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

  第四节 无量(p.24~p.28)

  一、四无量:慈、悲、喜、舍(p.24)

  慈、悲、喜、舍──四无量定,也名无量心解脱,无量心三昧,或名四梵住。四无量遍缘无量有情1,所以是「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2。或依定而起慈等观想,或依慈等观想而成定。

  二、修习慈心定之功德(p.24〜p.25)

  【(一)生天】

  在定法中,这是重要的一组。其中,「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视的;佛经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意义的,如:

  《杂阿含经》卷10(264经)(大正2,67c16~21)说:

  我自忆宿命…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欲界)。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这一则佛的本生传说,《中阿含经》,《增支部》,《增壹阿含经》,都同样的说到3。

  还有,佛本生善眼大师,教弟子们修习慈心,生于梵世界4。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终以后,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5)。劫成时,生梵世作大梵王,这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一再说到的6。

  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统摄者,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最高神、创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创造神,依佛说,是修慈心定的果报

  修慈心能生于梵天,功德很大,胜过了布施与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经》卷39(155)《须达多经》 (大正1,677c22~28)说:

  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牦牛(乳)顷者,此于彼施(戒)为最胜也。

  随蓝婆罗门本生,也见于《增支部》7。

  【(二)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

  关于慈心的殊胜功德,除胜于布施、持戒外,还有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杂阿含经》与《相应部》说8。

  《杂阿含经》卷47(1254经)(大正2,344c7~15):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当知是家易为盗贼之所劫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数数下至如[壳/牛]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当知是人易为诸恶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为盗贼数数劫夺。如是善男子,数数下至如[壳/牛]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不为诸恶鬼神所欺。是故诸比丘!常当随时数数,下至加[壳/牛]牛乳顷,修习慈心」。

  【(三)经论中所说的「慈心功德」】

  [Table]

  《大智度论》说:「慈以乐与众生故,《增壹阿含》中说有五功德」14,与《大毗婆沙论》15所说相近,应该是说一切有部所诵的。

  三、慈心的定义(p.25)

  慈心的定义,是「与众生乐」,与儒家的「仁」,耶教的「爱」相近。在人类的德性中,这确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与」,「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那与慈无量心更类似了。

  四、慈心的全貌:慈、悲、喜、舍(p.25〜p.26)

  【(一)慈、悲、喜、舍之个别意义】

  慈: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

  悲: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

  喜: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

  舍:冤亲平等,「一视同仁」。

  【(二)慈心的全貌:包含慈、悲、喜、舍】

  分别的说,慈、悲、喜、舍这四心的观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综合起来说,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来只是慈心,约义而分为四类,如《杂阿含经》卷29(815经)说: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断觉想(寻思)。(大正2,209c28~210a1)

  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也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说的16。

  本来只说到修慈,但《中部》《教诫罗睺罗大经》,同样的修法,却说修慈,悲,喜,舍,不净,无常,入出息念──七行17,这是将慈行分为慈、悲、喜、舍──四行了。

  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如观想成就,就是四无量定18。

  [Table]

  五、四无量法门通有漏、通无漏(p.26〜p.27)

  【(一)四无量心通于有漏世间定法】

  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是适应婆罗门教的。如:

  舍利弗劝老友梵志陀然,修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就因为「彼诸梵志,长夜爱着梵天」19。

  传说大善见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20。

  所以,依一般经文所说,四无量心是世间定法,是有漏,是俗定。

  【(二)四无量心通于无漏解脱道】

  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显然的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甘露门;从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最上的就是不动心解脱来说,就可以确定初期的意义了。如《杂阿含经》卷27(744经)(大正2,197c16~21)云:

  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经说慈心,是译者的简略22,实际是慈,悲,喜,舍──四心23。

  所说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与阿罗汉。或是四果四福利,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或是七果七福利24,是二种阿罗汉与五种阿那含25。

  慈,悲,喜,舍与七觉分俱时而修26,能得大果大功德,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

  无量心解脱,包含了适应世俗,佛法不共二类。

  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27,所以是世间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28。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

  注解

  ^1 《成佛之道》(增注本)p.123:「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慈是愿人得乐;悲是怜悯众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乐;舍是心住平等,不偏爱亲人,也不偏恨怨敌。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习四无量定(但喜无量,限于初二禅)。为什么叫无量?修习时,或慈或悲等,先观亲人,后观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一国,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众生,充满慈悲喜舍心,而愿众生得乐离苦等。缘十方无量众生,能得无量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2

  《大毗婆沙论》卷82:「应知作意略有三种: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意,三胜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为坚相,水为湿相,火为暖相,风为动相,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圣行相俱生作意等。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解脱、胜处、遍处等俱生作意。问:此四无量于三种中,为与何等作意俱生?答: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2c27~ 423a5)

