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6-5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
径山杂言
师在径山。与诸弟子接见。散口而谈日出。皆证后利生最亲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领旨。不能记诵。师言波浪深阔。而某又十日后方起此念。不复能忆全语。始次标目。记其大略。前话并续别开示者。一一缀入为径山法话。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师唾沫之慈。澹居师。及大众。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记
此一大事。须平实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唇舌波浪。谓之弄精魂。
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著心。即是用心得力处。能以境缘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识说话为实法耳。
咬定话头。不是要明话头。只借话头发疑。斩截妄想。其参究须离话头处参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云。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识不到。语言不通时。拶逼极处。迸出些子光影。谓之电光三昧。正好进步。不得欢喜。若认此为是。则得少为足。贴体都被者点光覆住。不复能出。过后发出。都被所使矣。八识中含藏。尚有多生习气。微细种子忽现前。用力不得处。须借咒力以消之。
问智识不同处。但最初一念现量即是智。才转第二头。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带情来底是识。不黏带情来底是智。咬住话头。正是把住情识来路。不起第二念。
参悟亦非甚难事。三个月一住气。定见下落。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才待悟即为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拦头板。则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须是勇猛汉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缘。当下便了。有不从参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脱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钝根人如何。只要自肯。钝根不巧。就从钝处得力。
咬定话头。一切时中都用得著。便刀山火聚上去。也用得著。者便是得定力处。若有丝毫回避。便全身堕落矣。
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我欲为众说破。故作担板歌。
教眼宗眼。原无二眼。永明师提宗。全摭教语印入。恐人一向无义路边错下脚。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见。我注金刚法华楞伽楞严等经书。从情识不到处。没义路边迸出者拈取。却欲以教印宗。学者当自得之。
在东海时。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发光。河山震动境界。得相应慧。有顷悟入楞严著紧处。恍然在目。急点烛书之。手腕不及停。尽五鼓漏。而楞严悬镜已竟矣。侍者出候。见残烛在案。讶之。
菩萨全以利生为事。若不透过世闲种种法。则不能投机利生。
旧公案。在今时人以妄想量度。则针锋不对矣。纵会得说得。亦于己分上无力。
动中会易入。静中入无力。
从外知见入者无力。自性内会入者得力。
问从缘荐得者如何。缘有二。见闻缘有退失。境界缘无退失。虚实不同故。
众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萨无生忍。佛寂灭忍。
只一佛知见是正。却有菩萨知见。二乘知见。众生知见。外道知见。诸皆淆讹。所以世尊种种方便。只要了一心。入正知见。名佛知见。
了得生灭心寂灭。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只有个放下。
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无别用心处。
一切空不下时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轻。
菩萨住在极乐。做甚事。我要扯他出来。
念阿弥陀佛句。原同一话头。今人却便会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人人晓得。须有主张幻的作用。方不为幻转。在海印时。偶想六祖夜半人来斫头公案。便欲学其定力。每夜开门习观想。假若有人来要借头。便欢喜舍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觉有定见力在。忽一夜报盗入。予曰。第呼来。明烛正坐。无怖怯心。其人及门。乃匍匐不敢入。一长大汉也。予呼谓此闲无所有。命取库中二百钱与之。若先无主张。便惶遽了也。
住五台山中。喧声如百万鏖战。无有一息能安者。一日听泉极冲激处。顷之忽然不闻。才举念。何故又闻。乃向极沸处坐若干日。坐久之。水声寂然。自此水声不断。如不闻也。此后安住山中。不复为喧嚷动矣。
在东海时。值 皇太后遣内官赍银若干至。弗敢拒也。度不可滥承当。念地方饥荒。可借以普 太后之施。内官不可。予告以各县。该地方受施者。造一册还报。如之。其后 两宫闻而大喜。及至被难时。竟得此一事力。乃知临财不可苟也。
在岭南时。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无可亲者。有小孩儿欲近之。辄畏我去。一日学狮子调儿法。勉自倒身眤狎之。与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人不我避忌。日来亲也。
初参谒某总府。持揭庭下。移时不命起去。心解得应自呼名禀见耶。顾不能出诸口。如千钧重。无可奈何时。奋自称名。某禀见。乃得起去。明日参谒复然。竟一岁不少假借。旁谓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识也。最后约同谒抚院日。总府备一舟。装斋饭果品。如宾席。邀请过舟。作礼。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傲骨。聊以相成也。欢谈促膝以别。乃叹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何问武耶。
读书不细心体认。不得其用。予注老子。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更数日。思其合处不可得。乃从他借一弓并弦。张而悬之壁闲。坐卧视之。又二日。忽悟张字对弛字说。弓弛时。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则无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补弰。上下均停。可以命中。天道全以动为用。主施而不主受。适合之也。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正当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无聊。轻重静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故道德一注。历十三年乃脱稿。非草草也。
予著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
化生仪轨
