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集论- 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 集论” ,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 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目录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集论”,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广超法师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与决择 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 谛法得论议 几何因取相 建立与次第 义喻广分别 集总颂应知
蕴界处 各有几?
蕴有五,谓∶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界有十八,谓∶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处有十二,谓∶
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
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处唯十二?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何故名取蕴?以取合故名为取蕴。何等为取?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
何故界处名有取法?应如蕴说。
色蕴何相?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云何名为触对变坏?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
云何名为方所示现?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寻思相应种种构画。
受蕴何相?领纳相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诸果异熟。
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行蕴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谓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中驱役心故。
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眼界何相?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色界何相?谓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眼识界何相?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如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处何相?如界应知随其所应。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何等地界?谓∶坚鞕性。
何等水界?谓∶流湿性。
何等火界。谓∶温热性。
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云何所造色。谓∶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何等眼根?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耳根?
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鼻根?
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舌根?
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身根
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为色?
谓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
何等为声?
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
何等为香?
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何等为味。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俱生、或和合、或变异。
何等所触一分?
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应知,
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蕴?谓∶
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
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何等身受?谓五识相应受。
何等心受?谓意识相应受。
何等有味受?谓自体爱相应受。
何等无味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何等依耽嗜受?谓妙五欲爱相应受。
何等依出离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云何建立想蕴?谓∶
六想身∶眼触所生想、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
意触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
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诸想。
何等无相想?谓所余想。
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
何等无量想?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
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云何建立行蕴?谓∶
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舌触所生思、身触所生思、
意触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
相应行,总名行蕴。
何等名为余心所法?
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何等为思?
谓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何等作意?
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何等为触?
谓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
何等为欲?
谓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
何等胜解?
谓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
何等为念?
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
何等三摩地?
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智所依止为业。
何等为慧?
谓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
何等为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 乐欲所依为业。
何等为惭?
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 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何等为愧?
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 业如惭说。
何等无贪?
谓于有有具无著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嗔?
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痴?
谓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为勤?
谓心勇悍为体,或被甲或加行、或无下或无退或无足差别,成满善品为业。
何等为安?
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何等不放逸?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何等为舍?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何等不害?
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 何等为贪?。
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
何等为嗔?
谓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
何等为慢?
谓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
何等无明?
谓三界无知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生起所依为业。
何等为疑?
谓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所依为业。
何等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欲觉观见为体,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何等边执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或断或常,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何等见取?
谓于诸见及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为胜为上为妙,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执不正见所依为业。
何等戒禁取?
谓于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诸忍欲觉观见为体,劳而无果所依为业。
何等邪见?
谓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
如是五见,几增益见?几损减见?四是增益见,谓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于诸见中增 益第一及清净故。一多分是损减见,计前后际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所摄?
谓或二,或一切。于不可记事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
所摄?谓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非毁执我?由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
异相过失、
无常过失、
不自在过失、
无身过失、
不由功用解脱过失。
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
色是我、
我有诸色、
色属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计∶
受想行识是我、
我有识等识、
等属我、
我在识等中。
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
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
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
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
何等为忿?
谓于现前不饶益相,嗔之一分,心怒为体,执杖愤发所依为业。
何等为恨?
谓自此已后即嗔一分怀怨不舍为体。不忍所依为业。
何等为覆?
谓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痴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
何等为恼?
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嫉?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嗔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悭?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心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
何等为诳?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
何等为谄?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矫设方便,隐实过恶为体,障正教授为业。
何等为憍?
谓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贪之一分,令心悦豫为体,一切烦 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何等为害?
谓嗔之一分,无哀、无悲、无愍为体,损恼有情为业。
何等无惭?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自羞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无愧?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羞他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惛沈?
谓愚痴分,心无堪任为体,障毗钵舍那为业。
何等掉举?
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
何等不信?
谓愚痴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
何等懈怠?
谓愚痴分,依着睡眠倚卧为乐,心不策励为体,障修方便善品为业。
何等放逸?
