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一,执“阿罗汉无非时死”。

  他们认为阿罗汉没有非时死(“非时死”就是不应当的时候发生的死亡)。比如,经典中曾记录,一位佛的弟子证得阿罗汉果位,但发生矛盾时被外道殴打致死。在《大毗婆沙论》中就解释,因为阿罗汉没有非时死,这个被打死就是示现,不可能真正有这个事实。

  二,执“灭定中得舍寿”。

  在灭定中他们可以自由离开这个身体。

  三,执“阿罗汉因谤他宿业有退”。

  他们还确定,阿罗汉有一种戏论的习气,有时会和别人开玩笑。比如,一位阿罗汉被佛派到一个村子去托钵,过河时河里有一个水妖,他就戏论说:“小妖怪,你现身吧!”这一喊,女妖就现身了,产生了愤怒。后来,佛批评了他。《大毗婆沙论》中说:有时,阿罗汉这种游戏人间的心态还存在,因为这种游戏去诽谤别人,跟别人开玩笑,让他的善根有退失。

  四,执“定中闻声”(在定中还能闻声)。

  五,执“四谛渐现观”。

  四谛的这些观是逐渐地显现,苦、集、灭、道,依这个次序,逐渐明了,而不是同时一下明了四谛全部。这与后来说的“一刹那间获得阿罗汉果”还是有所不同的。“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诸瑜伽师,于四圣谛为顿现观?为渐现观?‘佛告居士:’诸瑜伽师,于四圣谛,定渐现观。如渐登上四桄梯法。’”(卷一)

  六,执“‘见\’是无记”。

  “欲界有身见、边执见。是无记,故不能取异熟果。”(卷四十九)

  七,执“释迦佛值迦叶佛时入决定道”。

  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只有一世,而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确定成佛,才在两千多年前来到人间呢?他们确定地认为,在迦叶佛时,释迦牟尼佛才得到最大的进步,产生了成佛的可能性。这与我们前面所学差异非常大。

  八,执“得刹那入出静虑,但无越次”。

  即使证悟了阿罗汉果位,但对入定的过程,如入定的全过程有九次第定,阿罗汉不会超越这个层次。

  九,执“肉眼为观,方便可成天眼”。

  这是对肉眼的判断。他们认为,肉眼在作观时,也方便可以成为天眼。

  大乘佛教认为,人的肉眼不是真正的眼根,真正的眼根无需依赖肉眼的眼珠,所谓“心灵的眼睛”就是如此。“六根通用”,也是因为眼根并不需要眼珠这个五蕴的色体。

  但因为要建立实有的根据,所以《大毗婆沙论》中认为,肉眼是一个很关键的根,肉眼的根就是眼根。

  这与大乘佛法当然有距离,这个距离就产生一个不好的结论:肉眼可以修成天眼。有些练气功的人就想,怎么在额头上挖个窟窿,让天眼出来,事实上这没有关联。

  通过这些可以知道,在《大毗婆沙论》中,早期的佛教概念也有不够圆满之处。因为他们要基于色身和各种根实有,所以带来这些麻烦。基于一切法为实有,所以产生了肉眼能变天眼的观念。

  十,执“菩萨安忍苦恼,往生恶趣”。

  这是关于安忍。关于修安忍问题的争议,我还查阅过现在南传大藏经中的相关典籍,发现确实是这样。刚从巴利文翻译出来的文献,谈到的也是这个问题。他们反对修行人忍烦恼、忍受众生给予的苦恼,说忍辱毫无意义,忍辱只会让人往生恶趣——你要么不忍,要么就去修行。

  说菩萨安忍的结果是往生恶趣,这就形成与大乘佛教的针锋相对。

  十一,执“阿羅漢善心入滅”。

  说阿罗汉是善心入灭,这其实也是一个麻烦。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本质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是根据明清之后这一说法,就确定人的本性是善?还是依据大乘佛法,确定人性的本质无自性?我们要有所思惟,尤其关于“阿罗汉善心入灭”。

  若还在善、恶的境地之中,有没有入灭的可能性?事实上是没有的。

  而当时的《大毗婆沙论》,正是因为要维系一个观念:“任何灭定都要基于一个实有的肉体、实有的用心”,所以说阿罗汉的善心可以入灭。“善心入灭”这个说法,实在太相像于六道轮回中,即将升天的人临终时会落泪、会善心发生。但这样的人是得到灭定吗?不一定。即使有善心离开这个五蕴之身,也不一定能得到灭定。

