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5)

  巳五、施等性业(分二科)  午一、约法相辨(分二科)

  未一、举施性(分二科)   申一、标列

  施性业者:谓若因缘、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

  这一大段是一共十四科,现在是第五科「施等性业」,有各式各样的类别,这一类是属于「布施」,施、戒、修等。「性」,以施为性的一种业力,由布施所造成的一种业力,这个「性」或者说是体性,或者这个「性」就是心说的,由布施的心所造成的业力,那就叫做「施性业」。这个「施性业」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一共是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是「约法相辨」,第二段「约补特伽罗相辨」。这是约法来说,分两科,第一科「举施性」,先「标列」。

  这个「施性业者:谓若因缘」,什么因缘有这个施?「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一共分这么四个门,来解释这个「施性业」的意义,第一科说这「因缘」。

  申二、随释(分四科) 酉一、因缘

  彼因缘者:谓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

  诸法因缘生,这个「施」也是由因缘有的。什么因缘呢?「谓以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善根的因缘发起的,也就是动机是非常的清净,他的动机是非常清净的,是利益一切人的。这个「无痴」就是智慧,「无贪、无瞋」是没有染污,没有染污而有智慧的一种行动,一种清净有意义的动机,发动出来这种布施的业力,所以是「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而有的。

  酉二、等起

  彼等起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俱行,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

  这个「等起」怎么讲呢?你原来的动机是无贪、无瞋、无痴,由这个动机发出来的行动,也一样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叫做「等起」。这个能起者是无贪瞋痴的,发动出来以后的行动,也还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叫做「等起」。就是你在有这样的动机,你采取了行动的时候,同样还是清净的,所以叫做「俱行」,就是与这样的活动同时的那个内心的境界,也是清净的,所以叫做「俱行」。这表示有的人动机是很清净,但是在实际上有了行动的时候,就不清净了,那么那就不是等起;或者是最初的动机是有问题,是不清净,但是做的时候又清净了,那也不叫做等起。现在这里不是,这里是最初发动的时候,动机是清净的,实际上有了活动的时候,也还是清净的,这叫「等起」。

  「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就是由这个无贪瞋痴,实在这里面无贪瞋痴是通于一切善法,在这里特别的一个行相是「施」,就采取布施行动的这一个是思心所,这个行动,这个总司令在活动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指导这样做,这样做的那个心里作用就是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它「能舍所施物」,能把自己的这个所有权的财物,或者是有情,或者是无情,能把它布施出去,去利益对方,对对方有所利益的活动。

  「能起身语业思」,在这地方说的很明白,这个「等起」是谁呢?就是那个「思」,能发动「身」业,能发动「语」业的那个思心所。而那个思心所是和无贪、无瞋、无痴同时活动的,所以这个思心所也通于染污,也通于清净的,现在是属于清净的,所以这叫做「等起」。就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俱行的思心所,能施所施物,能起身业、语业,那个叫做「等起」。

  这样这个「等起」有几个意思,与前这个无贪瞋痴的动机是一样的,而正式采取行动的那个指挥者,他是实际上负责来发动事情的,发动这个活动的,那个叫做「等起」。这个可以分成就是两部分了,是最初计划的时候动机是清净的,采取行动的时候也是清净的,所以叫做「等起」,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采取行动的时候,那个指挥者他来发动你的身业,发动你的语业,而这个思,思心所也还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俱行的,同时活动的。这样看出来也很明白了,就是这个「施」,这个布施这个功德,若是这样子才成就的。

  酉三、依处

  彼依处者: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

  那么这是第三个叫做「依处」。怎么叫做「依处」呢?「谓以所施物」,就是用你所布施的物,这是一个依处;「及受者」,及接受你布施的那一方面也是依处。依此而成就这个施的功德业力,这个功德的成就,要依此而成就,因为没有这个「施物」,这个布施不能成就,所以这是个「依处」。

  酉四、自性

  彼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

  「彼自性」,彼这个施功德业力的体性,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呢?「彼自性者:谓思所起」,就是那个思心所所发动的,所做的这件事。什么事呢?「能舍所施物」二业,那个「思」就是意业,由意业做指导者,指导这个身业、语业去做这件事,这就是这个施,施性业的体性,施性业体性就是以此为体性。

