无乱。复有所余不死无乱。于诸圣谛无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
为胜。彼若于中诘问于我。我若记别或为异记。或拨实有或许非有。彼于记别见如是等诸过失已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诘问中皆不应记。又于是中见有余过。谓
他由此鉴我无知因。则轻笑不死无乱。有行谄者作是思惟。我于此中应如是记。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许记别。谓自所证及
清净道。如是思已故。设诡言而相矫乱。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于彼最上清净天所。故称我是不死无乱。由怀恐怖而
无记别。勿我劣昧为他所知。由是因缘不能解脱。以此为室而自安处。又有愚戆专修止行。不能以其谄诈方便矫设乱言。但
作是思。诸有来问我当反诘。随彼所答我当一切如言无减而印顺之。由是计度有差别故。建立四种。
壬三.由依世、由依诸见
由依世者。谓依过去及现在世起分别故。名计前际。依未来世起分别故。名计后际。
由依诸见者。谓依三见如前应知。由依初见于现法中计我有色。后或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依第二见于现法中计我无色。于
后所计如前应知。依第三见我论有二。一者说我有色无色。二者说我非有色非无色。余如前说。又即计我是有色者。或言狭
小或言无量。计我无色当知亦尔。此二我论依第三见立为二论。一者计我狭小。二者计我无量。由是四种我论差别说。我有边
说。我无边说。我亦有边亦无边说。我非有边非无边。随其次第如前应知。又即依止如是诸见及依我论。复宣说我清净解脱。于
欲静虑皆得自在。随其所欲多住变化。如其所欲安住静虑。以清净见游戏受用方便法乐。如是名为依诸见故。应知安立。
壬四.由生处
由生处者。谓我有一想乃至广说。有一想者。谓在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有种种想者谓在下地。即如所说随其次第。应知
说我有狭小想。有无量想。一向有乐者。谓在下三静虑。一向有苦者。谓在捺落迦。有乐有苦者。谓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
不乐者。谓在第四静虑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庚二.明衰损
又于如是诸外道处。当知总有三种衰损。一者见及欲乐展转相违论衰损。二者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三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此中三种。若计有想若计无
想。若计非有想非无想论者。及断见论者。或依责他为胜利论。或依免难为胜利论而起计度。当知是名第一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后际。依未来世妄计于我为有无故。
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者。谓于若诸杂染若杂染处若能杂染。如是一切世俗胜义二谛道理不如实知。由此无智有所趣向以为先故。得有差别。从此无智何所趣
向。谓三四转。一常无常等。二有边无边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无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别后方问记。又于圣法毗奈
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记事。于二道理不容记故。谓世俗胜义二谛道理。此中四种一向常论计前际者。及计前际无因论者
二种差别。皆先计我后方缘我一向常等诸论差别。又即四种一分常论计前际者。彼有差别谓有一分缘常无常论
