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5)

  戌五、解劳睡(分三科) 亥一、出因缘

  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惛睡。

  这是第五科「解劳睡」,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因缘」,就是,什么因缘会有劳睡?

  「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就是这一年四季里边,这个热的这个时期里边极炎热的时候。「勇猛策励」,你在这样的天气里边,勇猛精进地鞭策自己用功修行。「发勤精进」,你能发动勇猛精进地用功。「随作一种所应作事」,随你在这个修止观里边作那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就会使令你感觉到疲倦。依是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惛睡」,就在不是睡眠的时候就感觉到要昏睡。这是出因缘。

  下边第二科「明所为」。

  亥二、明所为

  为此义故暂应寝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

  「为此义故暂应寝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位修行人你暂时应该休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休息是休息,但是你内心里面应该这样想:使令这个惛睡「疾疾」、迅速地就排遣了。「勿经久时」,不要睡了很久,不要这样。「损减善品」,你若休息的时间太多了就担误你用功了,是障碍你的止观的修习了。

  亥三、举方便

  于寝息时或关闭门,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

  这是下面第三科「举方便」,休息的方法,怎么休息呢?

  「于寝息时」,就在休息的时候。「或关闭门」,或者是要把门关上。「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者是令一位同梵行的人在旁边注意。「或毗奈耶隐密轨则」,或者在律法、律书里边有隐密的轨则,什么轨则呢?「以衣蔽身」,拿衣服遮蔽,「在深隐」的地方,「须臾的寝息」,少少的时间休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这样子。

  申二、结

  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先后次第,谓依行时及依住时。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这就叫做「正知而住」先后的次第。「谓依行时及依住时」,前面这一大段文,论的次第就是先是行而后是住,都完全是要正知而住的,就是这样的次第。

  未二、辨知住(分二科)  申一、辨(分二科) 酉一、正知

  又于善品先未趣入,心兴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说名正知。

  这是第二科「辨知住」。前一科是「辨次第」,现在第二科辨这个「正知而住」这个「知住」是什么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就是说明,又分两科,第一科先说明「正知」。

  「又于善品先未趣入」,又这位修行人在你以前,这个止观的善品你还没有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后,没有入于善品的时候。「心兴加行」,在你心里面先动心了,要采取行动「我要去修止观」有这样的意念了,有这样的意愿。这样的「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说名正知」,这个「如理作意」,就是你先发心要修行这就是个如理作意,是合乎道理的一个分别心,在这一念心里面「俱行」就是同时地,同时地活动的一个微妙的智慧,「说明正知」,这个正知原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在你开始修行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先要准备这个智慧的,这是叫做这个「正知」。

  下边第二科是「住」。

  酉二、住

  即此正知,行时住时,一切成办无所减少。如是名为正知而住。

  这是解释这个「住」字。「即此正知」,就是前面说的这个你预先学习好了的智慧,在你用功的时候,不管是经行的时候,去托钵乞食也好,若往若还、若睹若瞻,所有的时候,「住」的时候,或者是各式各样的住,行、住、坐、卧的时候。「一切成办」,一切时都有这个智慧的力量,成就你内心的清净。「无所减少」,没有一个地方缺少这个智慧的,「如是名为正知而住」。

  申二、配(分二科)  酉一、行时

  当知此中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

  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我感觉只有《瑜伽师地论》,说得非常详细。你看就是「正知而住」这四个字说了这么多,告诉你怎么样用功,说得非常地详细而且非常地清楚,而不是谈玄说妙,就老老实实地这样讲。

  这底下第二科是「配」,就把这个「正知而住」在实际的行动上叫它会合,会合一下。现在分两科,分两个时,一个「行时」、一个「住时」,先说「行时」。

  「当知此中若往若还」的时候,「若睹若瞻」的时候,「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都有「正知而住」的智慧力量在里边。「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这先说这个「行时」正知而住。

  下面这个「住时」。

  酉二、住时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这些一切时,也是正知而住的。「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也是这样子。

  辰二、显略义(分三科)   巳一、结前生后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正知而住,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这是第二科「显略义」。前面是「广分别」,现在显它的要义。分两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如是」,就是前面这一大段文,你应该注意,「已广分别正知而住」了,详细地说明了。「复云何知此中略义?」这一句话是生后,前面是结束前文。这么多的文说了很多事,这是广说;现在来略摄,复云何知道此广文里边的要义呢?

