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道二力

洪修平:什么是二道二力?

什么是二道二力?

  二道二力说是净土宗建立修道论和解脱论的基础。所谓二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二力,即自力与他力。二道二力说始于北魏高僧昙鸾。他认为,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鞞跋致,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五浊恶世,修行不易,证果尤难,只有净土法门,难信易行,且有佛陀愿力的保证,使修行的成果不至退失,成为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梵文Avaivartika,或音译为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转,指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不退转是佛法修行中一个很高的阶位。依据佛经,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不退转,在此果位之前,任何一个微小的过失都有可能导致修行成果的丧失。照此看来,不退转对生活在五浊恶世的凡夫俗子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净土类的经典则明确表示了阿弥陀佛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果位不退转的承诺。《佛说阿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四十七愿说:“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使净土法门的吸引力大大增加,这也是昙鸾将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来源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该论《易行品》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路行船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维越致者……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这里,龙树将众多的佛教修行方法分成难行、易行两大类,以信心称念诸佛名号是易行道的一种。昙鸾在龙树二道说的基础上作了发挥,建立了净土信仰专有的二道理论。首先,他以在净土、秽土两个世界修行的明显对比为前提,认为求阿稗跋致最妥当的方法是往生净土,永脱轮回,而不是于现世此土得益。《往生论注》中说:“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人大乘正定之聚。正定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在五浊恶世修行困难重重,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很难达到正定聚(众生中必定证悟解脱者)。为什么在此土修行不易?他列举了五点理由:外道伪装,淆乱大乘佛法;小乘自求解脱,障碍大乘慈悲普度;恶人捣乱,破坏修行;是非颠倒,善果难求;唯靠自力,无法仰仗佛力。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修行者难得断惑证真,如陆路步行,十分辛苦。而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临命终时被接引至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人流正定聚。这条路主要依靠佛力的救度,犹如水路乘船,快捷简易,因此,为什么不舍难求易,选择有佛愿力加持的净土法门呢?其次,对于易行道,县鸾有不同于龙树的理解。龙树所指修行的易行道,并不一定要发愿往生净土;而昙鸾所说的易行道,则指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二道论经昙鸾的发挥,不仅成为净土信仰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后来净土宗对全部佛法所作的难易二分式的判摄。

  自他二力是佛教修行得果的两种途径。自力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达解脱之境;他力者,依靠自身以外的力量,泛指佛、菩萨的加被力、加护力。自力与他力原本只针对众生的根器而言,众生发心修行时,若自己有能力,属利根者,则用己力修行;若自己无能力,又为钝根者,则可借他力修行。佛教宗派之中有自力教、他力教之别,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法相唯识宗等,均主张依自力获得解脱,属自力教;净土宗主张借佛愿力成佛,属他力教。当然,自力与他力只是相对的说法,仅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自力教并非孤军奋战,他力教也不等于坐享其成。自力与他力主要代表了修道用功的两种路向,自力较注重内在的理性,他力较注重外在的信仰。

  净土宗所说的他力,特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愿力,又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指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佛教的愿力思想由来已久。佛菩萨所发之愿有多种。如,发菩提心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成就佛果的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称为总愿;或发愿净其国土,成就众生,或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类依诸菩萨各自意乐所发誓愿,称为别愿。在佛本生故事中,菩萨的修行主要是征服私欲、布施所有和忍受侮辱,同时以此功德发愿,建设一片净土,使生活在其中的众生一开始就没有痛苦、怨恨和不如意。净土的产生,即本愿的具体化,又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殊胜。

  他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众生解脱的凭据,是因为净土宗提出了愿即力的思想,为仗佛愿力往生净土作了论证。昙鸾认为,佛的“愿”就是“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佛(也包括菩萨)为建设净土,救度众生所发的誓愿和此后所做的努力,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有缘众生一旦接触到这种力量,就能够被其摄持与加被。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都来源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往生论注》中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根据《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于过去世中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发愿,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土的精华,提炼为四十八条,作为自己将来成就佛果时所建净土的功德果报。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接引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此三愿成为净土宗人念佛往生的根本依据。

  二道二力说也是净土宗确立持名念佛修行法门的根本。净土宗认为,佛之名号是佛陀功德、愿力的集中体现。阿弥陀佛以本愿力收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于名号内,与之众生。众生信佛愿力,称佛名号,必能感应道交,得到不可思议的果报。昙鸾指出,“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并继而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咒语,称名就是念咒,具有神奇的功效。因此,信众不需入定,只需口念佛名,即能成就净业。后世净土宗祖师对净土法门的成立与殊胜也作了许多理论上的努力,但总的来说,始终没有超出二道二力的范畴。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