或有一分缘非常非无常论。边无边等诸转如前边无边等。应知其相。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论。若欲一切皆自在等变化因作。名他作论。若欲少分自在天等变化因作一分不尔。名俱作论。若无因作论名俱非作论。当知是名第二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前际依过现世妄分别。
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者。谓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观责他为胜利论。不观免难为胜利论。亦不依我无智诸论为求利养恭敬等事乐欲开阐。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乐求出离解脱。当知彼是薄尘种类。为性愚戆专修止行。彼由为得初静虑定教授教诫能于后际俱行见趣。及于前际俱行见趣。不然许故。而得超过。于现法中又能超过欲界诸结。证远离喜。自斯已上无闻无知。即于此中生●想。如由彼故证远离喜。如是。或有由别因缘证得第二第三静虑无爱味乐。第四静虑无苦乐受。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当知亦尔。于种种想俱行苦乐受等差别。已超过故。如是彼于趣诸取行不能超越。乐退还法。未般●。起●慢。当知是名第三衰损。
己二.明不共
此中如来自然证觉寂静妙●。于如所说一切行相三种衰损。由五种相如实了知。谓若彼自性。若彼诸见。若由无智彼得生起。若所缘转。若彼所缘●弊过患及上出离。于如是事如实了知。即出离中常自出离
丁三.二智
复次有二智。能令见清净。及见善清净。谓法住智及此为先●智。法住智者。谓能了知诸行自相种类差别。及能了知诸行共相过患差别。谓于随顺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三位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智者。谓于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后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诸行无余永断。广说乃至名为●。如是了知名●智。
即此二智令见●清净及善清净。要由二门正勤修习方令●彼净。一自无力补特伽罗。因他教授能令●彼净二自有力补特伽罗多闻思求能令彼●
净。此中第一补特伽罗。不聪利故。信等诸●根唯一味故。止观所缘于少分法谛察忍转。●与此相违当知第二补特伽罗。复有三种现●
观边智。修习彼故见得清净。一能顺生无●漏智智。二无漏智。三无漏智后相续智。初●世间第一法所摄智。第二若住于彼能断见●
断一切烦恼。第三烦恼断后解脱相续智。●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离生。超过异生●地。未得预流果。虽未克证第三解脱预流●
果智。于其中间所住刹那如未克证。终无●中天以时少故。从此无间必证第三。住此●位中如实现见所知境故。名见清净。有余●
惑故非善清净。若于此智更多修习成阿罗汉。一切烦恼皆离系故。名善清净。
又无余断三相应智。一由不现行故。二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现行者。谓虽生起而不染著。虽未永断由数修习诸善法故。令成远分诸缠烦恼不复现行。界者三界。如前应知。事谓二事。一烦恼事。二是苦事。又于安乐利益随逐诸离系品五种界中。有寂静微妙胜功德等。乃至●。为其最后。差别应知。又于此中一切依持皆弃舍者。当知割舍父母等事。又于中有生有后有无复更生。如其次第当知说名无有相续无取无生。
又于三品由三种门为障碍故。当知建立三结差别。谓未发趣故。虽已发趣邪成立故。于正法中不正行故。即在家品处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品处善说法毗奈耶品。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脱恶趣。成就二种解脱决定。一者烦恼解脱决定。二者后有解脱决定。由是因缘故名预流。乃至广说。又若证得阿罗汉果先在学地。于诸行中已不执受我及我所。后于诸漏皆得解脱。又与四种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一者自事已究竟应作他事义故。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乐住义故。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丁四.愚位
