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遇到瓶颈
当年学习教义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像印顺导师那样成为泰斗,可哪曾想自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普陀山阅藏法时候,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初中生的瓶颈:一是缺乏哲思的能力,无法突破书本之外的延伸;二是即便自己若有所思,也无法用很好的文字呈现自己的思考。这让我非常沮丧。
我又一次落入了非常努力,却无法前进的窘境当中。只不过,这次不是迷失,而是自身的瓶颈。自己觉得像掉在井底的青蛙,无论如何跳跃也无法离开自己的深渊,明明自己看到了蔚蓝的天空。
最终,在自己觉得撑不下的时候,我妥协了。医生告诉当时的我,患了深度的神经衰弱。这是神经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结果,必须充分放松才行。可放松哪有那么容易呢!
如果自己不行,那就换个环境吧!如果不能从事理论的研究,那就从事佛教教义的普及。在离开了书本进入寺院管理工作之后,又发现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挑战的过程,真正的挑战无处不在啊!
自出家以来一直与自己发生对话,与书本打交道,本质上我一直生活在自我沉浸的世界当中,似乎没有意识到还有他人的存在。或者说与他人发生关系并不是我生活的重心,可是弘法不但要与人发生关系,还要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非常纯粹的我,或者不谙世事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难题。命苦的我是从一个坑爬出来,又跳进了另外一个坑啊!
简单来说,寺院的管理几大要素:找人、找钱、搞事情我都不会。还好,还好,佛菩萨给予了我一招鲜的法宝:佛法。
宣讲佛法
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当中那种时刻拥有理想的状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让他们极其渴望与朋友们探讨这些冲突的出路。表达心中的痛苦是解压的过程;分享自己看到的希望是寻求认同的过程;哪怕什么也不说,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也是一种感受到温暖的方式。
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一开始的讲座并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很多人讲座开始就进入打瞌睡阶段,在结束掌声之后他们随口赞叹道:师父,你讲得真好!我知道他们在安慰我,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明明我所说的都是我认为的最为纯粹的佛法,是我很多年以来学习到的精华:无论是观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极为难得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答案竟然是因为大家来到寺院并不是为了寻求真正的佛法而来的,人们无心于关心自己是否真正得解脱。大部分人来到寺院只是想得到安慰,或者能参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快乐了,他们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过)要进一步深入佛陀的法义。
轻松愉快地过好在寺院的生活是他们唯一的心愿,于是原本了生脱死的修行,变成了打发时间的休闲。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慧律法师在讲座当中那么喜欢讲笑话,把自己弄得像相声演员一样。那不是法师的俗气,而是对于人性的通达。
从自我倾诉的絮叨到关爱他人的爱语,是我在演讲过程当中最大的转变。这种诉说主体的转变,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弘法者,而不只是个以个人为中心的修行者。
一场好的讲座,如果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话:八分的人情世故,二分的法义。如此有趣有料,和尚也讲了法,想娱乐的人也开心,想学法的人也若有所悟。
努力的方向
现实佛教充塞着人性当中贪嗔痴的一面,这是正法迷失之后只有“人欲”情景下发展的必然。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随着人欲,还是举着高冷的正法旗帜呢?《法华经》的答案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利益众生的法门几乎都是从“人欲”入手的。
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甚至用佛教仪轨替代了儒家文化中的祭祀文化。这样一来,佛陀当年关爱一切众生的平等的、平民化的佛教,一跃变成了居庙堂之高的为人们所敬仰的、敬畏的、没有烟火气息的殿堂佛教。自唐朝以后,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提出人间佛教之前,这期间佛教的发展一直致力于营造佛教高大上的、值得人们尊敬的氛围。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佛教的发展,也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好,毕竟佛教以这样传统的方式存在,能在大众当中获得很多认同感,佛教也会因此而发展。但殿堂文化,没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草根气息,使得佛教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即便是现在,我走在大街上还有人问:和尚也会带眼镜?和尚也会开车等等看似奇怪的问题。
从高大上的殿堂文化走出来,走进社会大众当中去为众生服务,是我从佛学院走出来之后获得的最大收获,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番外篇3丨为什么世俗玩笑大家喜闻乐见,佛法的精华反而听得瞌睡连天?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上一篇: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下一篇: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学佛人可以参加清明祭祖吗?应如何“在家祭祖”?
-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我们还要做好人?
- 为什么同样的佛号,个人受持的效果不一样?
- 怎么样的人生才能有未来呢?
- 三皈依中的“两足尊”是什么意思?
- 昌乐法师《人生是道场》
- 番外篇4丨闭关一年,破茧重生
- 番外篇2丨如何面对对治心中的迷茫?
- 番外篇1丨昌乐法师的非正式自传-从出生到出家
- 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第11课丨地藏菩萨教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 第10课丨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难言的苦衷
-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 第7课丨觉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 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 第2课丨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去做!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