  未二、例戒性等(分二科) 申一、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应知。

  前面是说这个「施等性业」,举这施性,第一科是「举施性」。现在第二科「例戒性等」,就是戒的功德,修的功德,与施是有相同的性质,这样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像上一段说这个施性业,它是这样的因缘,这样的等起,这样的依处,这样的自性,是这样的。「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也是应该知道,也是这样子。以「施性」为例,戒性、修性亦复如是,是这样意思。

  申二、释差别(分二科) 酉一、戒性(分二科)  戌一、指同

  此中戒性业因缘等起如前。

  这第二科「释差别」,例同,这里解释它还是有点不同,其中分两科,第一先说「戒性」,先「指同」。

  「此中戒性」的因缘,「戒性业」的发动的「因缘」和「等起如前」,如前施性说的。那么剩下来这个自性是怎么样呢?解释这个自性,这底下显示它的不同,先说「自性」。

  戌二、显别(分二科) 亥一、自性

  自性者: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

  这个「施」性,布施的功德是约思所起,能舍所施物的身业、语业。这个「戒」呢?能够受持清净戒法,它以什么为「自性」呢?「谓律仪所摄」的「身」业「语业等」,在这里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等,这就是身清净、语清净。那么这是这个律仪的自性,这个戒法的「自性」。

  亥二、依处

  依处者:谓有情非有情数物。

  「依处者」,第二段,「谓有情非有情数物」。这个「依处」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你持戒的时候,这个戒法的受持,是在什么地方来受持这个戒?就在有情和无情物上说的,在一切有情的境界,和一切无情物的境界上,你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那么这就是「依处」。依「有情」和「非有情」的依处,而成就了戒法的清净,这就是戒的「依处」,是这样意思。

  酉二、修性(分四科) 戌一、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

  这个施和戒说完了,这底下说这「修」,施、戒、修三种功德三种福德,「修」是指修禅定说的。这底下分四科,第一科是「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就是你学习三摩地的因缘,你什么因缘要修三摩地,这就是三摩地的因缘。「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也还是要这三种善法,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要具足无贪瞋痴,你才能够成就这个「三摩地」。我们一般说是我要身体健康,去修这个三摩地,这不是无贪、无瞋、无痴,不是,不是的。所以这个修「三摩地」是圣道的因缘,为成就圣道而修三摩地,所以是无贪、无瞋、无痴做因缘,才能成就三摩地的,是这样意思。

  戌二、等起

  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

  第二个「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就是你在学习禅定,同时的那个主要的活动者,就是引发禅定的那个思心所,它在指挥自己引出来自己各式各样的行动,我要经行,我要静坐,我要修奢摩他,我要修毗钵舍那,就是那个指挥者,指挥者那就是「思」,它是「等起者」,由它来发动出来这个活动的。

  戌三、自性

  自性者:谓三摩地。

  「自性者」,这是第三段,「谓三摩地」。「自性」,当然就是明静而住的禅定,明静有乐,这是「三摩地」的事情。

  戌四、依处

  依处者: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

  这个「依处」指什么说的呢?当然是三摩地的依处,但是这个书上「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这就是指四无量心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初禅三昧里头修四无量心三昧,四无量心里面,是以十方世界无苦无乐的有情、有苦的有情、有乐的有情,就在无量无边的众生里面分成三类,一类是众生也没苦恼,也没有快乐这样的众生,这个修禅定者在禅定里面,要布施他种种的快乐,叫慈三昧。

  若是缘十方世界有苦恼的有情,这是悲三昧,悲能拔苦,这有苦的众生对他发悲心,就是除掉他的痛苦,解除他的一切痛苦,那就是悲,这是有苦。第三种有情就是有乐,这个众生他有种种的快乐,他有种种的快乐,这个修三昧的人就发随喜的心情,随顺他的快乐而生欢喜心不嫉妒。这慈、悲、喜是这样,对这三类众生,一种是无苦无乐的有情,一种是有苦的有情,一种是有乐的有情,对这三类众生发出来慈、悲、喜的这种行动。