复次愚位有五。若于中转堕愚夫数。何等为五。一不获得俱生慧故。二不获得从闻他音缘生慧故。三不获得真圣慧故。四愚痴缠所缠缚故。五彼随眠所随缚故。复有四种妄计我论。一者宣说诸行是我。二者宣说我有诸行。三者宣说诸行属我。四者宣说我在行中。由二因缘妄计我论作诸杂染。一执著故。二随眠故。执著故者。谓诸外道虽求解脱。由彼为障于一切种不能获得。随眠故者。谓诸内法耽著境界。暂时为障而非究竟
丁五.二见差别
复次若有我见若无我见。同缘诸行为境事故。说名同分。而于彼事邪取正取染污清净等义别故。名不同分。又由四相于所缘事。邪僻执著增上力故。能令我见作诸杂染。一因缘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因缘故者。谓二愚痴。一事愚痴。二见愚痴。事愚痴者。由愚事故。先闻邪法。后起我见。见愚痴者。谓愚见故。于见相应诸无明触所生起受。妄计为我。由此为缘。恒为我爱之所随逐。复由此故常于我见不能舍离。自性故者。谓二因缘之所摄受。等随观察。于彼随眠。不得远离。由果故者。谓即以彼萨迦耶见为依止故。不能远离我慢随眠。是二随眠增上力故。能引当来诸根令起。由彼领纳苦乐二受因。更发起计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应。意言分别谓我我所有其领受。等流故者。谓由先因力所持故。即见种子所随逐意。后有意界。由前因缘所熏修力而得成满。即于如是后有意中。有无明种及无明界。是二种子所随逐意所缘法界。彼由宿世依恶说法及毗奈耶所生分别萨迦耶见以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发起俱生萨迦耶见。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亦复现行能为障碍。又即此见由二种相六转现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由世故者。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乃至广说如应当知。由慢故者。谓我为胜。乃至广说。彼于如是一切如实不知不见。由此因缘不如正理起于邪观。
又明位有三。谓闻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证入正性离生。是第二明位
心善解脱阿罗汉果。是第三明位。其无明位复有二种。一先。二后。随眠位是先。诸缠位为后。又约见修所断有异。当知是名第二差别。
丁六.圣教等
戊一.简善恶说
复次是处世尊依自圣教。为欲显示善说发起。依他邪教。为欲显示恶说失堕。自有所说后结集者。于法门中。称为世尊●南说。由二因缘善说法律名为发起大果大利。恶说法律即为唐捐。一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众苦永离可得。谓三种苦性。二者一切诸结永断可得。谓下上分结。于恶说法毗奈耶中。如是二事皆不可得。彼由依止萨迦耶见。于诸行中心厌苦苦。欲乐为依起兹胜解。愿于当来无有苦我。我无有苦。或复已断即彼苦因及彼当果。于未来世由二种相而生胜解。谓苦未来当离于我。及我未来当无有苦。虽由如是四种行相乐断为依。离欲界欲生初静虑。次第乃至于彼非想非非想处若定若生。由是因缘超越苦苦。而未能断下分诸结。未断彼故。当知苦苦未永超越。彼于坏行二苦断中尚不生乐。何况能断。由彼随顺所未断故。当知于顺上分诸结亦未能断。住内法者。初修观时。虽于欲界未得离欲。有情胜故。而于三苦深心厌离。依乐断欲。于诸行中。用无我见以为依止。发其胜解。愿于未来无三苦我我无三苦。彼初修习如是行已。于欲界欲而得远离。永断苦苦。如前复生如是胜解。当无彼我。我当无彼。如是行者于其苦苦究竟解脱。亦永超越顺下分结。即于此道次第进修。乃至能得阿罗汉果。
戊二.广明识住
己一.流转摄
