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明月 18.佛法与管理

  佛法与管理

  开宗明义

  说到「管理」,很多人直接想到的便是管理别人。譬如说一家之主,如何来管理这个家;或一公司的主管,如何来管理员工。但我今天所要讲的重点,反而是「如何管理自己」。因我认为,能先把自己管好,这是「因」;然后再把别人管好,那是「果」;因若不种好,如何期待有善果呢?

  譬如一个人经常言行不一致,甚至昨天讲的话,今天都可能变调,则他如何有公信力呢?或有些主管,常把在自家中闹的情绪,带到公司来;于是公司上下间,便进入了暴风圈。像这样的主管,能把公司调理得有条不紊!你相信吗?

  或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每次调动一主管,都会对原来的制度大肆更动,然是否愈改愈高明呢?有时候,反而改得一塌糊涂,上下交怨!为什么要把本来已用惯的制度,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呢?那是因为每个经理人的性格、偏好,各有不同。因此,虽原来的制度,已用得不错,但他就是非改不可;未必是改善,只是改成更合乎他的口味,甚至合乎他的痼癖而已!

  因此,管理得好不好?那不只是方法、制度的问题;更且是观念、心态的问题。方法制度,或还可以说是「管别人」,但观念心态,绝对是调理自己的问题。因此,若谈管理,只研讨方法制度,或如何调理大众;而未论及「如何升华自己」,那绝对是偏差。

  大学之道

  因此,《大学》一书,便开宗明义的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以佛法而言,自度才是度他的基础。当今世风都偏向于外学的研讨探究,但内学才是外学的基础啊!因此,今天我们就以《大学》,从内而外的次第,来申论「管理学」吧!

  我听说有《一分钟经理》之类的书,在市面上也非常畅销;书的详细内容,我虽未读过,但大致是指一些随时可用得上的小策略、小技巧。这类的书,当然有它实用的价值;但未免有「见树不见林」之失,甚至沦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俩、诈术。以吾等学佛者的旨意,要行持的是生生世世的菩萨道,而非只「一分钟经理人」而已,因此,我们先就终极目标来论吧!

  格物致知

  要管理自己,用什么来管呢?用「道」来管!而「道」又是从那里来呢?从「格物致知」中来!何谓格物?对格物的解释,在历史上有两大学派:一、宋朝朱熹所说,要观察万物,以明其生化之道;格是「就近」也。二、明朝王阳明所主张,需格除物欲,以尽天理;格者「弃除」也。一偏于外求;一偏于内究。

  但以佛法而言,两者其实没有冲突。一个人如私心太重,总是戴上有色的眼

  镜,来看此世界;则他绝对看不到这世界的真相。反之,若已悟到这世界的真相,则必能渐格物欲,而成就其「诚意正心」的功夫。故道者,外为宇宙生化之常轨,内为修身养性之妙方。既可独善其身,更宜兼善天下;可权用于一时,可贯通乎三世。下面我们就来讲「道」吧!

  佛法从广大的时空,看众生生命的本质,不出「业感缘起,三世轮回」的铁则。业是指一种相续牵动的力量,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现在所作的一切,皆要为无穷的未来负责任。其次,佛法对一切人我、事物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曰:「众因缘生法。」或简称为「缘起」:一物的存在变化,既是众因缘所成;而此物又是一切法之生化因缘。因此万物间,既互相关联,也互相成就。

  诚意所在

  一个人如能至心领会,上述「因果与缘起」的道理后。一、便将不再短视近利,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涯得过一生,也逃不过生生世世的因果业报。二、也不再是自私自利者,以欲利己者,必先利人;若害人者,终必害己。三、致力于广结善缘,即任何事都得众缘所成,若不事先广结善缘,则事到临头,再来张罗,便来不及矣!四、善做好长远的规划,不可为一时盲目的冲动、疏忽,而一失足千古恨。