  第四个就是舍,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就是修三昧的这个人在禅定里面,在四无量三昧里面,教导无苦无乐的有情要去掉愚痴心,去掉糊涂心,不知道这个无苦无乐,也是因缘生法是毕竟空的,不要执着这无苦无乐。这个第二类的众生是有苦,有很多痛苦的众生,他内心里面有着愤怒,老天爷不公平,就是叫我受了很多的苦,他们在那里受乐,心里不平。现在菩萨在三摩地里面教导他们,你不要瞋怒,要弃舍你的愤怒,当然这里面开导他们因果的道理,要弃舍愤怒,弃舍瞋心。第三种众生是有种种快乐的,他心里面很欢喜,那么菩萨开导这个众生,你不要生贪心,这个种种的乐事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变动的,不要生贪心。所以这三种众生,劝导他们弃舍贪瞋痴的烦恼,就是普遍一切众生,教导他们弃舍一切恶法,这叫做「舍三昧」。慈、悲、喜、舍,「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就是依这样的众生,来成就慈悲喜舍的三昧,所以这叫做「依处」。

  午二、约补特伽罗相辨

  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

  前面是「约法相辨」,约慈悲喜舍,约因缘、等起、自性、依处,来说明这个慈悲喜舍三昧的相貌。这第二科「约补特伽罗相」,约人来说他的相貌。约人来说,也就是前面施戒修的修行者,修行施戒修功德的这个人,约这个人来说。

  这一科是「又具施戒修者」,具足施戒修功德的那个人,他的相貌,他所有的相貌,他能够做施的功德,能受持清净戒的功德,他能够修四无量心三昧的功德,这个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你应该知道这一切慈悲喜舍相貌的人,具足那个功德的人,「如余处说」,像别的经上有说,这里就不说了,这样意思。

  巳六、褔等业(分三科) 午一、褔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

  这底下福业,前面是施、戒、修,这底下说这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说这三种业的相貌,先说「福业」。

  「福业者:为感善趣异熟」,什么叫做「福业」呢?就是你若有福业的话,你这个福的业力有能力,使令你感得,能获得人趣和天趣的果报,人趣天趣的果报要比三恶道好的多了,能有一些如意的事情,所以叫做「感善趣异熟」,这个力量就叫做「福业」。

  「及顺五趣受善业」,不但是这样子「感善趣异熟」,这详细一点说,就叫做引业,也叫做总业,就是一个人前一个果报结束了,后一个果报还没有,还没有这一剎那间,一剎那间这个时候,他要有一个业力,一个强大的业力引导他到另一个果报那里,另一个世界去,这一个力量是要非常强大的,不然的话你去不了,所以这叫做引业,引导此人到另一个世界去,这个力量要是非常大才可以,这叫做引业。已经成就了那个世界的果报体,就是引业的力量,成就了以后,在引业的这个果报体上,再圆满一下,使令那个寿命长一点,智慧大一点,他的相貌端正一点,各式各样的事情,都令他满意一点,这个力量叫做满业,也叫做别业。这个是引、满,一个引业,一个满业,这两种。而现在这里说,「福业者:为感善趣异熟」,主要是指引业说,也包括这满业。

  「及顺五趣受善业」,还有「感善趣」,这是一种引业,主要是引业。另外还有随顺在五趣里面,由善业的力量,使令你得到一些满意的事情,那个也是「福业」。譬如说是到恶鬼的世界,恶鬼的世界是恶趣,但是恶鬼的世界也有大福德的境界,那也是属于福业的;或者在畜牲的世界,畜牲的世界是三恶道,也是恶趣,但是又有一些可爱满意的事情,那么就是「顺五趣受善业」。

  这个「五趣」里面当然是包括人趣、天趣,另外就是这个恶鬼、畜牲,这里若是加上地狱在内,那是「五趣」。那地狱完全是苦恼的世界,怎么能说也有「福业」呢?有的经上说,到那个特别很多很多的猛火在燃烧,在烧这个有情,忽然间有一阵凉风来了,那么这就是福业,这就是褔业的力量,也有这种事情。另外一个说法,地狱不在内,这五趣是没有地狱在内的,只有人、天加上阿修罗、饿鬼、畜牲五趣。