若诸愚夫萨迦耶见以为依止。于永超越坏行二苦。及永断灭随顺上分一切结中。谓我当无于不应怖妄生怖畏。尚不起乐。况当能断。又于是处由二因缘不应生怖。谓唯有心住四识住。有转有染。又唯有心断四识住。无转无染。
复有四依。谓色受想行。复有四取。谓于欲见戒禁我语所有欲贪。复有二缘。谓若所缘及若能缘。复有六识。谓眼识等。复有二识住。谓烦恼缠住及彼随眠住。此中诸取增上力故。以不如理分别为先。由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缘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此三因缘令诸识转。及令染污。复由三种。谓于现法趣集谛故。缘未来苦我当如是。如是爱故。于彼先因所生现苦。而安住故。复由三种。谓趣乐位故。缘苦位故。安住不苦不乐位故。复由三种。谓趣来世故。缘去世故。住现世故。复由三种。谓由后有爱。趣后有故。由彼彼喜乐爱。缘未来境界故。由喜贪俱行爱。住现在已得境界故。复由三种。由贪欲身系。趣向随顺贪处事故。由瞋恚身系缘彼事故。由戒禁此实二取身系。住彼事故。中●南曰
果因与受世爱及系
喜爱滋润如前应知。谓如诸行因中宣说。又即彼识如是转时。于二生处当知结生相续增广。一于有色。二于无色。于有色处依止中有而有去来。于无色处唯有徒生即于两处乃至寿尽相续而住故。名为住。当知此住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谓初入胎识所滋润。胎分圆满。自胎而出。当知此三复有差别。欲色无色如其次第。
若有弃舍如来所说识流转道。而作是言。我当更作别异施设。当知是人所施设者。其文有异其义无别。但有言事。或余智者于其异文先示道理。后方诘问汝所施设别异者何。彼于尔时茫然不了。或于后时自得达鉴。于前所立如理谛观。反生愚昧。由愚昧故。自觉无知我本受持为恶非善。
己二.寂止摄
又十色界名为色界。当知复有六种受界想界行界。又于三位当知诸识解脱烦恼。谓于诸行深见过患。能令诸缠远分离故。于见地中。一切外道诸系随眠永断灭故。依止修道得究竟故。又诸外道于所妄计一切生处。谓大自在那罗衍。及众主等无量品类。乐生彼故。名贪身系。于他诸见异分法中。深憎嫉故。名瞋身系。依于邪愿修梵行故。于同梵行可乐法中。起增背故。由此二缘于憎上戒学能为杂染。当知即彼由戒禁取。于增上心学能为杂染。由此实执取身系故。于增上慧学能为杂染。如是四法能于色身名身趣向所缘安立事中。令心系缚故。名身系。又彼在意地故。意分别故。意相应故。意随眠故。染污意故。名意所成。又彼断者。谓缘彼境诸烦恼断。非彼所缘。即于彼境无倒解故。
又由后有诸业烦恼之所摄持。后有种识当知。于此依止建立。彼无有故。当来三种如前所说。差别理趣生长广大。当知一切悉皆尽灭。又即由彼无所住识。因分果分不复生长。诸道所摄而得生长。又彼空解脱门为依止故。名无所为。无愿解脱门为依止故。名为喜足。无相解脱门为依止故。说名为住。于彼爱乐数修习故。得善解脱。一切随眠永灭尽故。心善解脱。从是已后逮得恒住。虽住诸行而无所畏。已得诸蕴任运而灭。余因断故无复更生。彼有漏识由永灭已。遍于十方皆无所趣。唯除如影诸受与彼识蕴识树。当知如灯皆归寂灭。即于有余●界中。依初缠断。说名寂静。依第二断。说名清凉。依第三断。说名宴默。又由三缘识趣识住皆无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余不染污故。三由余识助伴无故。
丙六.断支摄
复次●南曰:
断支实显了,行缘无等教,四种有情众,道四究竟五。
丁一.断支
诸修断者略由五支摄受。于断能于诸行如实显了。一由身远离故。二由心远离故。三由奢摩他品三摩地故。四由毗●舍那品三摩地故。五由常委所作故
丁二.实显了
复次当知有十二种如实显了行相。如摄异门分说。谓听闻各别善取恶取故。正教现量比量境界故。自相共相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故。入见究竟地故
丁三.行缘
复次略有四种如实显了行相道理智所缘事。谓住内法异生。于率尔堕境所起受中。不如实知增上力故。能令诸行流转杂染如实知故能令清净。复有在家异生。于欣后有等所依中。不如实知增上力故。能令诸行流转杂染。与彼相违能令清净。复有诸外道。于所爱乐虚妄分别。定生喜爱。所依行中不如实知增上力故。能令诸行流转杂染。与彼相违能令清净。复有住于内法有学。依诸根境所有妄念。于余残行不如实知增上力故。流转杂染。断余残故便得清净。当知于此一切品中。诸清净品皆住内法。如是名为四所缘事
