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二、唯识学的几个问题
一二、唯识学的几个问题
云何为“唯”?是“遮”非“表”,例如“某人为善人”是表,“某人非恶人”属遮。盖遮显世间一切,唯识变现似有,非谓全无外境,若作表词“但”字“独”字释,则世间一切,无从安立。云何为“识”?是“认识”,但“识”有三种:(1)了别义——“了”即明了,“别”即分别;(2)思量义——“思”即思虑,“量”即量度。例如以尺量布的长、短、宽、狭等,这种度量,就是思惟的作用,比方裁缝裁衣,必须先以心思量,这是男装,抑是女服?——这是先从内心发出分别来的。(3)集起义——“集”是聚集,“起”是生起。就是先要聚集种子,然后方能生起现行。例如种“豆”和“花”,须先有“豆”和“花”的种子,才有“豆”和“花”的果。所以心里必先有聚集的种子,乃能生起认识来。现在总括来说:即(1)明了分别为“识”,(2)思量计度为“识”,(3)聚集生起为“识”。“了别”是属于“前六识”,“思量”是属于“第七识”,“集起”是属于“第八识”。唯识主张“因缘生法”,“种子变现”,实不同其他之唯心论所说,兹先举近代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藉以作比较参证如左:
(1)主观唯心论——成其说者为培根、洛克、休谟、勃克莱等。此派初由主张色声等境,莫非由我眼等经验而有;后勃克莱进一步主张,一切事物之存在,均在我个人主观意识之内,主观意识外,无事物存在,存在即被觉知也。自心如镜,外物如镜之影子,故唯有自心,此派可名为“经验派”。
然则可难云:汝所谓离镜之外,他物非有,为如汝所执镜中之影像;非有?故证明离心之外其他无有!抑如世间现前事实,影虽非有,而生影之物,离镜实有,故证明离汝心外,其他决定有也。
且其既唯识个人自心,岂相对之人格,亦被否认?如是,则世间人格,法律,伦理等,一切皆失效用,世界将陷于纷乱!彼又曰:譬如一物,我开目则见之,闭目则不见,可见离我视神经外,外物无有。
然则汝闭目时,何以此物仍在?汝睡眠时,何以此物仍在?
(2)客观唯心论——可代表此派者,黑格耳,彼知上面经验派之理不通,乃曰:非个人自心为立场,乃大众共同之心所经验,如室燃多灯,一灯虽去,其余仍光。
然则用何物可证明,此共同之心欤?且既属一共同之心,如何可生起差别不同之万有?此固世间共见之事物,羊仍生羊,犬仍生犬。
(3)意志唯心论——康得因见上面二派之缺点,乃一方承认经验派,凡存在者,不能超出五官之外,一方又从为感官知觉所不能知觉之经验外,设立“物如”——或名自存物。然则此物,既跳出五官知觉外,反成唯物矣。后叔本华谓“物如”即吾人要求生存之意志,意志若存,则万有虽灭旋生,欲解除人生痛苦,在否认求生意志,求生之意志消灭,共所生之万有,亦可消灭。此派受印度数论师之影响,数论师主张,神我冥谛。
然则意志为万有共一意志耶?抑各有其一耶?共一,则万有不能随个人之意志消灭,各一,则不能生起共同之世界,又意志之前,亦应再自其他生起者。
(4)经验唯心论——詹姆士成之,彼因调和归并,而立一说:谓经验通于一切,非各个人经验已也,凡意志、知觉、思想、想像皆属之。空间乃经验之大纲,时间乃经验之常流,全部心理内容,亦即经验内容,同在经验之中。可分二种:
①素朴经验,②经过雕刻经验。素朴经验:如骤见某人;雕刻经验:如辨别为某某等。世间所有思想事业,皆依素朴经验,复经意识雕刻而成,真理亦无决定性可得,简言之,于此地此时适应吾人实际生活之要求,方成真理。
姑且不问其所谓经验之根本,然其自言真理,亦无决定性可得,早已成为戏论;而何时何地能适应吾人实际生活之要求,则又曰其主宰力,于不可思议之经验。然则与执神为不可思议之造物何别?正所谓换汤不换药!
(5)真觉唯心论——柏格森主张此说;彼之直觉,谓平常直接知觉,与彼此内外之分时,谓之直觉,由此直觉,可悟到一种万有生起之源,此生起之源,名为“生命之流”,或“生之冲动”;此生命之流,即隐于吾人意志之后, 非理智可得,唯直觉乃知能鼓励吾人向进化之途前进;然则此生命流之冲动力自动欤?被动欤?自动者,则成无因过!被动者,则不能为万有生起之本,又谓隐于意志之后,然则此生命之流,为一体耶?多体耶?一体,则意志中遍否?多体,则根本不能成立!