谓依懈怠及贪嗔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何等忘念?
谓诸烦恼相应念为体,散乱所依为业。
何等不正知?
谓诸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所依为业。
何等散乱?
谓贪嗔痴分,心流散为体。此复六种,谓∶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
云何自性散乱?谓五识身。
云何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妙欲其心驰散。
云何内散乱?谓正修善时,沉掉味着。
云何相散乱?谓为他归信矫示修善。
云何粗重散乱?
谓依我、我所执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时,于已生起所有诸受,起我、我所及与我 慢执受间杂取相。
云何作意散乱?谓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离欲为业。
何等睡眠?
谓依睡眠因缘,是愚痴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遗失可作所依为业。
何等恶作?
谓依乐作、不乐作、应作、不应作,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能障心住为业。
何等为寻?
谓或依思或依慧, 寻求意言令心粗转为体。
何等为伺?
谓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细转为体。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 复次
诸善心所断自所治为业,烦恼随烦恼障自能治为业。
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
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
何等为得?
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
何等无想定?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
何等灭尽定?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
何等无想异熟?
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何等命根?
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何等众同分?
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
何等为生?
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
何等为老?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假立为老。
何等为住?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
何等无常?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假立无常。
何等名身?
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
何等文身?
谓于彼二所依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显,能显彼义故,此复名字,无异转故。
何等异生性?
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何等流转?
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
何等定异?
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何等相应?
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
何等势速?
谓于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
何等次第?
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
何等为时?
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
何等为方?
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
何等为数?
谓于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
何等和合?
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
何等为心?
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
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
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
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何等鼻识?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
何等舌识?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何等身识?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
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云何建立界。谓∶
色蕴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触界。及法界一分。
受蕴想蕴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谓法界中诸无为法。此无为法复有八种。
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及想受灭。
何等善法真如?
谓无我性,亦名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 谓彼自性无变异故。
何故真如名无我性?离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为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
何故真如名为无相?以一切相皆寂静故。
何故真如名为实际?以无颠倒所缘性故。
何故真如名为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何故真如名为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当知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
何等虚空? 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
何等非择灭?谓是灭非离系。
何等择灭? 谓是灭是离系。
何等不动?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
何等想受灭?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
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云何建立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
七识界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诸蕴界处三法所摄,谓∶
色蕴、法界、意处。
如说眼及眼界,若有眼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
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
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谷-禾+卵]羯逻蓝时,頞部昙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
或有眼亦眼界,谓所余位。
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随其所应尽当知。
若有意亦意界耶?设有意界亦意耶?
或有意非意界,谓阿罗汉最后意。
或有意界非意,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
或有意亦意界。谓所余位。
或有无意无意界。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
若生长彼地。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
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
或复余地。谓生长欲界用色廛眼见欲廛色,或用色廛上地眼见下地色。
如以眼对色,如是以耳对声。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鼻舌身。还嗅尝觉欲廛香味触。若生长色界。即以色廛身。还觉自地 触;彼界自性定无香味,离段食贪故,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无色界。以无色廛意,知无色廛自地法及无漏法。若以无漏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
何故诸蕴如是次第?
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
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 彼彼处而了别故。
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于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
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
由此理故说蕴次第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
蕴义云何?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如契经言,如是纯大苦蕴集故。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
界义云何?
一切法种子义,又能持自相义,又能持因果性义,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处义云何?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如佛所说∶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故,不实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柁南曰∶ 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
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
谓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
一切皆是实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实有。
云何假有?几是假有?为何义故观假有耶?
谓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
一切皆是假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
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
一切皆是世俗有。
为舍执着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
云何胜义有? 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
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
一切皆是胜义有。
为舍执着清净相我故,观察胜义有。
云何所知?几是所知?为何义故观所知耶?