丁四.无等教
复次由三因缘。如来所说教无与等。一者宣说不共法故。二者宣说无倒法故。三者宣说自觉法故。此中宣说。若趣萨迦耶集行。即是趣苦集行。若趣萨迦耶灭行。即是趣苦灭行。是名宣说不共法教。若复说言此真实有。是名宣说无倒法教。若复说言我如实知。是名宣说自觉法教。复有三种诸行流转差别。一者萨迦耶是诸有情染著安足处所义故。二者世间是染著处败坏义故。三者有是染著者更生义故。
丁五.四有情众
复次彼有情众略有四种。何等为匹。一者一向安住可爱业果。即于此果耽著受用。谓生天处专行放逸。二者一向因转。谓希求彼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三者乐般●诸有情众。四者诸杂种类。谓住于此或住于果。耽著受用。或乐摄受当来爱果。或时时修●资粮离诸放逸。于前三种有情众中。随其所应当知世间彼集灭边。及萨迦耶彼集灭边。于后第四有情众中。当知萨迦耶彼集彼灭趣道差别
丁六.道四
复次依二种道。当知施设四种行相。云何依二种道。谓依见道及依修道。云何施设四种行相。一应遍知行相。二应永断行相。三应作证行相。四应修习行相。如是四种。三依见道。一依修道。入见道时谛现观俱能遍知。苦断一分集证一分。灭于彼一分能断证者。于修道中为求无余断及证故。如所得道应勤修习。因修如是诸思择道及修道故。永断余集证得余灭。
丁七.究竟五
复次证得如是极究竟者。由五种相。应知究竟。何等为五。谓已证得苦及苦因无余尽故。堪作他义一切自义皆圆满故。证得毕竟断及智故。能入究竟●城故。既得入已于其圣住能安住故。
于第一相有割爱等四种差别。如前应知。于第二相有阿罗汉尽诸漏等所有差别。如前应知。于第三相有毕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断故。有毕竟无垢一切烦恼毕竟断故。有毕竟梵行以为后边。谓已获得彼对治故。于第四相譬如世间具五种相名入宫城。随阙一种火名为入。如是要具与彼相似五种相故。当知名入●
宫城。何等名具世间五相。一者辟宫●城门。二者超踰隍堑而不堕落。三者深起●果决而越度之。四者越隍堑已逼临宫阙●
。五者非自非余之所希望。胜幢既仆徐入●中宫。如是入宫无诸罣碍。入●宫亦复●如是。先断能顺五下分结。如彼辟门。次●
于●起深坑想。无明怖畏断无余故。如●超隍堑而不堕落。能到萨迦耶彼岸故。能●持最后身故。如彼果决而越度之。将入无●
余依●界如逼宫阙。已断有爱于诸境●界无复爱生。遍于一切憍慢不起而入●●。如非自他之所希望。胜幢既仆徐入中●宫。如前所说五种因缘。入●宫当知亦●尔。
又既入已由二种相安住圣住。一由行●故。二由住故。行由三相应正了知。一不共●故。二无染故。三正依止所依止故。永断顺●
五下分结故。于诸欲中毕竟离欲。即于是●处而游行故。说名不共。于六恒住常摄受●
故。名为无染。于一分法思择远离。谓恶象马等。于一分法思择习近。谓衣服饮食等。是名为正依止所依。如是于行善清净已。复由五相应了知住。谓若由此而住。若此为依。若由此离系。若此为依。若由此相应。当知此中由不动心解脱而住。于一分法思择除遣。谓游行散乱劬劳因缘身心疲怠。于一分法思择忍受。谓寒热等。是名为依。由于三种杂染离系。谓见杂染及爱杂染寻思杂染。由见杂染得离系故。于后有中心无动摇。由爱杂染得离系故。于诸境界不被漂沦。寻思杂染得离系故。寻思唯善无有不善。如是名为由此离系。此依四种静虑无动三摩地。安住第一现法乐住。是名为依。由与无学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而共相应。又离爱者。于第二身不复生故。于●舍无退转故。克证无上圆满德故。由此五相应知圆满住第一住
丙七.二品摄
复次●南曰:
二品总略三有异,胜解断流转有性。
不善清净善清净,善说恶说师等别。
丁一.二品总略
略由三处总摄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所遍知法者。谓苦谛集谛。当知总摄一切黑品。遍知者。谓灭谛。当知此摄白品一分。成遍知者。谓补特伽罗及道谛。补特伽罗虽是假有。当知亦是白品所摄。此即如来诸圣弟子.
于世俗谛及胜义谛。皆悉善巧。依二道丑.
