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梦想

  我这样个性的人是不太适合做和尚的,太不循规蹈矩、太叛逆了。尽管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样的个性自己已经能充分发挥它的优点,但在青春期成长阶段——还是小和尚的时候,是很不招人待见的。长老们都喜欢性格温顺的、懂得人情世故的自己人。

  自己人,是的!出家也像投胎一样,如果投在名门高僧门下,对于日后弘法道路会顺畅很多。即便不弘法,“职业晋升”机会也会非常多。我和我那胖胖的师父都不是名门之后,他老人家出家之后的生活真可谓安贫乐道,对于我,除了感恩老人家带我进入佛门,出家为僧,我需要常常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咒语了。

  被儒家浸染的社会包括佛教在内的组织几乎都是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这种机制最大的缺陷:

  1、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2、基层向上的流动性往往不是通过业务能力得以提升的,而是通过社交关系通道的铺设得以提高的,精力过多地消耗在业务能力以外,这是个不必要的内耗;

  3、组织内部的人是为了组织服务,而不是为组织外部的社会服务,这应该是佛教不兴盛的重要原因。

  网上盛传北京朝阳有30万仁波切,真的假的都有,为何没有和尚,或者说和尚哪里去了?这与藏地和汉地寺院的管理模式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藏地寺院只是僧人聚集在善知识周围修行而形成的道场,去那里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他们不弘法,或者不与信众发生关系,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地的和尚们都在大树底下乘凉呢。有寺院供着他们吃住,不做事情落地清静,做事情反而会招致组织内部的阻力。

  汉地佛教的出路是改变内部的组织架构,如果不能改头换面的话,那也要组织服务、支持个体,个体再服务大众,不断改变现有组织带有的自闭性,佛教的未来才有真实复兴的可能。

  我的梦想,就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南山讲寺变成寺院服务出家人,出家人服务社会的平台。一个真正去中心化,以正法为内在粘性的社区。

闭关

作茧自缚,

是明智之举

是蚕化蛹之前重要的措施。

可蛹化蝶的时候,

茧变成了蜕变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能否破茧,

关乎于要么生,

要么死。

所谓的苦,

是临死之前自救模式的打开。

  2006年到南山讲寺后一直处于高频的讲座当中,我自己又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讲已经讲过的东西。思路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不断突破,那真是一次次的挑战。可到了2012年,整个人好像有被掏空的感觉,也有点像快没有电的灯泡一般奄奄一息。前车之鉴的神经衰弱,我不能像某主持人一样弄个忧郁症啊!

  2013年自己下决心放下万缘闭关充电。

  闭关前三个月特别好,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看书、拜佛打坐、锻炼等不亦乐乎。可三个月之后幽闭症爆发,严重讨厌天花板,特别喜欢窗户。需要经过很努力的调整才能慢慢平复下来,一年当中如此反复多次。快到出关前一个星期,自己的心又像青春期约会一样,小心脏突突直跳,特别期待出关的那一天快点到来。

  很多人问我闭关的收获,除了学习方面,我深深地理解了人是离不开自然,离不开人群的,这是我们如此的彼此需要,这是我们生命的内在需求。可事与愿违的地方是,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摩擦带来的痛苦使得我们想逃离,想出家。

  有个居士没有学佛之前,跟家人吵架,泄愤的时候总说:再让我生气,我就去跳楼。学佛之后,仍然会吵架,可泄愤的时候会说:再让我不舒服,我就去寺院出家。毕竟有地方去总是个好事,比自寻短见强多了。信佛,对于这样的朋友来说并不是人生的出路(解脱),而是人生退路。

  佛陀的出家,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为了逃避自己生活中的不堪,而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怀着无比的勇气,向生命内部进发,去发现生命的内涵。用佛陀的话来说,把自己的内心像芭蕉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最后了无挂碍,独得空性涅槃

  通达无为涅槃的佛陀,又能建立僧团,一辈子谆谆教导,引导弟子们也去向解脱。精神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抽象的,是想象的,是接近虚无的。对于佛陀来说却是那样的具体,那样的厚重。但愿自己的人生也能像佛陀一样,心自在涅槃,身处于世间,对于苦难的众生不离不弃,哪怕是呕心沥血。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