  这个阿修罗有的时候属于三善道,有的时候也属在恶趣里面,就是和饿鬼、畜牲。他们这三个世界里边,也有些可爱的事情,所以那也是「福业」,那就是别业了,那也就是满业了,是这样意思。不是指引业说的,因为若是引导这个补特伽罗到恶鬼的世界去,这个引业一定是恶业,引导这个人到畜牲的世界去,那也是恶业而不是善业。但是那个地方他有别业,使令他有一些满意的事情,那个大福德的龙也是不得了,那个享受的境界也是人所不能及,但是他有他的苦恼。所以这「及顺五趣受善业」,在五趣里面受到可爱的境界,那也是「福业」,就是不包括地狱在内。

  午二、非褔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地狱、恶鬼、畜牲恶趣的果报;「及顺五趣受不善业」,及随顺在五趣里面受到恶的不善,受到不如意的苦恼的那种果报的业力,就是在人间有很多苦恼的果报,也有这种事情。我们前面过去了,说天上的人地居天,也有很多苦恼的事情,那也叫做「非福业」,不过这个就是别业,而不是那个引业,不是那个总业。所以「及顺五趣受不善业」,这也是属于「非福业」。

  午三、不动

  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不动业者」,这第三科说这「不动业」,「不动业」是什么呢?就是禅定,四禅八定。「谓感色无色界」的果报「异熟」,你修四静虑修成了,你就生到色界天去了,修四空定成功了,你就跑到无色界天去了,那么这都是「不动业」。「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这是顺色界和无色界的受善业,那么这有一点别业,感色界、无色界天的「异熟」是总业,也是引业;还顺色无色界天的「受善业」,那就是满业,也是各有不同。虽然都是得到四禅,但是还有不同,虽然得到四空定,但是还各有不同,那也都是属于「不动业」,就是禅定。

  巳七、顺乐受等业(分三科) 午一、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

  前面是第六科「福等业」,现在这底下第七科是「乐受等业」。「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现在说「顺乐受业者」。「顺乐受等业」分三科,先说「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就是你创造了这样的业,它能够随顺快乐的享受的事情,使令你得到如意的享受这种业力。这种业力是什么呢?「谓福业」,你造了很强大的这种可爱的善法;「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这个顺乐受业,顺这个三静虑,初禅、二禅、三禅,这里面都有殊胜的乐受,这个乐受也就是「不动业」。「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那个「福业」当然是指人天里面,你成就了一些如意的果报;同时也包含了色界四禅的「前三静虑受不动业」,也是属于「顺乐受」,当然天那种乐受,人间的乐受所不能及的。

  午二、顺苦受

  顺苦受业者:谓非福业。

  「顺苦受业者」,你造了这个业,你会有苦恼的感受,那称之为「非福业」。那就是到三恶道去了,也包括了人天,人间天上也有些苦受。

  午三、顺不苦不乐受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这个「顺不苦不乐受业」,这个地方有点事情,这个是我们平常讲解佛法的时候,很少提到的事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就是我们众生造了善业,或者造了恶业,那么能够使令你到人天去受乐,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受苦,不管是受乐、受苦,只要你在三界内得了果报,你就是能感得在「一切处」,就是三界五趣六趣的一切处,那个「阿赖耶识」的「异熟业」,阿赖耶识的果报。那个阿赖耶识的那个果报,就是「不苦不乐受」,造恶业也能得到这个不苦不乐受,造善业也会得到这个不苦不乐受,但是这个不苦不乐受只限于「阿赖耶识」,这是一种业。那么这一种业同时也包括了六识,六识里面也有这个不苦不乐受,也是有包括这个。

  但是我们一般人心情上,虽然时时有不苦不乐受,但是没有引起你很大的注意力,注意在什么地方?注意在乐受那里上。当然我不欢喜苦受,苦受常来干扰你,你也会很明白有苦受,所以乐受、苦受,我们的心情是很敏感,很容易明了,但是不苦不乐受不是,不苦不乐受不是太明白。这是说这个「不苦不乐受」的业,这是通于一切善业,一切恶业的。