理如实随观。俱不可记。谓如来灭后。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皆不可取亦不可记。所以者何。且依胜义彼不可得。况其灭后或有或无。若依世俗为于诸行假立如来。为于●若于诸行。如来灭后无有一行流转可得。尔时何处假立如来。既无如来何有无等。若于●。●唯是无行所显。绝诸戏论。自内所证绝戏论故。施设为有不应道理。亦复不应施设非有。勿当损毁施设妙有寂静●。又此●极难知故。最微细故。说名甚深。种种非一。诸行烦恼断所显故。说名广大。现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说名无量
丁二.三有异
复次由三因缘。内荷担苦与外荷担苦有其差别。一所荷担。二能荷担。三荷担时。谓外荷担色一分摄。或秆或薪或余种类是所荷担。愚夫乃以一切诸行为所荷担。又外荷担蜀在身肩。是能荷担。愚夫乃以一切爱蕴为能荷担。又外荷担唯以现肩荷担所担。愚夫乃以一切爱蕴荷担所担。欲舍所担要并除蕴。无别方便而能弃舍。乃至未能舍所担来恒常荷担大重担故。执持●
劣微弱细软不静肩故。长时无间荷所担●故。内有三德领受如是荷担众苦。外则不●然。是名二种荷担差别
复次由五种相。愚夫内缚与彼外缚而有差别。谓彼外缚为色一分之所系缚。或木或铁或索所系。愚夫乃为诸行所缚。又彼外缚他缚所缚。愚夫乃为自缚所缚。又彼外缚易可了知缚缚因缘脱脱方便。愚夫内缚一切难知。又彼外缚死后即无。愚夫内缚死后诸行随逐往来循环不舍。又彼外缚所有出家能舍诸欲。便得解脱。一切怨●不能拘碍。愚夫内缚虽得离欲。乃至有顶尚未能脱。况唯出家。当知此中在离欲位。魔罗于彼不得自在。未离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未脱魔手。若在家位随欲所作。未离欲位魔缚所缚。由世间道虽生有顶未脱魔●
复次略由四相。当知如来与慧解脱阿罗汉等同分异分。由一种相说名同分。谓解脱等故。由三种相说名异分。谓现等觉故。能说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来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依胜义。若于现法有能无能。若现见法不现见法。于一切种皆悉了达。是名自然等觉菩提。如是了达胜义法已。于其二障善得解脱。谓并习气诸烦恼障及所知障。与诸天众及余世间。为解脱师独一无二。当知了达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觉菩提。由此不与诸声闻共。又依他义作所作等能说正法。由五种相当知不共。何等为五。一者如来如实了知一切种道为道。一切种非道为非道。二者知已如实宣说是道非道。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说道乐欲勤行。为令彼行摄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门而为宣说。四者彼如圣教行时。若有障碍止观过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随顺彼法皆令摄受。是名能说不同分法。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谓彼声闻先依如来后行正行。夫如来者无少所依。又彼成就声闻种性行于正行。而佛如来成自种性。又彼声闻或已成熟或当成熟。非最后有菩萨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随道行能熟当来成熟相续。若已熟者彼于现法成大师。教如此二种如其圣教即如是行。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若于现法成大师。教彼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即此圣道及圣道果。无损乐故名如实法。饶益性故又说为善
丁三.胜解
复次于诸行中略有二种无我胜解。一者闻思增上胜解。二者修证增上胜解。此中闻思增上胜解。能与修证增上胜解作生依止。诸善男子净信出家。虽复在此极善殷到。且于其中不应喜足。要此为依于诸行中渐次修习无常等想。证得无我增上胜解。为令彼证转增胜故勤修观解
丁四.断
复次由四种相。应知诸行有二种断。何等为四。一诸缠断故。二随眠断故。三后有诸行因性断故。四现在诸行染行断故。如是四种当知总说为二种断。谓烦恼断及以事断前之二相名烦恼断。后之二相说为事断
丁五.流转
复次于欲界中诸行流转初中后位。当知略有三种密苦。一者生时为其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已处婴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诸根成熟有老死苦。又彼诸行流转生起初中后灭。当知即是三种苦灭
丁六.有性
复次有三有性。为断彼故诸圣弟子当勤修学。一依过去为因有性。由是因缘净信舍家趣于非家。深见过患厌弃诸欲。二依未来所生诸行为因有性。三依现在未断意乐杂染有性。为断如是三种有性故。有三断。谓无顾恋故。不欣乐故。断离欲灭界集成故
丁七.不善清净与善清净
