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详情]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2、称赞如来

  2、称赞如来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上一回所讲的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现在所讲的第二行愿是以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来称赞如来。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所谓极微,是佛法中以印度人的观念,建立起组成世间物质的最小单位;以现代人的知识来说,即是原子。海会的"海",是形容众多的意思;如同一滴一滴的水会合而成大海一样。

  在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极微,在这最小的一一尘中,都有无量无边佛的世间,在无量无边佛的世间,都有无量无边的佛,而在无量无边的佛所,都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围绕着佛。

  经文: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我以普贤菩萨行愿非常深信的心,非常殊胜地明白了解,没有怀疑,确定、肯定心中知道就是如此。

  关于世间的现象,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世间只有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中只有释迦牟尼佛,而且佛会入灭。在大乘教法中,认为世间不只有娑婆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佛世界,每个世界中的无量无边的佛都不曾入灭,与这些佛有因缘众生就可遇到、见到佛。在小乘的教法中,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而极微是不可再分割的。世间人认为把极小的单位分割,就成为更小。但是大乘教法说,在最小的极微中,可以显现极大的境界,即在极小中可包含极大。也就是说,很大的可以包含很小的事物,很小的境界可以包含无量无边很大的境界,大跟小互相包含。这样的境界,不是一

  般世间的凡夫所能知,也不是阿罗汉所能知,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的见到、知道。虽是如此,并不是绝对不可知,在小乘的《阿含经》中记载:有些身躯很大的天人站在海中,海水只不过到它的膝盖而已,这样巨大的天人,可住在很小的锥头里。就是说,一个身形巨大的天人,可以住在人类眼中所看到的锥头那么小的点里。当它住进去时,并不认为小,却恰恰好。

  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随便拔草、踏草地,但是这绝对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没有人烟、草长得比较高的草丛。因为有很多鬼神把草丛当为村落,住在草丛里面,比丘拔草有时会破坏鬼神村。当它们出来时,身体比草丛还高大,所以说,这类的众生所看到的境界,跟我们人所见不同,它们看草和人类所见不同,草对它们来说并不小,它们可以住进去。这就说明这样的境界,在小乘的经典里有记载,在戒律里也有讲到,但是我们凡夫以自己眼睛的境界来说,眼睛看到很小的就是很小,看到很大的就是很大,小的不能容纳大的,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境界,事实并不是如此,可能刚好相反。我们看这是一间雄伟壮观的佛堂,另一个众生很有可能看到这间佛堂是在一根草里面。

  根据大乘的说法,众生依各自的六根,所看到世间的各种境界是不一样,虽然大家住在一起,但是都不知道对方的境界。此处经文说,在一粒微尘中,就能容纳一个世间。也就是说,有如一个原子那样小的微尘中,就可以出现一个世间。比方说,一个原子受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加给它的力量的影响,这么小的原子也在影响着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有能力、智慧,就能够在一个原子里面,观察三千大千世界对它影响的力量,从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力量。只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说不能,没有这一回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相信就在一个原子里面,可以观察到三千大千世界。

  现在再倒回来看人,人是一种古怪的动物,现在科学家将破解生命密码,清楚了解人类每个基因(gene)的生物化学组成。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所谓的染色体(chromosome),它包

  含着决定细胞如何发展的遗传物质,称为基因体。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而每一个双链形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则由四种核链(nucleoties)排列而成。人类的身形、体状可以藏在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中,科学家可从某个细胞割出来,培植出与他一模一样的人;现在科学家从克隆羊身上切割一些细胞的组织,已成功培植出与克隆羊一模一样的"多利羊"。由此可见,我们认为那么微小的细胞核里,竟收藏了要完成那只羊所具足的一切,而那只羊又包含了它身上的一切细胞。我们的身体是这样,世间的一切也是如此,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就不相信。

  现在他说你要称赞如来,不是去到佛的前面认识佛后,回去跟人家叙述佛是怎样地伟大。佛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而已,在每一粒微尘中都可以看到佛的存在,只是我们没此能力。同样的,我的一切生命密码都在细胞里,你可以在我的细胞中看到广超法师,只是你没有能力看到。你没有能力,并不等于不可能。当你要称赞如来时,要深信佛遍满一切处。所谓遍满一切处,并不是很大很大无量无边里面有一小小的佛,而是小小小小里面也存在着无量无边大大的佛,极大如地球里面包含着一个极小人身形的佛,在这个极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数的佛。这些佛都跟极大的佛一样,有无量无数的菩萨围绕,这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境界。你要这样的了解,非常肯定,决定的相信,确定是如此,一点也不假,好像眼前所见,绝对没有假的。你以那样的境界,来称赞那样境界里的佛。