  下边第二科「总标别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标」,也就是回答前面的问题。

  巳二、总标别释(分二科) 午一、标

  谓于行时有五种业,于其住时有五种业,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

  一共是十四种业,这就是这里边的要义。这是「标」。

  下边就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行时的五业」,先「征」。

  午二、释(分三科) 未一、行时五业(分四科) 申一、征

  云何行时有五种业?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就是列出来。

  申二、列

  一者身业,二者眼业,三者一切支节业,四者衣钵业,五者饮食业。

  这是五业。

  申三、结

  如是名为行时五业。

  「如是名为行时」的五种动向。

  下边第四科是「配」,分五科,酉一是「身业」。

  申四、配(分五科) 酉一、身业

  谓若说言:若往若还,此言显示行时身业。

  「谓若说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那这就是显示「行时的身业」。

  酉二、眼业

  若复说言:若睹若瞻,此言显示行时眼业。

  眼在动的时候也有正知而住。下面第三科。

  酉三、一切支节业

  若复说言:若屈若伸,此言显示行时一切支节业。

  一切支节在动作的时候,也要有正知而住的。

  酉四、衣钵业

  若复说言: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此言显示行时衣钵业。

  这是第四科,也是正知而住。

  酉五、饮食业

  若复说言: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此言显示行时饮食业。

  饮食的动作也是有正知而住。这是第一段说完了。

  下边第二科「住时五业」,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未二、住时五业(分四科)  申一、征

  云何名为住时五业?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

  申二、列

  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

  这是列出来。下面第三科是「配」,分五,第一个是「身业」。

  申三、配(分五科)  酉一、身业

  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

  这个「住」包括着行、住、坐,都名之为「住」。

  下面第二科是「语业」。

  酉二、语业

  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

  酉三、意业

  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

  这「意业」,卧、默、解劳睡都属于「意业」。

  《披寻记》八五二页:

  若卧若默等者:前说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是卧所摄。又说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乃至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是默所摄。又〈意地〉说:眠梦是彼意识胜所作业,依此义说显示住时的意业。

  「若卧若默等者,前说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是卧所摄」,当然这是属于意业。「又说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乃至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是默所摄」,这当然也是意业。「又意地说:眠梦是彼意识胜所作业」,在〈意地〉里面说,人睡眠的时候,或者作梦的时候,都是属于意业,而不是前五识。「是彼意识胜所作业」,唯独意识有这种功能。「依此义说显示住时的意业」。

  酉四、昼等业

  若复说言:若习悎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

  这是第四科。这是「说言:若习悎寤瑜伽」,「若习悎寤」的时候,这一句话「此言显示」是「住时」的「昼业」,你白天你修习止观。「夜业」,你初夜、后夜也是修悎寤瑜伽的。这里边有「身业」也有「语业」。

  酉五、夜业

  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

  「又若卧者」,下面第五科「夜业」。「此言显示住时的夜业」,那就是中夜,中夜的时候要休息。

  下边第四科「结」。

  申四、结

  当知名住时五业。

  未三、正知四业(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名为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

  现在第三科,正知而住的四业。第一科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先举这个「四业」。

  申二、释(分三科) 酉一、举四业

  谓初依彼行业、住业起如是业,即于彼业,安守正念、不放逸住。当知此业,正念所摄、不放逸摄。

  「谓初依彼行业住业,起如是业」,这是先举这四业。「谓初依彼」行的时候、「行业」。前面分两大段,一个行业、一个住业。这个「行业、住业」里边「起如是业」,就发动这样的业,什么业呢?「即于彼业,安守正念、不放逸住」,就是这两种业。那么加上行业、住业,就是四业。行业里边也有「安守正念,不放逸住」;住业也有这两种。「当知此业,正念所摄、不放逸摄」,这「安守正念」那就是属于「正念」这一方面的,「不放逸住」就是「不放逸摄」,这样加起来就是「四业」。

  《披寻记》八三五页:

  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等者:前说行时有五种业,即依彼业安住正念不放逸住,是名行时正知而住所有二业。如是住时正知而住二业亦尔,由是总说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

  「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等者:前说行时有五种业,即依彼业安住正念不放逸住,是名行时正知而住所有二业」,这样就是把五业合成这二业。就是一个「正念」,一个「不放逸」,其实就是「正念」和「正知」了,「正知」就是「不放逸」。「如是住时正知而住的二业亦尔」,也是这两种。「由是总说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