复次于诸行中略有二种离增上慢观无我见。何等为二。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云何名为不善清净。谓如有一远离而住。依观诸行无常性忍。由世间智于无我性发生胜解。因此胜解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等随观察。我我所相不现行故。说名为断。又能制伏四外系所摄贪瞋痴三种所有谓贪欲身系摄贪所有。嗔
身系摄嗔所有余二身系摄痴所有。当知此中极鄙秽义是所有义离增上慢无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应故定地摄故。当知此智由二因缘不善清净。一者即于此时。谓于趣入顺决择分善根位时。有●我慢随入微细现行作意间无间转由是因缘作如是念。我今于空能修能证。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计我为胜。如空无相及无所有当知亦尔。二者能令彼法现行因缘。谓于诸欲或萨迦耶有染爱识。由于如是有染爱识。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为诸欲萨迦耶爱之所漂溺。由此意乐于彼●不能趣入。其心退还。如前已说。
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诸过患。当知是名极善清净。离增上慢无我真智。又于此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由者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于未来世衰老法故。说名尽法。死殁法故。说名殁法。未老死来为疾病等种种灾横所逼恼故。名破坏法。由依现量能离欲故能断灭故。名于现法得离欲法及以灭法。当知此中除离欲法及以灭法。由所余相略观三世所有过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当知此中由前名通达智。由后名善清净见。
丁八.善说恶说师等别
戊一.内外师弟高下差别
复次应知由五种相于内外法师及弟子高下差别。一由住故。二由御众故。三由论决择故。四由建立开显道故。五由行故。谓诸外道师及弟子。恒常住于愦闹之住。内法师弟时时在于极寂静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别。又外道师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诸外道僧说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诸外道众说名有众。希彼一切共许为师故名众师。愚类众生咸谓有德。是故说名共推善色。当知如来与彼相违。虽为一切天及世间无上大师。于彼同尊而无所冀。又外道师与自弟子共舆议论决择之时。凡有所说展转意解。各各差别不相扶顺。转增愚昧非净共智。当知内法与彼相违。又外道师为诸弟子。依止无因不平等因。施设建立开显其道。听闻如是不正法故。为大罗刹娆乱其心。又由不正寻思相应非理作意其心散动。以于他所怀胜负心咎责于他。若他反诘便兴辛暴。不审思择轻出言词。自为无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为杂染。由此愚夫于染因缘。若自若他不如实知故。名愚昧。离清净故。名不明了。于清净因不善巧故。说名不善。又乃至于应所说语。如所说语。是处说语。如是一切不如实知。是故说彼为不知量。为不知恩。当知内法与彼相违。又诸外道师及弟子虽无异说。所说无减无颠倒故。虽不流漫所说无增无加益故。虽等所说义相似故。虽是法说文平等故。虽复记别法及随法。然于同法乐为朋党。党知彼于法随法行自义证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况纵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义。便是他论制伏。轻毁并彼所受诸恶邪法。当知内法与彼相违。是名五种高下差别。
戊二.说苦乐等善恶差别
复次由四种相。当知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乐净。如是四相总依三事。何等为三。一依生处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乐者。谓在第三静虑。乐所随者。谓在人中。容有二种。喜乐遍者。谓在初二静虑。未永离乐者。谓在第四静虑已上。此中苦者。谓在饿鬼及以傍生。苦所随者。谓在人中。忧苦遍者。谓在那落迦。未永离苦者。谓在上天众中。当苦所随故。又言乐者。谓不苦不乐受现在前位。乐所随者。谓苦受现在前位。喜乐遍者。谓乐受现在前位
不永离乐者谓于一切位乐因所随故若与此相违当知苦差别
又言乐者。谓顺乐行及乐已灭。乐所随者。谓有乐因于未来世当生起乐。喜乐遍者。谓于现在随顺乐处。未永离乐者。谓余三世。与此相违并差别四。如应当知
-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六卷
-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八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