  「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第四静虑以上的定不动业是什么?就是「不苦不乐受」。这个不苦不乐受,是非常高深的禅定境界,这个禅定的不苦不乐受的业,主要是指第六识说的。当然包括第四禅它也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是不苦不乐受,但是这里不是指阿赖耶识说,是指第六识说。第六识它有很高深寂静的境界,不苦不乐的受,而这个业力唯独第四禅以上,有那样禅定的人才得到这种受,得到这样的不苦不乐受。这个已经说到不只多少遍了,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当然这说法是祖师说的,不能说错。但是从法相去分析,就是有这件事情,若是色界第四禅以上,他有不苦不乐受,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恶,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吗?恐怕不是,就是有这件事。所以「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这主要是指第六识,而这个寂静业是高深的禅定境界,三禅以下是没有的,三禅以下是没有这种业。

  巳八、顺现法受等业(分三科) 午一、顺现受

  顺现法受业者:谓能感现法果业。

  这底下第八科是「顺现法受等业」,分三科,先「顺现受」。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力,你现在的五蕴身法,「现法」就是你现在的五蕴里边就能够感受到那个果报,这样的业力是「顺现法受业」。这前面我们讲过了,你有增上的意乐意愿,你又能够有强大的那种行动,去作这个功德去,你能又遇见那个良福田,特别殊胜的福田,或者是自己父母是良褔田,或者是对佛法僧,遇见了佛,或者遇见殊胜的佛法里面作功德,或者是遇见了大菩萨,说是你供千僧斋,观世音菩萨来应供,这是不得了,或者遇见个大阿罗汉,这都是不得了,就是能使令你得到现报,「顺现法受业」。

  在这个《阿含经》上,《阿毗达磨论》常说到,得到灭尽定以上的阿罗汉,都能够令你得现报,你若供养他,请他吃一餐饭就行了,何况是供佛的,是有这个力量。不过其中也有一件事,别人若是去作布施的功德,想要作布施功德,你从中破坏那就不行,你就供养一个大阿罗汉也不得现报,也还是这个问题。说「顺现法受业者:谓能感现法果业」。

  午二、顺生受

  顺生受业者:谓能感无间生果业。

  就是第二生,「无间」就是现在这一生命结束了,没有间隔,第二个生命现起了,就能得到果报,能招「感无间」的「生果业」,这是随「顺生受业」。

  午三、顺后受

  顺后受业者:谓能感彼后生果业。

  就是第三生以后,才能得果报的一种业力。

  巳九、过去等业(分三科) 午一、过去

  过去业者: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

  这底下第九科是「过去等业」。我们从这个佛在世的时候这些阿罗汉,像这个牛狤尊者,牛狤尊者,或者说是舍利弗尊者的徒弟,舍利弗尊者有个徒弟叫纯陀,还有一些阿罗汉,还有一个须菩提尊者前身是个龙,今生就作了阿罗汉。就是从这些阿罗汉的故事上看,他们是栽培了很多很好的解脱分善根,就是可以得涅槃的善根,但是同时也有些过失的事情,而这个过失的事情,多数是生报,多数是生,能感无间生果业;那么这个涅槃的善根反倒是后,顺后受业,涅槃的善根是后受业。从这些圣人,佛在世的这些阿罗汉的这些故事上,看出来这样事情。所以在时间上有现法受、有生受、有后受,但是所受的业力本身来看,并不表示后受业是轻微的事情,不表示这件事,也还是很重大的,还有这种事情。

  「过去业者」,这是第九科「过去等业」,先说过去。什么叫做「过去业」?「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住习气位」,过去业就是在过去的时候,你已创造了这种业力,但是这业力在现在来看,它在属于习气的状态,就在种子的状态,你熏习了这样的气氛之后,它在那里不动,这叫「习气位」。「习气位」的时候有二个现相,「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或者那个习气已经给你一个果报了,它已经有作用,给你果报了,给你果报以后,那么就停在那里;或者是没有给你果报,还要待缘,将来才能给果报,而给果报这件事,也有差别。

