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系列开示 3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念佛与闻法是何关系?不闻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种欲望啊,我们平时不应该有欲望,为什么这里有“欲”呢?“欲”在五盖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盖变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这个“欲”有没有关系呢?你是个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这个欲能跟法相应德话,你就不可思议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欲望,我们现在闻般若智慧的心没有,很淡泊,闻法不闻法,就是念佛嘛。我们净土宗的大德就告诉我们,老实念佛,不要想什么东西,还没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实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实参禅。参到最后面一肚子气功,肚子里面发气,参念佛是谁肚子里鼓气了。然后呢,一股气功出来了,认为这个是叫做禅。净土宗呢,念佛,念啊弥陀佛,喉咙喊破了,一头发胀发热,然后念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没有闻法的这个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想闻到法的这种般若智慧,闻法的是我们众生不想闻啊,对闻法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对闻法不感兴趣的人,在涅槃经里讲得很清楚,犹如畜生无异啊。对闻法要感兴趣,知道吧。所以呢,我们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经典里讲:闻说般若,就是闻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诽谤和赞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堕到地狱,但是地狱会变成莲花,变成清凉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变成莲华,变成清凉的,把你托到天上来,托到善法里来。也就是说,你闻说了般若,经过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个泥坑里面一样,然后呢等你这个泥巴脱落之时,这个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烧不化的,并且那个金子掉到火里面,火会化成清凉的。掉到地狱底下没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闻般若,其实都已经跟解脱相似的相应。所以可看出闻般若很厉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应该知道闻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闻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们“愿乐欲闻”。

  众生啊在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自在啊,第二个呢,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离三界啊,知道人间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庄严和清静,想成佛了。阿罗汉也发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静的体里面,也不想住在这个执着的法里面了,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萨他也发菩提心了,菩萨本身就是发普通心,但是呢他有众生可度啊,诸佛可成啊,他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无牵无挂呢?自自在在的这种体呢?这些所有的三界的众生、声闻、菩萨,在渴望着,佛啊,快说吧,把这个甘露显现出来,让我解渴啊,让我得到解脱,满足于我的欲望,让我闻到清静之法,就是大家对这个般若生起无上的信心。南摩阿弥陀佛!

  须菩提问“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问“善”在何处?具有何等不可思议恩德?何谓谛听?如何谛听?如何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个字中得到解脱?

  有长者供佛饭食,佛陀给狗吃;佛问阿难说:长者供养我的功德大呢,还是佛供养狗功德大?阿难说,长者用分别心供养佛的功德小,佛用了义的心平等的心无分别的心供养狗的功德大。

  某人供养上师30万,上师什么话也没有说,也没有任何其它表示;此人老大的疑惑不解甚至产生嗔恨之心?三个月后上师通知他代表上师去参加一个活动,他非常高兴,到了才知道原来是上师用他自己的名义捐款在盖一所学校,他真惭愧极了,在他疑惑上师嗔怪上师的时候,上师正组织人默默的以他的名义盖一所学校。他的心和上师的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他不知道圣人的心态,他以自己的心态来衡量圣人。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小量的心来衡量圣人,如果你相信或者跟着某个圣人的时候,你要对他有一种彻底的信任,不要有怀疑,你有怀疑可能会失去极大的利益。要不是上师的这种善巧方便,这个人不知一直要嗔恨到什么时间才能结束。众生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人,既然我们做了善事,就不要去分别他了。尽量找一些圣人去供养。

  佛言:善哉,须菩提。佛陀赞美的是佛行,是佛心;对须菩提是极大的肯定。师父赞美某事的时候,你要同时赞美,以契入师父赞美的体。

  须菩提此问,上会佛心,下达众生意,问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多少众生因此得宝,得金刚心,得般若智慧。功德不可谓不大矣。

  何谓“谛听”?如何训练谛听功夫?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做到谛听?密宗传法为什么要有非常多的前行功夫?为什么强调身口意彻底的放下皈依?

