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髻、发髻与宝髻

  肉髻、发髻与宝髻

  在前节中曾说过:肉髻四指,从肉髻到发际根是四指,最上面是宝髻。[1]汉传佛教一般不塑宝髻,取经典中所说的“无见顶相”之义,如果人们能看到无见顶相,通常会生轻慢心。佛陀当年在人群中示现高大相,一般人都是仰视。在仰视时,佛陀头顶下部是一个很大的圈,再向上肉髻稍微缩小一点,而宝髻的直径只有二指,比例最小,对于仰视的人而言是隐藏在肉髻的最高处,根本看不见,所以被称作“无见顶相”。

  左图是甘肃的某一石窟外,暴露在外而没有受到保护的一尊唐代塑像的头部,已经被风雨摧残得十分严重。凭我们西行时行走的记忆,在甘肃平均每十公里就有一座大型石窟,这些石窟几乎都不知名。在洞窟附近甚至里面,人们进行着牲畜饲养等各种活动。这些石窟每年坍塌一部分,现在根本无力保护,民间百姓也不知道重视,在其中堆柴火做饭,还在不断破坏。当年外国考察队到敦煌做过的破坏,现在还在继续,原因依然是无知,没有意识到这些珍贵石窟的文物价值和宗教价值。

  右上图是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雕塑的一尊萨拉那特样式的佛陀造像,发髻、肉髻以及手指间的鹅王蹼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右下图是武威(河西四郡之一,即过去的凉州)博物馆珍藏的一尊早期佛像,因为是藏式,所以塑造出了宝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