(6)存疑唯心论——康得、安斯坦、罗素等以其自宗无成立之价值,故不细论。
上来明诸家之理论竟,今当就唯识学的几个问题而讨论研究之——
(一)性相问题:
“性”者,体性,属内,能知觉者。“相”者,相状,属外,所知觉者。然此系一往言,如唯识论中之阿赖耶识等内转之相,则完全非形相之相,乃体相义相之相,读论时,当特别注意。
唯识之性,不可言说,诸佛菩萨,方便言说,《唯识三十颂》中,临末一颂: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此颂即表唯识真性。
唯识之相,广言之则万法皆唯识相,近摄之,则为《唯识三十经》串之三能变相:
(1)第八阿赖耶之初能变相,此识以恒常不断,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为相(阿赖耶名,释见王所问题中)。
(2)第七末那识之第二能变相,此识念念思量第八为我,以恒审思量为相(末那名,释见王所问题中)。
(3)第六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之第三能变相,此六缘外色声等境,及过去未来法尘最强,以明了分别为相。
(二)王所问题:
“王”者,比王,自在义,共有八个——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眼、耳、鼻、舌、身五识。“所”者,心所,与心王相应义,共有五十一位:
(1)遍行五——遍行者,周遍行动:八识、三界,一切处、一切时也。
动。
①触——接触,乃由根、境、识三性和合生。
②作意——作意,乃警觉之功用。正接触时,此警觉必与之俱起。
③受——领受,依触而生,分苦、乐、忧、喜、舍五种受。
④想——想像,从受法上,取其分齐,安立名言等。
⑤思——思惟,冲动造作义,不但自能主动,亦能役其他心所随之而动。
(2)别境五——别境者,各别缘境,行相各别不同。
①欲——欲者,希望义。于可爱境求合,不爱境求离。
②胜解——胜解者,印持决定为性,对所知之法,坚固受持。
③念——念者,忆持为性,于过去忆之不忘。
④定——定者,集中义,精神专注于一境。
⑤慧——慧者,抉择义,能分别是非善恶等。
(3)善十一——善者,对于现世他世,有其自他俱乐之善因。
①信——信者,对治不信,于真圣道,能深信不疑。
③惭——惭者,对治无惭,尊重自己,息诸恶行。
④愧——愧者,对治无愧,畏人讥嫌,不作恶业。
⑤无贪——无贪者,对治贪为性,能行布施。
⑥无瞋——无瞋者,对治瞋为性,能行仁慈。
⑦无痴——无痴者,对治痴为性,能明解真义。
⑧轻安——轻安者,无粗重苦逼迫,能助身心趣道。
⑨不放逸——不放逸者,谨慎小心义,能辅助前之精进心所。
⑩行舍——行舍者,无贪着义,于所作善事,不执功德,心能放下。
⑾不害——不害者,即悲悯义,能利有情,不恼害有情。
(4)根本烦恼六——烦恼者,烦扰恼害,现世他世,自他俱不得安,根本烦恼者,一切恶法,皆从此生。
①贪——贪者,多求为性,能障布施。
②瞋——瞋者,恼害为性,能障行慈。
③痴——痴者,暗蔽为性,能障圣解。
④慢——慢者,高举为性,凌辱他人,障求圣法。
⑤疑——疑者,不定为性,令人事业不成。
⑥不正见——又分五类:
a.身见——身见者,于五蕴上,执个体为我。
b.边见——边见者,断常二见。
c.邪见——邪见者,拨无因果。
d.见取见——见取见,谓于种种邪见中,执一种为最胜故。
e.戒取见——戒取见者,迷执一种邪外之戒律,可生天等,又如学牛食草等。
(5)随烦恼二十——随烦恼者,随根本烦恼而生也。计分三类:
A.小随十——小随者,随从根本烦恼,各别生起,狭而且狭故。
①忿——忿者,现前瞋火暴发,瞋所摄。
②恨——恨者,计怨在心,瞋所摄。
③覆——覆者,藏盖义,于自所作恶,不肯发露,贪痴所摄。
④恼——恼者,不安宁义,令自他不安,瞋所摄。
⑤嫉——嫉者,忌妒义,不耐他荣,贪瞋所摄。
⑥悭——悭者,吝啬义,于自己物,不肯布施,贪所摄。
⑦诳——诳者,虚矫诡诈,贪痴所摄。
⑧谄——谄者,曲媚义,贪痴所摄。
⑨害——害者,损恼义,瞋所摄。
⑩侨——侨者,贪炫自德,慢所摄。
B.中随二——中随者,比小随较宽泛故.
