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丁、佛果功德(p.418~p.430)

  释厚观(2003.9.10)

  ☆☆(p.418)佛之三身

  (一)法身(佛自性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

  (二)报身 (法性所流身) ┬又称法性所生身。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而别出报身。

  (三)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

  壹、(p.418)法身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一、法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

  二、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1

  三、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不起加行、功用,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利益一切众生。

  贰(p.419)报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一、(p.419)一多无碍

  [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一)(p.419)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二)(p.420)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

  2、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本生等。

  3、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化人间,入涅槃等。

  4、众生事:六道众生,有种种住处,种种名字,种种形态,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苦难等。

  ※以上是十法界(四圣、六凡)的事。

  5、三世事(时间):前生,今生,后生;一念,无量劫等。

  6、尽十方事(空间):十方的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苦或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

  (三)(p.421)依正悉无碍:这一切,不外乎「依」报──器世界;「正」报──众生与佛。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显现,都是「无碍」的。因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

  (四)(p.421)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尽虚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随举「一」点,都是显「现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了。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这如《华严经》广说。

  二、(p.421)具诸功德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一)清净圆满的法身,与一切功德相应。

  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为法性所流身所摄。

  (二)佛的果德,难以思量,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49~卷50「菩萨地」,大正30,566c~574b)

  ※一百四十不共功德:

  1、三十二相2

  2、八十种好3

  3、四一切种清净4

  4、十力5

  5、四无所畏6

  6、三念住:

  (1)诸弟子众一向恭敬、正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2)诸弟子众一向不恭敬、邪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

  (3)诸弟子众一类恭敬、正行,一类不恭敬、邪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

  7、三不护:如来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

  8、大悲

  9、无忘失法(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11~17)

  10、永害习气(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18~22)

  11、一切种妙智:如来一切种智。(参见《瑜伽师地论》卷50,大正30,574a23~b3)

  (三)(p.421)佛之「十力」功德: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

  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胜劣智力,

  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

  9、死生智力,10、漏尽智力。

  (四)(p.422)佛之「四无所畏」: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

  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尽苦道无所畏,4、说障道无所畏。

  (五)(p.422)佛之「十八不共法」:约不共凡夫、小乘而立。

  1、身无失,2、语无失,3、念无失。

  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

  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

  13、智知过去无着无碍,14、智知未来无着无碍,15、智知现在无着无碍。

  16、身业随智慧行,17、语业随智慧行,18、意业随智慧行。

  (参见《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47b-255b25)

  ※说一切有部主张之十八不共法 =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

  (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7,大正27,85a;《俱舍论》卷27,大正29,140a-141a)

  ※另有声闻论议师之十八不共法:参见《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5c24- 256a22。

  ※五种十八不共法: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2361c-2366a。

  (六)大悲

  (七)三不护:如来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

  (八)妙智:就是如来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种智。

  三、(p.422)净土圆满 [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一)法性所流身佛(报身佛),是一定住于净土的。但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不可说东方,西方,多大多小的。

  (二)《解深密经》〈序〉说到十八事圆满:

  1、显色圆满: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2、形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3、分量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4、方所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5、因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6、果圆满:最极自在净识为相。7

  7、主圆满:如来所都。

  8、辅翼圆满: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9、眷属圆满: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10、任持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11、事业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12、摄益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

  13、无畏圆满:远离众魔。

  14、住处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15、路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16、乘圆满: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17、门圆满: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18、依持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中所建立大宫殿中。

  (十八事圆满:参见《佛地经论》卷1,大正26,292b~296a)

  (三)(p.423)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十八圆满净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为二:

  1、约佛说───────又名自受用身。

  2、约大菩萨所见说─又名他受用身。

  为什么叫受用呢?如前第10项「任持圆满」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佛住在净土中,自受用法乐,而为大菩萨说法,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在这圆满的净土中,法喜充满,所以说:佛与诸菩萨众,都在净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

  四、(p.424)唯是一佛乘 [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一)住于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报身佛),为大菩萨说一大乘法。

  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菩提。

  (二)觉证,分别来说,有:「所证」的「诸法真实义」,与「能证」真实意之智慧。

  A、「所证」的「诸法真实义」:是离妄想的法空性。众生以为真实的,都是自性见,戏论相;法无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经上说:『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在这真实义中,没有差别可说。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虽所烧不同,而火性并没有差别。