  经文: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各以比胜过辩才天女微妙的舌头,每一舌根出无量无数的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每一音声出不同的语言,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所有的功德。

  辩才天女是欲界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也是欲界魔王所住的天中的一个天女,它的舌头能够变化出无数的舌头,一个舌头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个不同的声音又可以配合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微妙音乐,而且其声清澈和谐,使人听了生大喜乐。

  经文: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普贤菩萨将以如此的语言音声,尽于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尽于法界的任何处所都称扬赞叹如来所有的功德。

  他用自己的身体观想有这样的语言能力来称赞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广大的行,并非一般人能够做到。普贤菩萨刚开始修普贤行愿时,也是跟我们一样做不到的,他是以甚深胜解信心去做,最后他完成了。其实不必像普贤菩萨,只要像辩才天女那样的能力就能够完成了。所以我们不用执著,认为我不能、不行,要等到修成菩萨那样的境界才能够,那样就不叫做行愿了。行愿是"行"与"愿"配合,修习直到完成为止。当你开始修的时候,就用观想;你修完成了,就能够做到。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在第一大行愿中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关于赞叹如来的功德,佛到底有什么功德值得我们赞叹?今天报纸上赞叹书法家、诗人潘受是新加坡的国宝,这也是一种赞叹。不过,这样的歌功颂德是由于他在文学、艺术上为新加坡作出一些贡献;有很多人受过他的恩惠;有些人将受到他的影响,甚至将继续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潘受去世后,

  就受到人们的赞叹。在中国就有很多这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但是佛就不一样,经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在佛教中,小乘的经典赞叹佛,大乘的经典也赞叹佛,但是它们所赞叹的范围有狭窄、有深广的不同。在小乘的经典中是属于狭窄的赞叹佛,就是以作为一位觉悟者来观佛,看佛有什么功德值得赞叹,以这样来看,一切的赞叹都是针对释迦牟尼佛来说的;在大乘教法中说,各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佛以适合各种众生的方式教化众生,不论净土或秽土都非常殊胜,所以大乘经典中就赞叹佛的非常殊胜的功德境界。

  我先讲讲在小乘经典中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的情形:一般上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从佛的过去、成道,直到涅槃前的一切。我们赞叹佛的功德可分几方面来谈:一、以佛过去的修行;二、以佛成道后,佛的智慧、心念的清净;三、以佛外表的行为来赞叹佛。这是以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没有的,唯有佛具有的智慧、德行、相貌、威仪来赞叹佛,如此才值得我们佛教徒的赞叹。这样把佛值得赞叹的所有功德,菩萨、阿罗汉以及世间一般人所没有的法,称为佛不共法。有时候把佛不共法讲成十八不共法,有时候叫做十力,有时候说成四无所畏。

  现在我就为你们介绍十力。所谓十力,是佛有十种智力,世间任何的众生都不具有,同时也做不到。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的智慧能够知道什么是处,什么是非处。所谓处与非处,是指一切因果现象中,所做的一些行为或事情,它们的因果是对的,或是错的。比如现今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安乐死,即人患上严重的疾病,没办法医治,应该死了,但是现在医学发达,发明了很多延长生命的仪器,在病人快要死之前,为病人急救,装上这些延长生命的仪器。有人主张一针打下去,让没药救的病人好好死去,这样可以减少他所承受的痛苦,活人也不需要被拖累受苦,付出昂贵的医药费,大家都安乐。人们就谈论这样在因果上是对还是错?以佛法来说,那样做因果上是错的,称为非处。

  如果一个人患上绝症,不用服药来医治,让他病情恶化,他的业报自然死去,跟打一支针让他安乐死,因果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在医学不发达的时候,因为没有延长生命的仪器与加倍护理,患上严重病的人很快就死去,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是处、非处是在因果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众生所作的事在因果上是对、是错,佛都非常清楚,就称为是处非处。

