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达摩禅的内涵

  记载达摩禅法的禅宗典籍很多,被作为达摩学说予以流传的的著述,最著名的当推《达摩论》。《达摩论》有两种:一是唐代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昙林在序文中说,是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另一是达摩为坐禅僧众所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也名为《达摩论》。还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两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和《血脉论》六种。其他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的内容大致相同或近似。

  一般认为“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有关“二入四行”的记载,以《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最为详尽。“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高僧传合集》,231b~c。】 知所谓“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禅的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其要旨在于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觉悟之境。

  “二入四行”又以“壁观”法门为中心。《续高僧传》记达摩感于道育、慧可之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同上书,231b。】。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一《习禅篇》末评价达摩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同上书,284a。】 可见无论在达摩自己心目中还是在世人眼中,壁观确为达摩禅法之精髓。关于壁观的涵义,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大正藏》卷四八,403c。】 所谓“壁观”应指“心如墙壁”,即心静如墙,而非传说中的面壁而观。

  达摩以《楞伽经》授人,表明该经与达摩禅法必定存在内在关联。《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也称《入楞伽经》。共有四种中文译本,最早为已佚之北凉昙无谶所译《楞伽经》,现存三种,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二是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现存三种汉译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而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则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传最广,与禅宗的关系也最为紧密。《楞伽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与禅宗相联系的主要内容当为:第一,“三界唯心”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第二,“藏心自性”说。标明真妄的因缘,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灭、平等之相。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重心为本体,立证无相,乃达摩、慧可所谓“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为其禅法经典依据的初衷。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曰:“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吕澂认为原始禅宗思想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分析慧可重视《楞伽经》的原因在于经文明白解释了佛性和人心的关系这一点,并且这是受达磨谈禅提出借教悟宗的理入法门的启发所致 【参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华书局,1979年。】。汤用彤认为《楞伽经》虽为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所明实在无相之虚宗。所谓“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中华书局,1982年。】。据上述,达摩禅法之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菩提达摩在北魏传授的是以《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第一,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径,即“二入四行”。第二,禅法的核心理论是“壁观”,其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抛弃现实虚妄世界)、归真(追求超世俗的真如世界)、无自(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他(否认他人以致整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排除一切执见。第三,禅法的具体实践是“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与“行入”结合起来,就是达摩所传授的简易禅法。达摩禅法突出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其理论基础在于“如来佛性”。总之以究明佛心参禅的最后目的。以后禅宗“直指本心”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风实滥觞于此。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