  谛听:善之,念之,善之即信息具足,善是至善,是绝对,放下你自己所有的知见,如果你有任何你的知见显现出来都不为善。念就是相续的意思,我现在告诉你,你把你所有的妄想放下来,把所有的知见放下来听我说,这叫善;这种善是一种慧的力量,是一种智的力量;是一种观照的力量;观照跟智慧跟文字是相应的。刹那一念,观照实相。如果这一念不相应,依文字而起分别,我在讲法,你不是用善思念,你在用什么呢?用分别之念。

  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听了以后,心清净了;因果非常了不起,可以平息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清净了。这句话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他只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只是解烦恼的,并不认为是实相。他强烈的这种思维,强烈的这种观照,强烈的意识在哪个地方,我的妄想对立出来了,就是说我思维是这个意思,他不是相信未来,只是现在用于一处平衡心理;是一种道德范畴。这个叫做学问,学问式的思维。

  有修行人听后,当下了知:善恶的本体都是虚妄的,因而不思善不思恶,当下证得空性,得阿罗汉果。一般人听后,就开始做善事,想得善报;只是说平衡一下心理而已。这种平衡确实暂时伏住了一些烦恼,起到了某种受用,只是一种学问的范畴。(仅仅限于意识中想一下,平衡心理,并不真正入心,并不真正修行,谁做不到啊。这是现在人尤其是年轻人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种人听后,只做善事,想得善报;不做恶事,怕得恶报。这是一种迷信的状态。

  学佛的通病是什么?其危害所在?学佛如何才能真正入心契入实相?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是将佛法当作一种平衡术在使用,在他心里确实感觉听到了佛法,知道了佛法,有了好大好大宝贝似的。他恶事照做,仅只在遇到烦恼的时候想一不,平衡一下,上辈子我欠他的,因果报应吗,没关系的,以这种阿Q式的思维想象来降伏自己现前的烦恼。事后,该怎么还怎么的。这些人,并不将佛法真正入心,真正付行,这种想一下,只是一种妄想一种妄见,一种妄用。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谛听:善之念之可绝对不能这样子。要用文字观照于实相,这个才是。

  现在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到社会上去,讲起来好象头头是道,他讲的是文字,是学问。没有经过观照,与实相不相应,也没有经过修证;完全是一种绞尽脑汁的文字思维。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是把好多书拿过来,综合归纳,纵横 阔,好象如何了得似的,其实什么也不是。

  这个谛听,是特别的不可思议,彻底的放下了,彻底的放下了我见、法见。佛经云:“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不要对自己有太多信见,佛陀指着太阳问一外道,哪是什么?外道说,您是佛,那是太阳难道您不知道吗?佛陀说:我已经证得哪是太阳,但我不知我所证太阳是对是错,所以想问问您这是不是太阳?你说是太阳正好与我所看到太阳是一不是二。您看,佛陀自己证的法,都要印证,我们的思维往往有很多的毛病,因为你的思维都是妄想中生起来的,不要太相信自己,连佛陀自己证悟的东西还要找外道来求证,现在的比丘成道后,都要以佛来印证;

  何谓念?如何念入心,念念相应?

  什么叫念,念不可思议,五根五力中念根是通达一切法的,念是与法相应的刹那时间,象你用手烧火的时候,他有痛的感觉,这个叫做念;你在远远的看着,手不去试它,不去观照它,不去相应它,不去实行它,你永远跟它是有一个距离的,这个不叫念,完全只叫做思维;念,上今下心,今天的心与它相应的一刹那,叫做念根;信根,精进根;念根,有精进才有念根,念就是境界现前;就是说获得清净心,获得法上的平等清净,获得心地上的清净,这个体相应了受用了,念相应;如果你一点受用都没有,就象你赚了一百万元钱,一点受用感都没有,只是尘(眼耳鼻舌身)上的一点感觉,它不入心里面;为什么极乐世界有宫殿随身呢?在心上面。在心上面,它有感受的,并不是外面的尘上面;尘上面是个妄想,那根本就是个不现实的东西,所以不入于心,不能受用。很多人学佛,更多的是为了学问,学佛和佛学是二回事;佛学就是学问;你这个要与佛心相撞的,从信根到精进根,信根是闻的体,精进是相续的体,念根就是相应,与法相应的体;如果不相应,机不对理,机法不能相对,就不会得到受用的,不会得大福报,也不会得大智慧;也不会感受到。