  酉二、明正知

  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

  这是第二科「明正知」。先举出「四业」,这第二科「明正知」。

  「若于是事」,若这位修行人对于这件事,这件事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如量」如其那个范围,经行有个范围,行住坐卧各有各的量,但是内心里面要有智慧,要它放在「如理」的范围内的。这个时候应该经行,这个时候是不应该经行、你去经行了,就不如理了。这个时候应该修止,这个时候应该修观,都是有量,还要有智慧。「如其品类、所应作者」,他属于那一类的,是属于应该作的。「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这就叫做「正知」,这个「正知」还有这样意思在内的。

  《披寻记》八五三页:

  若于是事是处是时等者:前说若往若还乃至若解劳睡,是名为事。即于是事能顺梵行,能摄梵行,能令诸善寻思现行,是名为处。以时往还,乃至广说若解劳睡,是名为时。无有增减,是名为量。与义相应,是名为理。诸相差别,是名品类。依广分别,随应可知。

  「若于是事是处是时等者:前说若往若还乃至若解劳睡是名为事」,这就叫做事。「即于是事能顺梵行,能摄梵行」,随顺梵行而不违背。「能摄梵行」,能集聚圣道。「能令诸善寻思现行,是名为处」,这个处「字」这么讲,这样讲法。「以时往还,乃至广说若解劳睡,是名为时」。「无有增减」,你不可以加多,也不能减少,「是名为量」。「与义相应,是名为理」,这件做得非常合理的,这叫作「理」。「诸相差别,是名品类」,每一相都有各别的别相,不同于其他的。「依广分别,随应可知」。

  这是正知而住。

  酉三、显胜利

  彼由如是正知作故,于现法中无罪无犯,无有恶作,无变无悔。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不生一切那落迦中。

  这是第三科「显胜利」。这样「正知而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显他殊胜的利益。

  「彼由如是正知作故,于现法中无罪无犯」,因为不放逸住就没有过失,没有违犯佛所开示的。「无有恶作、无变无悔」,这个「恶作」我们是讲过了,就是自己做了事情以后、自己又不高兴;不高兴自己所作的,所以叫「恶作」。「无有恶作」,就是我做了事情以后我心里很安,没有后悔。「无有恶作、无变无悔」,这个「恶作」又名为「变悔」的意思,原来我是愿意那样做,后来又改变主意了,可是事情已经做了心里就后悔。现在是没有「恶作」,所以心里不「变悔」。我这么年轻就出家呢,你不后悔,就是这个意思。

  「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我做这件事做得很有功德,没有过失,所以到将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苦恼。「身坏」,这个身体坏了,生命结束了以后,也不会堕落三恶道去。「不生一切那落迦中」,也不会生到地狱里边去。

  《披寻记》八五三页:

  无变无悔者:不为受等变坏其心,是名无变。临命终时不生忧悔,是名无悔。

  「无变无悔者:不为受等变坏其心,是名无变」。「不为受等」,你不会为这个「受等」的变坏你的心。

  这个「受」就是你的感觉。实在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心里面的感觉,实在这个「受」就是「果报」,或者苦受,或者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你的感觉。但是感觉里面有愚痴、有智慧的不同,所以就有的时候愚痴就会有错误的想法,「我这个是不对!我这样是对!」就是有这样的变动。

  现在这位修行人,他从闻思修里面得到佛法的智慧了,他没有这件事,他没有「变坏其心」这件事,是名「无变」。「临命终」的时候也「不生忧悔」,「是名无悔」。

  巳三、总结略义

  为得未得积习资粮,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

  这是第三科「总结略义」。在「略义」里面又有略义,「总结略义」。

  「为得未得积习资粮」,这个若往若还、若睹若瞻,乃至解劳睡这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干什么呢?就想要得到没得到的「积习」的善根,日积月累,今天也这样栽培、明天也这样栽培,就集聚了很多的得圣道的因缘。想要得到「没得到的积习资粮」,所以若往若还、若睹若瞻,乃至解劳睡这些事情。在这么多的类别里边,你都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的略义」。

  卯四、结

  前广分别,今此略义,一切总名正知而住。

  这是结束这一大段,这句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