语曰。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我本师释迦文佛。示现王宫。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于鹿苑说法度生。当佛未出世时。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种。各立门庭。皆称师长。及佛成道说法之时。诸外道一一归依出家。为佛弟子。依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今灵山一会。一千二百五十余人。皆是外道之俦也。当是时也。有信佛者。则归依佛法。依教奉行。其不信者。则生惊疑。乃至种种魔害毁谤。堕恶道者。不可胜数。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时。智愚贤不肖。虽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怀。及度生渐次方便之轨则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闻未信佛法者。知我等为僧。化生之法门。非是一事一行一门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门。归源性无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随机大小浅深之序。所谓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谓常谈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闲。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所云。一大事者。谓要众生。知生死为一大事也。佛知见者。乃众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见为第一义。如此岂非佛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出世闲。是则禅道悟心一路。不待达摩西来。然佛特为此事而出世也。争奈众生历劫以来。贪嗔痴爱。烦恼恶见。迷之已深。不堪顿示悟心之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此故有三乘渐次之设。所谓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则设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果。且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今为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为事业。若不渐次方便。诱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则反使横生疑谤。自取三途之苦。是以醍醐为毒药矣。乃不善导之过也。故今遵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优婆塞。善女人名优婆夷。当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杀生(此戒感将来长寿。及如意眷属和合。现在子孙昌盛之报)。
二不偷盗(凡不与而取。皆名为盗。此戒感来世得大富饶。衣食丰足。所求如意之报)。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为邪淫。此戒感来世得妻妾贞良。父慈子孝。眷属六亲和合之报)。
四不妄语(凡言不实。斗构两家。名为妄语。此戒感来世智慧过人。言语真实。闻者皆信。依教而行之报)。
五不饮酒(酒能昏迷乱性。发狂生祸。为众恶之本。此戒感未来智慧明达。识见超越之报)。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为世闲在家之人。特设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则不负此生。免堕恶道。能感来世。不失人身。得长寿大富子孙。家道丰盛。文明特达之报。凡今高官尊爵。富厚丰盈。聪明利达之人。皆从修持五戒中来。然此五戒。即儒门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则无词讼。省刑罚。家治而风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设。化生之仪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无好善之心。而返生谤佛谤法谤僧之见。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虽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听从无为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烧香礼拜三宝。专一味邪行邪说。盲盲相引。相聚妄谈。以为传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谤佛法僧。坚执不化。此乃最愚痴人。是可怜者。即今奉诏旨。所当禁者是也。唯愿当世高明君子。辩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辈。即当开示。令其舍邪归正。不但护佛法。是亦有助于王化也。然学邪学正。总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误堕。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为真正善人。为圣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设十善业道。为人天之因果。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恶业。谓杀。盗。淫。若断此三恶。则名三善道。
二口四恶业。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断此四。名四善道。
三意三恶业。谓贪。嗔。痴。若断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恶。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断此十恶。则名十善。为生天之因。是为纯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门正心诚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则现世为圣为贤。则定感来世生在天宫。受胜妙乐。此万万真实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专向邪道为得。岂不辜负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为世闲在家之人。所设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谈。若不遵此修。总是邪道。非正行也。总肯苦心修行。都无利益。反增苦果。是谓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闲五部六册之说。乃外道邪人。妄称师长。偷窃佛祖言句。杂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谓邪道乱真者。即今圣旨所禁。皆此辈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归依三宝。而必堕此邪法。岂智人哉。
又观今世好善男子。已能归依三宝。以自恃世智聪明伶利之见。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为。以好禅为上乘。三业不修。乃以祖师现成公案。看了几则。记在胸中。便逞利口。动使机锋。当自己妙悟。以此为是。全不知非。又且诽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实行之僧为小乘。妄起种种邪见。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堕愚迷业障坑中。妻子聚首。众苦热恼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痴之人。是为大可怜悯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实实。做些著落工夫。所谓说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谈。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哀哉。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点检。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愿生极乐。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门。从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胜数。所谓万修万人去。最是稳稳当当。一毫不错之大法门也。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以此法门。全不误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应行规则。略示于后。
一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祖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