谓所知有五种∶一色
二心
三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应行
五无为。
若于是处杂染清净,若所杂染及所清净,若能杂染及能清净,
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净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
此中∶
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
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
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心不相应行谓不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无为谓法界法处一分。
又所知法者谓∶胜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内证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厌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无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义智所行故,是所知义。
一切皆是所知。
为舍执着知者、见者、我故,观察所知。 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
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是所识义。一切皆是所识。
为舍执着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
云何所通达?几是所通达?为何义故观所通达耶?
谓转变故、随闻故、入行故、来故、往故、出离故,是所通达义。
一切皆是所通达。
为舍执著有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云何有色?几是有色?为何义故观有色耶?
谓色自性故、依大种故、憙集故、有方所故、处遍满故、方所可说故、方处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属故、随逐故。显了故、变坏故、显示故、积集建立故、外门故、内门故、长远故、分限故、暂时故、示现故。是有色义。
一切皆是有色。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有色我故,观察有色。
云何无色?几是无色?为何义故观无色耶?
谓有色相违是无色义。
一切皆是无色。
或随所应, 为舍执着无色我故, 观察无色。
云何有见?几是有见?为何义故观有见耶?
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余差别如有色说。
一切皆是有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眼境我故。观察有见
云何无见?几是无见?为何义故观无见耶?
谓有见相违是无见义。
一切皆是无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非眼境我故,观察无见。
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
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
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
积集者,谓极微已上。
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
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
一切皆是有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不遍行我故,观察有对。 云何无对?几是无对?为何义故观无对耶?
谓有对相违是无对义。
一切皆是无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遍行我故,观察无对。
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义故观有漏耶?
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
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
为舍执着漏合我故,观察有漏。
云何无漏?几是无漏?为何义故观无漏耶?
谓有漏相违是无漏义。
五无取蕴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无漏
为舍执着离漏我故,观察无漏。
云何有诤?几是有诤?为何义故观有诤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发起一切斗讼违诤,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所随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诤义、
乃至有漏有尔所量,有诤亦尔。
为舍执着诤合我故,观察有诤。
云何无诤?几是无诤?为何义故观无诤耶?
谓有诤相违是无诤义。
乃至无漏有尔所量,无诤亦尔。
为舍执着离诤我故,观察无诤。
云何有染?几是有染?为何义故观有染耶?
谓衣如是贪嗔痴故,染着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染义。
乃至有诤有尔所量,有染亦尔。
为舍执着染合我故,观察有染。
云何无染?几是无染?为何义故观无染耶?
谓有染相违是无染义。
乃至无诤有尔所量,无染亦尔。
为舍执着离染我故,观察无染。
云何依耽嗜?几是依耽嗜?为何义故观依耽嗜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染着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依耽嗜义。
乃至有染有尔所量,依耽嗜亦尔。
为舍执着耽嗜合我故,观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离?几是依出离?为何义故观依出离耶?
谓依耽嗜相违是依出离义。
乃至无染有尔所量。出离亦尔。
为舍执着离耽嗜我故,观察出离。
云何有为?几是有为?为何义故观有为耶?
谓若法有生灭住异,可知是有为义。
一切皆是有为,唯除法界法处一分。
为舍执着无常我故,观察有为。
云何无为?几是无为?为何义故观无为耶?
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
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无为。
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
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现前不现前故,不应言无为。如世尊说∶法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云何今说此法非有为非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有为,不以此义说名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无为,不以此义说名有为。
依此道理唯说二种。
云何世间?几是世间?为何义故观世间耶?
谓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
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
为舍执着世依我故,观察世间。
云何出世?几是出世?为何义故观出世耶?
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无分别出世间义。又出世后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是出世义。
诸蕴一分及三界二处一分是出世。
为舍执着独存我故,观察出世。
云何已生?几是已生?为何义故观已生耶?
谓过去、现在是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已生。
为舍执着非常我故,观察已生。
又有二十四种已生,谓最初已生、相续已生、长养已生、依止已生、转变已生、成熟已生、退堕已生、胜进已生、清净已生、不清净已生、运转已生、有种已生、无种已生、影像自在示现已生、展转已生、刹那坏已生、离会已生、异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坏已生、先时已生、死时已生、中时已生,续时已生。
云何非已生?几是非已生?为何义故观非已生耶?
