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丨地藏菩萨教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在成长阶段,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珍惜,珍惜当下,过好当下的每时每刻,不要在盲从和随波逐流当中度过。
我们寺院里面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也是头疼得一塌糊涂。来了两个义工居士,来做义工就好了,但有人投诉说她们穿的衣服色彩太鲜艳,穿得太时尚,不好。俗话说:“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我说这个话的意思不是和尚动心,而是住在那里的几个阿姨,她们想起了过去也曾经跟她们一样没,可是她们看不惯这几位义工现在这么美。于是阿姨们一天到晚跟我抗议,已经一个星期了。
我想想,阿弥陀佛,人家也是来做善事的,赶人家走好像也太不地道。劝了人家很多遍,就不穿低调的衣服,这就麻烦了。阿姨们一天到晚跟我抗议:“这个居士不行,穿这么花哨的衣服,对庙里影响不好。”她也曾经年轻过,可是她的青春不在了,她的潜台词实际上是自己厌倦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这才是最可怕的。
当人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候,你觉得现在不美,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非常的遗憾。因为这个潜意识告诉你,你现在过得不幸福。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最好的青春年华,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过去了才觉得自己曾经拥有。觉悟就是当下学会去感知它,珍惜它,千万不要等过去了才懂得拥有。我说的不是心灵鸡汤,我说的是人生的经历。你要懂得自己的体力、经历,要知道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要多去亲近自然,要去享受你的青春,不要等健康、视力、听力等到失去的时候,你才觉得曾经健康过。
人生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心态来面对,这种不同的心态就是当下的觉悟。有一种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叫快乐,幸福的事情总是过的很快,而当下的觉悟,如果你没有的话,当你感觉到要回味的时候,它已经过去了。这就是你只是沉迷于其中,没有能力感知它,这是很讨厌的。
所以在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无畏无惧。我们上一段也讲过,理想不是用来想的,用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
每个人都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你只有发现优点,才能有最大的黏性,而不是发现缺点。只有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说缺点,平常的时候应该在背后称赞别人的优点,这样的土壤才会有黏性。否则的话,当你觉得一个人有缺点的时候,你的心已经与他背离。你的心与他背离,你不自觉的神形就与他背离。你与他人的背离,也造成了他人与你背离。
就是要有看到别人优点的能力。美是什么?美是看到优点的能力。没有一个人能与有缺点的人长期相处下去,包容总有一天会有厌倦之心。在《地藏经》当中,地藏菩萨在地狱当中是如何跟他身边的朋友们相处的?你知道下地狱的那些人都是十恶不赦的人,比我还坏。地藏菩萨跟他们怎么相处?这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若众生有须臾之善,我皆令他入佛之道”。就是这个人哪怕有一点优点,我都能看见,因为他身上优点太少了嘛。哪怕有一点优点,我都能看到。我与他的优点相处,基于优点上的成长性,然后我让他的优点成长,让他的缺点不要成长。
因为人的念头具有唯一性,当一个人心里想好事的时候,不管你这个人有多坏,心里不会想坏事,你的坏事就会潜伏起来。相反,当你一个人想坏事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时候你已经坏透了。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因为你整个人已经被这个事情所笼罩,你念头就是当下的你,那你还有什么好心吗?没有了。
所以我们彼此要在他人的优点上、可塑性上相处,而在不足上面用自己的理想,见不贤而内省。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这样来的,见贤思齐,这样他三个人的黏性就会特别好,特别的棒。
在成长阶段我们除了要有学识之外,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你肚子里面想什么、有多少知识我们是衡量不了的。但是坐下来说五分钟话,一分钟说三句话,大概是十五句话。你身边再弱智的人都能看出你是否是一个有内涵的人,这个不难吧?太容易了,除非你缺心眼。
一个人他的学识是一方面,可是他的生活气息所传导出来的,给人的味觉——奇怪,人的形象竟然通过味觉来感知——味道、气息,一目了然。人看上去是一个用大脑、智力在进行判断的动物。实际上在大脑之前,我们的第六感、我们的心已经做出判断。就是我跟你相处,你坐在我面前,我心理大概清楚对你有什么样的评价了。
除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哇,你开口说话把我给震住了,那我没办法,那我告诉我自己,对不起我看错了。基本上是这样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概就是马云站在我面前,这个人长的比冯小刚还难看是吧?可是他一张嘴你就知道,这个人可了不得,大概是这个情况。就是你从他的面相,已经感知过他、已经定位过他,可是他的定位跟你所知的不一样,所以内涵特别重要。
一个人能不能干成一件事情,不是取决于你干这事情到底是否可行,而是你的个性决定了很多东西。因为有一种人有一种个性,他干这件事情不成的时候,他会转变,最终能把这个事干成。他这种韧性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这个内涵特别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学识如何转变成内涵,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对自己了解的程度基础之上反映出来的自律性。儒家文化当中所讲的“慎独”,一个人在身边没人的时候做的那些事,就是你的内心。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所体现出来的自律性就是内涵。自律性就是对于你缺点的改变,对于你的优点、成长性的补充。
这里的内涵我们归结成四点,第一个是学会懂自己,这是我用的第一个网名。因为我是从学会懂自己开始成长的,还有不断总结经验,乐于帮助他人……我觉得对我这样的个性的人来说,跟父母做朋友,是个特别好的、能够解开自己心结的方式。
所以一定要有内涵。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11课丨让地藏菩萨告诉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上一篇:“我”是一切的根源!
- 下一篇:不要让自己虚度光阴!
- 学佛人可以参加清明祭祖吗?应如何“在家祭祖”?
-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我们还要做好人?
- 为什么同样的佛号,个人受持的效果不一样?
- 怎么样的人生才能有未来呢?
- 三皈依中的“两足尊”是什么意思?
- 昌乐法师《人生是道场》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 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番外篇1丨昌乐法师的非正式自传-从出生到出家
- 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第10课丨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难言的苦衷
-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 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 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 第2课丨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去做!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