  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一切众生所应做何业?所应做哪一些行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说,一个有困扰的人来请求你帮忙指示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有时你也没办法给予正确的指示,但是佛都很清楚,所给予的指示都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这里不是针对众生有困扰,请求指点迷津,重点是在修行上的指导,佛知道个别修行人的修行步伐与程序,如有人应该先修善业,应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应该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什么都不应该修,应该先照顾家庭,佛就叫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所以佛并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说:"哎呀!来呀,来呀,来修念佛往生净土;哎呀!来呀,来呀,来修禅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自己都不太清楚,别人也不清楚,佛就有这样的能力,给予我们正确的指示。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一个人在修禅定的时候,入什么定,是在定中,或入了禅定,佛都知道。定有二种类:一种是动中的定,一种是静中的定。静中的定叫做三摩钵底,有时动中的定只叫做三摩地,三摩地在动中、静中都有。佛都知道这种种不同的定。经典中有载,曾经有一个人入了定,连文殊师利菩萨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没办法。某些定境,菩萨都未必有能力知道。关于各种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阐述四禅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的禅定,名称说不完,数都数不尽,超越我们的所知。关于这些禅定,佛全都知道。外道也有入不同的定,以世间的禅定来说,一般都是指四禅八定。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关于各个众生的根性、智慧,是比较有智慧,或是比较迟钝,佛不必询问都知道。也就是说,佛

  知道所有众生的根性。一般上,你去参学,法师往往都会问:你学过什么?修得怎么样?然后他才看要怎么教导你,这就是他没有能力知道你的根性。因为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烦恼、业习、执著,造成他有一些偏好,造成学习能力有限,就是所谓的根性。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们说他有音乐细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这就是他的根性;有些人练习气功,对气很敏感,有些人对气很迟钝,气功师不说他很有气功细胞,而是称赞他很有慧根。

  五、知种种胜解智力:佛对不同的众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把佛法诠释出来,叫做种种胜解。比方说医学系统,你生病找西医,医生用西医的方式解释;你找中医,中医师用中医的方式解释;你找神医,那些神鬼用它们的方式解释;你找气功师,气功师用气功的方式解释。虽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医治好你的病。佛对不同的众生,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佛法,使众生放下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因此,一旦佛涅槃了,不同的众生听闻不同的佛法之后,他们就起争执,各个执著他所听闻的佛法是佛说的,他没听到的就认为非佛说,甚至认为自己所听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别人所听到的是错误的,这就造成佛教分裂成各个部派。就举个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区讲法,山区的石子路难行,石头尖尖的,没有穿鞋,每每踏破脚,如果穿木屐则很难行走,如果穿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许比丘穿最贵、最耐穿的皮鞋。佛不允许平地的比丘穿皮鞋,不但不许穿皮鞋,还必须赤脚,因为平地的很多穷人没有鞋子穿。如果你们到过印度,就可以看到那里的人是赤脚的,我们这里最普通的一双塑胶拖鞋,是他们出远门才穿的。那么,在这种地方,佛就制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区的比丘穿了皮鞋来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说:"你犯戒!犯戒!"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佛依种种方式、种种需要跟众生讲解怎样修行,怎样去实践种种佛法,甚至也根据众生的能力来解说佛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宣说佛法,唯有佛才有能力做得到,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圣谛的内容,唯有佛才能够把它圆满地阐释。佛还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有能力宣说。意思是说,在

  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证悟辟支佛果,都没能力演说四圣谛。这就是佛的种种胜解善巧,唯有佛才有这种智慧。

  六、知种种界智力:"界"就是界限、范围的意思。世间事物的分门别类;佛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心念,比如嗔心是属于哪个界的心念,掉举是在哪个界生起,佛全都一清二楚。

  七、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兴趣的意思。众生因烦恼、行为造成心朝向某个方向。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贪嗔痴三种类来分,即修行人有种种的兴趣,比如嗔心重的人兴趣于丢东西;贪心重的人兴趣于收东西;痴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导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要教导不同的修法--嗔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会很厌倦;贪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越听越高兴,就越修越有乐趣。在如此的教导下,他们的修行很快就会有成果。对于各种不同的趣,不同的行为,要怎样地去教导,佛都一清二楚。我们的贪心、嗔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在乎食物的口味,那么,你去到菜肴很差的道场,食物不如意的地方,就不能修行。如果你对别人的斥骂无所谓,你去到一个是非很多的地方也无所谓,可以修;有些人去到有很多是非的地方,就受不了,走了!这是众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这些人应该怎样教导,佛全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迟钝与敏捷;众生的志趣是其所爱好的方向,两者是不一样的。根据佛法说,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要具备这些能力,如果缺少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觉悟不圆满的圣人