①无惭——无惭者,任意行恶,不顾自己人格,痴所摄。
②无愧——无愧者,任意行恶,不怕旁人讥嫌,痴所摄。
C.大随八——大随者,通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故名。
①掉举——掉举者,令心浮躁,能障止行。
②惛沉——惛沉者,令心沉下,能障观行。
④懈怠——懈怠者,不勇猛精进,作事因循。
⑤放逸——放逸者,不谨慎勉励,令心纵荡。
⑥失念——失念者,于过去事,不能明忆;于现在事,认识不清。
⑦散乱——散乱者,胡思乱想等。
⑧不正知——不正知者,执错谬见解等。
(6)不定四——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恶,故名不定。
①悔——悔者,懊悔,悔过去不应做善事,属恶。悔过去不应做恶事,属善。
②眠——眠者,睡眠,因睡不去听经,属恶。因睡不去赌博,属善。
③寻——寻者,寻求,粗想日寻,寻思善事属善,寻思恶事属恶。
④伺——伺者,伺察,过细分别,曰伺。
第八识心王,唯具遍行五心所。
第七识心王,具遍行五,及别境中慧心所,根本烦恼中贪、痴、慢、不正见四心所,大随烦恼八,共十八个。
第六识,具足五十一心所。
前五识,具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中之贪、瞋、痴,中随二,大随八,共三十四个。
第六识,又名意识,依末那得名,为第七意之识故。如曰:某某为某人之子。意识与五识同时缘境者,名同时意识。缘过去未来五尘落谢影子,名独头意识,以其明了力强故。又名了别识,初地断分别二执,七地断俱生我执,至金刚道转识成智,前五识,与同时意识起时,能明了分别前境,故与六识束为一类,共名了别识,至金刚道转识成智。
(三)种现问题:
“种”者,种子义;“现”者,现行义。世间万法,地狱乃至佛果,及诸识等。虽各有其种子,不容丝毫错乱,然种子均含藏于第八识中。又种子,为一种潜在功能,约现行时,方可名为种子,如女人已生子,方有母亲名,又如豆谷,尚未落土,不可云此豆即为种子,又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相互为因果,在异生位,刹那无间。
(四)见相问题:
“见”者,能见;“相”者,所见,此相非仅属于形相之相。例如前眼耳等五识缘五尘,是言形相之相。又例如约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见分为相分则属体相之相。
眼、耳、鼻、舌、身、意及第七、第八,八个识,其生起各依四分(谓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
何以诸识生起,必须依四分?例如二人合伙经营,甲出钱,乙出力,共立一合同字约,后发生争执,讼于法官,法官乃凭所立合同断案,然法官又必赖有合同,方好断案,出财者喻相分,出力者喻见分,合同喻自证分,法官喻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法官(图缺)
(图缺)
(五)境量问题
“境”者,境界;“量”者,体量。境分三种,量亦有三。三境者:
(1)性境…… 直得本体,不起名言分别。
(2)带质境,分二:
①真带质境——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谓之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如下图:
(图缺)
②似带质境——如言见桌,通常人固皆谓之为见,实则仅见到此桌一小部分,其余桌之多分色,及声、触、重、量等,皆未见到。然虽不能全部见到,但意识上直接知觉于桌于观念上,亦带有一少分之实质,故日“似带质境”。
(3)独影境,亦分二:
①无质独影境——无质独影,谓此处、此界,他处、他界,决无此境,唯意识上之一种假想象——如缘龟毛兔角等。
②有质独影境——此与似带质境之界限,间不容发,极易错误,如意识所缘某境,虽此时,此处所无,而为他界所有,谓之有质独影,又梦意识中之多分,亦此境摄,其余类皆似带质境摄。
三量者:
(1)现量:直得本体,不起名言分别。
(2)此量:计较度量而知,无有错谬——如见烟知火,见角知牛。
(3)非量:如言见桌,实则只能见到此桌之小部分一面,其余多分色,及触,重量等,皆非眼能见到,故实非真见,反成非量。又如误绳为蛇,误山岚为烟,比知有火等,皆比量之错谬,通非量摄。
(六)自共问题:
“自”者自识,“共”者多识。世界既为各个有情之业识所共变,其间自他受用之形相为如何欤?应分作四句论之:
(1)共中所“共”:例如大地山河、火、水、道路、政治、法律等共业所受,共同受用故。
(2)共中所“不共”:例如房屋家人等,虽他人共见,但有各个之所见权故。
(3)不共中所“共”:例如各个有情之身,各人之身虽不能共,然他人有时可以使用故。
(4)不共中所“不共”:例如各个有情之净色根,非他人可以共用故。
上来所讲唯识学几个问题,乃便于初学之熏习名相及明了诸识之大略关系而立言,其欲研究较深者,当请参研《成唯识论》、《唯识述记》、《唯识述要》、《唯识料简》、《唯识疏钞》,及《二十唯识颂》、《解深密经》等一类书籍。慈航个人微愿,在求以佛法深入人间,医众生现代之心病,近则收功于国家社会之安宁,远则渐渐叶茂枝荣,结佛果于他日。弥陀之国土云何纯净?释迦之国土云何秽杂?岂佛力有高低欤?慈心不平等欤?维摩会上舍利弗尊者,睹此土高低秽恶,而梵天王则见为平正庄严,可见净秽根于一心,苟众生之染业尽除,则净土不离当处,善乎庄生之言曰:“王嫱西施,色中之美者也,鱼见之深藏,鸟见之高飞。”世,出世法,理无二致,“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愿诸君善悟斯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七、净土宗胜义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九、因明学之必须研究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因明学的重要规则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二、唯识学的几个问题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三、唯识学的宇宙观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四、第六识的功用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五、第七识的无明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六、第八识的概要
-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七、熏习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