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第一阶段先讲经历就是修行。
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自己年轻,没有一个人不觉得年轻是个好事。可是这里面反映出了,我们都害怕老。老看上去是时间问题,实际上是经历问题,我们往往对一些小孩子、青年人的评价就是老气横秋。当一个人内心当中能够将昨天所经历的那些苦痛欢乐放下来,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今天的时候,这个状态它实际上就是年轻的状态。
也就是说年龄有两层,第一层是身体在成长和衰老的过程当中。但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除了有生理年龄之外,我们还生活在自己的感受和感知当中。除非有禅定的人,他有能力生活在身体年龄当中,他能感知到身体的衰老。据很多老人家说:60岁以后,一年一年不一样;70岁以后,三个月三个月不一样;90岁的人,一天一天不一样。他的身体的衰老程度,他能感知得到。而年轻人身体体力旺盛,没有能力感知这一点,我们是能力过剩型,所以感知不了这种经历的变化,感知不了身体的变化。但是我们是感知什么?感知经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最重要的标志,实际上是他心里放了多少事。有的人,“唉……唉……”他唉声叹气三个月以后,你看他的那个样子,他的脸看上去就是一脸的雾霾、一愁莫展,你就会感觉到那个人与他的年龄实际上不相仿。有的老人家谈笑风生,我上次看到一个90多岁的,像60岁,没事儿,开朗,就是能够比较好地把自己的经历去处理好,坦荡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现在。
也就是说,老实际上是面对过去的经历,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的人。失恋的人一下子会老,白毛女一下子就老了,因为她被胁迫着要嫁给一个她不愿意嫁的人,所以她把自己的心思一下子扭曲成这种的状态的时候,连头发都会变白。发者血之余,说明气血已经耗尽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大家要年轻,也就是要生活品质提高的话,一定要学会面对自己的过去,任何的成长都是从面对自己的过去开始的。看上去我们是为了走向将来,而走向将来的前提是面对过去。所以高晓松的《晓松奇谈》的片花是:行万里路,只为到内心深处。我们要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就是要走向过去。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也是,面对现在的人,要走向过去,一定要面对过去个性养成的那个阶段,一定要走向过去经历的内心。催眠实际上也是这个原理,打开心结。
所以任何一个人,特别在座各位,要面对自己成长的经历,你一定要去回忆自己在曾经的成长阶段,经历的某些特殊的事情,是什么使你的个性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比如说父母,我的父亲对我的抱怨,使我变成这个样子。我一直不了解我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开朗?哦,原来是我的父亲他比较开朗。我为什么这么极端?极端来源于被压抑之后的叛逆。
那当我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就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更大一些的宽容。因为我要化解自己极端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变得柔和一点——我是个钢,你没有办法把我变得柔和,我要把那个钢,放到炼钢炉里面去回炉,软化它——最重要的就是我要跟我父亲达成和解。不是我去原谅他,当你想原谅他的时候,你心里还没有能够原谅。而是你要去发现父亲,原来是可爱的,原来真的是为你好的,只不过是他的方法可能有一些些问题。那有什么关系呢?形成了现在独特的你。
所以对我来说,我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是向佛学习,但是我的功课是原谅我的父亲。对我来说,做梦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跟我父亲坐下来聊天,对自己不满意的一点就是在梦里跟我父亲吵架,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这能让你发现自己的特点。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3课丨老去,是因为被经历所束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学佛人可以参加清明祭祖吗?应如何“在家祭祖”?
-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我们还要做好人?
- 为什么同样的佛号,个人受持的效果不一样?
- 怎么样的人生才能有未来呢?
- 三皈依中的“两足尊”是什么意思?
- 昌乐法师《人生是道场》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 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番外篇1丨昌乐法师的非正式自传-从出生到出家
- 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第11课丨地藏菩萨教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 第10课丨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难言的苦衷
-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 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 第2课丨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去做!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