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岂可轻视为中下人设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我卢舍那佛。旷劫修行。感称法界量无尽庄严之妙土。即华严经所说。重重无尽世界庄严者。此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阿弥陀佛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下小上大。如倒浮屠。从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花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云十方世界众生。有能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以仗此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然此净土。开有九品者。若参禅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则生上上品。有念佛一心不乱者。则生上中品。有参禅未悟。持名精纯。万行庄严。则生上下品。若修万行。持大乘经。专持名号。志愿往生。则生中三品。有精持五戒十善。专心念佛。发愿回向。不论僧俗。多生下三品。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如此直捷法门。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从古生净土者。无量无数。皆世人眼见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劝高明智士。当信自心。不可谬信邪说也。即在法门中。有禅净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说念佛参禅。参禅念佛。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与夫妄称悟道。堕大妄语者。天渊也。
惟夫一切众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堕落三界生死。轮回六趣苦难之中。长劫沉沦。不得出离者。皆因贪嗔痴爱。以资淫杀盗妄诸恶之业。舍身受身。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亲眷属。恩爱牵缠。三界大火所烧。无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本师释迦文佛。于常寂光土。兴起大悲救苦之心。舍自性法乐。从兜率。降皇宫。入母胎。舍父母妻子。割断世闲深重恩爱。顿弃金轮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须发。六年冻饿。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个为生死出家之样子也。及成佛后。又遭魔害。受金枪马麦之难。种种堪忍。拌舍身命。受尽无量魔怨之难。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为度众生。救令出苦而已。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故灵山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一时英灵豪杰之士。学佛所行。各各舍离世闲父母妻子恩爱。依佛修行。了悟恩爱。得出生死。证阿罗汉果。如阿难为佛之弟。亦随出家。随众受苦。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样也。佛在世时。投佛出家之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设戒。令其止恶防非。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为沙弥。则设有十戒。及至比丘。则设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则设有五百大戒。乃至国王大臣宰官居士。与在家出家四众人等。进修菩萨大戒。则有梵网经。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此诸戒律。乃吾佛法门之家法也。故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为僧不受戒者。名为秃贼。盗佛袈裟。裨贩如来。非佛弟子。此为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时人寿百岁。佛当寿百年。以念末法弟子无福。止住世八十年。留二十年未尽之福。与后世儿孙。故今之弟子。供养四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茎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门为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为何事。不知为何舍父母。弃妻子。剃除须发。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不知不耕不织。衣食从何而来。只道是自己有能。化得施主供养。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难消。将来拖犁拽耙。衔铁负鞍。酬偿之苦。此其大家一齐迷闷而不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粗守戒行。持经念佛。守本分者。犹自可也。况又全不知僧体。不受戒行。纵放身心。攀缘俗亲。出入不忌。不避讥嫌。乃至违法犯禁。全不知非者。又非一种矣。竟不知为何出家。为何舍俗。为何剃除须发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烧香礼佛。敬奉三宝之心。绝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梦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见者。返以为非。此为最可怜愍者矣。佛言。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总之不知僧为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若肯自摩头。则返省自己。为甚无须发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规矩。故师不成师。而弟子亦不成为弟子。上下绝分。鸟兽同群。但知衣食为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将来有三途之苦。世闲以此习俗成风。以为常事。至有离乡行脚操方者。亦止知有丛林粥饭。茫不知有佛法禅道。此又大可怜愍者矣。嗟乎。去圣时遥。法门颓獘。一至于此。不可救也。虽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在诸山。岂无英灵豪杰之士哉。每于一方。但有一二肯发心兴起者。自然有转化之机矣。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各宜思省回头。当念生死大事。痛改前非。发起一念向道之心。发心之初。先要参请善知识。秉受沙弥十戒。若持十戒无犯。则进比丘二百五十戒。一一戒条。委细检点。乃至进受梵网菩萨大戒。以佛设教。以戒定慧三学为成佛之本。所谓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为三无漏学。其诸戒相。具载戒经。请自检阅。不必细列。既能受戒之后。不论独居随众。定要半月半月。对佛诵念戒品。有毁犯者。对众忏悔。改过自新。则身心清净。业障消除。乃为出苦之要也。既能持戒。为修行之本。则当亲近佛法。纵不能出门。他方听讲。亦当自己发心。专一持诵大乘经典。或华严法华圆觉楞严诸大乘经。以种般若因缘。或有志专修西方净土一门。则以念佛为正行。诵大乘经为助行。六时发愿回向。求出生死苦趣。如此方不负出家之莫大因缘。亦不虚度此生矣。若有上上根人。发心脱离俗业。操方参请知识。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只须单提一念。更不外求。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然但发肯心。定有发明了悟之时。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如上所说持戒修行诵经念佛。虽不能顿悟自心。亦不空过时光。亦不负出家之缘耳。若夫悠悠纵情。至死无成。可不大哀也哉。空过今生。堕落三途。则将来又不知何时出头也。
