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入门指导
一、一路放松到底的方法与要领
一路放松到底的原则是很重要的。思想会干扰气。气一乱,思想就越乱。所以,心风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心就更乱。是故,一路放到底很重要,一直放……放到最后,仍要让思绪一直放,放到底。在此过程不要管有没有意念,有没有念头。有念头也好,没念头也好。只要一直放松下来。不要想去排斥念头,亦不要思维应该如何处置,只要一心一意地放松,放松下来。因为,无念也是个念。亦不要有所觉受。所谓的没有觉受。即不要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要为其所困扰。也不要揣测入空或入定的状况,应该无念或是无觉受。其实入禅定时有觉受,历历分明,清清楚楚。只是不执着念来念去。随缘不住,不在任一念上,加以取舍。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不管此刻你内心涌现的是什么思绪,那个就是原始的你,要尽量地放下,让它过去,不要去取舍。
有时,我们会犯下错误。当放松到底限时,初步会感觉到内心好像有个无形的心体____黑黑的影子。或当身心不见时,感觉到有个意识的我______一个似有若无的人形黑影。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禅修者,在这似有若无的心与黑影子里面,开始做功夫。做什么工夫?开始放松、放空,开始把它定在那儿不要动,不要有念头,不要有觉受,然后,还希望发光,这只是在自己的意识里打转嘛!换汤不换药,仍是执着。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上面下工夫。所谓的放松,就是连这个也舍去。有些人在放松过程,很自然会起思维,思维怎样松下去?我要把心摆在哪里?这是人类的习气,要有大魄力,该放就放,一切皆放,一路放到底,一直放、放、放、放到无所放时,仍然是一个放。此时心之内外分别、空间、思绪与我之分别,统统没有了。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与心灵上的认知,是非常轻松,然后进入一种混沌未开之境,此时,体内的气机就会发动,全身的气就像汽水冒泡般全部活现。这个时候你只要尽情地享受,仍然是放,再放,一路放到底。不要想用任何方法只是一路放到底而已。
二、进入禅定的关键一一禅姿与住心
禅姿很重要。打坐的姿势必须调整好,因为,生理与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若生理没调好,心理就会有问题,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例如感冒的时候打坐,因风血的气,聚集在脑部,必会有昏沉之感。所以,可以看到那个人“赞叹诸佛”猛点头,唯唯诺诺(一笑),这就证明了生理会影响心理。所以,一个禅修者首先要把坐姿调好。要调好坐姿,就须先让腰自然挺直,当然你不必挺到让你觉得腰部很用力,臀部很用力,甚至,双腿很用力。这腰要挺直是因为腰与肾脏有关连。肾气对人体是很重要的。讲到肾气就需提及五脏的五行之气,肾、肺、脾、肝、心,他属于水、金、土、木、火。依中医而言,人若五脏照顾的好,就不会有病。譬如,胃口开,心脏强壮,肺活量足,肝脏解毒功能佳,肾水充足,这个人身体就强壮健康。这五脏街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而且肾为其根本。所以,人体要健康肾气要足,腰杆就必须自然地挺直,带动肾气上升。很多人为了要将腰挺直而用力把腰往前挺,这是错误的。另外,有人为了贪图舒服而弯腰驼背,如此,即使靠思绪的放松,把身体忘掉了,体内气机依然带动不了。在知见上的见地,可能很殊胜,但是在证量上,你没有办法达到很圆满的境界。因为,身心是一体的,只有身心搭配谐调,才能将你的修持推上真正的高峰。
其次是肺部要打开,及胸部要打开。很多修行的人,虽然勤苦修行但脸气色仍不好,为什么?因为禅坐时弯腰驼背,肾气被塞住了,肺经之气不能上达舒展开来。还有弯腰驼背时,头部下勾,致使上达之气,无法通过玉枕穴,不能上达脑部。如是脑不能清明。浑浑噩噩,怎能产生智慧呢!静坐时要清清楚楚,不为外境所动,进入身心不可分别状态时,才会产生智慧。所以,禅坐时腰杆要自然地挺直,胸部微微外张,舌尖顶住上颚,眼观鼻,鼻观心地,把心神往下关照。心气自然会往下降,然后依一路放到底的修持要领,将全身放松。当气聚到极端时,自然会由下而上升。他的原理在于气息一呼一吸间,带动我们的心神往下降,肾气往上扬。这个就是医家所讲“心肾相交”的现象。所以,胸部微开,腰杆自然挺直时。脾胃的气能自然上达,肺部可以舒展开来,整个精神会很旺盛,如是才能够进入正知正定。
最后要介绍的是住心,住心很重要。很多人不要如何住心?其实,你只要依一路放到底的口诀,让自己一直放松、放松,放松到最后,你的心可含太虚,弥六和,能够涵盖天地。心也没有一定要在哪里,只是一味地放松。若你勉强要有一注意点的话,不妨执着一点,观照在“下丹田”,但不要守着下丹田观照而不舍,只是意识稍为放在下丹田而已。最后,终要放松放开,如炸弹开花般,连中心点那点都没有。诚如金刚经所讲“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其实,所谓守住下丹田,应该是守在一般人认为的下丹田位置的肚皮与人体中心轴之间的中央,或略为偏向脊椎。如是,气才容易上升。
三、苦口婆心的激励语
各位请勿揣测,一个入定的人或禅修很好的人的境界到底是怎样的。每一个人修持所走的路,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师父所能给予的只是方法与要领而已。接下来是要勇敢去实践,去面对未来,面对内心的种种障碍。
只要依照所教理念去做,一定能迅速地契入。在基本上,不要认为这个很困难。自古禅宗就被谈的很玄,好像很难。其实,祖师大德之教诲,当下若心开意解,就能当下契入。六祖坛经不是讲吗?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即是。并不困难,只是你能信师父这番话,信得几分,能信当下即能契入。其实,你不要管那么多,只要能够信受修持,一切随缘,不贪求、不攀缘,随缘尽力即可。 (宝海上师)
- 上一篇:编者序(禅修菁华四)
- 下一篇:业障禅病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