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刚才上面讲了两段,一个主要是我们的经历,要去理顺它。第二个就是分清我们的人生阶段,特别对在座的各位来说,在成长往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除了要对新知识吸纳、储备、再学习之外,不要因为走出社会了以后就放弃了学习。另外一点就是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要去反刍,要去弄明白,它能够变成我们人生的方法论。知识跟见识的区别,知识是书本上别人的见识,而见识是我们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来说,它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再用一点时间讲一下,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我们当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梳理和疏导,来更清晰地去了解自己。因为了解自己,无论如何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家庭,对小孩子的期望值一向来比较高。这个高呢,又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一向来比较低。这个话怎么讲?就是分两个阶段,没有入学阶段,家长对小孩子期望值特别的低。低得以至于让你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要学,就是宠着,你听大人的话就好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听话,可是很多人都在说话,到底听谁的?小孩子他就糊涂了,没有标准。
上次有一个老师说,教小孩子要多教一些情感性的词汇。让他知道什么叫耐心,什么叫等待,什么叫自己难受的郁闷,什么叫纠结。让他知道这些情感性的词汇以后,他就会有比较好的表达,比较好判断大人目前的状态。我们在从小成长的过程当中,入学之前,期望值特别小;入学之后,巨大的反差让小孩子心理有一种强大的挫败感。
就是以前我们都是宠你,现在照样宠你,但是所有的宠都要兑现了。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就是你的分数要好。分数好,两个层次,第一个高大上的原因是对你的未来好。实际上内在比较自私的想法就是,他小孩学习好,大人觉得他年纪大了才有奔头,才有希望。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利益的共同体。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误差,有一个小孩子不能经受的痛苦的地方,没有能力经受这个巨大的转折的地方是,原来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现在的爱变成有条件,而且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于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在入学,特别到了小学阶段,上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知所措的事情。除了学习过程当中的乐趣太少之外,家长不再是原来那个家长,家长变成了老师的帮凶。这是可能是我们当年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小孩子面临的问题。
所以我们面临了两大人生阶段,第一个叫入学之前,家长的溺爱,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叫溺爱叫无条件的宠爱,让小孩子会觉得他的人生没有边界,他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就有这样任性的东西。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我做事总摸不着边界在哪里。别人习惯性有的法度、有的大概目测距离,能懂得、感受到一些规则或潜规则的度在哪里,我没有这种能力。
因为被从小溺爱之后,他没有度。没有度了以后,让小孩子没有了边界,产生了两种心理,要么不知所措,要么胆大妄为。所以溺爱的溺,是溺水的溺,不会游泳的弱者掉在水里。溺水的人终究会沉下去,因为他失去了天性,被抹杀了天性。
尤其像我们这些隔代亲,就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些小孩子。到了哪天爷爷奶奶不在了,或者到了上学阶段,更懂事一点,给自己父母带这个阶段,会特别受不了。因为一下子有太多不一样,让内心当中首先有的是失落感,还有一个是无法适应而形成的另外一种人格,一种纠结的或者抗拒的人格。实际上我的成长就是开始也是爷爷奶奶带,后来没有办法,回到了和父母亲生活的环境之下,这个过渡,我不知道该怎么适应。
所以那个阶段让我形成了一个特别扭捏的个性。我就抗拒,我就一直希望生活在过去的被百般宠爱的那个阶段,因此甚至现在以及现在的生活我都是抗拒的。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我14岁之前的事情记得很少很少。后来一个懂心理学的人告诉我,这是一种叫自我催眠性的遗忘,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这种自我保护,我现在想来,可能就是我对自己这种经历的漠视,我希望回到更幼稚的童年那个阶段。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两代人带的这个问题,在你们身上可能不一定特别明显,但是入学之前,跟入学之后态度的反差,给自己内心世界造成的影响我想基本上都是有的,应该去面对。这个阶段的个性是如何在你的成长阶段慢慢形成,以及这种个性形成之后的所谓基因代码,如何演变成你现在的个性,演变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把它弄明白的。如果没有弄明白的话,可能你对自己的了解还只是在表面。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上一篇:为人处事的标准便是因果正见
- 下一篇: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学佛人可以参加清明祭祖吗?应如何“在家祭祖”?
-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我们还要做好人?
- 为什么同样的佛号,个人受持的效果不一样?
- 怎么样的人生才能有未来呢?
- 三皈依中的“两足尊”是什么意思?
- 昌乐法师《人生是道场》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 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番外篇1丨昌乐法师的非正式自传-从出生到出家
- 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第11课丨地藏菩萨教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 第10课丨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难言的苦衷
-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 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 第2课丨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去做!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