  因此,即使做生意,也绝不再有走江湖、卖膏药的病态心理。俗话说:「无奸不成商!」但奸商绝不会成为大企业,也绝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即使欲求名,当求千秋之名;要谋利,当谋万人之利。如一企业家、或经理人,能秉持这样的理念,去经营他的企业,则必上下和睦,内外融洽;就不会经常在劳资纠纷中,牵扯不清;也不会在环保的压力下,困坐愁城。

  小结:前所谓「以道管理」,即以「因果缘起」的道理为主轴,广摄无边生命的视野,去做最完善之规划,而完成自利利人之后果也。

  正心之行

  以上所述之道,虽曰:无所不是,无所不在;涵尽一切时空,但终是理想尔,如应用于现实必有所选择也。故所谓「正心」者,即以最开明的心胸,最权巧的智慧,在现实中作慎重、高明的抉择。

  如就选择事业而言,将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人的嗜好、专长;二、当今社会的需要。有些人抉择的重点,偏向于个人的兴趣、嗜好、专长,而忽略了社会是否需要,于是或将造成个人的怀才不遇,有志未伸。也有的人考虑的重点,偏向于社会的需要,譬如说最时髦的行业,而未能兼顾自己的兴趣、性向,于是又将造成个人的抑郁寡欢、敷衍塞责。

  因此,如何兼顾自己的兴趣性向,与社会的需求供给,这便是「正心」之所在。俗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事先能作成最明智的选择,我相信他确已成功了一半。像我大学时,学的是理工,而今却步上修行弘法的道途。这中间,曾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作反复的思考、抉择;而至今未曾有一念的反悔、怀疑。因为人文既是我兴趣之所在,而宗教又是当今社会唯一的寄托。

  相得益彰

  同样,对管理者而言,在用人方面,若能兼顾属下的意愿,与公司的需求,而作最佳之调理、分配;必使公司人事安和、业务兴隆。同样,就企业经营者而言,在生产方面,若能兼顾经营者的兴趣意愿,公司的技术设备,与社会的需要品味,及市场上的供给价格,而作最权巧之统合规划:或提高品质,以增加利润;或降低价格,以开拓市场;或创造品味,以建立形象;或区分专业,以垄断顾客。运用之妙,在于人心;结果皆使公司的利润与社会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

  譬如建设公司要盖房子,是盖办公大楼好?还是居家住户合宜?是市区好?还是郊外佳?是豪华别墅型?或单身贵族型?这牵涉到的不只是能赚钱与否?还必需考虑到企业的形象,与社会人心之导向。而当今的企业,往往以赚钱为唯一的考量;故多形成「一窝蜂」的盲目跟进;以及环境的破坏,社会之污染。利之所在,伤风败俗、戕害大众的事,都抢着去做,这都是些「有术无道」的商人。若害人者,终必害己,他们绝不会有好下场的。

  小结:此之谓「正心」者,即以兼顾个人的意愿与社会之导向,而作成最明智的抉择也──或选择行业,或确定经营方针;于是也才有以下所谈「修身之要」。

  修身之要

  如就企业经营而言,此之「修身」,不只是一般所谓「修心养性」的工夫而已,且更包括「训练自己成为此行业中的专家」。前既已在「正心」中,确定所将从事的行业,及经营的方针后,便该全力以赴;因此,就要努力涵养自己的才能,以备应用之方便。

  在此「民主高张」与「专业分工」的社会型态中,一个人不再以阶级高、权位重,就可发挥领导的功能。今天若非兼备:一、道德气节;二、专业技能;三、工作热忱。便不可能成为一个出众的领导者。

  于是在领导者中,便有:一、有名无实,虽有名份,却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二、有实无名,虽未具备实权,但以其道德气节、才能热忱,而受到大众的拥护爱戴,他自然成为此群体中的领导者。三、名实相符,既有名位,又能实际发挥领导的功能。

