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4)

  戌二、饰好端严(分二科) 亥一、释(分二科) 天一、辨相

  既角武已,复作是思:我应沐浴。便以种种清净香水沐浴其身,沐浴身已梳理其发,梳理发已种种妙香用涂其身,既涂身已复以种种上妙衣服、种种华鬘、种种严具、庄饰其身。

  这个「于食知量」这一科里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现在是第三科的解释。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广辨」,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分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择食于所食」,第二科是「不为倡荡」,这二科都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科「不为憍逸等」,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第一科「举为憍逸等」,这一科里分三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别辨」分二科,第一科是「憍逸」,这一科也解释完了。

  现在是第二科「饰好端严」,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辨这个「饰好端严」的相貌。

  「既角武已」,前面这一段,就说到这个憍逸是和人家比武,是这个意思。「复作是念」,这件事作完了以后,他心里面又这样思惟:「我应去沐浴」。比武必是出汗了,所以去沐浴。「便以种种清净」的「香水沐浴」他的身体。「沐浴身已梳理其发」,来梳理整理他的头发。「梳理发已,种种的妙香用涂其身」。「既涂身已」,既然涂在他的身体以后,「复以种种上妙的衣服、种种的华鬘、种种的严具,庄饰其身」,这个「华鬘」这「鬘」就是缨络,就是用种种的宝做出来那个装饰品,还有其他的种种严饰的资具,来装饰他的身体。

  天二、释名

  此中沐浴、理发、涂香、名为饰好。既饰好已,复以种种上妙衣服、华鬘、严具、庄饰其身,名为端严。

  前面这第一科是「辨相」,现在第二科「释名」。「此中」说到「沐浴」、说到「理发」、说到「涂香」,这就叫做「饰好」。「既饰好已,复以种种上妙的衣服、华鬘、严具、庄饰其身,名为端严」。这二个意思说完了。

  亥二、结

  如是总名为饰好故,为端严故,食于所食。

  就是这个人为了「饰好」、为了「端严」,要「食于所食」,要食一些很多很多的美饮食。

  酉三、结显

  彼既如是憍逸饰好身端严已,于日中分或日后分临欲食时饥渴并至。于诸饮食极生希欲,极欣极乐,不见过患,不知出离。随得随食,复为数数倡荡憍逸饰好端严,多食多饮,令身充悦。

  这下面第三科「结显」。说是那个人既然这样子「憍逸饰好身端严已」,「于日中分或日后分」,这个「日中分」、日的「后分」,如果分昼三时、夜三时,那这个「日中分」就是白天的中分。如果分四分,白天也分四分、那么夜间也分四分,这样子一分是三个钟头,三四十二个钟头,那么白天的十二个钟头的中间的六小时是「中分」。「或日后分」,后边的这三个钟头。「临欲食时」接近想要吃饭的时候,「饥渴并至」,又饥又渴。「于诸饮食极生希欲」,对于这个饮食生很强烈想要吃的这种心情。「极欣极乐(ㄧˋㄠ或者ㄌˋㄜ)不见过患」,他看不见饮食里边有种种的过患。「不知出离」,不知道从种种过患里面出离。「随得随食,复为数数倡荡憍逸,饰好端严,多食多饮,令身充悦」。

  《披寻记》八二三页:

  于诸饮食极生希欲等者:此中极生希欲,谓于未得诸饮食时。极欣、谓于已得未受用时。极乐、谓于已得正受用时。

  「于诸饮食极生希欲等者:此中极生希欲,谓于未得诸饮食」的时候叫做「极生希欲」。「极欣」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已得未受用时」,已经得到诸饮食,就是饮食已经现前了,但是他还没有送到口里边的时候,这时候叫做「极欣」。「极乐」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已得正受用」的时候,这时候叫做「极乐」。这是分这么三个时期。

  申二、翻例不为(分二科) 酉一、例非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以思择力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食所食。非如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

  前面是第一科,第一科「举为憍逸等食于所食」,现在「翻例不为」,就是翻过来「不为憍逸等而食于所食」,这是这样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例非」。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前面那个不是佛教徒,现在这个「诸有多闻」就是有很多的佛教徒,而是多闻佛法的佛教徒。「以思择力深见过患」,他在食于所食的时候,他从佛法里边得到了智慧,用这个智慧来观察,就是「思择力」,「深见过患」,这个观察的力量,使令这位佛教徒深深的感觉到,饮食里边有很多的过患。「善知出离」,他能够有智慧,要从过患里边出来,前面已经说到什么什么过患。「而食所食」,有这样的心情「食于所食」。

  「非如前说诸受欲者」,这个佛教徒不同于前面说的那些人,那些人是享受诸欲的人,「食于所食」,那些人食于所食的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和佛教徒不一样。