  B、「能证」「真实义的智慧」: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会失去。

  (三)无变异:「所证的真如」与「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

  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不是剎那生灭法。所以,这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的。

  A、所证的真如: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没有变异。(p.424)

  B、能证的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也没有变异。(p.425)

  (四)无差别:如与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现觉中,没有如与智的对立。(p.425)

  (五)无别乘: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无有别乘,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

  佛法的真实是这样,没有变异,没有分别,这那里还有五乘、三乘呢?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所以于一乘说无量乘,但在菩萨法中,一切都归于一。(p.425)

  参、(p.425)化身

  一、(p.425)示现身土 [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槃。]

  (一)示现佛身:(化身,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

  1、法身佛:是常住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没,故说为「不动身」。

  2、报身佛: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但不能离于法身。

  (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光与热遍一切处,但不能离于太阳。)

  3、化身佛: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

  由悲愿所熏发,为了化度三有众生,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有来有去,

  有生有没,如长者入火宅那样。

  (如水中的月影一样,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

  (二)示现寿命:示现的寿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岁。

  (三)示现国土:示现的国土,或是净土,或示现秽土。(p.425~p.426)

  A、圆满报土:圆满报土,遍一切处,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什么地方,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如娑婆世界是秽土,但在螺髻梵王看来,是宝庄严净土。8 如极乐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净土论》说,如圆修五门成就9──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

  B、化土: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p.426)化身佛以「折伏」、「摄受」二门来成就众生

  A、折伏门: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

  B、摄受门:有的众生应以爱语来摄受:佛土是这么清净,那么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

  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

  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

  (五)(p.426)秽土修行一昼夜,胜于净土中为善百岁。

  1、《大阿弥陀经》卷下〈八端检束分第五十一〉,大正12,338b16-c1:

  佛言:汝等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当自端束检中外,无随嗜欲益作诸善。当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使彼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剎中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以彼剎中无修营为,物皆自有,人悉为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昼夜,胜于他方佛剎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剎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

  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不自修治物无自有,或转相欺诒劳心苦形,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世人教诲切至,令超彼岸,永脱苦趣。

  2、《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第10〉,大正14,553a19-28: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1)以布施摄贫穷,(2)以净戒摄毁禁,(3)以忍辱摄瞋恚,(4)以精进摄懈怠,(5)以禅定摄乱意,(6)以智慧摄愚痴,(7)说除难法度八难者,(8)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9)以诸善根济无德者,(10)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3、印顺法师:「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

  《净土与禅》p.70~p.74:

  礼佛念佛、赞佛、随喜、回向、劝请,特别是口头称名,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忍苦忍难的菩萨行,当然是容易得多,这是易行道的本义。通常以为由于弥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横出三界,名易行道,这并非经论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大宝积经》卷111,大正11,629 c14~23)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

  弥勒修易行道,所以迟成佛。释迦修难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据传说: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成佛(《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7b27-c14)。说偈赞佛,是易行道,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应略为解说。易行道与难行道,本不过从初下手说。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到成佛,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圆满的。但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

  据传说,当时「释迦菩萨......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这因为:「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7c14-23)。这显然是说:释迦行难行道,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还不足。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已纯淑了。而一向少为众生,少修难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纯淑,即弥勒的利他功德没有圆满。所以、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证明。这如画龙与点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圆满的。释迦修难行道,如先画龙身。等到龙身画成,精进赞佛如点睛,一点即成龙了。弥勒从易行道入手;如先点龙睛。睛虽一点就成,而龙身却不能仓卒画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这样、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实由于久修难行道,「饶益众生心多」。其实、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学菩萨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易行道难成,难行道易成,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卷下)说:「世尊!......(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剎百岁」(大正12,338b17-22)。《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大正14,553a19-23)。十事,即六波罗蜜等。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高超得多。

  龙树《大智度论》(卷十)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大正25,130a3-13)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

  4、《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11,629 c14~23: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弥勒菩萨,久已证得无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难: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p.427)净土之佛告诫大众,不要对秽土众生起轻慢心。

  参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第10〉,大正14,552b10-26: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二、(p.427)方便说法,终归一乘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一)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

  1、有的佛,杂说五乘法、三乘法,有出家众与在家众。

  2、有的佛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传说天王佛10如此)

  3、有的佛说三乘,而终归于一乘法的。

  (如《法华经》之开权显实。11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后才会归一乘)