  于此便牵涉到「晋升与提拔」的问题,多数人都希望在公司里的职位,能扶摇直上;但当从那里去努力呢?很多人便唯唯诺诺,专以迎合上司的痼癖为敲门砖,意图达成晋升的目的。然以此达成了晋升的企图,充其量,亦只能当个「有名无实」的主管也。同样,当我们欲提拔属下时,你又是用什么标准?也许觉得某些人对我满「死忠」的,于是便大力提拔他,但他未必有这样的实力。并且一个专以逢迎、谄媚为能事者,必心怀不轨;媚上与忌下,本是一体相关,让这样的小人当权,你绝对无好日子过。甚至今天他需要利用你,故不得不逢迎你;那天你碍了他的门路,他也不得不「以怨报德」,把你踹到一边凉快去。要时时刻刻拿定「晋升与提拔」的标准,说来容易;但很多人当境之中,又难免晕头转向,失去原则。

  专业技能

  修身的要领,关于「道德气节」,已如「诚意正心」中所说。其次,关于专业技能的充实,各位或已比我更清楚;但我在此,还要稍作简单的说明:要充实专业技能,首要收集资料;而这又可分静态与动态。静态如看书报、杂志,或上课研习,或参观实验。而动态则包括到生产线与行销处,去实际了解运作的情形;现在有所谓「走动式管理」,即此之谓也。过去某些主管,往往标榜自己是「基层」出身;但是否基层出身,我认为并不紧要,而是否能有通盘的暸解,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收集资料后,更重要的是作统合规划。因资料都是零星片断的,如未好好加以思考统合,则即使收集到很多资料,还是看不到整体的。时下的风尚,都是求「快」;很多情况,既未作完整的收集资料,更未曾善巧的思考统合,便得匆忙决定。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便层出不穷。

  我认为一个决策者,必须保留相当的「思考空间」;他绝不能把大部份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经常性的工作里。而这又牵涉到「授权」的心态与技巧。如一心想事事独揽、大小兼顾,则如何能充分授权呢?或者用人不当,用那些唯唯喏喏、逢迎谄媚的小人;用那些只会敲锣打鼓,而不能身先士卒的佞臣,如何能不自乱阵脚,而疲于奔命呢?

  一个决策领导者,最忌讳的是对未来的目标、策略,含糊不清。经常朝令夕改,言行不一;这样如何能有「公信力」呢?要一心一意、念念分明于公司目前的情况,与未来的展望,才能指挥若定、剑及履及的展现出领导者的风格。

  工作热忱

  修身之要,第三为「工作热忱」。若一份工作,既合乎自己的嗜好专长,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于是必由衷生起工作热忱,主动积极地去设想、去督促、去实行。于是事前尽心于蕴酿、规划,事中勤奋于监督、协调,事后又仔细地检讨、修订,必期于尽善尽美。似这样的工作热忱,必能自内而外,从上到下,感染于大众,而造成和善温馨的工作气氛。否则自己推托塞责,意态阑珊,又如何期待大众有心一同、众志成城呢?

  小结:修身,是为完成理想所作的准备工夫。以领导而言,即是把自己先塑造成工作的典范;把自己管理好了,同时更得到大众由衷的尊重认同,这才能进一步谈「统领大众」的实务问题──即无言的身教,是有形管理之前提。道与术,双管齐下,必能事半功倍。以下就来谈实际管理之方略。

  齐家的策略

  这里所谓的「家」,包括一切公司行号、机关团体,及众人和合之群体。关于齐家的策略,我们就以情、理、法三者为纲领,来作说明:

  首先,关于「情」的策略,即现代管理学常说的「人性管理」,要把人,当人来尊重协调;莫把人,当机器来压榨勒索。人不只为金钱、职位而工作,更且为人情、兴趣、荣誉、成就感而工作。因此,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尊重属下的兴趣、愿;应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荣誉心;应协助他们发挥潜力,以建立起真正的成就感。语云:「士为知己者死。」若能如此用心于照顾大众,则必上下交心,生死与共;何正于工作职务的尽心尽力而已!

