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青出于蓝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人人耳熟的成语,在佛教里面见到的机会不多,可是在禅宗的现实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因为禅宗的祖师个个如此。这要从佛陀开始,佛陀讲经说法49年,传下来了五千九百多卷的经文。到头来他却说一字也没有说,如果有人说他曾经说法,那是谤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佛教是极则的,有所说或有所表现都有个高度。这就和极则有距离,因为有了一个高度就会有另一个高度超过它。所以无边身菩萨看佛“无见顶相”,高不过他。所以如果有人说佛陀曾经讲经说法,的确是在毁谤佛陀。
到了祖师们这里,就成了见与师齐减师德半,见过于师方报师恩。所以就有了云门见佛出世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说道:“我当时若看见,一棒打杀给狗吃,图个天下太平。”
所以,就有了邓隐峰推车碾师父马祖道一脚的公案;就有了临济烧禅板的公案;就有了香严哭沩山拄杖的公案;就有了大梅骂他师父马祖道一:“这老汉蛊惑人心无有了期”的事情;就有了临济打他师父的公案;就有了圆悟克勤说他师父:“老贼,我认得你了!”等等举不胜举的出格话语公案。
这些全是超佛越祖的标格。因为有见、有高度,那么这个见和高度就不是最高的了。所以师徒不打则骂,感觉好像是冤家路窄。即使是供养祖师也常常骂声连连,好比云门骂佛出世。甚至把祖师供在祖堂也说:“贼应入贼窟!”这样的话。直令初学的人听了胆战心惊。这里看看佛照禅师*是怎么描写的:
江西一喝深入髑髅,百丈十智三日耳聋,黄檗棒下浑身疼痛,临济阿师旷劫结怨。吾家父子义如此,常行无间道中事。超宗越格佛祖倒退,夺人夺境人情难亲。只有不惜性命底人,弃舍全身向剑刃上,掉臂而行堪作他家子孙。所以从马祖百丈直至黄檗临济,从临济乃及杨岐白云历代祖师,父子相看甚于怨家相会。截断人情不留圣解,拟议不来擘面裂下,然格外虽续父业肯不使爷钱。何故如此?人人总是从威音那边来,彼此俱以天然独脱人也。虽然如是,一喝深入触髅,三日不耳聋。一棒彻骨髑,浑身不疼痛。临济家风扫地须丧,而今盛而扇寰海,其意可知。是故要作他家种草,以业识而弄佛祖机。以识情勿作玄妙解会,直须平欺佛祖摆拨圣贤,胸次空落落地,冥心体究到心境一如,本无古来今,田地始得。三祖大师曰:不二信心,信心不二。言语道断,非古来今矣。(《佛照禅师住慧日山东福禅寺语录》)
其实这也是一方面,也有大加赞扬祖师的话语。前面的出格言行,无非只是一部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无分别心”,是所达之境地,凡情俗解不得。比如,每一个祖师坐一个新道场的时候,总会拈香说:“……为报法乳之恩。”或者在纪念有名的祖师所说的话语,当然免不了出格的言行,但是从这些言行来看,他们对于祖师是很尊敬的。
如果了解了祖师们的开悟过程,也许就会明白,因为开悟本身,就是要自己放下一切,将凡情圣解等分别心彻底抛开。所谓打得色身死,换得法身*活,才能使得心胸空荡荡地,然后才能一切从自己的心胸流出。然后应该知道这样也是弄精魂汉了,因为有见地、有高度也非极则了。
* 延伸阅读 【法身】
- 世间第五个不易!
- 张秀才的开悟偈
- 明一法师:得失是非障禅眼
- 话头疑情有区别
- 与祖师同行
- 与祖师同行 壹 信者皆相应 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 与祖师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佑边寻思去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凡圣的秘密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识得声外音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花并非无百日好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桂花禅香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踏雪寻梅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树见行人几回老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山深因少客来游
-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破五通仙眼喻
-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吃饭睡觉
-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哭笑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