  汝今谛听:谛者:思维、善之、念之。善是绝对的体。密宗传法时为什么一定要修很长时间才可,就是怕你不能“谛听”;怕你把佛变成一个学问,不能当下生信;而有种种疑惑;不能证入信,纳入心;往往把佛法当做无所谓,因为无所谓故,不能达到一个诚恳的心、虔诚的心,五体投地,彻底的放下自我,不是说贡高我慢,不是说我已经懂得很多道理,要彻底的真实的放下自我,来谛听。密宗中为什么强调身口意三皈依呢?并不是把身体交给他,而是完全将身口意交给佛;交给上师,没有我了;上师把我变成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子的。上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彻底的没有了。这个时候上师才能够将法水滋润你的心田,你一肚子的知见,叫我怎么给您讲;

  四处参学的危害何在?如何才能真正变得非常非常的老实?

  现在我们这些修行人,还没有修三天就变成大法师了,就想讲法了。前天一个女众来的,说要把所有的法师亲近完,很有功夫了再出家。参来参去,只增加一肚子的知见,一肚子的学问,与修行根本就不相干,相反还给将来修行增加了种种的顽固的所知障。您还没从我这里离开呢,就打算亲近另一位法师去了,这哪有一点谛听的影子呢?叫我如何给您讲呢?说实在的是我脸皮厚想给您讲法而已,给您讲二句。真正的法师听到这个话,人家不讲了,为什么呢?谛听的体没有,讲什么都没有用。您一肚子的知见不仅多得不能再多,而且异常的坚固;“我要多参学啊”,你什么都不懂,参什么学啊;为什么要出家三年以后才让你受戒呢?就是要让你变得非常的老实,你的身口意彻底的没有了。你才能纳入法水啊,不然的话,你如何起修呢?

  这样的话:善之、念之,观之;才能与法相应,契入实相。并不单单是文字,是口上说的文字。思维不是分别绞辩,是彻底的放下,老老实实的观照这个法的体。师父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彻底的没有我了,才可能真正见到实相。没有法了,才可能彻底的显现大法。人家问你才说,人家不问你老老实实的一句话也不讲。佛陀都没有这样子大张旗鼓的告诉别人,你干么要去告诉别人呢?没有必要去告诉别人,人家问你才讲,非常的老实,因为你一直安住在法里面。您得法了开悟了,你有弟子来问,你可以讲,否则你给谁讲啊;

  没有这个念根,一定与信不相应故。对念不相应的人,其信一定在表面上。你的信不过象是手上的珠子,盘着玩随时都可以扔掉的。你闻到了,也是表面上逛逛而已;

  一个身心不相应的典型案例

  过去武汉有个书法家,写字写诗都是禅意啊,象开了悟一样;全部都是经典上的言词,我问他怎么会这样,他说,不知道啊,我自性中就是这种感觉啊。但是呢,他看到别人敲木鱼他都生烦恼,把我心敲乱了;哪天我看到写字,说写这个字人家都不认识,写他干么?他马上把笔丢掉了,把墨汁也给炸掉了,说:你不懂就不要说。很生气的跑到房间里去了。他的字与他的心态完全是不相应的。我心里想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文字上的执著与观照上面毫无相应。为什么呢?他不肯舍身啊,他没有皈依体,他是学问啊;是佛学不是学佛啊。现在外面的佛学多厉害啊,特别是这个时代所知障非常的厉害。真正能把学佛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非常非常的少。所有这些都是不能进入念的体,不能受用;法的体不能纳于心故。

  修行的二种障碍及如何对治?有人会修慈悲修出毛病吗?四大天王各表何法?四大天王的外怒内慈于修行者何等启示?