  酉二、显正

  唯作是念:我今习近所不应习所应断食。为欲永断如是食故。

  现在第二科是「显正」。「唯作是念」,这位佛教徒他在吃饭的时候,他心里能作这样的观察:「我今习近所不应习所应断食」,我现在「习近」、就是数数的来亲近这件事,数数的要吃饭。「习近所不应习」,所不应该数数亲近的事情、就是吃饭,而这件事应该要把它断掉、不要吃东西,「所应断食」。我今习近所不应该亲近的事情,所应该断掉的,不要吃这些东西。

  这没有学习佛法当然是不知道这件事情,学习了佛法以后会知道这个段食这件事,就是欲界的人有这件事;色界天上的人他们不吃这种饮食,没有吃这种饮食。就是得了圣道远离了三界身体的人是没有这件事的,他以禅悦为食以法喜为食,而没有这个段食这种事情的。

  「为欲永断如是食故」,那么佛教徒他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怎么办呢?就是他吃这个饮食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想要「永断」这种食,但是暂时还非吃不可。但是吃下去这个东西,你若修学圣道成功了,就能断掉这些饮食的。

  《披寻记》八二四页:

  唯作是念等者:谓如前说为憍逸故为饰好故为端严故食于所食,是名所不应习所应断食,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为欲永断如是所食,是故厌离恶贱惊恐而作是念。

  「唯作是念等者:谓如前说为憍逸故」,那些非佛教徒他为了憍逸故、「为饰好故、为端严故、食于所食」,他的目的是这样子。「是名所不应习、所应断食」。「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为欲永断如是所食,是故厌离恶贱惊恐而作是念」,对于这件事不是那么执着,厌离这个饮食而恶贱这个饮食,而对这个饮食有惊恐的想法,所以有这种的观念而食所食的。

  这是第三科「不为憍逸」。下边是第四科「为身安住」分二科,第一科「征」。

  午四、为身安住(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为身安住食于所食?

  这个佛教徒、这个修行人,他要吃这个饮食的目的「为身安住而食于所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叫做安住。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名安住

  谓饮食已寿命得存,非不饮食寿命存故,名身安住。

  「谓饮食已寿命得存」,那么这条命可以活下来。「非不饮食寿命存故」,你若不吃东西,这寿命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吃了饮食就可能活下去,所以「名身安住」。

  申二、显所为

  我今受此所有饮食寿命得存,当不夭没。由是因缘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断诸食。

  下面第二科是「显所为」,前面解释这个安住。「我今」接受了这些「饮食」,「寿命」得以存在,「当不夭没」,当不会中间就死掉了。「由是因缘身得安住」,「能修正行」,能修学圣道。「永断诸食」,修学圣道成功了,就永久的不再吃这些东西了。这样说就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是这样意思了。

  《披寻记》八二四页:

  永断诸食者: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或为倡荡、或为憍逸、或为饰好、或为端严,如是皆堕欲乐行边,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永断如是食故,是名永断诸食。

  「永断诸食者: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或为倡荡、或为憍逸、或为饰好、或为端严,如是皆堕欲乐行边」,这些非佛教徒他们饮食的目的是这些,那么这都属于欲乐行边,属于这一边的事情。「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这样的目的「食于所食」,能够破坏他的圣道,他不能够修梵行,「能障梵行」,能障碍他修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因为目的是为了这么多的欲吃这些饮食,所以也就会使令他种种的有罪过的这些分别心都出来了。「永断如是食故」,这佛教徒目的和非佛教徒不一样。他的目的是要永断这些饮食故,为了修学圣道永断诸食,这样子才吃这个饮食,所以「是名永断诸食」,是这样意思。

  午五、为暂支持(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为暂支持食于所食?

  下面第五科是「为暂支持」,分二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为了暂时的支持这个生命食于所食」?这是问。

  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二存养」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二存养(分三科) 酉一、标列

  谓略说有二种存养;一有艰难存养、二无艰难存养。

  怎么叫做「为了暂时的支持而食于所食」?下面回答。「谓略说」,简要的来说明这个问题,是「有二种存养」,要滋养这个生命得存在,但是这个情形有二种。这是「一有艰难的存养,二无艰难的存养」,有这么两种。这是标出来这二种。

  下边第二科「辨相」分二科,第一科「有艰难的存养」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二、辨相(分二科) 戌一、有艰难存养(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有艰难存养?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分三科) 天一、有苦

  谓受如是所有饮食,数增饥羸困苦重病。

  「谓受如是所有的饮食,数增饥羸」,目的这个饮食是使令身体健康的,结果你吃这种饮食「数增饥羸」,反倒数数的增加了你的饥饿身体羸弱,使令身体反倒坏了,吃这种饮食会这样子。「困苦重病」,因吃这种饮食能令你得重病的困苦,这是一种饮食。

  天二、有染

  或以非法追求饮食,非以正法

  这第二科是有染污。「或」者是「以非法」,不合道理,违犯了国家的法律;佛教徒不但是违犯了国家的法律,也违犯了佛所制定的戒律,叫做「非法追求」这个饮食,也就是财富。「非以正法」,而不合道理追求这些饮食。

  《披寻记》八二四页:

  或以非法追求饮食等者:此中非法,谓如前说或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

  「或以非法追求饮食等者:此中非法,谓如前说」,现在的文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或依矫诈」就是欺骗的手段去赚钱去。「或邪妄语」,或者是用妄语来赚钱。「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这前面都解释讲过了。「种种的状相应知」,这就叫做「非法」,以非法去追求财富。

  得已染爱,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受用。

  他用种种的非法的手段去欺骗这个饮食,骗取来的饮食,得到了以后「染爱」,染着得很厉害,「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受用」,下面有解释这几句话。

  天三、有障

  或有食已,令身沉重无所堪能,不任修断。或有食已,令心迟钝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来往艰难。或有食已,令心数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

  现在第三科是有障碍,「有障」。「或」者有的饮食你吃下去以后,使令你的身体沉重,「无所堪能」,什么事情都不能做。饿的时候还能做一点事情,一吃饱了以后这个饭会发生一种作用,这个饮食它使令你身体沉重什么也不想做。「不任修断」就是不能够修学圣道断烦恼了。「或有食已,令心迟钝」,或者是这种饭你吃完了以后使令你心情迟钝,「不速得定」,你迟钝了,修止观的时候修不来,所以你得定也就会缓慢了。「或有食已,令入出息来往艰难」,或者有的饮食你吃下去以后,使令你这入息和出息来往有困难。「或有食已,令心数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或者有的饮食你吃下去以后,使令你这个心数数的惛沈就是想要睡觉,为惛沈睡觉来缠扰,也是不能修学圣道了。有这个事情。

  有的东西吃下去使令你身体热的厉害,那么相反的吃下去的东西令你冷,这就是饮食有问题,在生理上现出来。所以修止观的人,你要作个记录。说一天就坐半小时,那也没有什么,不需要作记录。若是你坐几个钟头、几个钟头这样坐,你作一个记录,我这回吃了什么东西,然后你静坐的时候有什么反应,久了你就知道什么东西你吃了不相应,什么东西吃下去相应,就知道了。

  亥三、结

  如是名为有艰难存养。

  这是结束这一段。前面这个说的,就是你这个饮食能造成你的困难,反倒是障碍了你的用功修行。

  《披寻记》八二五页:

  得已染爱等者:乐着受用,是名染爱。喜乐坚着,是名耽嗜。希求更得,是名饕餮。不观得失,是名迷闷。摄为己有不能舍离,是名坚执。耽乐受用无所顾惜,是名湎着。

  「得已染爱等者」,这以下这段文,「乐着受用,是名染爱」,就是特别的欢喜去吃东西,对于吃饭这件事很重要、很重要。「喜乐坚着,是名耽嗜」,就是很坚固的执着,特别欢喜吃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欢喜吃,执着的很厉害,是名叫做「耽嗜」。「希求更得,是名饕餮」,这个我已经得到了以后,我希望再得到,这个贪求的心很厉害,叫作「饕餮」。「不观得失,是名迷闷」,这个迷闷就是不觉知的意思,吃这种饭、吃这种饮食的时候,不去观察里边有得有失,有的对自己有利益,有的对自己有伤害的,他不管这些,只要我吃的舒服我就欢喜吃,就吃了,「不观得失」,是名叫做「迷闷」。「摄为己有不能舍离,是名坚执」,这个「坚执」这么讲,就是得到了这种饮食以后,这种财富以后,就属于自己的不能够舍离,对于这件事不能舍离,不能改变自己,是名叫做「坚执」。「耽乐受用无所顾惜是名湎着」,就是爱着受用这个饮食,「无所顾惜」,其他的都不管了,那么就叫做「湎着」。

  戌二、无艰难存养(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无艰难存养?

  这是第二科,这是先「征」。下边就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无苦」。

  亥二、释(分三科) 天一、无苦

  谓受如是所有饮食,令无饥羸,无有困苦及以重病。

  这是说这个人,这个修行人,他去受用这样的饮食,使令这个身体不饥饿也不羸弱,就会强壮起来。「无有困苦及以重病」,不会因为饮食使令你得到很多的困苦,很多的重大的疾病,不会有这件事,那么这是一样。

  天二、无染

  或以正法追求饮食,不以非法。既获得已,不染不爱,亦不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而受用之。

  「或以正法追求饮食,不以非法」,或者这位修行人,他去求这个饮食的时候是合法的,而不以非法的手段来欺骗人。「既获得已,不染不爱,亦不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而受用之」,也还这样子。

  天三、无障

  如是受用,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无有艰难,令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

  这第三科「无障」。受用这样的饮食,吃下去以后身体没有沉重的感觉,而「有所堪能」,能做事情,「堪任修断」。「令心速疾得三摩地」,吃这种饮食,使令你容易得三摩地,「令入出息没有艰难,令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有这个事情,这是「无障」。

  亥三、结

  如是名为无艰难存养。

  「无艰难存养」,所以你如果真实是每一天坐很多个钟头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饮食。有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出现的事情,出现的各种境界,有一部份是从饮食中来,如果你注意了,这一分障碍的事情就没有了。

