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4
为什么要回向往生?
愿往生极乐的这个心,必须在真实心里面去回向发愿。不要舍不得,哎呀,我修了这点善行,下一辈子能够当大官就好,下一辈子能得什么福报,生天上就好。
如果你不是回向往生,老是回向得人天福报,那就说明你的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不成就,那你是感通不了佛力,你就往生不了,一定要建立决定回向发愿往生净土的这样的愿。
而且当下你要智慧观照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就是要殷勤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我这一愿也是发真实的往生净土的心,那这我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海就对接了,那阿弥陀佛的愿海就摄受不舍了。
专持《大悲咒》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吗?
问:一位师兄看到《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很欢喜很有信心,于是发愿一生专持《大悲咒》,至少每天一百零八遍,以求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想劝他改成专念佛号,因为更稳当更直捷,他没听,我很担心。恳请法师开示,像他这样信愿持《大悲咒》可以往生吗?
答:这个佛都说了可以往生,我能说不能往生吗?但要知道每部经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这部经里面,一定要赞叹《大悲咒》的功德;在净土的主要经典当中,就要赞叹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种直捷性、胜妙性。应机不同,侧重面就不一样,怎么去看待这些?
如果他看得很欢喜,也想念《大悲咒》,倒也无妨碍。以念《大悲咒》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毕竟是观世音菩萨由大悲心里面流现的智慧灵文,陀罗尼咒语,观世音菩萨本身就在西方极乐世界,那自然他也会感应到极乐世界去,也没有问题。
但就净土来说,净土法门的施设,阿弥陀佛是建立万德洪名来救度众生的。他可以每天念若干遍《大悲咒》,就看他时间,如果他要上班,怎么念一百零八遍?还是蛮长时间的。但这部经也谈到,念五遍也有胜妙的功德,如果他摆正主次的关系,每天念五遍或者四十九遍《大悲咒》,其他时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两者结合一下,可能会更恰当一点。
曾经信愿持名,后来退转不念佛,临终能否往生?
问:往生与否,关键看这个人是否在具足信愿的条件下念佛。那么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因生起过猛利的厌离心和欣求极乐的心,确实曾经具足深信切愿,死心塌地念过一段时间的佛号,或甚至只念过十声佛号,但后来又对五欲六尘生贪恋心或生怀疑心,甚至根本不再念佛。那么在他临命终的关键时刻,如果生了一念瞋心、贪心或怀疑心,能往生吗?
答:你这种怀疑都建立在一个单方面的立场,很少去考虑在这个过程当中,阿弥陀佛会对我们做什么。
如果你确实具足深信切愿,曾经念过一段时间的佛号,阿弥陀佛已然对我们摄取不舍了。那中间是不是有怀疑?是不是有退转?临终什么情况?这时候业力凡夫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障碍。那有障碍的时候正是需要阿弥陀佛帮忙的时候,难道阿弥陀佛就袖手旁观吗?
所以这里也不是我们想当然,汉吴两译的《无量寿经》在“中辈往生”和“下辈往生”曾经表达过一个意思:就是有一些众生,信愿念佛中间生起了怀疑心,生起了退转心,甚至连因果都不相信了。在这种怀疑心当中,断断续续,功夫不能得力。
按他这种退转的心来说,很难往生了。不能往生,就按他的善恶业力来牵引,正常的应该是这样。这种情况也就决定了我们自然就有这么一个疑惑:曾经我是念过一段时间,中间又对五欲六尘产生了贪恋心,到临命终时能往生吗?临命终时,如果你又不相信了,那肯定不是贪欲心,就是瞋恨心,必然是烦恼的心。
但你要注意,就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会帮忙的,会启动他的紧急救助的愿力机制。他就会在这个怀疑、退转的念佛人的梦中——佛都有梦中作佛事的能力——在梦中显现佛像,或者显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一显现,佛也会加持他清晰地看到。
于是这个有怀疑、退转的众生就在临命终这个时刻,终于得到了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他顿然地这个信心又上来了。信心上来了,就对原来的退转不念佛,生起了很大的惭愧心,再开始念佛,就接上原来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精进念佛的那个功夫。接上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净土。但是由于他曾经有过怀疑,所以他生到边地疑城。
谈这个问题,注意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阿弥陀佛会来帮忙。我等众生没有阿弥陀佛的帮忙,那这个怀疑心、瞋恨心、贪欲心等等,也是我们的正常的心态,一般人都好不到哪儿去。所以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法藏菩萨对我们庄严的承诺。既然“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就有办法令我们破疑生信,令我们佛号相续,感通佛力,带业往生。
所以,不要单方面站在我们业力凡夫的这种立场去看问题。一定要站在凡夫跟佛之间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母子天性相关,感应道交,佛的大慈悲、大威力、大愿不舍任一众生的那种深刻的、慈悲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有信心的。
怎样判断一个念佛人是否具备信愿?