  人修行其实有二种障碍:一是喜欢睡觉,比较昏沉、懈怠;二是掉举不安,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般刚刚出家的人都有这个体,内心中有一种无明的躁动;修行几十年的人有昏沉、懈怠的情况出现。如果人不精进,一定会懈怠的,但精进到一定程度时,比如三四十岁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懈怠;特别是象我们这个年龄,如果不进则退;如果我不强迫自己给大家讲法,然后就一定会停滞、懈怠,退步;一天到晚有睡不完的觉。这样的人很多,东林寺我打佛七的时候,所有的老修行都睡觉。小修行在躁动不安。如果我要再不精进,也会变成老修行了。一般出家5年10年后都有这一关:昏沉关,睡魔啊,财色名食睡最后一条,很难过的。真的好难过的。如果人能保持一天能精神非常好,即不昏沉也不掉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坐是身体是收的,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助缘,真正下功夫,六七天就解决问题,有多大的忍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掉举懈怠怎么办?思维佛法啊。昏沉与懈怠的人,你不能给他讲修行的问题了,他提不起来的。要讲信,令他提起来。定根慧根是降伏掉举的,昏沉的人,讲定,睡的更厉害。叫他闭关念佛,都不行的。淫欲心重的人千万不要修慈悲,越修慈悲,淫欲心越重;这是祖师讲的。不要以为所有人都可以修慈悲。相反要修大勇猛,威德力,因为慈悲与情相隔的非常近,不小心,慈悲就转为情。如果一味的讲慈悲,定会令众生进入情见。情见只能增加淫欲心。慈悲是内在的,外在的要有大丈夫之相,勇猛之相,给人威仪庄严给人恭敬的感觉。

  四大金刚才是内在的慈悲,内密外显。您看:四大金刚,琴,什么琴,无玄之琴,没有玄的琴,就没有线啊,不用弹而自有妙音啊,他不弹琴而有无尽的妙法显现。在真空之中,在法界里面,看你去会吧,他哪一天不在利益众生呢?剑,无鞘之剑,没有鞘的剑,叫智慧增长啊,智慧产生啊,如果有鞘还要入啊,智慧还会断吗?所以呢他不需要再入了。所以没有鞘,代表智慧常住,所以常住在人间。龙,无骨,没有斗争,难道他还有斗争吗?没有骨是代表无相的意思。他拿的那把伞,伞无顶,他无尽的福佑众生是没有尽的。无顶的,是代表着无相的道理。所以这四大天王,不要看他们现的是四大天王相,都是无相的大菩萨。这些大菩萨,无时无刻,每秒钟都在利益众生,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愤怒相啊。但是呢,他的内心里面在利益众生,大家能感受到吗?所以我们都在四大天王的护佑之下生活。所以,每秒钟,你说他凶也好,说他好也好,跟他无关紧要。就像大地一样,我们在上面生活着,你说大地伟大也好,你赞美大地也好,批评大地也好,对它来说,无关紧要。因为它没有说你对我好,对我差的这种观点。它只是一个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刹那刹那的利益众生。所以呢,菩萨都是这样的,无条件的在利益着无尽的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从这里感受到。

  念根在五根中的特殊作用?念根是相应之体,通达五根。阿罗汉的念及菩萨的念各有何局限?何谓佛陀之念?佛陀有念还是无念?

  所以呢,有了这个念根,有了这个思维。这个五根里面的念根起什么作用呢?念根是相应之体,因为相应故,精进根、定根、信根、慧根,都有念根,因为信根里有念根,精进根里有念根,定根里有念根,慧根里有念根,离开念根,跟佛根就不相应了。就变成你自己的知见了。离开念根就像你离开佛一样。就像离开般若一切皆是魔一样。所以念根是穿的,是把五个根穿起来,没有念根,五根都不具足,因为它是上下穿的。所以念根是最重要,这个无记体啊,无记就是没有智慧了。有人说,我也不散乱,我也不绰举,我也很清醒,但是呢,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不记得。背这个书也不记得,没有记忆力,讲法给你听,你一出门就忘记了,背这个书也背不下来,背那个书也背不下来,为什么背不下来呢?就是念根不具足。念根具足,念念相续的话,那你的智慧,你的聪明,都可以回复的。因为你没有念根,那你的智慧就不能回复。这个跟闻法很重要,如果你不断的闻,它让你的念根,让你的定根、精进根、慧根不断的增长,你的念根自生。只要念根出来了,你的记忆力就会增强。如果你没有念根,我前面跟你讲后面就忘记了。都是因为念根不具足。念根不具足,首先就是昏沉,就是无记状态。如果对念根不感兴趣,他本身就在无记状态,然后就造业受苦报,受苦报以后呢,产生一种烦躁,就变成绰举。