如上所说在家出家修行之法。虽浅深不同。乃我佛出世。初二十年所说之法也。然佛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之法有三乘。谓小中大。初二十年。但说有教。名为小乘。谓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有二乘涅槃可求。有善道人天因果。有恶业三途之因果。一切诸法皆是实有。故云四谛之法。谛者。实也。四谛者。乃苦。集。灭。道。四法也。谓实实有苦可受。集者。贪嗔痴爱烦恼也。言此烦恼。为诸苦之因。能招苦果。故谓实实有烦恼之集可断也。灭者。出三界外二乘偏空涅槃。以出生死证此涅槃乐。故谓实实有涅槃可证也。道者。乃修行之方法。乃二乘人所修。厌苦。断集。慕灭。修道。谓八背舍。五停心观。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有总相念别相念等观。此名小根所修出苦之法也。名小乘教。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名为中乘。即广前四谛。说十二因缘之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名十二有支。此十二支。该三世因果。谓过去二支因。乃无明行。现在五支果。乃识至受。现在三支因。谓爱取有。未来二支果。谓生老死忧悲苦恼。缘者。引也。谓三世轮回因果。相缘引而有也。以中根人。观此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谓从无明至老死等。为流转门。若无明灭。则十二有支齐灭。为还灭门。逆顺观之。则悟无生。证辟支佛独觉之果。为中乘之法也。此二乘法。说二十年。以根机钝劣。不堪受大。故为权耳。从此二十年后。机渐通泰。方说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法。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乃大乘菩萨所修。名为大乘。若修此六度。单为下度众生。上求佛果。此六度法。以般若为主。故佛第二时说般若经。有二十二年。其经最多。来此方者。有八部般若。共六百卷。此经纯谈般若真空智慧。破前二乘生死涅槃之有见。广说六度。乃至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皆以般若真空为极则。淘汰前执有之见。即如金刚心经。皆般若之宗极也。以前二乘所执之空。乃偏空。所谓断灭之空。今此般若。乃实相真空。以佛说空假中三观。乃成佛之妙门。惟此般若经一部。单说一空观。故为入大乘之初门。为菩萨修行之妙法。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故菩萨利生。以智慧为首。所谓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然此空观一门。虽载八部般若之中。其实捷要。只在心经一十四行。业已该尽。心经一卷。又单在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已尽其义。此一句之中。若下手做工夫。又只在照之一字而已。此最简最要之法门。然禅门修行。最初用心工夫。只一照字。即此一字法门。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说。以此看来。修心之法。岂是寻常凡夫易说易行哉。此一字法门。是谓教菩萨。乃大乘之法也。惟佛出世本怀。直是要令一切众生成佛。更无别事。即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时教。今为一大藏经。总是学成佛之法门。成佛之方便。虽有六度万行。种种多门。正意只是三观为成佛之本。三观者。乃空。假。中道。三观也。一代教中。总只说个三观。若从前来说到般若。方才说了空观一门。以此故知法不易说。亦不易入也。然般若会上。其在会闻法二乘之人。皆以般若非己智分。全不餐辨。况亲受佛教。三十年。尚且不信不入。如今恶业凡夫。口口谈空。妄说空法。无佛无祖。无修无证。便自称为上上根人。岂非大妄诞人也。惟佛已说般若真空观。然后才说假观。此一观门。所说之经乃解深密经。所说唯识法门。所谓迷如来藏。名阿赖耶识。依此赖耶。具有三分。变起根身器界。一切山河大地众生。世界之假法。乃唯识所变之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有而不实。故名为假。问曰。然佛因何而说假观耶。答曰。由前二乘之人。执涅槃以为实有。是堕偏空。故佛说般若真空。以破执有之见。故令观般若实相真空。又有一类乐空增胜菩萨。执但空而不能涉有。不肯度生。故佛说一切众生身心世界。皆唯识变现。全是假法。以此唯识法门。和会空有。要显即空之有。即有之空。直观唯识以证真如。此乃教前菩萨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门也。故此一观门。在经有深密密严等经。当说此经时。在菩萨大根。已能信受。其小根二乘。毕竟不敢入俗利生。故佛说维摩一经。以净名居士示现处俗。有妻子眷属。假托问疾因缘。与文殊对谈不二法门。以呵斥二乘。激发入俗度生之心。其教名为弹偏斥小。叹大[〦/(口*(丞-一))/衣]圆。为小不思议法门。以祛二乘狭劣之见。此乃吾佛深慈大悲。为小根人种种方便权巧。引入大乘之意也。是知菩萨涉俗利生之事。诚非小根劣檞之所能堪。已经四十余年教化之功。尚费如此方便神力。如今现在五浊。烦恼生死苦海之人。口口谈空。谈禅说道。动以向上一著为己任。蔑视正法。不惧因果。不知揣己。妄自狂诞之如此耶。以观吾佛利生之方便权巧。费了多少苦心。不敢轻易说教人成佛一字。今人动说超佛越祖。非妄而何。可不惧哉。
唯吾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所集诸经。有一大藏。始终只说了八个字。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从初至此。已经四十年。才说破万法唯识一句之义。然犹未敢显示唯心之旨。以唯心乃万法之极则也。从上以来。诸大弟子已闻唯识法门。故此以后。乃说楞伽经。显示三界唯心法门。直欲令人悟此一心。以为极则。若摄前二空假。泯绝二谛。总归一心。然后圆满一心。融归中道。为理究竟。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谓识藏。即如来藏。非空非有。直指一心。离名绝相。泯绝圣凡。不属修证阶差。顿观藏性。名为自觉圣智境界。直离一切攀缘妄心。但了妄想无性。即悟无生。是为顿教法门。达摩祖师。传二祖可大师。以此经为心印。故此经独被上上根人。其二乘绝分。祖师门下。故初学参禅。要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出凡圣路学。是乃纯以此经为宗极也。此教乃说一心之极则。已经四十余年。多方开示。历过多少法门。今方说此经。小根尚尔绝分。而今之僧俗。教眼未明。修行无路。盲然无知。自己心中妄想攀缘。全然不知起灭头数。日夜未尝一念清凉。即以向上离心意识一著。以为己任。话头亦未梦见。便开大口说禅。其自欺之心何如哉。可谓大无惭愧人也。可不惧哉。且今不但俗人无知妄谈。即吾法门后学僧徒。全未闻佛教修心法门。全不知用心工夫。但只妄想几时。全无正见。便称悟道。自以为足。此又谁之欺。谁之误耶。戒之戒之。慎之慎之。在佛过此四十年后。方示一心法门。足见法不易说。不易修。不易悟也。
唯吾佛世尊。特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世闲。一大事者。所谓众生佛之知见也。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今迷之而为妄想生死之知见。历劫以来。迷而不知。譬如穷子持珠作丐。枉受辛勤。故佛兴同体大悲。特特出世而为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使其悟入。犹如指示穷子衣里之珠。令其自知得受用耳。然佛知见者。即是楞伽所说一心。名自觉圣智是也。一向不敢顿说。以观众生根钝。不堪受此法故。久默斯要。不务速说。直至四十年后。多方淘汰。根机已熟。且化缘将毕。故说楞伽经。示一心法门。以为显理究竟。此后即说法华经。示诸法实相。以显事究竟。此佛说法之次第也。以理事究竟。方尽一心之极则。故诸二乘人。到此始信佛心决定不疑。亦悟各各自己本有佛性。一向不失。譬如穷子。久逃他国。今始归来见父。亦信父家业。原是己有。心相体信。堪绍家业。故长者委付。尝谓此法华一经。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乃佛利生究竟之本怀。故佛谓诸弟子。一一授记。将来必定成佛。且云。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此一大事因缘已毕。故为终教。过此不久。即入涅槃。然在法华一时。已尽吾佛出世利生之本怀。至于涅槃一经。显佛性义。以收法华未尽之机。以破前来弟子未尽之疑。以佛说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此恐弟子前闻阐提无信之人。不许成佛。于此生疑。故此经说阐提亦有佛性。故假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此则的信。凡有知者。毕竟成佛。决定无疑。如此方尽如来出世一番。化利众生之能事。至此已毕。故此即入涅槃也。如上所说。乃吾佛出世一代始终化生之仪轨。渐次修因之法门。虽观众生本有佛性。各各具足。无不愿成佛者。但以烦恼障厚。罪业根深。不堪顿示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此乃一乘三乘之所由设也。故楞伽以前。乃三乘之权教。楞伽法华。乃一乘之实教。故天台判为开权显实之教。是知四十年前所说。皆为权设故。为根机不等故也。
