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成长跟成熟是我们需要去分清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在没毕业之前,属于成长阶段。在成长阶段我们像海绵一样,接纳所有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孟母三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不正确的信息,会变成你的个性。因为你没有能力去辨别信息,你是块海绵,好水坏水都吸进来了,所以环境对我们特别重要。
但成熟则不一样,成长阶段是吸纳之时,而成熟阶段是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成长阶段是每个人都需要以不同的努力做加法,而成熟阶段是每个阶段都要明白自己需要去做什么。成长阶段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是”读书不求甚解“,就像牛在外面吃草,不断地吃,也不管消化不消化,不断地吃。但成熟阶段,类似于牛在牛棚里面,没事儿嘴巴里面在嚼吧嚼吧,反刍、咀嚼、消化。
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是不一样的。知识的积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做加法,是要多,博学。而在成熟阶段,是要做减法。这一点《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确,说:”若人能受持一句偈等,是人福德无量无边”。念一句话,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运用,哪怕是运用一句话,也比能够记住经文要重要得多得多。
实际上就是要做成熟的减法,少得不能再少的唯一的这件事情。所以学佛对于大家来说,把你能熟知的、熟悉的、懂得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句话,当成你的座右铭,去练习一年,至少三个月。然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一样。
因为我们平常学的很多,经常有人讲:师父啊,这个经我一天念几遍好呀?我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弥陀经》,我还加个《地藏经》,没事儿还念念《法华经》。他的修行都是在做加法,对知识的吸纳来说是好的。可是三年以后,他不是脑子更清楚了,他是脑子更浆糊了,越来越糊涂。因为他没有办法从中找到修行的方法,而《金刚经》提出来的基本修行原则就是,你懂很多没有关系,但是做只能做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要一门深入的原因。一门深入,触类旁通;触类旁通,一门深入,是相辅相成的。
博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视野,视野的开阔,目标性的明确,最终能否实现是取决于你能否脚踏实地。而脚踏实地的基本原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对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他不是想明天要成为什么——明天成为什么,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是都知道的,或者是钱、或者是房子、或者是物、或者是就是个目标,以目标为属性——但是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今天干什么。最终今天晚上睡觉之前,你今天这件事情有没有干好?有了这个以后,理想是风筝,你是放风筝的人。你想揪着风筝飞多高,它就飞多高。虽然千里姻缘一线牵,但是毕竟线在你手上,你的确定性,就比按照道理在想象普通的人来得具体的多。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善于思考,按照常理在思考的人,在思考上花了太多的精力的话,在行动力上往往就缺失。最初,人从原始森林的树上跑下来直立行走之后,一开始马拉松根本不是个事,他也长途赛跑。据说人为什么比其他动物身上的毛少,因为汗腺发达,所以比一般动物吃盐多,一般的动物不吃盐。可是在我们善于思考,找到方法以后,我们就不运动了,脂肪积累等等的问题就产生了。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善于思考的人行动力差。
所以很多人很有理想,除非他有一点处女座的个性,最后能变成哲学家;或者有狂热的内心追求,他觉得自己可能实现不了,一天到晚劝别人去实现,有点布道式的精神,有点像马云,或者有点像释迦牟尼佛。我身上也有点布道式的精神,我有这个热情。
所以大家在现在这个阶段,一定是在成长往成熟阶段行进。那么,除了学习方法上,你能找到那个简洁之简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要有一种要求,当你必须给自己找一条路的时候,这个路就有了。否则的话,你只是在想,这是没有用的。很多人说,哎呀,不知道明天应该干什么。看书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你用得上吗?学习最大的好处只是你在目前把这件事情做好以后,你为了开阔视野,看得更远,为了明天走得更远,汲取更多的能量。
学习对未来的视野,对未来的方向性上,学识决定了视野。可是对当下我们的工作来说,则是要简洁明了。我们如何跨过这一关,除了我们要归纳、提高、反刍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不要放松、懈怠,而要逼迫自己,要质问自己的明天怎么样从今天走过去?我今天做了这一点,是否能做的更好?怎么样才能做得不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更好是直道超越,不同是弯道超越,那要容易得多得多。
这是成长和成熟。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上一篇: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下一篇: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学佛人可以参加清明祭祖吗?应如何“在家祭祖”?
-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我们还要做好人?
- 为什么同样的佛号,个人受持的效果不一样?
- 怎么样的人生才能有未来呢?
- 三皈依中的“两足尊”是什么意思?
- 昌乐法师《人生是道场》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 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番外篇1丨昌乐法师的非正式自传-从出生到出家
- 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第11课丨地藏菩萨教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 第10课丨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难言的苦衷
-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 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 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 第2课丨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去做!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