  所以呢,这个念根,善自念之,念就是跟法相应的体。念是通达五根的。所以呢,善自念之,叫谛听。谛听就是闻的意思。“当为汝说”,我现在告诉你啊,说是用口说,听是用耳朵听,赞美于佛的话啊,就是我告诉你啊,就是你那个样子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说,众生们啊,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要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就是你在前面讲的那些,前面讲的是什么呢?众生啊,种种障碍,伏住心源,把你的这个本心给伏住了。所以你心不能显现出来,阿罗汉对清静执着了,菩萨呢也对法上度众生的执着、成佛的执着,要度无量的众生。要度众生苦啊,要上供诸佛,上成佛道,要下化众生,要有这种愿力,这种愿力执着了,还是一个妄心的体现。这个东西要不降服,这些众生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因为这些众生前面有这么多的障碍,所以呢,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如是住,这个如是就是要与法相应,就是你所悟到的,你所明了的,就是这样,就告诉须菩提就是这样子的。如是降服其心,这是讲什么呢?这是跟须菩提讲,他说,是这样子的,是这样子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象你心里面这样想,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后来须菩提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心里想,他说佛知道了,佛陀是知道了,佛的心我肯定是知道了。须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听佛之语啊,他并不是自己解脱就可以了,问这个话的时候呢,他是为众生所问,不是为自己问。唯然,就是说,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障碍,但是呢,为了众生故,包括自己呢,也想闻到。事实上呢,须菩提绝对知道了。很多众生还不知道,现在的众生正在障碍着。为了跟这些众生讲,让在会的很多的那些“机”,他们都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都被这个妄心所障碍,希望佛再重说一遍,就是“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愿,是一种渴望,他说啊,众生非常渴望得到“如是”,降服其心。得到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现在众生未住,众生没有降服其心,须菩提代众生问,愿,是一个愿望,是一种渴望。就像一个人渴了以后呢,井里面的水干了,非常渴,非常渴望佛啊,赶快降甘露吧,不然我会渴死了!

  何谓“愿乐欲闻”中的愿乐?愿乐是一种何等状态?

  这一种状态呢,叫“愿”,愿乐,乐就是欢喜,就是很想得到这种法喜。为什么呢?为什么叫乐呢?释迦牟尼佛那么自在,佛陀那么清静,佛陀相貌庄严,这个智生之体谁不想得啊?谁不想得到佛陀这个智身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谁又不想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清静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众生,上可以成无上佛道,每个众生都想成佛,每个阿罗汉现在正在发菩提心,但是呢他为什么放不下来呢?放不下这个我执呢?放不下清静之执呢?那些菩萨都发了愿,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度无量的众生,为什么我们感觉到众生难度呢?对上来说,我要成无上佛道,为什么我们没有佛陀那么自在呢?佛啊,快告诉我这种甘露啊,让我得到跟你一样,如是自在,如是解脱,如是智身,汝是利益众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众生,如是在吃喝穿住里面、行住坐卧里面、四大威仪里面,那种自在体,我想要。这叫“乐”,想得到这个体。这里面就是两个意思,一个就是众生没有得度,这个时候正在祈望。第二个呢,须菩提带着众生,在看着佛的体,佛陀正在这样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么安心,四大威仪那么具足,那么清静。佛陀在世时,在哪个地方度到哪个地方。为什么我走到那个地方度不到那个地方呢?上至于大梵天王,下至于很多的众生,见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会怎么想?他说,我也跟这个一样,他想这样,“乐”,知道吧?也就是说,上看到佛。我们的众生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么样子的,看不到佛陀的这个清静庄严,看不到佛陀的清静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众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觉。所以我们对这个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们为什么对佛法这么淡泊呢?因为你看不到啊。你没有这种“乐”啊,没有这种渴望的心态啊,求解脱啊,又没有看到佛陀这种向往之心啊。所以为什么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么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呢?为生“乐”之心啊,我想去!有几个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摄受力到达什么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时,那真是不可思议啊,只要是众生见了他都生欢喜。他把衣服脱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没有一点点污染的感觉,众生看了以后没有那个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纯啊。看到释迦牟尼佛都是礼拜啊,看到都有无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个地方都是无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来讲,佛陀站在那个地方,就像一个火车过来一样,如果没有威德的人,你吓得退到后面去了。佛陀摄受我们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这种程度,很多众生不敢问佛,都是问阿难。因为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样。一般的人见到佛的时候啊,并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问,都问旁边的,哎,你替我问一下,都是这样的心态。(01:15)过去有个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顿步,到一个江边去,一顿步,边上的人不敢问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难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点,就悄悄的问阿难,今天释迦牟尼佛顿步,肯定有大事因缘,你跟我问一问,是为什么?阿难尊者就跑去问佛。为什么这些众生不来问,要须菩提问呢?他问不出来啊,他不知道怎么问。每天看到佛陀那么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众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种清静,那种四大威仪的具足,他走路的时候像飞一样就过去了。在经典上讲,佛陀走路,衣服不会抖动的,我们走路衣服飘起来了。佛陀走路的时候啊,衣服是不动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衣服没有这么长的,这个身体是展开来的,里面是空的,所以他那个衣服走路的时候不会抖动的。那我们走路那个衣服都狂飞起来。就说我们心比较散乱,没有那种清静体。佛陀走路不会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着走。我们走路呢是躬着腰走的,好像有什么急事要做,一脚跨得很远。这个脚在底下都有很大的声音。所以呢,一个人走路声音很轻,证明他心很细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这样过来了,这个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强盗走的路。所以我们为什么走路不能轻一点呢?都因为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会轻走。像这样的人,我们看不到,在这个末法时代没有。