此上所说。顿渐不一。通为教义。然楞伽顿示一心为如来清净禅。而教岂非禅宗也。至若世尊自云。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末后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罔然不知。独迦叶一人。破颜微笑。
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用付于汝是为教外别传之旨。从此二传阿难。以至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达摩西来。目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单传法门。故自曹溪以下。二派五宗。传灯所载千七百人。皆悟心大士。凡有言句称为公案。以禅本离言。但留此一言半句。为心印之证据。如世公庭之案牍。非是要人以此为实法。口耳流布。以当自己之玄妙知见也。然吾佛业已说了一大藏教。至若一心法门。何所不具。而必以拈花为心要者。以一心之旨。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以从前闻者虽悟本心。然有未能离相。故假末后拈花。为遣执言说之习气。乃治执名言之病。以此为金篦耳。今人不知教禅一心之旨。乃吾佛化度众生之方便。各人妄执一端。以为必当。故执教者非禅。执禅者非教。然执教非禅者。固已自误。而执禅非教者。又误之更甚也。以执禅者。执愚自是。妄认己见。以为自误。非毁大乘了义为文字。以致究竟无成。更可怜者。观今末法之世。讲席已微。无大师匠。故伶俐少年。无多闻慧。至有志向上参禅。又无决定久远之志。以无明眼知识。但只循情欺狂。以致误堕者多。此可大为流涕者也。且又有僧徒。妄自以为悟道者。诳惑世俗愚夫。贪求供养。有归依者。即开示参禅。为向上一著。有信之者。话头未熟。妄想纵横热沸。便以印正。以为有悟八处。以致误堕邪见。如此。为害更甚。此尤不可不知惧而自省也。愚见不是不要参禅但说参之不真。又无久远决定之志。妄自为悟。误人甚多。愚意假若看教。不能参禅。与参禅之无决定者。总不若专心净业。且不空过一生也。智者自能鉴之。请各自思。幸无自欺自误为望。
窃观宰官士大夫。参禅了悟者。从古不少。历历传灯所载。非一人也。今世宰官中。有志外护法门。多以参禅为向上者。此不比寻常一概。固自有说。盖昔有法门参禅之士。未大悟彻。即发愿护持佛法者。亦有诸祖有大愿力度生。及菩萨示现救世者。亦有昔在僧中参究未透。而以习业牵引。故今出世者。虽在俗谛尘劳之中。而宿习一念般若种子。光明透露。不能自掩。故发为文章功名事业。以为外护法门者。种种方便。作用不同。其行门亦非一种。有专向上者。有专功行者。有建立三宝证愿护法者。有单为自己生死者。有发而为忠孝者。种种所行。皆菩萨道。不可以僧中行门。一概视之。然在僧中不知禅教二宗。亦有苦行头陀者。亦有专修净业者。亦有真实行门者。亦有随缘佛事助扬法门者。亦有持诵书写经典为求行门者。此皆在佛白毫光中。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者。亦不可以一概而取。故宰官中凡有护法深心者。但取僧中一行为得。亦不必定要个个参禅。方为正行耳。然参禅虽妙。其实非小根所能。然在佛世。人天百万。独迦叶一人。达摩西来。只得二祖。黄梅七百余人。唯六祖一人印心。岂细事哉。若在僧中。但有一行。可以为法门正事。可以教化众生。即是菩萨。故曰。种种所行。皆菩萨道。苟一事可取。则已超乘粥饭常流。空过时光者万万矣。所谓短中取长。则无弃人。长中取短。则无全人。自古世出世闲。全人之难得也。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仪轨之次第。在佛岂不要人顿悟自心。当下成佛。但众生根钝。不得不施权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予则谓今之僧徒。纵不能参禅看教。有能持戒诵经作福护法者。亦说胜寻常魔种万万矣。在居士中。但能持斋念佛助扬三宝者。皆真实行也。是在诸佛之所望也。顾诸方高明达士。当自信之。慎无以愚言为妄也。
化仪之余
示宜华众道人
老人于癸丑冬日。自粤东杖策来南岳。道经宜章。善男子邝绍桢等二十余辈。迎老人于经堂。殷勤顶礼而作供养。求请开示。略说法要。一宿而行。既而老人隐寓灵湖兰若。建讽诵。
华严道场。乙卯夏六月。绍桢等远来瞻礼。正值老人为众讲说金刚般若。随喜听闻。大生欢喜。拈香请示。在家修行捷要。老人因示之曰。宜章当深山僻地。无善知识经过。在家善信虽多。未闻正法。今众等各宜精持五戒。以为正行。此五戒者。乃吾 佛专为在家善男子说。此五戒。即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是故在家善士。应当奉持。既持五戒。不可听信邪师邪教。妄说法空。拨无因果。断灭佛种。造地狱业。只当专依 佛教。修西方净土法门一味。以念佛为正行。然净土一门。接引众生。利益最广。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但以专精为主。不是一月一两会。念佛几千声。如此便作正行也。第一要发心。深厌娑婆是苦。志求舍离。存想西方净土。莲花化生。念念定要往生彼国。亲见 弥陀。以为本愿。每日早晚要刻定功课。或持金刚经。或持弥陀经。或持往生咒。定要念佛。回向西方发愿往生。以此为定规。二六时中。无论闲忙动静。将一声阿弥陀佛。持在心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乃至睡梦之中。亦不忘失。如此打成一片。无有闲断。名为一行三昧。此念纯熟。一切境缘不被打断。开眼合眼。一声阿弥陀佛。明明现前。将一切世闲父母妻子。种种恩爱妄想业念。都被一声佛号消磨清净。如此即得自心清净。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单单只有一声阿弥陀佛现在目前。一心不乱。自然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净土。从此即得永脱生死之苦。高登极乐。莲华化生。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验也。如此精专。若不往生。则诸佛堕妄语矣。若是悠悠岁月。口说念佛。心无实行。是为自瞒自欺。岂有效验之时耶。善男子等。既发信心。当行实行。万勿自欺。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时念佛规制
佛说众生生死。长时以积日夜。以至劫数轮转。不休不息。由念念妄想攀缘。曾无一念之暂已者。以妄想不断。故生死无穷。长劫迅轮。无暂停寝。职此之由也。佛说种种制心之法。皆止轮之垫耳。法门虽多。以众生垢重识昏。难以摄入。故唯念佛一门。最为捷要。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众生一切妄见。皆属生死。独许见佛之见。为出生死法。然见佛必从忆念而至。妄念日夜无闲断时。特以念佛断之。此远公之匡山莲社。六时刻漏所由作也。是时社中百二十人。称高贤十八而已。斯则真实念佛者。又不多得。今之视念佛为末品。岂真知也哉。近代唯牛山以念佛为行。且以炼魔为名。则苦于钳锤太紧。虽日夜不断。岁止三冬。而人非一律。亦难于长久。顷云栖力主念佛。虽日以四时。然于夜有睡眠。又费呼唤警醒。法欠微密。今法师佛石玄津。各发心以十二时为请。此法固绵密。而动静饮食。似难归一。若调理有度。设法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规也。请益老人。因为创立规制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为之制。条牒如左。凡念佛会建立。随人随愿。广狭不一。若力大则堂多。力微则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论多少。均派六班。昼夜班各二时。照香轮流。出班礼诵。行道忏悔。而余皆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愿者随之。此则静多动少。不繁不乱。而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入则动静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则不起于座。顿见弥陀。是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饮食。亦宜如法调之。务使内外一如。则人我两忘。是非俱泯。而道场之安恬寂漠。亦无如此之妙者。老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为前驱。他日观听者众。必处处建立。而净土将遍震旦矣。是有望焉。
宗镜堂结修证道场约语