  4、有的佛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

  (传说多宝佛如此)

  (二)(p.427~p.428)方便说法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如商队远行,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不愿前进。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免得大众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向大众宣告:经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满足。等到大众休息一番,疲劳恢复了,商主这才对大众说: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宝城,还在前面。大众精神饱满,再向目的地前进。

  (三)(p.428)终归一乘 [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1、有人认为佛道高深伟大,不敢修学。所以佛设方便,说有声闻乘与缘觉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

  2、有弟子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之后,佛又说二乘是方便的,一佛乘才是真实究竟的。

  3、故佛虽说三乘,其实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实的。

  ☆☆(p.429)同归佛道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一)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一切诸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归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间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会归于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别名。到底什么是「善法」?向于法的,顺于法的,与法相应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无论是心念,对人应事,没有不是善的。

  (三)有些论师,于法起自性见,这才说:这是有漏善法,这是无漏善法;这是二乘善法,这是佛善法。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虽然现实众生界,确是这样的,但约契理来说,就不是这样。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无漏的,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

  (四)「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如离烦恼,就是无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报』12的名论;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及业。生人及天,并不由于善法,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

  (五)一切众生,『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13,生来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乐,向光明的趣向。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就演成种种歧途,种种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归心于佛乘时,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4

  (七)修学佛法的,应不废一切善法,摄一切善法,同归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

  1 「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参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2,大正16,408b-c: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说种种果报。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

  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2 三十二相: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b28-c27;《大智度论》卷4,大正25,90a26-91a19。

  3 八十种好: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c27-396b10;《大智度论》卷89,大正25,684b-c。

  4 四一切种清净:参见《瑜伽师地论》卷49,大正30,568c19~a3:

  云何如来四一切种清净?一者一切种所依清净。二者一切种所缘清净。三者一切种心清净。四者一切种智清净。

  云何一切种所依清净?谓一切烦恼品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余永灭,又于自体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转,是名一切种所依清净。

  云何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所缘清净。

  云何一切种心清净?谓如前说一切心粗重永灭离故,又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集故,是名一切种心清净。

  云何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说一切无明品粗重永灭离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无障碍智自在转,是名一切种智清净。

  5 十力: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a10-18;《大智度论》卷24,大正25,235c22-241b;卷25,大正25,245c6-246a13)

  6 四无所畏: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4,〈四摄品第78〉,大正8,395a18-b13;《大智度论》卷25,大正25,241b-c20;246a13-22。

  7 果圆满,参见《佛地经论》卷1,大正26,294 a27~b10:「果相云何?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谓大宫殿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别有宝等,即佛净心如是变现似众宝等,如前已说,境界相故。如入青等遍处定者,识所现相此即如来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利他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随他地上菩萨所宜变现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与他受用身作所依止处,谓随初地菩萨所宜,现小现劣,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大最胜。于地地中,初中后等,亦复如是。」

  8 《维摩诘所说经》卷1,大正14,538c4~20: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9 五门成就:1、礼拜门,2、赞叹门,3、作愿门,4、观察门,5、回向门。

  参见:婆薮盘豆菩萨造《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大正26,231b8-24):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10 (1)《自在王菩萨经》卷2,大正13,934c24~25:「是天王佛及诸菩萨,不着袈裟,皆着自生净妙天衣,亦无结惑。」

  (2)吉藏《金刚般若疏》卷2,大正33,98a22~24:「问曰:颇有佛不着袈裟不用钵不耶?答:有。大论云:天王佛作白衣威仪也。」

  11 「开权显实」,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77~p.1178:

  大概的说,「开权显实」说乘权、乘实,「开迹显本」说身权、身实,为《法华经》的两大宗要。说乘权乘实,如《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7a-b)说: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大乘佛法兴起时代,佛教界已有了声闻、辟支佛、菩萨求成佛道的三乘。声闻与辟支佛,称为「二乘」或「小乘」,以入究竟涅槃为目的;菩萨是大乘,以求成佛道为理想。《法华经》起来说:声闻与辟支佛的果证,都是方便说,二乘也是要成佛的。「无二无三」,名为一佛乘。

  12 竺道生:「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参见:《高僧传》卷7,大正50,366c18。

  13 参见《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8,828b29-c。

  14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第2〉:「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大正9,9a24~25);《大智度论》卷93:「《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大正25,713b25~27)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