  譬如说是给你做人,做人应该是作五万年的做人,但是做人若按现在来说,只能够一百岁,那你有五万年的人的果报,你要做多少回人才能做完,就是这样子。做完但是本来这业力是继续发生作用的,但是人本身的思想不决定,忽然间有其他的事情就变了,改变了。譬如这个人他发生车祸了,或者是叫什么事,交通失事,或者自己有时候走路不谨瞋,怎么怎么的,忽然间这生命结束了。结束是结束了,那个人的业力还在那里,剩余的业力还是在那里,并没有消失,没有消失,有可能又去转到别的道去了,所以那个「已与果业」,并不是表示完全都给了,都给你果报了,还有剩余的。这个事情很难,很难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或者完全还没有给你果报,还是原来样,那么这是过去的业,「住习气位」的事情。

  午二、未来

  未来业者:谓未生未灭业。

  「未来业」就是现在没有创造,将来才能创造。在今天来看,是没有这个业力,所以叫「未生」,这个业力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创造,没有造创,当然也是没有灭,这叫作「未来业」。

  午三、现在

  现在业者:谓已造已思未谢灭业。

  就是你现在创造的业,现在创造业,我现在可能有一百年的时间,你已经造了,已经造了这个业力。那么「已思」,就是谁创造的?就是你的思心所,你已经经过了详细的计划,然后采取行动,把这件事圆满的做成功了,这个意思。而这个业做好以后,还没有落谢,没有谢灭,还没有坏,这个业是不可以坏的,它没有给果,没有给你果报,它一直存在的,「未谢灭」。

  巳十、欲业等业(分三科) 午一、欲系

  欲系业者:谓能感欲界异熟,堕欲界业。

  「欲系业者」,这第十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欲系业者:谓能感欲界异熟」,就是这个业力,能使令你成就欲界的果报,当然这个是很广了,欲界里面有六道,就是这样,「欲界业」。虽然是有六道的差别,都是有欲,所以都是属于「欲界业」。「堕欲界业」,「堕」者落也,这个业它有能力使令你落在欲界里面,你不能够跑到别的地方去,这是「堕欲界业」。

  午二、色系

  色系业者:谓能感色界异熟,堕色界业。

  「色系业者:谓能感色界异熟」,使令你得了色界的四静虑了,它能使令你得到色界的果报。「堕色界业」,这个业的力量,使令你不会跑到欲界去,也不会跑到无色界去,就使令你落在色界里,在色界里去得果报。所以人头一个果报结束了,后一个果报没出现的时候,由业力来决定你到什么地方去。

  午三、无色系

  无色系业者:谓能感无色界异熟,堕无色界业。

  「无色系业者:谓能感无色界」的果报「异熟」,能够是「堕无色界」的「业」力,就是这样。

  巳十一、学等业(分三科) 午一、学

  学业者:谓若异生,若非异生,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这是第十一科「学等业」,分三科,先说「学」。

  这个「学业」这句话,这里面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异生」,第二个意思是「非异生」。在异生这方面,「谓若异生」,就是指在凡夫的这个时候,凡夫的时候,我遇见了三宝,有善知识的引导,我发了无上菩提心,或者是发出离心,发了这样的心愿以后,在三宝里面积集资粮,我的目的愿求大般涅槃,愿求涅槃,为此而布施、持戒、忍辱、精通、禅定、智慧,做种种利益人的功德,在佛法里面栽培,这样子目的是求解脱,而创造出来的一切业力,这都叫做「学业」。虽然你现在还是「异生」,还是凡夫,你创造了以后,就在你的色受想行里面,就有这样的业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功德,以无上菩提为目的功德,那都叫做善业,就是异生「相续中所有善业」,那就叫做「学业」,「若异生」是这样。

  「若非异生」,就不是凡夫,是圣人了。圣人在这地方是属于「学业」,就是初果、二果、三果,或者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都是「学」。那么他们由出离心,由无我、无我所,由般若无相毕竟空的智慧,所引导而创造种种的善法,那么这些善法,「学相续中所有善业」,在那个有初果、二果、三果,一切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相续」就是那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所有这一切栽培的善法,那都叫做「学业」,因为这时候还要有所学的,而不是无学。