佛说一大藏教。备列众行。总归修证。以为究竟。所谓依一心以建立万行。以万行还证一心。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原夫法界。不属迷悟圣凡。良由无明不觉。迷此一心。从迷积迷。造种种业。自取轮回生死之苦。所言修证者。但以净除自心之三障。复还自心之本体。故名为证。非离修外别有证也。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诀必先了悟一心。净除三障。以心难悟。故设观以通之。障难除故设忏以净之。即华严法界圆宗。尊普贤为毗卢长子。而十种愿王。以忏悔业障。为前列也。是以从昔以来。若天台亲悟法华三昧。犹尊忏法为妙行。设有仪轨。即永明大师。乃净土中人。尚谨遵而力行之。况其他乎。嗟哉末法。去圣逾远。众生垢重。积迷逾深。既无了悟参究之功。又乏忏摩悔罪之行。将何法可望出生死乎。唯永明大师。镕一大藏。归唯心之旨。著书百卷。名曰宗镜。至今堂存净慈。其书广明一心。如揭日月于中天。朗万法之幽邃。学者苟能亲习。则彻见自心。不俟更悟。证入之要。无出此矣。大师生平自行。日课诵念法华经一万部。秉天台法华忏仪。依法修持。率以为常。故现住世时。则冥府帝君。图其像以瞻礼之。以其行超生死实证唯心者。乃其人也。今也。其书现行。堂具存。孰能过而问焉者乎。兹玄津壑法师。乃其的嗣。自幼出家。于其寺剃发之日。即问大师之名。何如人。遂发心愿礼其塔。是岂往曾亲近为侍者乎。大师塔已湮。堂已圮。公能力起而恢复之。大师之眉光。复放于山川草木之闲者。非无因也。今诸缘小集。公愿畅明宗镜之旨。精忏悔修证之业。将结真实法侣一十二人。效圆觉之轨。则誓为长期。岁分四时。每时拨二十一日。为忏法。遵法华忏仪。余则日披宗镜录。了悟唯心。疑则为众发明的旨。不假枝叶。但取直捷为本参。冀其实证。其以入期之众为表率。将引本山弟子为禅雏。调其羽翼。双举飞腾。法性空远。登觉天而朗慧日。在斯举矣。其结制规约。因事施设。务简而易行。真而无伪。以践实地。然四事所需。力不自持。以安居不能效如来逐日行乞之轨。又不敢觊天人送供之仪。而核名取实。发心供给。则有望于发心之檀越。今有居士谭孟恂力任先登。则一切有缘。靡不欢呼响应矣。以诸法从缘生。佛种从缘起。是则今日之缘虽近。而成佛之远蹈。实借此为最初之方便也。诸人闻而欢喜。遂破其端。则究竟之果。是在诸同缘。同行。同事。同心。一发勇猛之力耳。若以世闲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以滋罪之财。而养定慧之命。诸有智者。何虑而不为耶。苟生一念疑心。则当面错过百千万劫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七
梦游诗集自序
集称梦游。何取哉曰。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时。其言也。乃纪梦中游历之境。而诗又境之亲切者。总之皆梦语也。或曰。佛戒绮语。若文言已甚。况诗又绮语之尤者。且诗本乎情。禅乃出情之法也。若然者。岂不堕于情想耶。予曰不然。佛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佛祖亦梦中人。一大藏经。千七百则。无非[穴/(爿*臬)]语。何独于是。僧之为诗者。始于晋之支远。至唐则有释子三十余人。我 明国初。有楚石。见心。季潭。一初。诸大老。后则无闻焉。嘉隆之际。予为童子时。知有钱塘玉芝一人。而诗无传。江南则予与雪浪创起。雪浪刻意酷嗜。遍历三吴诸名家。切磋讨论无停晷。故声动一时。予以耽枯禅。蚤谢笔砚。一钵云游。及守寂空山。尽唾旧习。胸中不留一字。自五台之东海。二十年中。时或习气猛发。而稿亦随弃。年五十矣。偶因弘法罹难 诏下狱。滨九死。既而蒙 恩放岭海。予以是为梦堕险道也。故其说始存。因见古诗之佳者。多出于征戍羁旅。以其情真而境实也。且僧之从戍者。古今不多见。在唐末则谷泉。而宋则大慧。觉范。二人。在明则唯予一人而已。谷泉卒于军中。所传者。唯临终一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而化。大慧徙梅阳。则发于禅语。有宗门武库觉范贬珠崖。则有楞严顶论。其诗集载亦不多。顾予道愧先德。所遭过之。而时且久。所遇亦非昔比也。丙申春二月。初至戍所。疠饥三年。白骨蔽野。予即如坐尸陀林中。惧其死而无闻也。遂成楞伽笔记。执戟大将军辕门。居垒壁间。思效大慧冠巾说法。构丈室于穹庐。时与诸来弟子。作梦幻佛事。乃以金鼓为钟磬。以旗帜为幡幢。以刁斗为钵盂。以长戈为锡杖。以三军为法侣。以行伍为清规。以纳喊为潮音。以参谒为礼诵。以诸魔为眷属。居然一大道场也。故其所说。若法语偈赞。多出世法。而诗则专为随俗说也。虽未升法堂。踞华座。拈槌竖拂。而处尘劳。混俗谛。顿入不二法门。固不减毗耶。特少一散花天耳。其说不纯。以对机不一。乃应病之药。固无当于佛祖向上关。其实为上下千载法门。一段奇特梦幻因缘。及蒙赐还初服。之南岳匡庐。又若梦游天姥也。二十余年。侍者福善。日积月累。门人通炯。从居五乳。编次成帙。向有求者。未敢拈出。恐点清净界中。新安仰山门人海印。请先以诗次第梓之。予知醒眼观之。如寒空鸟迹。秋水鱼踪。若以文字语言求之。则翳目空华。终不免为梦中说梦也。天启元年。岁在辛酉春王正月上元日。匡山逸叟。憨山老人。释德清。书于枯木庵中。
征途述怀十章章四句
矫矫冥鸿。载飞且鸣。哀哀求侣。悲此远征。(一)火云若流。白日如矢。遐征不归。谁其念只。(二)濯泉洗耳。采薇充饥。我岂无心。彼何人斯。(三)紫芝英英。白石灿灿。邈矣怀人。夜以达旦。(四)谁云滴水。可以穿石。孰云忘忧。我心如织。(五)曰亦可冷。风亦可系。忧从中来。不知所自。(六)亭亭长松。猿鹤依只。悠悠白云。我心逝矣。(七)载饥载渴。易餐易饮。嗟彼醉夫。难以独醒。(八)有酒有旨。寔为友朋。惟玄惟漠。尊罍久空。(九)嗟彼行人。往来相顾。扣其所以。莫知其故(十)。
感时诗十五章章四句(有序)
顷闻四方。连年水旱。加以蝗灾。民生惶惶。朝不待夕。有司请告 皇慈愍之。内外公府。齐发金谷出赈。百僚仰德。各捐俸一年以助。昔所未有。感之以诗。
上天好生。胡为其愆。斯民逑安。曷为不然。(一)滔滔洪水。禹则治之。淫雨横流。孰能御之。(二)甘露瀼瀼。时雨如浆。片云不兴。我民惶惶。(三)雨泽愆期。民之瘁矣。矧此旱魃。为祟甚矣。(四)蝗飞蔽天。胡为而然。唼膏食脂。使民睊睊。(五)民之所亲。食逾父母。易子而食。斯言良苦。(六)维皇之天。斯民是爱。斯民之命。皇天是赖。(七)皇仁浩浩。施金与谷。谁能噀水。使天雨粟。(八)以敬其天。雨旸时若。以哀其民。所施逾博。(九)报功之资。上天所司。匪曰同胞。孰能畀之。(十)邈矣上古。嘉禾自生。哀哉末运。播植不登。(十一)蠢蠢之生。予寔同之。皇皇上天。予共戴之。(十二)安得地肥。不劳民力。安在轩皇。任其食息。(十三)康衢之民。无时不有。陶唐之化。孰云匪久。(十四)时之往矣。不可挽也。民生苦矣。不可缓也(十五)。
咏怀(园中作)
大块总微尘。沧溟一滴水。茫茫宇宙间。代谢无停止。达人纵大观。上下千万纪。历览在目前。贤愚可屈指。美恶不足称。是非安可拟。仲尼重知命。老聃贵忘己。惟我大雄尊。超然出生死。世界等浮沤。身心类尘滓。幻化只如斯。荣辱何忧喜。颠倒任空华。吾视此而已。
庐陵净土庵受王性海诸居士斋因怀汪使君
庐陵一粒米。价重过须弥。须弥尚可碎。此粒无坏时。化为香积饭。转作净土资。拈来信口餐。一饱忘百饥。如食金刚屑。终竟透出皮。此土多莲华。众妙香芬披。一人坐一华。左右相追随。光明映日月。弹指超僧祇。华中少一人。悠悠劳我思。
庐陵喜再逢王塘南翁(有引)
余二十五岁。曾游青原。晤翁时年五十。今复晤之。又过半矣。宛然在昔。以翁精心白业。色若婴儿。感故念今。喜而赋赠。
人生一百岁。四分二十五。初逢半之半。再会十之五。君已过三分。宛然似初睹。面如婴儿色。骨似金刚股。心想入莲华。音声出天鼓。端坐七宝台。经行众香树。不离五蕴身。便是清净土。打破频伽瓶。即见华中主。与君虽别离。恰是相逢处。
六咏诗
心
金翅鸟命终。骨肉尽消散。唯有心不化。圆明光灿烂。龙王取为珠。照破诸黑暗。转轮得如意。能救一切难。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
无常
法性本无常。亦不堕诸数。譬彼空中云。当体即常住。圣凡皆过客。去来无二路。是生不是生。非新亦非故。智眼明见人。此外何所慕。
苦
梦入大火聚。怕怖多慞惶。正当苦恼时。滴水便清凉。水尽火复然。念慕何慨慷。及至醒眼观。向者谁悲伤。
空
须弥横太虚。大地浮香海。六尘蔽性天。四大遍法界。劫火洞然时。此个坏不坏。何必待烧尽。然后无障碍。
无我
一水作众味。酸醎苦辣具。以本淡然故。而能成众事。若实不随者。安肯随他去。唯有不随者。谁能识此趣。
生死
生死不流转。流转非生死。若实不流转。生死无穷已。谛观流转性。流转当下止。不见流转心。是真出生死。
苦热行
人世苦炎热。余心何清凉。直以无可触。故能安如常。譬若火浣布。得之愈增光。视彼区区者。错然谁敢当。
月夜过三峡
扁舟载明月。随流竞奔颓。帆影似转变。月光无去来。心境本寂灭。死生安在哉。所寓即常乐。此外俱尘埃。
怀净土诗四首
嗟哉堪忍土。多虑而为人。忧来百念结。绸缪役其形。众苦集微躯。臭腐搏青蝇。愦愦不自知。营营竟朝昏。明洁日以亏。汩没疲精神。安能涤情垢。一旦返而真。长揖大火宅。从此谢嚣尘。逍遥清净土。其乐方无垠我闻至西极。有国名极乐。妙严饬宫殿。宝网珠丝络。天人普集会。光明相映夺。园林敷杂华。空中散天乐。莲开八德池。香浮七宝阁。微风吹檐端。云间响金铎。众鸟相和鸣。法音恣宣说。凡情一经耳。众若当下脱极乐本非遥。驾言十万亿。但能一念净。触目现前是。莲华生欲泥。清凉发焰炽。瓦砾等琼瑶。宝林出荆刺。念结阻山河。想销破幽滞。险道登坦途。情根证初地。谁知微密中。净秽苦乐具。试观空中华。起灭了无际苦因憎爱生。乐从清净得。譬若梦中人。贵贱匪外觅。情想本无端。苦乐非预设。瞻彼晴空云。倏忽多变灭。愚者执为真。逐境劳欣戚。达人贵朗照。了罔净陈习。一悟永不迷。灵渊常湛寂。愿乘白毫光。端居极乐国。
采珠行
