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演四戒”的人生哲理
宋代法演禅师曾有“四戒”勉励其弟子佛果,“一、曰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二曰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三曰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比易;四曰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法演禅师的这四句话包含很深的哲理,意在警示我们,凡事皆不可太过极端、绝对,应当学会适可而止,留点空间给自己,也留点空间给别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过得如意自在。
“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告诉我们,位居要职,权力在握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造福,切不可滥用职权,作福作威。如果权力在手,便肆意妄为,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祸。
“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告诉我们,一个人现世所拥有的福报都是前世修来的。一个人在拥有幸福生活的时候要知道惜福,只有惜福了,你才会有享受不完的福气,你的生活才会过得圆满幸福。如果将所拥有的福报都享尽,你就会变得业重福薄,遭苦受罪了。人人都认为拥有大量的财富很幸福,但是,钱财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欢乐,还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钱财是身外之物,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了钱财的确能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如果成为守财奴或者挥金如土的人就会为人所不齿了。对我们来说,钱财除了满足生活所需外,应当用来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学会惜福,切不可任意浪费自己的福报。要知道,如果福报享尽,就算是天人,也会有“五衰相”的现前,更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业深福薄,失人身易,得人身难。一个人如果纵情财色名食睡,恐怕要堕入地狱,求出无期了。
“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则在提醒我们,在平时说话时,要把握说话的分寸,不可说侮辱别人的话,也不要说伤人自尊的话,即使在自己得意忘形的时候,也要切记不要嘲笑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一旦哪一天你失意的时候,会遭到别人更为无情的讥讽。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说话留有余地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在怒发冲冠的时候,便难以做到了。所以,越是在人愤怒的时候,就越要克制自己,不要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很多时候,你一句发怒的无心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要培养自己待人谦逊包容、不骄矜、不恃宠的品格,平日应当“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要多检讨自己的缺点,宽容别人的过错。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以如此宽容、体谅的心来对待他人,你就一定能够与别人建立起一种和谐温馨的关系。
“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则告诉我们,人为制定的规则在执行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否则会使规矩变得繁琐教条,使人生厌,导致规矩的执行者变成一个孤立的人。不论在哪种生活环境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来规范那些不守规则之人。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组织纪律,自己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的来作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为一盘散沙。因此,规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但是,规矩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当有适当的灵活度,不能变得铁板一块,否则,若规矩执行过于严厉,就会使那些受到惩罚的人产生怨恨心理,也会让很多人产生不满情绪。当你过于严厉的时候,不仅起不到警示犯错者的作用,还会造成被管理者的反对。所以,不管你是处于何种位置的领导,你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切不可唯我独尊,任意妄为,不顾别人的感受,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在实施管理制度太严的时候,要学会回首,只有适当的回首,你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你的员工,同时,也会使他们将单位看成是自己的家。
总而言之,人生过一种适度知足的生活,便是一种最如意的生活。我们为人处事都应当以适度为准,切不可达到极端,否则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这就是“法演四戒”告诉我们的道理。
- 上一篇:怎样读《六祖坛经》
- 下一篇:神赞《空门不肯出》赏析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禅宗文化]“法演四戒”的人生哲理
- [入门须知]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 [十善业道经]南亭法师:十善业道经讲话
- [佛与人生]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人生自然会越过越快活
- [在家修行]如何在修行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 [哲理故事]人生大意,并不只在虚妄符号中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