  其次,关于「理」的双方,即现代管理学常说的「目标管理」。而目标又可分终极目标、远程目标、中程目标和近程目标。终极目标,即前所谓「生生世世的菩萨道」;远程目标,即一企业体的经营理念;中程目标,即为完成此理念所作阶段性的设计规划;至于近程目标,就是常说的「年度计划」或「活动草案」。一个开明的领导者,必时时将终极目标、远程目标、中程目标和近程目标,昭示于大众;以求早形成共识及心理准备。

  群策群力

  这其中,关于终极目标与远程目标,也许就是经营者独出一格的旨意;至于中程目标和近程目标,则还看当时的因缘,去作善巧的规划布署。因此,这就未必由经营者独断独行:一方面、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二方面、如透过部会主管与专家顾问之群策群力,将更容易形成共识。

  至于工作的分配,如能公开协调,当然最好;纵向横向的脉络关系,如能一览无余,主事者即可不必于事中,忙于沟通协调。如不得不用「私下派遣」的方式,也须将任务的前因后果及相关运作,作大略的介绍。这一方面是表达领导者对当事人的尊重与期许──属于「情」的策略;二方面又让他对整体有个了解──属于「理」之要方。否则前后因果、纵横脉络皆不清楚,或事事求问,或一意孤行,主事者如何能不辛苦?

  至于工作分配之后,当然免不了有追踪考核。这一方面略示领导者对此人事关切之意;一方面了解实际运作有无困难?进度是超前或落后?是否有必要重新协调等?

  立法执行

  第三、关于「法」的善巧,即制度之设立与执行也。在一个人多、事杂,又要能迅速沟通协调的地方,最好就是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譬如交通号志的设立,最初人少、路宽、步行速度又慢,当然用不到;后来人多、路挤、行车速度愈来愈快,故交通号志也不得不愈来愈复杂。

  至于制度的设立,如能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完成,那当然最好。但有一个原则,我愿在此补充说明:常言道:「立法要严,执法从宽。」对这方式,我很不以为然:一、如执法从宽,则必减损此法律的公信力,也减损执法者的威信。二、往往造成「好人吃亏,坏人占便宜」的病态风气;三、最后是整个团体向心力的瓦解。

  因此,我宁可建议:「立法时要合情合理,执法时必一板一眼。」在立法之初,即要通贯情理,并考虑到执法的可行性;这样所立的法,似不够完美;但在执行上,却有它的公信力。当然法律是死的,而实际的情况却变化万千;所以即使立法之初,再怎么考虑得详细周延,都还必有非变通不可的时候。若遇此情况,一个执法者必须把「开方便」的前因后果,及变化的弹性空间,向大众作完整的报告。这样才能确保「法」的尊严,与兼顾「情」的通融。

  最后我有一点建议:是关于财务的管理,很多人往往对小钱,管得很紧;但大钱哗啦哗啦地流出去,却是浑然不觉。小钱管得太紧,必造成民怨;对公司财务的助益微乎其微,但对整体向心力的凝结,却大打折扣,最后只得不偿失而已!因此,我建议:在不浪费的原则下,多让大众方便些;甚至偶而花点小钱,略施小惠,必能上下交融,内外一心。这世界上能综贯整体,而坚持理念原则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而专在枝末细节上斤斤计较者,却多如恒河沙数,这也是一个管理者不得不知的啊!

  结论

  总之,管理不是单方向的剥削、压榨;而是在共同学习与修行中,达成协调与奉献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的智能、慈悲,不断地向上提升;一方面更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以「道」为核心,并兼顾「术」的配方;从内圣而外王,从自度而度人,最后以完成「菩萨道」之「庄严佛国净土」为目标。

  民国八十三年一月五日,原讲于宝岛光学有限公司,杜英蕙整理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删定于白雪山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