  下边第三科是「料简」。

  酉三、料简

  若由有艰难存养寿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污。若由无艰难存养寿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无罪,亦无染污。

  「若由有艰难存养寿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污」,若是这个人他,吃的饮食是艰难的存养,属于这一类的,寿命是还可以活下去,身体可以继续地安住。「此名有罪」,但是这件事是有罪过的,也是不清净的,因为你非法地去求得饮食是有罪过。而受用的时候,有很多的贪着心也是染污。「若由无艰难存养寿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无罪」,因为是合法来的,「亦无染污」,受用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贪着心。

  申二、名暂支持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远离有罪有染存养,习近无罪无染存养,由是故说为暂支持。

  下面第二科解释这个「暂支持」。「诸有多闻圣弟子众,远离有罪有染的存养」,这件事应该要改变自己,如果是有过失要远离。「习近无罪无染的存养」,应该这样。「由是故说为暂支持」,这叫做「暂支持」,是这样意思。当然是暂时地支持嘛!这身体不会永久存在的嘛!

  午六、为除饥渴等(分二科) 未一、牒前总标(分二科) 申一、问

  问:云何习近如前所说无罪无染所有存养、以自存活?

  这是第六科,这辨这个「于食知量」这个地方,「辨」这一科里一共就是六科,现在最后一科为「除饥渴等」,分两科,第一科是「牒前总标」,分两科,第一科「问」。

  「云何习近如前所说」的「无罪无染所有」的「存养、以自存活」呢?这是把前边的意思在这里重新地提出来。这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

  申一、答

  答:若受饮食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习近无罪无染所有存养而自存活。

  「若受饮食为除饥渴」,你的目的,你接受这样的饮食的动机是为了解除去饥渴的问题,「为摄梵行」,这「摄」在这里说就是修习的时候,为了修行圣道的关系,「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目的是这样子,「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习近无罪无染所有存养而自存活」的。这是回答。

  下边第二科。这一问一答都是属于标,下边第二科「随标别释」,解释这几句话。分五科,第一科是「为除饥渴」分三科,第一科「征」。

  未二、随标别释(分五科) 申一、为除饥渴(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除饥渴受诸饮食?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至食时,多生饥渴,气力虚羸,希望饮食。为欲息此饥渴缠逼,气力虚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于非时,不为饥羸之所缠逼。谓于日晚或于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时。

  「谓至食时」,就是到了饮食的时候,「多生饥渴」,心里面有饥渴的感觉,「气力」的「虚羸」,这气力不强、气力软弱,「希望」有「饮食」。「为欲息此饥渴缠逼气力虚赢,知量而食」,这个人为了停止这个饥渴的这种烦恼的逼迫,停止这个气力的虚羸,「知量而食」,要知道量。「如是食已」,这样子知量而食以后,「令于非时不为饥羸之所缠逼」,「非食」就是不是吃饭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身体的感觉,没有饥羸的这种逼迫。「谓于日晚或于夜分」就是白天的晚间,或者是在夜间,「乃至」到「明日没至食时」的时候。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为除饥渴受诸饮食。

  申二、为摄梵行(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摄梵行受诸饮食?

  这是第二科,又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如其量受诸饮食。由是因缘修善品者,或于现法或于此日,饮食已后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无有艰难,令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

  「谓如其量受诸饮食」,这个「为摄梵行受诸饮食」是怎么回事呢?「如其量」,你这个量是这么多,你就受这么多的饮食,你不能过量。

  「由是因缘修善品者,或于现法,或于此日,饮食已后身无沉重」,由于你能够如量的受诸饮食,所以你在修善品的时候,就是修学圣道的时候,「或于现法或于此日」,「或于现法」就是现在这个身体,或是于这一天,「饮食已后」,吃完了饭以后「身无沉重」。「或于现法」,这个范围是广大了,「或于此日」,这范围小一点。「身无沉重」,吃完了饭以后,这身体没有沉重的感觉,而「有所堪能」,能做事情,「堪任修断」。

  「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无有艰难,令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由于你如量而食,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智慧,你这样子受诸饮食的时候,「速疾」就是很快地,你有力量,你有能力「得所未得」,这三句,「得所未得」是得初果,「触所未触」是二果、三果,「证所未证」是四果。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为摄梵行受诸饮食。

  结束这一段。

  申三、为断故受(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断故受受诸饮食?