  八、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的任何一种因缘。比方说,现在你们两个人并肩地坐在一起听闻佛法,必定有其因缘,我们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两个人在某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因缘,佛也知道。就是你过去种种因缘、行为,反应到现在,佛都知道,这叫做知宿命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众生死后投生到哪里,在那边做什么事,佛都知道。

  十、漏尽智力:众生的烦恼断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尽智力。佛曾经说过,只有佛才清楚地确定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罗汉能够知道某某人证什么果位,但是并不是一定全部都清楚。漏尽通跟漏尽智力是有差别的:阿罗汉知道自己的烦恼断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罗汉的烦恼断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人的烦恼断除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漏尽通;佛是知道所有众生的烦恼断除到怎么样的程度,称为漏尽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来诠释佛的功德。佛称为正遍知,也称为一切智者,佛什么都知道,就是佛的智慧有这十种力,如此才有资格当人天的导师,才值得我们赞叹为人天师,才有资格说觉悟圆满;如果缺少了这些能力,就表示觉悟不圆满。所以觉悟圆满的十种力,是觉悟不圆满的人所没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佛的智慧。

  四无所畏: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决定,而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所以叫做无所畏。

  一、说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这有如佛所说:我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

  二、说漏尽无所畏:"漏尽"是惑业生死俱尽;这有如佛所说:我一切漏尽,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是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这有如佛所说:我说障法,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是说能尽诸苦之道法;这有如佛所说: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佛的功德、智慧超过一切,不与凡夫、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共有,称为佛不共法,总计有十八种,所以称为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失"是过失的意思。佛从无始劫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圆满,所以一切烦恼俱尽,身体的行为举止完全没有过失,不会令众生起烦恼,称为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生的机宜,皆得证悟;同时佛所说的话,统统没有过失,称为口无失。

  三、念无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绝对没有过失,佛的心不会散乱,不会想歪邪的事情,称为念无失。佛的心念一点过失也没有,不用去保护、维持;阿罗汉还要保护、维持正念

  以上三个不共法合起来,称为身口意无失。

  佛身、口、意三业都无过失,在行、住、坐、卧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会损害众生,而且众生看到都会生起欢喜心;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可能会有一些过失。比如有一位阿罗汉叫做牛食比丘,因为过去世做牛的业习,吃东西时,会把食物吐出来,然后再把食物吞回去,这就是身有过失。人讲话时,喜欢眉来眼去,佛绝对没有这些身体的过失。佛在语言上绝对不会损害众生;阿罗汉解脱生死后,心中虽然没有烦恼,但是讲话无意中可能会刺伤人。《大智度论》中记载: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经常要过一条河,知道河中住着一个女河神,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 "女河神就把水分开,断流给他过。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烦恼,认为阿罗汉轻视它,就去找释迦牟尼佛理论。佛就问阿罗汉可否有说此话?是故意的吗?阿罗汉承认有,说是无心冲口说出来的。佛就跟他说:"你必须向那个女河神道歉。"结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所以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佛没有不好的心念。一个人在修行时,就要观心,生起不好

  的念头,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头,就要保持。有时候阿罗汉会有念过失,不记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应了人家一些事情,过后忘记了,此是属于心念上的过失。这类身、口、意的过失,是不妨碍生死的。如果证悟者没有清理这方面的过失,还是会有的。

  四、无异想:佛不会因为众生对佛有什么行为,或与佛有什么关系,如舍利弗是徒弟,净饭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类的感受、另外一类的心,称为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心无简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执著眼前的境界,认为眼前所见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种种关系,但是在佛来看,任何人都曾经做过佛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跟佛有缘,佛都能够看到、都能够知道。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绝对不会说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了。就是说,当佛看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知道这个人跟佛今生的关系、前生的关系、过去世的关系,几百劫以来的种种关系,佛都能够看到。所以对任何众生,佛不会说这个人跟我有特别的关系,甚至人间一个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会对他生起特别的看法,因为大慈善家可能过去世也做很多恶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恶人,赚够了很多肮脏的钱才来做慈善事业。佛对这些都很清楚,不会因为你恶、你善,因为你好、你坏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无不定心:关于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讲四禅八定,乃至第九个定,叫做灭尽定;但是佛在菩萨道中就讲各种的定,叫做三昧,也叫做三摩地。三昧、三摩地并不是入禅定罢了。就是说,入禅定是一种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禅定里,在现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严定、那伽定。 "那伽"就是龙的意思,即是龙的定。佛的心无时无刻都在定中。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么说话?说话就要出定嘛?"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佛没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当佛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是在定中;佛没有入这些禅定的时候,心也在定中,称为无不定心。阿罗汉就不是这样,