灼灼明月珠。产向深渊底。从空捞捷之。鱼龙尽惊起。鲛人相抱泣。洒泪忽成雨。腥风扑远岸。鲸波奔万里。密网垂天云。轻帆展鹏翼。一擘川后愁。再击海若徙。尽剖蚌蛤腹。不补苍赤髓。安得如意珠。持归报天子。神光发中夜。龙颜大欣喜。七宝随所求。四时尽丰美。展转济孤贫。利乐无穷已。用赏战胜功。传为灌顶祉。罢此批鳞役。聊以释附髀。沧海不扬波。沟渎清尘滓。愿祝吾皇寿。量同东海水。
咏龙
变化无端倪。嘘吸作云雨。膏泽润苍生。滂沱沾下土。倏忽遍九垓。顷刻被寰宇。岂若沙中虫。与物同臭腐。
咏虎
长啸发山空。悲风振林木。飒飒秋雨寒。凄凄夜鬼哭。腥膻徒自矜。皮毛甘可服。何如偃鼠安。饮河期满腹。
赠曹溪行脚僧(有引)
南韶观察祝公。下车之初。痛念祖庭荒废。极意整顿且自号为曹溪行脚僧。感而赋赠。
曹溪行脚来。元自曹溪去。久假而不归。忽忆曹溪路。即堕宰官身。依然无所住。任运大化中。褦襶安能韄。犹记别时言。菩提本无树。以是不迷人。触目多感悟。随缘到故乡。万山满烟雾。未入曹溪门。此心已如故。况见昔时人。凄然沥情素。提起屈眴衣。宛若初分付。椎碎坠腰石。打开宝藏库。掇出如意珠。独夸长者富。三车随所施。诸子忽惊怖。一喝泣鬼神。片言逐狐兔。魍魉顿潜踪。龙蛇喜交错。经行寂灭场。往来凭杖屦。穿破涧底云。踏干草头露。瓦砾尽生辉。灵源永不涸。谁知先后身。主宾自相顾。愿执沤和鞭。长驱白牛步。
酬董国博崇相过访曹溪
君向曹溪来。直入曹溪路。溪上忽逢君。乍见已如故。一笑心眼开。主宾忘礼数。促膝坐更深。历历披情素。高怀皎冰雪。清言振金玉。俯视六合空。长躯千里步。岁暮事远游。理冥无去住。把手送君行。溪桥独延伫。
绿槐社诸子过讯予时掩关未面而去示之以此
炎炎火宅中。一片清凉地。虽从长者施。实系 君王赐。法侣喜相过。高怀发幽秘。洞见未语心。直达无生意。何必问毗耶。此中真不二。
董太史玄宰写山图赠予之雷阳赋答
五台三伏天。江南腊月树。孤踪空里云。余生草头露。寒热本无端。南北任去住。随地足清凉。此中何所慕。
癸卯初度自五羊之曹溪舟中作
今朝五十八。明日五十九。未来不可思。过去何所有。世相空里花。毁誉镜中丑。不推羊鹿车。喜随牛马走。自愧膝穿芦。却怪肘生柳。发散少冠束。面厚多尘垢。战退生死军。打碎无明臼。使尽老婆心。笑破虚空口。两岸既不容。中流非所守。来往任风波。去住绝偕耦。天际望长安。寒空一回首。回首问时人。谁是侬家友。
游方广寺
朝披南岳云。暮宿方广寺。岧峣一径深。千峰锁幽秘。俨坐青莲华。顿入清凉地。流泉和松声。如对谈不二。但绝世间心。莫问西来意。安能结枝栖。以满居山志。休息芭蕉身。涕唾空华事。从此谢尘氛。永绝生人累。
游南岳登祝融峰
我怀南岳山。梦想四十年。天际七十峰。居常在目前。自愧无羽翰。况为形缠牵。顷践故人约。始得恣游盘。摄衣登祝融。一望空楚天。湘流引疋练。星斗如腰缠。去天不盈尺。恍惚随飞仙。睥睨万象小。世界如弹丸。身已入空虚。足底浮云烟。若御泠风去。从此超尘寰。回首思古人。三生竟何缘。曹溪一滴水。化为霖雨沾。焦枯发灵芽。法鼓醒瞑颠。如何狮子窟。今令狐兔潜。梵宇空寥寥。慧灯昏不然。谁秉照天烛。一破长夜眠。徘徊转凄恻。饮泣如流泉。安得巨神通。弹指变大千。顿成七宝土。遍地敷金莲。一睹空中云。普集诸圣贤。
别南岳山人邝慕一
我从曹溪来。拟向山中老。山灵不我欺。满目云霞好。历览古道场。金沙堕丛篠。懒残煨芋处。幽踪莫可考。遥想磨砖师。成佛苦不早。狮子窟中王。谁能犯牙爪。法雨久不润。灵苗竟枯槁。嗟我来何迟。临风增懊恼。幸遇餐霞人。相期出世表。欲与坐深岩。玄言穷要眇。爱此高尚心。真能谢纷扰。莲华社未开。又取东归道。良以天属情。日久萦怀抱。今暂辞云山。此心终未了。我登江上舟。君隐山中豹。因思李邺侯。君闲恐不保。但留窗前云。待我归来扫。
从南岳东游江上留别方觉之
与子江上逢。拟结山中好。相期卧白云。可共终休老。山灵不我留。拽杖辞窈眇。子亦倦游人。志在烟霞表。潜神众妙门。久欲辞纷扰。衷情系所天。未即恣怀抱。今我驾慈航。扬帆涉浩渺。与子虽别离。因缘犹未了。假我未穷年。重拈一茎草。迟尔婚嫁毕。归来时尚早。
别衡山解嘲
空林卧不坚。复理东归桌。缥缈辞云山。缱绻萦怀抱。衡岳七十峰。久欲恣幽讨。适来即便去。返遗山灵诮。归来既已迟。言别亦何早。我本山中人。丘壑宿已饱。杖屦烟霞生。坐卧麋鹿绕。眼耳不容尘。心光离昏晓。四大如空谷。六根绝纷扰。到处即深山。何必恋枯槁。试问山中人。静缚何时了。打破琉璃瓶。始识随缘好。
武昌逢石浪岷岳二禅人还蜀省亲因示
我本行脚僧。忽逢行脚客。借问行脚事。相视无言说。匡庐一片云。峨嵋千尺雪。个是行脚心。去来水中月。因思母子情。念念不相隔。今归承欢颜。恰似未曾别。奉旨不奉甘。问冷不问热。劈破娘生面。乃见不生灭。方是行脚人。到家之时节。
示闻子与病中
病从有我生。我因烦恼集。烦恼痴爱滋。生死轮不息。情根如机梭。妄想相交织。织成幻妄身。众苦皆丛积。求出苦方便。慧剑急挥斥。斩断妄想丝。根境当下寂。一念了无生。四大各归一。求我不可得。病从何处觅。
归匡山(有引)
余少志远游。三十住山。倏二十年。忽被业风吹入幻海。二十余年。而此一念。未离寒岩冰雪中也顷幸晚归匡山。以遂投老。盖年七十二矣。嗟嗟浮世。人生几何。视此余生。如西山落日。浮光瞬息。乃为诗以纪之。
浮世无百年。梦游七十余。幻海渺洪波。彼岸无方隅。一苇随天风。飘飘任所如。历览周八荒。险阻非一途。神疲力已倦。削迹为远图。烟霞结梦想。岩穴心久辜。垂老方遂志。拂袖归匡庐。一超浊世缘。众念悉已枯。千峰抱幽壑。邈与人世殊。七贤列云中。五老频招呼。眉目时相对。啸傲多欢娱。明月有时来。一镜悬空虚。清光入蓬荜。照我颜色舒。白发对青山。形影如冰壶。颓然踞石床。日夜双跏趺。返观未生前。本来一物无。了知幻化缘。胡为有生拘。从此脱纷纠。高登常乐都。
寄钱太史受之
匡庐列云霄。江湖邈天际。地涌青莲华。枝叶相鲜丽。眷彼华中人。超然隔尘世。梦想五十年。良缘图未遂。偶乘空中云。随风至吴会。东南美山水。醒藉多佳士。一见素心人。精神恍如醉。未语肝胆倾。清言入微细。相对形骸忘。了然脱拘忌。精白出世心。太虚信可誓。苦海方洪波。愿言驾津济。把别向河梁。遂我归山志。长揖返匡庐。藏踪杳深邃。五老与七贤。日夜常瞻对。诛茅卧空山。烟霞为衣被。视此芭蕉身。一掷如弃涕。缅想未归人。驰情劳梦寐。安得驾长虹。凌风倏然至。暂谢尘世缘。入我真三昧。
归宗登金轮峰礼舍利塔
我登金轮峰。一览乾坤窄。众山如蚁奔。彭湖小如楪。万壑吼长风。吹落天边月。夜静俯下方。灯火自明灭。身一入空虚。诸想顿消歇。遥念救世尊。法身遍一切。舍利自西来。至人布三业。峰头立浮屠。庄严以金铁。爰感大丈夫。建刹舍居宅。遂为光明幢。法缘从此结。上下千余年。清凉解炎热。嗟彼众生界。四相转成劫。禅宫委荆榛。金碧成瓦砾。丛林遭斧斤。孤松独挺特。根株半剥断。枝柯将夭折。何期至人来。咒愿施膏泽。以此卜重兴。法雷震前哲。皮骨日夜长。密茂返生色。果满金刚心。荒芜从此辟。法藏自天来。龙光照岩穴。梵宇如云兴。四众增欢悦。始知净秽土。转变随心别。
东林怀古
少耽远游志。夙慕东林师。青山开白社。高贤毕在斯。惜晷刻莲漏。清修礼六时。净念绝尘想。极乐为归期。高风振千载。翘首结遐思。光容如在眼。梦寐相追随。垂老始攀陟。抚景增余悲。荒林翳颓垣。草莽重纷披。徘徊三笑处。莓苔露华滋。影堂列群彦。仿佛见芳规。古砌锁寒烟。白莲开污池。香谷发清响。地籁天风吹。邱陵有迁变。至道无改移。师有未了愿。重来亦何迟。开林傥如初。高踪尚可追。山灵久呵护。神运常在兹。我已毕命待。浊世从此辞。
感遇诗奉酬南康袁使君(有引)
九漈袁使君。治郡南康。匡南湖山。尽归化育。不唯斯民戴德。即岩穴之士。俨若端居白毫相中也。栖贤古刹。久堕荒榛。一旦举而新之。又架籋云桥。以济险道。此名山不朽胜事。法云开创。实感护法精心。承惠寺记。一言足垂千载。勒石告成。俚言致谢。
匡庐高入云。乾坤钟秀气。千峰列重霄。青莲拥天际。往多餐霞人。藏形养幽秘。一自远公来。开林结真契。高贤集如云。清修期出世。山色映湖光。人境两相媚。忆昔龙象俦。法幢列如市。眷彼栖贤老。舌根如鼎沸。拈槌竖拂间。直指西来意。谁知千载下。造化潜更替。宝阶堕荒榛。诸天委荆刺。长者一茎草。虽拈未见谛。况复野干鸣。难同狮子戏。钟磬寂无声。山空神鬼泣。天假至人来。灵山亲授记。示现宰官身。随缘作佛事。法雨润焦枯。甘霖泽群卉。一片金刚心。广布如大地。斯民若婴儿。慈母相盼睇。吐哺不啜甘。调剂剔所忌。凡在指顾间。鲜不为生计。千里坐春风。荒村无犬吠。顿置含齿氓。俨在葛天氏。政暇多幽况。寻山探灵异。睹此祇陀林。慨发重兴志。一举运斤手。丹榱若云翼。不日梵宫成。恍忽如天至。神力尚有余。庄严若未备。绝壑架飞梁。长虹带苍翠。玉渊卧虬龙。形影如顾视。五老与七贤。须眉云中坠。慈航设险道。往来无困躜。缅怀利济恩。岂特居方内。每接欬唾余。玉屑洒肝肺。琬琰勒佳章。片石钟鼎寄。功德载名山。匡君应列祀。樵歌接梵音。诵祝千万祀。空谷积云霞。尽为供奉器。感此希世缘。短吟写胸臆。愿言保遐龄。永锡天人类。
有所思
与君一别数千里。思君不断如流水。流水东驰去不还。我心如环之无端。举首望长空。长空杳无涯。挥手邀明月。明月有来时。光影纵相顾。可望不可攀。安得君容如满月。使我一见开心颜。
观侯生画山水歌
侯生贫压夷门客。执辔何人过其宅。独有丹青思入神。风流足可称痴绝。一室悬罄冰雪清。烟云时向毛孔生。空中麋鹿时时走。暗里山灵夜夜惊。昼长闭户门却扫。梁肉不足烟霞饱。含濡墨汁当醍醐。时人却怪形容好。频年甲子六六支。居间一半常苦饥。尺布斗粟博美酒。清泉白石令人嗤。有时独向街头立。见人未语先羞涩。都言穷骨软如泥。谁信刚肠劲似铁。三江五湖波浩荡。千岩万壑争奇状。闲披绢素淡挥毫。一齐撮在眉尖上。入山寻讨橛木株。松下一见欢相呼。吃茶只恨千钟少。问法从来半字无。老失肚大舌头长。吞吐万里明月光。星辰散落无收拾。君堪与我为奚囊。留君且向山中卧。白云片片青天幕。渴饮清流嚼紫芝。海枯石烂从他那。
昙花精舍歌赡祇园逸史杜将军韬英