问:我们通过什么样的现象,以什么方式去判断念佛人在平时或临终是否具备信愿?
答: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抽象、很形而上的问题。你平时是不是具足信愿呢?你是不是真的厌离娑婆了?是不是一到医院检查得了晚期癌症,赶紧念佛求往生,等到下次复查——哦,搞错了,没有病,我还去赶紧做事业。那你的信愿是有问题的。或者一谈到生病要死,就害怕得要命——恐惧死亡,第一个念头就是马上求医问药,把阿弥陀佛抛到东洋大海去了。种种表现形式。所以具备信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我们这些在三界轮回无量劫的人,这种贪生怕死,这种身见我执,这种对超越的佛境界的陌生,就会直接导致我们怀疑、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比如有些人好像信净土法门又不信,你说信吧,信愿就得念佛,但是他又觉得世间的五欲六尘、事业好像也比较重要,所以他就老是在这两端纠结。就有一个居士跟我说:“我每天晚上是抽时间在念佛,我念的时候,老是跑出念头‘你看我在这里用两三个小时念佛,我那些朋友同事,人家都去很滋润地玩这个去了玩那个去了。我在这念佛,有极乐世界往生还好,如果没有怎么办呢?没有,我不亏了吗?’”他老是觉得“我是不是吃亏了”。那就说明这个信愿就有问题,他有怀疑。
你真正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相信那是唯一的一个好地方,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地方,这就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不容一刻的停留。一谈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往情深;一谈娑婆世界的有为的事业,就能做减法,能放下就放下,可能就有点感觉了。这当然因人而异。
往生极乐世界后还有因果论吗?
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内的那个因果、业力种子不会起现行了,但仍然在极乐世界修因证果,佛法的因果也还是有的。因为你在那里修菩萨道,在那里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不只是一忍、二忍、三忍,乃至不可计数的无生法忍,这些跟你修行的功夫、发心的大小、智慧的浅深也有关系的。这叫无因果当中还是要论因果,论因果就是不无修证。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与净土带业往生矛盾吗?
问:《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听师父说要修到阿罗汉的果位,淫欲的念头方可断尽,如此看来我等凡夫想出六道轮回是非常困难的。但净土法门又说任何众生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乃至十念,必得带业往生。这一难一易两种说法,如何理解?矛盾吗?
答:《楞严经》,佛门当中称为开悟的《楞严》。从《二十五圆通章》来看,先要了解真妄二心,然后要以不生不灭的那个因获得不生不灭的果位。那要找到不生不灭的因,就是叫作舍识用根,舍那个分别识,用不分别的那个性,比如见性、念性、耳根的闻性,是谈这个。所以二十五圆通指向的是你要证得圆通,证得圆通就是破无明的境界,至少是破一分无明。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生灭灭已,寂灭现前”,那马上证得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那个体性,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他马上就有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种种的应化身,这些都至少是圆教初住的水平。
圆教初住的水平,从断惑的程度来看,要断见思惑。断见思惑,这里的谈淫欲的心,属于思惑的范围。淫怒痴三毒烦恼,这是欲界众生最难断的。所以从小乘果位来说,断见惑的初果圣人,他还有淫欲心,正因为有淫欲心,他才会有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还要七次来这个世间。到了二果斯陀含,他的淫欲心比较薄,还要来一次。证到三果阿那含,他就没有欲界的淫欲心了,他就生到五不还天,五净居天,在那里断上二界的思惑。那离开饮食男女,就是初禅就没有这个淫欲了,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
所以,自力法门竖出三界是很难的,凡夫想断这个淫欲心很难。众生烦恼越来越重,业障越来越重,这个淫欲的烦恼是越来越重。你只要看看网络、报纸、小说,这些都是这方面的烦恼,越来越重。
了解到这个问题,凡夫想靠自力断见思惑出轮回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事实。这要有自知之明。就在这种情况下,才凸显了净土法门的这种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也是阿弥陀佛见证到他方世界的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断这个淫怒痴三毒烦恼之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才用悲心来发四十八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建立六字名号,令我等众生信愿念佛,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拿莲台来接引,带业往生。
所以既然带业,就是你有淫欲心,有淫欲的行为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居士能够往生?居士他就没有断淫嘛。但是你不能邪淫了,正淫是允许的。这是属于特别法门。本来上楼梯,上一百零八层楼梯是要爬楼梯的,但有一种特别法门给你安了一个电梯,一般是没有这个电梯的,阿弥陀佛太慈悲了,给你安了一个电梯。你只要坐上了电梯,哪怕你是一个残疾人、连楼梯都爬不动的人,你也可以“唰”一下子到了一百零八层的顶层去,很快。是这个意思。
- 上一篇: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5
- 下一篇: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3
- 学佛的失独老人应该如何面对痛苦?