  入定的时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没有在定中。他有作观行时,就生起三摩地,叫做毗婆舍那三摩地;他没作观行时,三摩地不生起,也就没有时时刻刻在定中。也因为这样,古代人们雕塑佛像,佛头上有个圆形光圈,另外还有一道从头顶射上天空的光,你可从泰国佛像中看到佛的头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论是坐着,或站着都是如此,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里兰卡的佛像,它们塑佛像的头上有一把火,有火光,这表示佛无时无刻都在定中;阿罗汉只有头上圆圆的光圈,头顶没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无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没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万法,都时时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门,忽然间下雨了,认为天不作美,心就不欢喜,这就是没有平等心。在此"舍"有舍弃的意思,如舍弃贪嗔痴三毒烦恼,或原谅他人的过失。阿罗汉有时候也会没有平等心,不是时时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保持平等心,称为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说,今天我一定要静坐一个小时,而静坐一个小时就是心中的志向,称为欲。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绝对没有放松过,心无厌足。虽然佛对众生没有期望,没有执著要找谁来度化,但是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要度众生的状态,甚至佛要涅槃的时候,有一个外道来找佛,五百阿罗汉都说不行,连阿难尊者也不让他见佛。佛知道了,还是让他前来问法,可见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还说法度化众生,所以称为欲无减。佛要给众生利益的心,从来没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脱道的人,他的欲是时时保持内心自在、解脱的状况。

  八、精进无减:"精进"就是努力。修解脱道者,进入修道的状况,时时刻刻都会生起精进心所,这就是精进的力量。当精进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没有那么精进。世间人很努力做事,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计划、任务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干,这也叫做精进,但是不叫做精进的心。精进无减中的精进是一种心念,不只是精进的行为罢了,它是一直存在着的精进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恶心,都不过

  是偶尔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减的。当修行人的精进心所在的时候,就会持续地自动观察佛法,这属于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在修种种善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等种种行为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着,称为精进无减。

  关于精进心所,我这样讲述你们可能听不懂,但是当你在修行,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一直存在着。我再举个比喻:有个孩子出了远门的母亲,开始时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着孩子的心态;精进也是一样,就是修行者对他所修的法,无时无刻都在那边想着做它,正在进行中,或正在做。佛度众生、做善事……都时时刻刻保持着精进的心,而我们众生有时候要做,有时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们在修道时也是一样,有时候精进心所很强,有时候就没有,放假了。当阿罗汉的精进心所退失时,也会放假去了。

  九、念无减:"念"是指念力。当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现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佛都清清楚楚,称为念无减。

  十、慧无减:当我们观察世间的时候,专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没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观察,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对它生起选择,看它是对呀,是错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离开慧的观察,称为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的心境,称为解脱无减。阿罗汉虽然解脱了烦恼,但是并不是解脱无减,他解脱的状态会减轻。意思是说,当阿罗汉的定力退了,就没办法享受证果的快乐--现法乐住,那快乐就退了,解脱就减了。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佛的解脱知见是无量的,知道众生应该怎样修行,才能达到解脱。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让他得到解脱,如果对解脱知见不清楚,就不能度化人,好像佛在

  世的时候,有些人要快乐的修行,佛都允许。即是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乐的心情下修行。怎样讲呢?比方说,如果这个地方很吵闹,你在这边修很苦,要找个很清净的地方来修,这就是一种追求快乐的方式来修行。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师好……统统好,他就能够修了;他修得很快乐,就修成了。这些人应该以这种方式朝向解脱,佛都能够知道,这些是阿罗汉所不会的。有些阿罗汉修某些法而解脱,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罗汉的解脱知见是有限度的。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有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佛在还没做身、口、意业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办法以智慧来看要怎样去做。比方说,我不知道待会儿要坐什么车牌、几号的巴士回精舍,但是佛能够预先知道,就以智慧观察该不该坐那辆巴士。即是事情还没发生,佛就能够以智慧决定要不要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观察,然后才做身、口、意业,这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阿罗汉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以智慧去看该不该做,这就有很大的差别。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果一个人知道某某人过去是做什么的,这只不过是宿命通而已;根据佛经的记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发生,佛要知道,都能够知道,这就是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一般众生、阿罗汉、菩萨都办不到的。佛值得我们赞叹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是讲不完的,我只略讲到此。至于佛的种种果报,等下面的经文谈到时,我才为你们解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