谓未来及无为法是非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非已生。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非已生。
又已生相违是非已生义。
云何能取?几是能取?为何义故观能取耶?
谓诸色根及心心所是能取义。三蕴、全色、行蕴一分、十二界、六处全及法界法处一分是能取。
为舍执着能受用我故,观察能取。
又能取有四种,谓∶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现在各别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
又由和合识等生故,假立能取。
云何所取?几是所取?为何义故观所取耶?
谓诸能取亦是所取,或有所取非能取,谓唯是取所行义。
一切皆是所取。
为舍执着境界我故,观察所取。
云何外门?几是外门?为何义故观外门耶?
谓欲界所系法是外门义。
除依佛教所生闻、思、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所等,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摄是外门。为舍执着不离欲我故。观察外门。
云何内门?几是内门?为何义故观内门耶?
谓外门相违是内门义。除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是内门。为舍执着离欲我故。观察内门 云何染污?几是染污为何义故观染污耶?
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是染污义。
有覆无记者,谓遍行意相应烦恼等及色、无色界系诸烦恼等,诸蕴、十界、四处一分是染污。
为舍执着烦恼合我故,观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
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
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
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
谓自相已生已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
一切一分是过去。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
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及自相有非有故、希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
一切一分是未来。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未来。
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
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正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
一切一分是现在。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现在。 何故过去未来现在?
说名言事,非涅槃等,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故。
云何善?几是善?为何义故观善耶?
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
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善。
为舍执着法合我故,观察善。
何等自性善?
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
何等相属善?
谓彼相应法。
何等随逐善。
谓即彼诸法习气。
何等发起善?
谓彼所发身业语业。
何等胜义善?
谓真如。
何等生得善?
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
何等加行善?
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
何等现前供养善?
谓想对如来,建立灵庙图写尊容,或想对正法,书治法藏兴供养业。
何等饶益善?
谓以四摄事饶益一切有情。
何等引摄善。
谓施性福业事及戒性福业事故,引摄生天乐;异熟引摄生富贵家,引摄随顺清净法。
何等对治善。
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何等寂静善?
谓永断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若想受灭、若有余依涅槃界、若无余依涅槃界、若无所住涅槃界。
- 上一篇:慈心观
- 下一篇: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净界法师:小乘空观与大乘空观的差别
- 净界法师:什么叫大乘菩萨?四个重点
- 静波法师:小乘阿罗汉和大乘阿罗汉的区别
- 太虚大师: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 广超法师:“涅槃”不可用语言来阐释
- 净界法师: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 明贤法师:“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人性恶该如何化解?
- 成刚法师:这15种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你知道吗?
- 印顺法师: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 圣严法师: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精神
- 悟源法师: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证
- 隆藏法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简介
- 无著贤论师 造:大乘菩提心法
- 蕅益大师: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 法藏大师: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 达摩祖师: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 济群法师:《摄大乘论》发微
- 律航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解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因果故事]怎样改运增加福报?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花茶]金丝皇菊的功效与作用
- [禅宗典藏]《祖堂集》的价值在哪里?
- [生活故事]菩萨为何不救你?
- [宗门故事]云居禅师“爬山”的公案
- [佛与人生]人生的福报是固定的吗?
- [在家修行]内心情绪化或经历生死时,身为佛弟子如何解决?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黑茶]如何冲泡黑茶小袋茶?
- [禅宗思想]从谂禅师《鱼鼓颂》解读,修道学禅也在于缘起性空
- [哲理故事]大智若愚为圣贤,宽以待人是智者
- [生活故事]最尊贵的客人
- [金刚经]《金刚经》说佛陀是不可描绘的,但佛七为什么要观想?
- [佛与人生]怎么转烦恼?
- [入门须知]无常与无我的观点与意义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