  看不到佛当然可怜,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怜,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处于一种双怜状态呢?我们经常沾沾自喜于我们的智慧福德,却很少关注自己的执著,哪个更值得关注呢?

  第二个呢,我们看不到自己啊,还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觉得我很不错呢。往往认为自己很不错。又没有闻到般若经,感觉到自己没有执着了,认为自己没有执着了。动不动说你很执着,我哪有执着啊!跟人家打架呢。说你这个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说你,你有罪啊,要忏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辩起来了。所以我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看不到自己,看不到佛。这是我们最可怜的地方。最可怜的地方是看不到佛。还有更可怜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执,所以过去的祖师讲过啊,他说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执着。如果你不断地看自己的执着,你可能还有一点点智慧,如果你不断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执着。你看你的优点,不看自己的缺点,那就麻烦了。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点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优点很多的,缺点呢就看不到。所以我们这些人挺麻烦的。从这里面反应到我们身上去啊。

  念佛与闻法是何关系?不闻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种欲望啊,我们平时不应该有欲望,为什么这里有“欲”呢?“欲”在五盖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盖变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这个“欲”有没有关系呢?你是个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这个欲能跟法相应德话,你就不可思议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欲望,我们现在闻般若智慧的心没有,很淡泊,闻法不闻法,就是念佛嘛。我们净土宗的大德就告诉我们,老实念佛,不要想什么东西,还没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实念佛。禅宗的大德,老实参禅。参到最后面一肚子气功,肚子里面发气,参念佛是谁肚子里鼓气了。然后呢,一股气功出来了,认为这个是叫做禅。净土宗呢,念佛,念啊弥陀佛,喉咙喊破了,一头发胀发热,然后念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没有闻法的这个体,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想闻到法的这种般若智慧,闻法的是我们众生不想闻啊,对闻法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对闻法不感兴趣的人,在涅槃经里讲得很清楚,犹如畜生无异啊。对闻法要感兴趣,知道吧。所以呢,我们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经典里讲:闻说般若,就是闻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诽谤和赞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堕到地狱,但是地狱会变成莲花,变成清凉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变成莲华,变成清凉的,把你托到天上来,托到善法里来。也就是说,你闻说了般若,经过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个泥坑里面一样,然后呢等你这个泥巴脱落之时,这个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烧不化的,并且那个金子掉到火里面,火会化成清凉的。掉到地狱底下没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闻般若,其实都已经跟解脱相似的相应。所以可看出闻般若很厉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应该知道闻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闻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们“愿乐欲闻”。

  众生啊在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个呢,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离三界啊,知道人间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庄严和清静,想成佛了。阿罗汉也发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静的体里面,也不想住在这个执着的法里面了,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萨他也发菩提心了,菩萨本身就是发普通心,但是呢他有众生可度啊,诸佛可成啊,他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无牵无挂呢?自自在在的这种体呢?这些所有的三界的众生、声闻、菩萨,在渴望着,佛啊,快说吧,把这个甘露显现出来,让我解渴啊,让我得到解脱,满足于我的欲望,让我闻到清静之法,就是大家对这个般若生起无上的信心。南摩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