- 只想往生净土但度众生的慈悲心没发出来,能否往生?
-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什么还要念三万五万?
- 劝人受五戒需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 怎么控制自己的傲慢?
- 临命终时如果生了瞋心、贪心或怀疑心还能往生吗?
- 年轻人可以早点念佛求往生吗?
- 念佛号时是要观想还是自念自听?
- 有何方法可以让精神在念佛时不溜号呢?
- 如何找到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平衡点?
- 末法时期该怎样选择善知识?
-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 亡者平时念观音圣号,助念时也要改念观音吗?
- 在病人面前是不是不该提冤亲债主?
- 动物死时也有四大分离之苦吗?
- 如何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 人都会自我保护,怎样才能算恒顺众生呢?
- 经常做很多梦要怎么做才能安眠?
- 身口意守不住,心烦不想念佛怎么办?
- 受戒后感觉如临深渊会影响修学吗?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
- 印光大师佛教问题问答集 上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一》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 净土篇(1)
- 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二》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 印光大师佛教问题问答集 下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六》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三》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四》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五》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 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2
- 解惑录一
- 净土篇(2)
-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 一
-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一):什么是觉知、觉性
- 佛学问答四篇-生活实践篇
- 解惑录二
- 净土篇(4)
- 佛学问答四篇-止观坐禅篇
- 开示问答 1 广开如意门
- 净土篇(3)
- 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5
- 佛学问答四篇-净土念佛篇
-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 十二
-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十四):关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八):关于动中禅要领
-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四):动作、时间、行禅坐禅
-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 八
-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一):关于妄念
- 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3
- 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
-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 二
-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二):身苦、心苦、苦灭
- 开示问答 3 启发般若慧
- 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5
- 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如何观想?用观想菩萨形象吗?
-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有区别吗?
- 看恐怖电影时,明知所演皆是幻相,为何还是恐惧?
- “上报四重恩”的“重”怎么读?
- 违五戒不杀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杀戒、不妄语二戒?
- 安乐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样的吗?
- 信愿念佛是专修,怎样持咒念经?
- 来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体是不持续的吗?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吗?
- 念佛号有没有方向?
- 菩萨戒从善知识获得,需要反复在佛像前自受吗?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须要一心不乱,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吗?
- 如何看待善知识,要如何依止世间的善知识?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吗?
- 学佛人可以化妆吗,学佛后化妆打扮是否如法?
- 发不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 佛菩萨圣诞时,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样按仪轨做吗?
- 何者是“心”?是六识吗?如何定义、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养,功德有差别吗?
- 为什么抛妻弃子的男人不遭报应,反而过得很好?
- 可以重复受戒吗?
- 学佛学偏了,是因为没有真的深信吗?
- 受五戒后犯了不饮酒戒和不邪淫戒,该怎么办?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运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让愿力大过业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审罪还是该请师父?
- 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却很难?
- 小孩念佛怎样回向?要回向吗?
- 怎样让年轻人接受并欢喜听经闻法?
- 寺院为犯煞星顺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顺星?
- 为什么一念经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对治?
- 念经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为什么要知母、念恩、报恩,对众生有意义吗?
- 亲人去世后,皈依证怎么处理?
- 遇到假和尚化缘该怎么办?
- 幻化出来的众生有贪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