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番外篇3丨为什么佛法的精华大家会听得瞌睡连天?

遇到瓶颈

  当年学习教义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像印顺导师那样成为泰斗,可哪曾想自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普陀山阅藏法时候,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初中生的瓶颈:一是缺乏哲思的能力,无法突破书本之外的延伸;二是即便自己若有所思,也无法用很好的文字呈现自己的思考。这让我非常沮丧。

  我又一次落入了非常努力,却无法前进的窘境当中。只不过,这次不是迷失,而是自身的瓶颈。自己觉得像掉在井底的青蛙,无论如何跳跃也无法离开自己的深渊,明明自己看到了蔚蓝的天空。

  最终,在自己觉得撑不下的时候,我妥协了。医生告诉当时的我,患了深度的神经衰弱。这是神经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结果,必须充分放松才行。可放松哪有那么容易呢!

  如果自己不行,那就换个环境吧!如果不能从事理论的研究,那就从事佛教教义的普及。在离开了书本进入寺院管理工作之后,又发现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挑战的过程,真正的挑战无处不在啊!

  自出家以来一直与自己发生对话,与书本打交道,本质上我一直生活在自我沉浸的世界当中,似乎没有意识到还有他人的存在。或者说与他人发生关系并不是我生活的重心,可是弘法不但要与人发生关系,还要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非常纯粹的我,或者不谙世事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难题。命苦的我是从一个坑爬出来,又跳进了另外一个坑啊!

  简单来说,寺院的管理几大要素:找人、找钱、搞事情我都不会。还好,还好,佛菩萨给予了我一招鲜的法宝:佛法

宣讲佛法

  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当中那种时刻拥有理想的状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让他们极其渴望与朋友们探讨这些冲突的出路。表达心中的痛苦是解压的过程;分享自己看到的希望是寻求认同的过程;哪怕什么也不说,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也是一种感受到温暖的方式。

  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一开始的讲座并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很多人讲座开始就进入打瞌睡阶段,在结束掌声之后他们随口赞叹道:师父,你讲得真好!我知道他们在安慰我,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明明我所说的都是我认为的最为纯粹的佛法,是我很多年以来学习到的精华:无论是观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极为难得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答案竟然是因为大家来到寺院并不是为了寻求真正的佛法而来的,人们无心于关心自己是否真正得解脱。大部分人来到寺院只是想得到安慰,或者能参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快乐了,他们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过)要进一步深入佛陀的法义。

  轻松愉快地过好在寺院的生活是他们唯一的心愿,于是原本了生脱死的修行,变成了打发时间的休闲。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慧律法师在讲座当中那么喜欢讲笑话,把自己弄得像相声演员一样。那不是法师的俗气,而是对于人性的通达。

  从自我倾诉的絮叨到关爱他人的爱语,是我在演讲过程当中最大的转变。这种诉说主体的转变,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弘法者,而不只是个以个人为中心的修行者

  一场好的讲座,如果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话:八分的人情世故,二分的法义。如此有趣有料,和尚也讲了法,想娱乐的人也开心,想学法的人也若有所悟。

努力的方向

  现实佛教充塞着人性当中贪嗔痴的一面,这是正法迷失之后只有“人欲”情景下发展的必然。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随着人欲,还是举着高冷的正法旗帜呢?《法华经》的答案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利益众生的法门几乎都是从“人欲”入手的。

  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甚至用佛教仪轨替代了儒家文化中的祭祀文化。这样一来,佛陀当年关爱一切众生的平等的、平民化的佛教,一跃变成了居庙堂之高的为人们所敬仰的、敬畏的、没有烟火气息的殿堂佛教。自唐朝以后,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提出人间佛教之前,这期间佛教的发展一直致力于营造佛教高大上的、值得人们尊敬的氛围。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佛教的发展,也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好,毕竟佛教以这样传统的方式存在,能在大众当中获得很多认同感,佛教也会因此而发展。但殿堂文化,没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草根气息,使得佛教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即便是现在,我走在大街上还有人问:和尚也会带眼镜?和尚也会开车等等看似奇怪的问题。

  从高大上的殿堂文化走出来,走进社会大众当中去为众生服务,是我从佛学院走出来之后获得的最大收获,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番外篇3丨为什么世俗玩笑大家喜闻乐见,佛法的精华反而听得瞌睡连天?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