  《印度佛教思想史》p.402 ~ p.403:「修观慧,有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1、胜解作意是假想观,如不净观[念]成就,见到处是青瘀脓烂。2、真实作意中,有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共相作意,如观诸行无常等。真如作意,如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等。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胜解观成就,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

  胜解作意、真实作意,详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p.67 ~ p.78。

  ^3 《中阿含经》卷11(61经);《牛粪喻经》(大正1,496b)。又(138经)《福经》(大正1,645c)。《增支部》「七集」(日译南传20,p.340;汉译南传22,p.283)。《增壹阿含经》卷4(10)「护心品」(大正2,565b~c)。

  ^4 梵世界即初禅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5光音天,即第二禅之第三天。

  ^6 《中阿含经》卷2(8)《七日经》(大正1,429b~c)。又卷30(130)《教昙弥经》(大正1,619c)。《增支部》「六集」(日译南传20,p.123;汉译南传22,p.105)。又「七集」(日译南传20,p.358;汉译南传22,p.298)。

  ^7《增支部》「九集」(日译南传22上,p.65;汉译南传24,p.54)。

  ^8《杂阿含经》卷47(大正2,344b~345a)。《相应部》(20)「譬喻相应」(日译南传13,p.390~p.393;汉译南传14,p.337~p.339)。

  ^14《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11b17~18)。

  ^15《大毗婆沙论》卷83 (大正27,427a8~9)。

  ^16 《中阿含经》(56)《弥醯经》:「复修四法。云何为四?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大正1,491c15~17) ;《中阿含经》卷10(57)《即为比丘说经》 (大正1,492b5~7);《增支部》「九集」(日译南传22上,p.4、p.11~p.12)。

  ^17 《中部》(62)《教诫罗睺罗大经》(日译南传10,p.219~p.220):

  罗睺罗!汝应修习慈,罗睺罗!汝修习慈时,则一切瞋恚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悲。罗睺罗!汝修习悲时,一切害意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喜;罗睺罗!汝修习喜时,一切不乐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舍;罗睺罗!汝修习舍时,则一切感动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不净观。罗睺罗!汝修习不净观时,一切欲染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无常想。罗睺罗!汝修习无常想时,一切我慢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出入息念。罗睺罗!由修习、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

  ^18《成实论》卷12说:

  「问曰:此三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别三种。所以者何?不瞋名慈,有人虽能不瞋,而见苦众生不能生悲,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欢喜心。何以知之?有人见怨贼苦尚或生悲,见子得胜己事而不能喜。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故知慈心差别为悲喜。

  问曰:何所舍故名舍?答曰: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怨转薄?悲喜亦尔,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

  问曰:若尔则无别舍心,但以心平等故名为舍。答曰:我先说慈心差别为悲、喜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种,能令此三平等,故名为舍。」(大正32,336 b19~c8)

  ^19 《中阿含经》(27)《梵志陀然经》(大正1,458b23~24)。《中部》(97)《陀然经》(日译南传11上,p.256;汉译南传11,p.208)。

  ^20 《中阿含经》(68)《大善见王经》(大正1,518a~c)。《长部》(17)《大善见王经》(日译南传7,p.184~p.197;汉译南传7,p.142)。《长阿含经》卷3(2)《游行经》(大正1,23c~24a)。

  ^21 《空之探究》p.20~p.21:「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种心三昧,《相应部》作心解脱。……依《相应部》(41)「直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0~p.452),四种心解脱是: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

  ^22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23《相应部》(46)「觉支相应」(日译南传16上,p.339~p.340;汉译南传17,p.301)。

  《大毗婆沙论》卷83:「如契经说:与慈俱修念等觉支,依止离,依止无欲,依止灭,回向于舍;悲喜舍三说亦如是。」(大正27,247c19~21)。

  ^24 《杂阿含经》卷27(740经):「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大正2,197a22~27)另参见《长阿含经》卷12(17)《清净经》:「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大正1,75 a28~b3)

  ^25 五种阿那含,详见《大毗婆沙论》卷174,大正27,875c~877c。

  中般涅槃:指三果圣者于欲界殁而生色界时,于色界之「中有」位而般涅槃者。

  生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不久即能起道圣,断除无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

  无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未加行勤修,经久时而般涅槃者。

  有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加行精勤修学,经过长时之后而般涅槃者。

  上流般涅槃:先生于色界之初禅,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

  ^26

  (1) 七觉支: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除觉支(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2)《大毗婆沙论》卷83:「问:无量有漏、觉支无漏,云何有漏与无漏俱?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四无量调伏其心、令心质直有所堪能,从此无间引起觉支,觉支无间引起无量,无量觉支相杂而起,故说为俱而实不并。」(大正27,427c21~25)。

  ^27 《大毗婆沙论》卷82:「问:此四无量于三种(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中,为与何等作意俱生?答: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3a3~5)。

  ^28

  (1) 《杂阿含经》卷21(567经) (大正2,149c12〜150a11)。

  (2) 参见《空之探究》p.21:「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