我昔遨游妙严国。眼见昙花白似雪。花下林林大士身。容仪光照黄金色。此花不是等闲开。千年一度方苞胎。至人将现花先发。独为因缘大事来。大事因缘非一类。千百亿身皆度世。三乘八部应念周。十方法界随心至。或现天大将军身。威风八面如天神。万里横行略无敌。欃枪尽扫清烟尘。变化无端甚希有。亦似昙花开笑口。月下吹笙凤鸟来。马上挥戈狮子吼。一开便作人间瑞。人与花神两无二。人效祇陀布地心。花作园林功德事。将军用武不离禅。精舍小筑祗园边。对花心入无生国。闭户身居极乐天。杀机尽是降魔智。色香妙露西来意。见色闻香法界空。当场战入三摩地。氤氲造化花中主。文彩纵横迈今古。阳春号令发雷霆。风云变态驱龙虎。园林广大花无恙。精舍刚刚方一丈。古今天地芥里空。世界山河镜中像。昙花入镜倍精神。将军亦是镜中人。万里悬空如对面。眼听何如耳见真。我亦祇园花下史。时时灌溉禅那水。五蕴蔓草久芟除。四大幻身没依止。抛向炎荒如露布。镬汤炉炭无回互。忽见花间旧主人。寄声莫忘来时路。
木庵歌(有引)
净泰禅人。更字木庵。南[自/本]居士有赠。因戏书之。
枯木庵。枯木庵。象岭岩前狮子龛。拳枝奇曲无可攀。霜叶云披何蓝毵。望之若杌不足取。就之枯槁如真参。雪老堂中如著此。文殊前后何三三。我已老朽识海干。与尔同坐枯木庵。
乌夜啼
寒林积雪白日西。慈乌哑哑枝上啼鸱枭在巢未敢栖。饥不得食情惨凄。虞人网罗亦何密。饥乌之肉不足食。何事绸缪日夜求。返哺不遂情何极。母子分飞两不全。况复母死归黄泉。啼声不绝如杜鹃。令子抱恨遗终天。啼乌啼乌真可怜。虞人忽死鸱枭歼。明明天道何昭然。
游浮山歌
空中一岛攒青霞。宛如香海浮莲花。岩龛石宝簇花蕊。又如帝网珠交加。我来遥登华藏界。一开双眼无遮碍。周围行树影重重。分明炳若瓶中芥。横空殿阁云中影。法身不动青山稳。飞来花气暗香浮。习习侵人重衲冷。拽杖拨开岩中雾。怪石峥嵘若棋布。指点还如数列星。一喷青天洒飞唾。石门磴道一线通。侧身半壁足不容。猿行鸟度亦不易。如何使我筋力穷。攀萝直上妙高顶。眼底湖光霞布锦。足未离地身含空。回看一似冰壶影。小转还过会圣岩。岩廊石室何奇哉。远祖因棋善说法。黑白未兆令人猜。度溪西上莲华石。朵朵金莲从地出。徘徊不见华中人。但听松风广长舌。回礼金谷丈六身。虚明无地容纤尘。劫火洞然此不坏。始信苍岩是本真。我欲诛茅依石室。余生借此藏踪迹。傥得安眠白日高。身心世界都抛掷。如何舍此从他去。一叶浮空都是寄。不若快便早归来。休教猿鹤常相忆。华藏从来是故宅。行尽十方出不得。潜身顿入一微尘。何人于此知消息。
担板汉歌(有引)
径山法窟。自大慧中与临济之道。相续慧命。代不乏人。近来禅门寥落。绝响久矣。顷一时参究之士。坐满山中。至有一念瞥地。当体现前。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洁白地上。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返成法碍也。教中名为所知障。所以古云。直饶做到如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叩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所谓荆棘林中下脚易。夜明帘外转身难。名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尚不许坐住。况有未到瞥地。偶得电光三昧。便以为得。弄识神影子者乎。此参禅得少为足。古今之通病也。恐落世谛流布。疑误多人。因有请益者。乃笑为担板汉歌。以示之。歌曰。
担板汉。担板汉。如何被他苦相赚。只图肩头轻。不顾脚跟绊。纵饶担到未生前。早已被他遮一半。者片板。项上枷。浑身骨肉都属他。若不快便早抛却。百千万劫真冤家。行也累。坐也累。明明障碍何不会。只为当初错认真。清门净户生妖魅。开眼见。闭眼见。白日太虚生闪电。乾闼婆城影现空。痴儿认作天宫殿。要得轻。须放下。臭死虾蟆争甚价。乌豆将来换眼睛。鱼目应须辨真假。有条路。最好行。坦坦荡荡如天平。但不留连傍花柳。管取他年入帝京。舍身命。如大地。牛马驼驴不须避。果能一掷过须弥。剑树刀山如儿戏。若爱他。被他害。累赘多因费管带。一朝打破琉璃瓶。大地山河都粉碎。我劝君。不要担。髑髅有汁当下干。分身散影百千亿。从今不入死生关。
闻沈朗臞掩关姑苏城中歌以寄之
火宅炎炎梦未醒。尘中一片清凉境。但见燎空烈焰高。道人一念如冰井。市声喧阗奔万马。日夜不休何为者。耳根寂灭心不生。看来尽是空中假。妻子对面如化人。返观亦似镜中身。终朝相见不相识。两眼何处容纤尘。有时神游华藏界。挥毫一洒胸中块。(朗善丹青)。
水光山色影重重。交罗摄入无障碍。有时坐入莲华土。地平如掌金沙布。八德池中菡萏开。香风一触心开悟。方丈一室无壁落。量含法界同寥廓。十方海会入其中。坐参更不劳行脚。匡庐万丈悬太虚。与君恰似同室居。不出不入不来往。问君此际心何如。
从军诗(有引)
余以弘法罹难。蒙 恩发遣雷阳。丙申春二月入五羊。三月十日抵戍所。时值其地饥且疠。已三岁矣。经年不雨。道殣相望。乓戈满眼。疫气横发。死伤蔽野。悲惨之状。甚不可言。余经行途中。触目兴怀。偶成五言律诗若干首。久耽枯寂。不亲笔砚。其辞鄙俚。殊不成章。而情境逼真。谅非绮语。聊纪一时之事云。
楚泽非炎徼。行吟愧独醒。瘴烟千嶂黑。宿草四时青。飓触秋涛怒。人靳厉鬼灵。从来皆浪迹。今日更飘萍。火宅谁堪避。清凉自可求。天低偏近日。树老不知秋。海月心何寂。空云思欲浮。却怜无住客。今复寄炎洲。旧说雷阳道。今过电白西。万山岚气合。一锡瘴烟迷。末路随蓬累。残生信马蹄。那堪深树里。处处鹧鸪啼。远道经行地。孤云独可凭。有家俱是客。无累即为僧。毒雾熏心醉。炎风透骨蒸。翻思旧游处。俨若履层冰。
行脚原吾事。担簦固所能。心悬万里月。肩荷一枝藤。吃食愁蛮语。安禅喜俗僧。降魔空说剑。今日始先登。
出世还行役。谁悲道路难。长戈聊当锡。短发不胜冠。沆瀣余三岛。炎蒸厉百蛮。天南回首处。落日是长安。
皇天无不覆。岂独外遐荒。曲折吾生短。驱驰世路长。但知心似雪。忽觉鬓如霜。随地堪埋骨。君恩讵可忘。昔住清凉界。今登热恼天。燠寒风气别。南北地形偏。万里同明月。千山隔暝烟。塞鸿书纵寄。不过雁峰前。
髫年从白业。垂老脱缁衣。岂是君恩薄。多应世道违。烟霞行李少。冰雪眼中稀。莫问前途事。家山到处归。晓起占天候。星河曙色分。潮吞丹凤日。山吐毒龙云。飘泊还鸥侣。栖迟忆鹿群。谁知逃世客。临老学从军。此日天涯道。艰虞只自怜。海风腥酿雨。山气毒含烟。畏路从人后。冲泥向马前。始知行役苦。多在戍儿边。旅宿悲寒食。兵戈老岁年。身经九死后。心是未生前。北伐思山甫。南征忆马渊。梅花何处笛。听彻不成眠。
窜逐辞金地。穷荒到海涯。云容飞赤鸟。星尾曳丹蛇。弃杖林成久。挥戈日未斜。天南并塞北。是处有胡笳。
一钵从师旅。孤征任转蓬。形骸乘野马。心事托冥鸿。云出苍梧白。霞蒸海日红。吾生久已弃。不待此时空。
浮世甘为客。劳生恨此身。舌存终是苦。道在岂称贫。渴鹿争趋焰。饥乌习近人。沧桑虽未变。何地不飞尘。一息余生赘。千山去路长。问途逢牧马。挟策耦亡羊。衷热三秋日。心寒六月霜。所经如蹈镬。安敢任疏狂。幻迹元无住。逢山即当归。因看前路窄。转见此生微。时抱桑间饿。常怀漂母饥。所欣无腊月。不望寄寒衣。
独坐
浮世吾身外。劳生逆旅中。谁能一只眼。豁尽十方空。碧海飞凉月。青林散晓风。胡床箕踞坐。潇洒意无穷。
晚归营门
混俗希忘象。临戎想牧羝。前驱[利-禾+殳]忍草。左袒拗伽黎。落日江容醉。归云树色迷。行藏同倦鸟。渐渐向人低。
庚子岁即事四首
豹虎中原遍。星轺日夜驰。诏无哀痛字。人有向隅悲。远探骊龙窟。深批弱木枝。乾坤聊俯仰。愁绝一双眉。
清海初收捷。珠崖始罢征。剑门飞赤羽。阁道走羌兵。帝听怀柔远。王师耻战争。蛮夷应系长。不见请长缨。
满目黄尘暗。披肩短发垂。江湖归路杳。鸥鹭傍人疑。康济思今日。安危望此时。从来貂珥重。宁不愧恩私。
生事人甘拙。干戈鼎沸腾。金珠欣积累。菅草畏追征。国是谁堪定。天心未可凭。南熏何日奏。一为洗炎蒸。
过三峡
万壑奔流下。千山紫翠连。帆飞三峡雨。人入九秋天。客路浮云外。归心落日前。吾生犹未已。江汉是余年。
宿清溪驿梦得草虫鸣断岸沙鸟宿寒汀之句因续成诗
溯流遵远渚。旅洎傍孤亭。月隐山容淡。鱼潜水气腥。草虫鸣断岸。沙鸟宿寒汀。最惜飘零者。浮生梦未醒。
酬朱叔祥惠斑竹禅几
半榻供禅寂。支颐卧白云。虚心偏爱我。高节独怜君。细拭含湘泪。精裁泣楚文。最宜调病骨。从此绝尘氛。
林参军从余入山
戎马身经老。风烟鬓已班。骨疲仇铁甲。心冷爱青山。木札禅离味。茶香事尽闲。白云欣共住。肯放出松关。
重修曹溪采木入山
一水萦纡入。群峰夹岸回。人疑秦代住。僧似竺干来。竹树连云长。田畴逐地开。谁知五岭曲。亦自有天台。
伐木
百尺由萌蘖。孤根出草莱。历穷烟瘴苦。听尽鹤声哀。用大应非折。裁成岂是灾。只怜今夜月。空自照莓苔。
小金山坐月
藏海浮香刹。华幢涌梵宫。青螺呈宝髻。满月现慈容。世界平如掌。江流净似空。应怜驱逐者。俱堕法身中。
腰沽道中
荒途无远近。曲折似兼程。地逐河流转。人依鸟道行。云间孤鹜没。木末片帆轻。回首长安路。难闻塞雁声。
太平驿
策马望邮亭。长途旧所经。终朝岚气白。十月烧痕青。面热摈榔醉。神昏海雾腥。孤城笳鼓动。悲壮不堪听。
- 上一篇: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1-45卷
- 下一篇: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人有三事胜过诸天
-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回向的意义
- 阿难问佛陀的四个问题
- 无明的突破是否牵涉所知障?
- 福德与功德有何差别?
- “法相假立”的法义是什么?
- 善是什么?
- 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