  这是第三科「为断故受」,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故受」。

  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出故受

  谓如有一,由过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销而食,由是因缘于其身中,生起种种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婺等,如前广说。由此种种疾病因缘,发生身中极重猛利炽然苦恼不可意受。

  「谓如有一由过去世食不知量」,这先解释什么叫「故受」?就是有这么一个人,「由过去世」就是以前,「食不知量」,他饮食的时候他不知道量。「食所匪宜」,吃的东西是不应该吃的,不应该吃这个东西。「不销而食」,吃下的东西没有消化,在身体里面没有消化他要继续吃,又增加吃。「由是因缘于其身中,生起种种的身诸疾病」,生了很多的病,所谓「疥」、疥的病、「癞」病、「疱浆」的病、「婺」就是咳嗽等,「如前广说」,前面已经说了很多。

  「由此种种疾病因缘发生身中极重地、猛利地、炽然的苦恼」,「不可意受」,这是令你心里面不满意的一种觉受,这叫做「故受」。就是过去的时候食不知量,引起身体很多的病痛。

  戌二、明为断

  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为息除从此因缘所生苦受,习近种种良医所说饶益所宜随顺医药,及受种种悦意饮食,由此能断已生疾病、及彼因缘所生苦受。

  这是现在第二科「明为断」,断除这个「故受」。

  「为欲息除如是疾病」,为了想要解除去这么多的病,「及为息除从此因缘所生苦受」,因为有病就引起很多的苦恼的感觉,解除了病也就解除了病的苦恼、受苦。「习近种种良医」,你要亲近各式各样的良医,他所讲的「饶益所宜随顺医药」,医生告诉你的话,你要听他的话,「饶益所宜」,对你有很多的利益,对你是相宜的,你要随顺这个医药去治疗这个身体,「及受种种悦意饮食」。「由此能断已生疾病,及彼因缘所生苦受」。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为断故受受诸饮食。

  申四、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是第四科,分三科,第一科「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如有一,由现在世安乐无病气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销而更重食、令于未来食住身中成不销病、或于身中当生随一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婺等如前广说,由是因缘当生身中如前所说种种苦受,余如前说。

  就是前面的「故受」,经过自己的智慧的观察,加上医生的指导,加上医药的帮助,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是令新受当不更生,不要再有这种苦恼的事情,说明这件事。

  「谓如有一,由现在世安乐无病」,现在这身体很健康,心情快乐没有病痛,这「气力也具足」。「不非量食」,他在饮食的时候要知道量,不要「非量」。「不食匪宜」,不要食不应该吃的东西。「亦非不销而更重食」也不这样。「令于未来食住身中成不销病,或于身中当生随一身诸疾病」,你若重食的话,「不销而食、而更重食」,那就使令你未来,饮食还住在身体里边就成了一种不销化的病,「不销而病」。「于身中当生随一」,就是很多的病里边会有一种病,使令你身体里面有病,有很多的病,什么病呢?「所谓疥癞疱浆婺等,如前广说」,「由是因缘当生身中如前所说种种苦受」,你若是不销而食就会生出来很多的问题。「余如前说」。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是这样,这就是要知量而食。

  申五、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受诸饮食?

  这是第五科,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受诸饮食」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解释什么叫「存养」?

  酉二、释(分五科) 戌一、存养

  谓饮食已,寿命得存是名存养。

  你受用这个饮食以后,你的生命得以生存下去,这叫做「存养」。

  戌二、力

  若除饥赢是名为力。

  这第二科。吃下去的饮食能解除去饥赢的问题,这就叫做「力」,就是身体有了力量。

  戌三、乐

  若断故受,新受不生是名为乐。

  这第三科,你若能够停止原来的很多因食不知量而引起很多的苦受,这件事解决了,以后而不会再有这种受了叫「新受不生」,这叫做「乐」,就是没有病痛,心情快乐,身体健康。

  戌四、无罪

  若以正法追求饮食,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之,是名无罪。

  这是第四科是「无罪」。若是你能够合法地去追求饮食,不以非法。得到了饮食以后「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之」,就像前面说的,是名叫做「无罪」。

  戌五、安隐而住

  若受食已,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隐而住。

  这是第五科「安隐而住」。若接受了这种饮食以后,身体没有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隐而住」。

  下面第二科是结束。

  巳二、结

  是故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是名广辩于食知量。

  「是故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所以前边在「于食知量」那一段文说的,「是故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是名广辩于食知量」。

  辰二、略义(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应知此中略义?

  前面是「广说」,现在第二科是「略义」,就是说那一段的要义。分两科,第一科是「征」。云何应知此中的略义?就是此中的要义。

  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略义」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巳二、释(分三科) 午一、第一略义(分二科) 未一、标

  谓若所受食,若如是食,当知总名此中略义。

  就是「若所受食,若如是食」,这是两句话,这就是前面这一大段文的要义。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解释「所受食」,先是「征」。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所受食(分二科) 酉一、征

  何者所食?

  什么叫作所受的食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配合。

  酉二、配

  谓诸段食,即饼褂饭羹臛糜粥,如前广说。

  「谓诸段食」就前面说这个段食,「即」是饼、或者褂、饭、羹臛、糜粥,如前面解释,这就是「所受食」。

  申二、如是食(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而食?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如是食」,先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配。

  酉二、配

  谓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

  怎么叫作「如是而食」呢?「谓正思择食于所食」,你要有智慧观察你所食的饮食,不能得到什么就吃什么,不可以那样子。「不为倡荡」,前面解释这个倡荡其实就是淫欲,不为这件事。「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庄严,乃至广说」,不是这样吃;而是「正思择食于所食」,应该这样吃。