  午二、无学

  无学业者:谓无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无学业者:谓无学相续中」,这个「无学」,当然是指四果阿罗汉以上说的,在他的身体里面所有的「善业」,那么叫做「无学」。

  午三、非学非无学

  非学非无学业者:谓除前二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

  「非学非无学业者」,这是第三科。学和无学都是圣人,那「异生」是凡夫,那凡夫当然指佛法里边的凡夫,学习佛法而还没有得圣道的人,都名之为凡夫,不指外道说,不指一般的凡夫说,唯独指学习佛法的人说的。那么这样子,这个「异生」和「学」和「无学」,就是由最初发心学习佛法栽培善根,到无学栽培的善根包括在这里面。所以第三科「非学非无学」,就不是佛教徒,他不是佛教徒。「谓除前二」,就把前面那两种除外,那就不是佛教徒了。「余相续中」,其余的凡夫人,他的生命体里面,他所栽培的「善」法、「不善」法,和「无记」的「业」力,那就叫做「非学非无学业」。这样子这三种,就包括了一切的人都在内了。

  巳十二、见断等业(分三科) 午一、见所断

  见所断业者:谓受恶趣不善等业。

  这是第十二科「见所断业」,分三科,第一科「见所断」。「谓受恶趣不善等业」,这个「见所断业」,就是你修学四念处,这一天成功了,你得到离一切相,无我、无我所的无分别智慧了,能见到真理了,这个时候你断的是什么业?什么业被你断掉了呢?「谓受恶趣不善等业」,这就是要到三恶道去受苦的那个不善等业断灭了,消除了。所以入了圣道以后,不再会因业力而到三恶道这件事没有了,没有这件事了,「受恶趣不善等业」。

  在你们看那个《遁伦记》上还说出一句话,就在《俱舍论》上有提到,还灭除去什么样的业?女人的业,得了初果以后,他若死了以后,他不会再做女人,就是把女人的业灭了,只能做男人,还有其它的一些不圆满的业,都是消灭了。这是「谓受恶趣不善等业」,是断掉了。

  午二、修所断

  修所断业者:谓受善趣善、不善、无记业。

  因为「修所断业」,就是初果以后,得了初果以后的这些圣人,这些圣人他再不会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他一定是「受善趣」,一定是在人天里面,他还不能入无余涅槃,因为他还有烦恼有业障,他不能入无余涅槃,所以他还是在三界里面活动,在三界里面而是在善趣里面,所以是受善趣的。「受善趣」,其中他有「善」业,也还有「不善」业,还有「无记业」的,还有这个业力,所以圣人有的时候,也有苦恼的,老病死种种的病痛,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还是有的。

  午三、非所断

  无断业者:谓世出世诸无漏业。

  「无断业者」,这个业力是不能断的。什么呢?「谓世出世诸无漏业」,世间的业力,出世间的无漏业。这个不可断这个话有点问题,这上面有世间无漏业,这话怎么讲呢?就是得了阿罗汉以后,他所有的烦恼都灭了,他这个心里面也有世间的善业,有出世间的无漏业,但是都是无漏了,因为他没有烦恼了,所以他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漏了,所以叫做「无断业者:谓世出世诸无漏业」,这无漏业这是不能断的,不须要断,可以不须要断出去。

  这个在三界里面,有问题的业力就是恶业,恶业是和烦恼是须要断,所以那是可以断掉的,可以消除的业力;善业是令人满意的事情,所以不须要断,所以叫做「无断」。但是你没得圣道,那还是靠不住,现在是得了圣道以后,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法都是无漏业了,这「无漏业」是不可断的。

  巳十三、黑黑异熟等业(分四科) 午一、黑黑异熟

  黑黑异熟业者:谓非福业。

  这是第十三段「黑黑异熟等业」,分四科,第一科是「黑黑异熟」。

  「黑黑异熟业者:谓非福业」,就是不是善业,不是可爱的,不能得可爱果报的一种罪业。为什么有一个黑就够了,为什么要说两个黑呢?就是因也是黑,果报也是黑;在因地时是染污的贪瞋痴,得的果报也是不可爱乐的,所以也是黑,这样意思。