  十二,执“诸佛报身寿量光明各别”。

  这个问题,我们到后面会谈到。

  十三,执“地狱无狱卒,天空中有旁生”。

  旁生有多种,比如猪、狗、牛、羊,就不可能在空中[不理解天空中有旁生是啥意思。]。

  地狱中没有狱卒是个很麻烦的事。除非整个地狱都空掉,否则“地狱没有狱卒”与大乘的说法有很多违背。当时的根本说一切有部说,地狱中无狱卒,正是基于要给地狱找一个实体的位置。所以现在有人问:“地狱到底在哪里?”有一些藏传佛教的故事就说:“地狱突然在某处裂了一个大口子,人活生生就滚到地狱里去了。”

  地狱是依随我们的烦恼心所成立的,但若要在人间找到地狱的具体所在,这是很难确定的。业力未必要在实有的认知上才能真正确立,若要这样确定,依中观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清理掉,那个地方不是地狱。

  十四,执“空是行蕴所摄”。

  在色、受、想、行中,行蕴属定性声闻的一个证悟境界,依佛教经典、尤其《楞严经》,进行讨论时,在五十种阴魔所摄的辩论中,其中行蕴最后的两种定性声闻,他们的境界与老子证悟的境界非常类似。(《楞严经》在识阴的十种阴魔中,最后两种分别是定性声闻、定性辟支)但若说证悟阿罗汉果位也为行蕴所摄,这就有问题了,我们在后面会讨论到。

  十五,执“涅槃界是善”。

  若涅槃界寂灭不掉善恶,不能称为涅槃界。说“涅槃界”是善,这只是《大毗婆沙论》中的一个主张。

  十六,执“阿罗汉积集福业”。

  十七,执“证涅槃者断结”。

  断除三种结。

  十八,执“色之界为色法”。

  色法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到后面讨论。基于他们的根本论点,就是一切的世间都是基于实有存在。

  十九,执“断一切结为阿罗汉”。

  二十,执“唯有贪心得脱”。

  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大毗婆沙论》本身也还是很科学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能获得解脱。一个正常状态之下的人,有着贪、嗔、痴的三种习气,而且还要有相应产生和发挥这种习气的根,才有获得解脱的可能性。

  比如《大毗婆沙论》就认为,无根、二根、黄门这样一些人,无法得到阿罗汉果位。男士要有男士的根,女士有女士的根,男士有男士的习气,女士有女士的习气。具备生理和心理这些习气的表征,一切都正常的人,才有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可能性,一些残疾的人,天生就注定得不到阿罗汉果位。

  二十一,执“解脱渐次解脱”。

  二十二,执“佛语皆是出世”。

  从尊重三宝的角度来说,佛语的确有这样的意义:即使佛说的方便语,也都具备着出世的作用。

  但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这种说法,又容易引发另外的潜在危机。现在一些弄不明白佛说的话到底应如何对号入座的人,也会一句话说到底,说佛的话都是出世的、都是解脱的语言。比如,把佛说的“我现在头痛”也看作解脱的语言,这就出问题了。

  通过前面中观的这些部派次第的学习,我们就知道,有些是了义的说法,有些是不了义的说法。对于了义和不了义,我们一定要判断清楚。比如佛说“我现在头疼”,这是对世俗谛中不观察的世俗现象的一个说明。在不观察的状态下,佛可以说“我有头疼”或“我遭受了歹徒的打击”,但这些话语不是针对出世说的,即是不了义的,我们得允许它临时性、方便性地存在。所以这属方便语,方便语不是出世的。

  若笼统地认为,连佛这样一个说法也是出世的,那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判断。这个判断有可能导致我们混淆、混乱道的次第。一个修行人临时要选择现在使用何种道次第,从这个角度来说,若进行了如上的混乱判断,会使他在不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修法,在合适的修法的时机采用不合适的修行方法。该了义时不了义,不了义时选取了义的说法,这样就混乱道次第了。

  二十三,执“一切法有,三世各住自位”。

  不允许越位。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实有存在”。若都实有存在,就只有用空间的方式把它们隔断。而我们学习中观的这些教诫,不仅不许它的过去、未来,不许它们与现今的存在互相错位,即使连现在的存在,我们也不大同意。

  二十四,执“过去蕴有”。

  二十五,执“一切法有”。

  执着一切法是实有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