  午二、第二略义(分二科) 未一、标

  复次应知此中略义,谓为摄受对治,为远离欲乐行边,为远离自苦行边,为摄受梵行,受诸饮食。

  前面这一段是第一略义,下面第二段是第二略义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复次应知此中」的「略义」,「谓为摄受对治,为远离欲乐行边」,这个「摄受」在这里讲就是学习的意思,要学习改变自己的错误,是这样意思。这个自己有错误自己要知道,然后要发心改变自己的错误,这样这个人才能进步,你才能够进步;自己发觉有错误不改变,那你就是停留在那里,你不能向前进了。「为远离欲乐行边,为远离自苦行边」,这是两边,太苦也是不对,你一定要不愿意享受欲乐,对修行上也是有障碍,「为摄受梵行受诸饮食」,这就是此中的略义。

  未二、释(分四科) 申一、为摄受对治(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为摄受对治受诸饮食?

  前面是「标」,下面这是解释。解释第一科先解释这个「摄受对治」,先是「征」。

  怎么叫作摄受对治受诸饮食呢?这是「征」就是问。

  酉二、配

  谓如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

  下面是「配」。「谓如说言」,就是像前边已经说过的话,「由正思择食于所食」,这就叫作「摄受对治受诸饮食」,就是这样意思。前面有一大科,就是解释这个「正思择」。

  申二、为远离欲乐行边(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为远离欲乐行边受诸饮食?

  这是第二科,先是「征」。怎么叫作「远离欲乐行边受诸饮食」呢?

  下面是「配」。

  酉二、配

  谓如说言: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

  这是远离欲乐行边的事情。

  申三、为远离自苦行边(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为远离自苦行边受诸饮食?

  这是第三科,先是「征」。下面「配」。

  酉二、配

  谓如说言:为除饥渴、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若力若乐、食于所食。

  「谓如说言」,就像前面已经说过:「为除饥渴」,饥渴是个苦事情。「为断故受」,就是有很多的病痛,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以后的新受不要再有这种病痛,这就是远离苦边、自苦行边。「为当存养若力若乐食于所食」,使令身体健康快乐,这样子是远离自苦行边。

  申四、为摄受梵行(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为摄受梵行受诸饮食?

  这是第四科。

  酉二、配

  谓如说言:为摄梵行,为得无罪安稳而住,食于所食。

  这就是为摄受梵行的意思。

  午三、第三略义(分三科) 未一、标

  复次应知,此中略义,谓有二种。

  现在是第三个略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第二科是「列」。是标出来有两种,这个略义是有两种,那两种呢?

  未二、列

  一无所食,二有所食。

  这就是略义。

  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别辨这两种食的相貌,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无所食」。

  未三、释(分二科) 申一、别辨相(分二科) 酉一、无所食

  无所食者:谓一切种都无所食,无所食故即便夭没。

  「无所食者:谓一切种都无所食」,就所有的什么饼、饭…什么都不吃,这样子呢,「无所食故即便夭没」,你什么都不吃就死掉了,这是不应该这样子。

  酉二、有所食(分三科) 戌一、标列

  有所食者:有其二种。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

  下面说「有所食者」,解释这个「有所食」,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有所食」分两种,「有其两种」。「一平等食,二是不平等食」。这是「标列」出来。

  下面第二科「别辨」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平等食」。先解释这个「平等食」。

  戌二、别辨(分二科) 亥一、平等食

  平等食者:谓非极少食,非极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污食。

  「平等食者:谓非极少食,非极多食」,就是知量而食,你不要说吃得太少、也不可以,也不要吃得很多。「非不宜食」,你吃的东西不是不应该吃,也不要有这种过失。「非不消食」,也不是不消化了你还要再吃,那当然就是有病了,「非不消化」。「非染污食」,执着心太厉害了,偏要吃欢喜吃这个东西就多多吃,这个东西就不愿意吃,那都是执着,「非染污食」。你能远离这些过失,这叫作「平等食」。这个「平等食」解释完了。

  下面解释「不平等食者」。

  亥二、不平等食

  不平等食者:谓或极少食,或极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

  「谓或极少食」这是「不平等食」,「极多食」也是不平等食,「或不宜食」,这个东西不应该吃嘛;偏要吃。「或不消食或染污食」,这就是不平等食。这个解释完了。

  下面第三科「料简」,再加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先辨这个「受用平等所食」,分四科,第一科「非极少食」。

  戌三、料简(分二科)         亥一、辨(分二科)

  天一、受用平等所食(分四科) 地一、非极少食

  当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极少食,令身饥羸,未生不生,已生断灭。

  「当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极少食」,因为你是平等食,你就不会吃得太少。若吃得太少呢?「令身饥羸」,身体就会饥饿而且羸弱,就没有气力了。你现在「非极少食」,所以这个饥羸「未生不生」,不会再有饥羸的这种事情。「已生断灭」,若是已经有了饥羸,因为现在你「不极少食」,这个饥羸的事情就停下来了。