  午二、白白异熟。

  白白异熟业者:谓不动业。

  这个「白白」意思,就是色、无色界天的那个不动业,「不动业」,「白白」。因地修的时候是无贪瞋痴,它是清净的,果报也是可爱的,所以是白而又白,「不动业」。

  午三、黑白黑白异熟(分二科) 未一、标所摄

  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褔业。

  就是欲界里面那个散乱的「褔业」,这种褔业为什就叫做「黑白黑白异熟业」呢?一个黑白就好了,要两个黑白干什么呢?说这是有道理的。前面是「标所摄」,就是「褔业」是属于这一类的业力,第二科「释所以」,为什么叫做「黑白黑白异熟业」?

  未二、释所以

  有不善业为怨对故,由约未断非褔业时,所有褔业而建立故。

  「有不善业为怨对故」,因为你在欲界里面,你就会有罪恶的业力,同你那个褔业的这个善业做怨家、做对头,就是和你搞你,就是令你不对劲,令你不快乐。「由约未断非褔业时,所有褔业而建立故」,由于这个业力,为什么要立这个名字呢?就是按照那个众生,他还没能断除去「非褔业」,就是还有罪业,罪业没有断除去,没有断除去同时有「褔业」,这样的情形就名之为「黑白黑白异熟业」,「而建立故」。就是作因,你有善业的因,同时也有罪业的因,得果报的时候,有可爱的果报,也有一个不可爱的果报,使令你苦恼,这也是在欲界的人天,就是这么回事。不能像极乐世界但受诸乐,在我们人间没有这种事,就是很多苦恼的事情特别多,善如意的事情也有多少,所以因是黑而又白,果报的时候也是黑而又白,名字是这样原因而建立的。所以「有不善业为怨对故,由约未断非褔业时,所有褔业」,所以叫做「黑白黑白异熟业」。

  午四、非黑非白无异熟等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出世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所对治故。

  第四科「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这指什么说的呢?「谓出世间诸无漏业」,这是修学佛法的佛教徒,他为了得涅槃而栽培的善根成熟了,他能得到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圣道,这个就是出世间的无漏业,无漏的戒定慧是出世间无漏业,能超越世间得大自在的一种功德,那么就叫「非黑非白」。

  「非黑」不染污,你修三十七道品、六波罗密是没有贪瞋痴的染污的,这是「非黑」。「非白」,又不是世间有漏的善业,是「无异熟业」,你成就了这样的圣道,你是得涅槃的,不会得世间的生死果报,所以「无异熟业」。「是前三业断所对治故」,前面那三种业,是断除前面那三种业的对治法门,这个业、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能断除去有漏的一切的惑业苦,「是前三业断所对治故」。「前三业」就是褔业、非褔业、不动业,能断这个。

  巳十四、曲等业(分二科) 午一、第一义(分三科) 未一、曲

  曲业者:谓诸外道善不善业。

  这底下第十四科「曲等」善「业」,这曲等善业这个地方,分两科,是第一义。这个曲等善业有两重解释:有第一义的解释,还有第二义的解释。现在说「第一义」的解释,分三科,先说「曲业」。

  什么叫做「曲业」呢?「谓诸外道善不善业」,就是佛法以外的那些聪明人,他们所做的善业,所做的不善业,就叫做「曲业」。「曲业」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有邪知邪见,由邪知见所造的善业,所造的不善业,都名之为「曲业」,都是邪曲而不是一种正当的业力,这表面上都是做功德,但是动机不纯正,还是有问题,动机不纯正,这个不能和佛法比,不能说大家都是劝人为善的,不是这么回事,是不同的。所以外道他所做的不善业是曲业,做的善业也是曲业,就是因为他有邪知邪见,所以他这个善业也不是那么圆满,也不是好事,这是由他的邪知邪见,来批判他的善不善业。

  未二、秽(分二科) 申一、外道摄

  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

  「秽业者」第二科,什么叫做「秽业」?分二科,先「外道摄」。

  「谓即曲业」,也就是前面那个「曲业」,名之为「秽业」的。这下面有解释,下面论文本身有解释,什么叫做「曲业」?什么叫做「秽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