  地二、非极多食

  由平等食非极多食,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

  下面第二科,第二科是「非极多食」。「由平等食,非极多食」,不是吃得很多,所以「身无沉重」,就吃得太多了身体就沉重;因为你不吃得很多,「身不沉重」也「有所堪能」,能做事情,「堪任修断」,静坐也有这个能力,「如前」面「广说」了。

  地三、非不宜食及不消食

  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断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缘,当得存养若力若乐。

  这是第三科「非不宜食及不消食」。「由」于你是「平等食」,所以不宜吃的东西你就不吃,「非不消而食」,「能断故受,不生新受」,都没有病苦。「由是因缘,当得存养」,「若力若乐」,你身体也会有力量,心情也会快乐。

  下面是第四科,「非染污食」。

  地四、非染污食

  由平等食非染污食,当得无罪安隐而住。

  因为你是合法求得来的饮食,你就没有罪,没有罪你心就安隐,「安隐而住」。

  天二、远离不平等食(分四科) 地一、极少食

  由极少食,虽存寿命而有饥羸,亦少存活。

  这是第二科「远离不平等食」。前面是「受用平等所食」第一科,现在第二科「远离不平等食」分四科,第一科是「极少食」。

  「由极少食,虽存寿命而有饥羸」,「极少食」寿命也能存在,但是你会饥、会羸。「亦少存活」,可能寿命也不会很久了,就可能会死掉了。

  地二、极多食

  由极多食,如极重担镇压其身,不能以时所食消变。

  「由极多食,如极重担镇压其身」,现在第二科是「极多食」。由于你吃得太多,不知量、太多。吃完了以后像什么事呢?就像极重的担镇压你的身体,使令你很辛苦。「不能以时所食消变」,不能够随时把你所食的会消化,不能消化,吃太多了你这个脾胃的力量不够,不能消化那么多,这是「极多食」。

  下面第三科「不消食及不宜食」分两科,第一科是「不消食」。

  地三、不消食及不宜食(分二科) 玄一、不消食

  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随一身诸病苦。

  「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因为你吃太多你不能消化,不能消化,这个食还在身体里面存在就有病了,就是成了不消化的病。「或生随一身诸病苦」,或者引起来那一种病,你身体里面因此而有各式各样的病。

  玄二、不宜食(分二科) 黄一、例

  如不消食,由不宜食当知亦尔。

  下边解释这个「不宜食」分两科,第一科「例」。「如」前面说这个「不消而食」,「由不宜食,当知亦尔」,不消食会引起病;你若「不宜食」而食的话也是一样,也会令你有病。

  这第二科是「简别」。

  黄二、简

  此不宜食有差别者,谓于身中集诸过患,由此复触极重病苦。

  「此不宜食有差别者」,这个「不宜食」,你吃了这个不宜食的话,这个「不宜食」不同于那个「不消食」。「谓于身中集诸过患」,比那个「不消食」更厉害,会能「集诸」很多的病患。「由此复触极重病苦」,由于你很多的病患过来,你心里面就会感觉,这个「触」就是感觉,你就会感觉到有「极重的病苦」来了。

  这是第三科。下面是第四科「染污食」。

  地四、染污食

  由染污食,非法追求诸饮食已,有染有爱、耽嗜饕餮,如前广说而受用之。

  现在说这个「染污食」。「染污食」是什么呢?就是你不合道理的追求诸饮食,这就是有罪过了。有罪过得到了以后「有染有爱」,对于这个食「有染有爱、耽嗜饕餮」,「如前广说而受用之」,这就是有染污的境界。

  亥二、结

  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远离不平等食,故说于食平等所作。

  前面是「辨」,下面是结束。「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远离不平等食」,这佛教徒应该这样子,受用平等食,远离不平等食。「故说于食平等所作」,你要平等的追寻那个平等食的方法,这样去作。

  申二、显诸句(分三科) 酉一、总标

  即此于食平等所作,广以诸句宣示开显。所谓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如前广说。

  这是第二科「显诸句」。前面第一科是「别辨相」,现在第二科「显诸句」,前面说的这么多的言句,来显示这个饮食的事情。分三科,第一科「总标」。

  「即此于食平等所作」,就是这位佛教徒,对于这个食,能够按照这平等食的方法去作。「广以诸句宣示开显」,前面这一段文用了这么多的言句,来开显这个「平等食」的事情。「所谓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如前广说。」就是用这么多的言句,来开示我们应该这样子。

  这前面是「总标」。下面是「别配」分两科,第一科是「遮都无所食」。

  酉二、别配(分二科) 戌一、遮都无所食

  此中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为身安住、为暂支持、由此遮止都无所食。

  从这些言句可以看出来,佛教不同意你完全不吃东西,不可以不吃东西的。

  这是第一科「遮止都无所食」。下面第二科「遮不平等食」分三科,第一科「标」。

  戌二、遮不平等食(分三科)  亥一、标

  若复说言:为除饥渴、为摄梵行、广说乃至安隐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

  这是佛教也不同意你不平等食。

  下面第二科。

  亥二、征

  云何遮止不平等食?

  这是「征」。

  下面第三科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遮」,又分三科,第一科解释这个「所食极少」。

  亥三、释(分二科) 天一、遮(分三科) 地一、所食极少

  谓若说言为除饥渴,由此遮止所食极少。

  为除饥渴或者饥羸,这遮止「所食极少」,不同意你吃得太少。

  地二、所食极多

  若复说言为摄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极多。

  你若是说是「为摄梵行」,修学圣道,你这个身体要有能力,要健康,所以你要是吃得太少…;有的时候吃得少,静坐的确是好一点,的确好一点;但是长期若吃得太少,身体饥赢,也就不能修圣道了。所以「为摄梵行」为了修学圣道,就不同意你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也不可以,吃得太少也是不行。

  地三、不消而食食所匪宜

  若复说言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

  这是第三科「不消而食、食所匪宜」,这说这一段。

  「若复说言: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若这样作,「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不同意你…,没有消化你就不要吃,饿一饿会好一点,也不应该「食所匪宜」。

  天二、显(分三科) 地一、不极少食不极多食

  若复说言为当存养、为当得力,由此显示不极少食、不极多食。

  应该这样做。

  地二、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若复说言为当得乐,由此显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若复说言为当得乐」,这是第二科「消已而食及食所宜」。前面的这些言句、这些法语,「为当得乐」,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由此显示消已而食」,消化以后你再吃,「及食」所应该吃的东西,这样子对你身体有帮助。

  地三、无染污食(分三科) 玄一、标

  若复说言为当无罪安隐而住,由此显示无染污食。

  这是第三科「无染污食」分三科,第一科「标」。「为当无罪安隐而住」,「由此显示无染污食」,这表示这个意思。若没有染污食,你就会「无罪安隐而住」。

  玄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征」。

  下面第三科解释,先「反显」,「反显」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染污有罪」。

  玄三、释(分二科) 黄一、反显(分二科) 宇一、染污有罪

  若以非法追求饮食,得已染爱,如前广说而受用之;名染污食,亦名有罪。

  「若以非法追求饮食」,这个题目说是「无罪安隐而住」这是正面,现在解释的时候从反面解释,所以叫做「反显」。

  「若以非法追求饮食」的时候,「得已」而染爱此饮食,「如前广说而受用之」,「名」叫「染污食」,「亦名」叫作「有罪」。

  这是第一段「染污有罪」。下面第二段「不安隐住」。

  宇二、不安隐住

  若于善品勤修习者;于住空闲,瑜伽作意,受持读诵思惟义中、由彼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续,随顺趣向临入而转。由是因缘,不安隐住。

  「若于善品勤修习者」,这个是说;如果你染污食,对于你修行有防碍,是这样意思。「若于善品勤修习者」,说这个人虽然是染污食,但他还是修学圣道的,他是这样意思。「于住空闲」,他在空闲的地方居住。「瑜伽作意」,修学止观、修学禅。「受持读诵思惟义中」,他不但修学止观,而且也读经,「受持读诵」经论、经典,与你的法门相应的经你要常常读诵。「思惟」经里面的义,这是闻思;「瑜伽」是修。闻、思、修。

  「由彼诸恶不善寻思」,你在勤修善品的时候,在寂静处勤修善品的时候,但是由于你有染污食,你非法的去求这个饮食,是染着而食。由于你有那种恶不善的寻思「令心流漏」,就使令你现在静坐的时候,你修止观的时候,心它就不对了,它就是流出来烦恼了。因为你对于饮食特别执着了,静坐修止、修观的时候忽然想:「我今天吃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就很多的问题出来了。

  「令心相续,随顺趣向临入而转」,使令你这个心相续的,不是短时,短时一剎那、几剎那就过去了也不要紧;就是相续的随顺这个「诸恶寻思」,「趣向」于恶「临入而转」,「临入」就是你住在空闲修瑜伽作意的时候,就正临近入于圣道的时候,「而转」就转变成诸恶寻思了。「由是因缘,不安隐住」,就使令你不能安隐的修学圣道。这表示这个意思。

  这前面第一科是「反显」,下面是「别广」。

  黄二、别广(分二科) 宇一、总标

  此安隐住复有二种。

  此安隐住复有两种不同。

  宇二、列释

  一者远离所食极多。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二者于食不生味着。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

  「一者、远离所食极多」,远离这个多食。「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这是一种。「二者于食不生味着」,虽然有很好的饮食,心里面不是太执着。「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因为这个烦恼你一熏习了,这烦恼就有力量,有力量的时候随时他会动,就是影响了你静坐的止观了。

  酉三、总结

  是故如此一切诸句,皆为宣示开显于食平等所作。

  这是第三科「总结」。所以这里边这么多的言句,完全是为了「宣示」,宣示这个正思择食于所食,「开显于食平等所作」,显示出来对于这个饮食要平等食,你这样作对于你圣道有帮助,有很多的功德

  卯四、结

  如是名为广略宣说于食知量。

  前面第一段是「广说」,第二段是「略说」,这两种「宣说于食知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