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
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
在以如上虔敬的信心依止师僧善知识之后,应于恩师处殷切祈请,求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亲近依止师僧的根本意义,是为依照正法修行,直至解脱。所以,欲报恩师无边的胜德,应以如法精进修行为最上。
殷重求法
向善知识求法应当挚诚殷重。昔常啼菩萨,因奇穷,乃卖身以供养其恩师,求闻般若。自谓色身易得,佛法难闻。中国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于达摩祖师座下求法时,恭敬虔诚、朝夕承事。而达摩祖师面壁打坐,不理不睬,更无教诲。二祖每日从朝至暮,一直殷切恳请。冬日,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雪没过膝,禅师仍旧不退愿行。达摩祖师终于回头,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泪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禅师福至心田,毅然断其左臂以诚求法,达摩祖师为其求法之殷重所感,知其堪为法器,云:“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为说法,慧可禅师在达摩祖师的指示下当即大悟。后又从师学习大乘空宗要义,接续法脉,成为禅宗二祖。
宋朝浮山法远禅师,殷重求法之精神亦堪称后世楷模。禅师历参诸方,闻归省禅师之高风,于是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前去参拜。时值天降大雪,非常寒冷,归省禅师一见到他们来,便呵骂驱逐,并且将水泼到衣垫上,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去。唯有法远禅师和义怀禅师整衣敷具,复坐如前。省禅师见后又骂:“尔等还不离去,是否等我打?”法远禅师上前说:“我二人从数千里外来此特为参悟和尚之禅,岂可被一瓢水泼走?”省禅师笑云:“两位果然是来参禅,速去挂单。”如是法远禅师即作典座(管理大众饮食)。一次,省禅师出门,法远禅师为僧众取油面作五味粥,粥方熟,省禅师忽归,说他盗用常住,令其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又责打三十杖,将其逐出院门。诸道友皆来劝请,和尚仍未答应。道友言:“若不开许彼回来,唯求让其随众听法。”和尚仍然未允。一日,省禅师上街,见法远在旅舍前站立,便言:“此是院门走廊,为何站于此处?”又命人追算店钱。至此法远禅师仍无难色,持钵于城中化缘付清店钱。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之法器。”遂令他回来,上堂于大众前付衣嗣法。
如上所说,是历代祖师中依师求法的典范。最初进入佛门的佛子,起先还用不上什么功夫,于自性的清净功德也没有任何证悟时,即便不能像祖师们那样舍命求法,但仍可以学习他们的殷重之心,尽己所能对师僧三宝虔诚供养,可以种下无量善根。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位妇人名叫藏喜,她见佛陀远远走来,身影中焕发出如同太阳般的光芒,相貌庄严,无比美妙,藏喜心想,世尊以前贵为王子,舍王宫的荣华富贵而出家学道,如今以乞食维持生活,如若他来向我乞食,我应该将面茶供养他。
佛陀知道藏喜的心思,便走过去向藏喜说道:“你可以施舍一钵面茶给我吗?”藏喜感觉佛陀知道自己的心念,更是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供养满钵面茶给佛陀。
佛陀接受了藏喜的面茶,微笑了起来,便从眉间射出一道光芒。阿难尊者看见了,就问佛陀:“世尊,从古以来,诸佛微笑必有因缘,可以请世尊为我们说明这次微笑的因缘吗?”
佛说:“你说得对啊!阿难,诸佛如来微笑必定是有因缘的。我今天就为你说这段因缘吧!刚刚你看到一位妇人供养我面茶吗?“是的。这位妇人因为这个善根,将于往后十三劫中不堕恶道,这段期间会在人道或天道轮回,最后一生转生为人,自己悟道证得辟支佛果,名号叫做善愿。”
藏喜的丈夫名叫如优,他从树林中砍柴回家的途中,听说自己的妻子只因为供养佛陀面茶,佛陀就授记她在十三劫后,可以证得辟支佛果。如优觉得佛陀是胡言乱语,心中很气愤,就去找佛陀。
如优见到佛陀后,用质询的语气对佛陀说:“听说你今天到我家去了?”“是的。”“听说我妻子供养你面茶,你就授记我妻子将来可以成为辟支佛?”“是的,我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你乔达摩,从转轮王种族舍弃富贵出家,今天竟然为了乞得一点面茶,说出这么大的谎话。谁会相信这么小的因,会得到那么大的果报?”“如优啊!今天由于这样的因缘,我们就来随意谈一谈好了。现在我问你一些问题,你随意回答就好。你曾看过你觉得很稀有的事情吗?”
“有啊!别的不说,就说我们村子名叫多根,这村名的由来很特别,因为在我们村里的东边有一棵很大的曲坨树,长得很茂盛,每天大概四五百辆牛车停在树下歇息,因为村里有这么大一棵树,所以大家将这个村庄称为多根树村。”
“如优啊!你看到这棵树这么大,你知道当初用了多大的种子去种它吗?可能要像一亩田那么大,也可能要几辆牛车才能播种得下去吧!否则怎么能长出这么大的树呢?”
“不,不!它的种子只有小小的一颗,大概是一颗芥子的四分之一那么大而已。’佛陀说:”你这么说谁会相信?小小一颗种子,居然可以长出这么大的树?”
“不管你信不信,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而且那片土地虽然被种下了树的种子,但毫无损伤。种子虽然小,只要土地肥沃,将它埋入土中,给它充分的水,种子就会发芽长大。”
“如优啊!一颗小种子变成大树是你亲眼所见,你的妻子因为供养我种下了小善根,将来证得辟支佛的胜果,也是我亲眼所见啊!为何你不相信呢?”
佛陀说完,便示现出广长舌的庄严相给如优看,并说道:“我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啊!所以今生能得此好相。你该相信我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如优听了佛陀的话,又亲眼看见庄严的广长舌相,生起大欢喜心。佛陀进一步为他说四圣谛法,如优听后,证得了初果,欢喜地说道:“从今以后,我愿皈依三宝,遵守五戒,成为佛陀的弟子。’顶礼佛陀后,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
由这则公案我们可知,在师僧三宝前,即使虔诚供养非常微薄之物,也会种下无量善根,乃至后世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可于师僧处,舍难舍之物,忍难忍之行,放下自我执着,虔诚供事以全求法之殷诚。
身语意承事
身语意承事,是指在生活中,忍耐一切劳苦,尽己所能承事师僧。古人从师为法,誓死为期,终生不退。我辈后学,应效法古人,尽形竭力,三门事师,以悟为期。
《摩诃止观》有云:
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
憨山大师的弟子中,有一位宗侍者,从很小的时候,便挑起了承事师僧的重担,负米采薪,履水踏雪,百务惟先,日夜无隙。憨山大师时奉旨,为求皇储,建大会于台山,命宗侍者独任点茶汤。宗侍者白天依师吩咐,照顾、服务好每一人,晚上则以余力课诵。憨山大师生病期间,百务惟勤,凡操食时,必侍立辍餐而后已,察意之可否,以为忧喜。大师偶尔不欲饮食,宗侍者则涕泗交颐,亦终日不食,如此久之如一日。后憨山大师东蹈海上,于牢山深处那罗窟而居之,人迹罕至。此间,大师披荆榛,卧草莽,犯风涛,涉险阻,艰难辛苦,不可殚述。人不堪其忧,而宗侍者无丝毫怨言,甘心承事。后来,憨山大师奉旨建立丛林,经营事务,无论巨细,一切皆委任于宗侍者。宗侍者亦事无巨细,认真料理。大师后蒙法难,被遣雷阳,临出长安时,与宗侍者告别,谓之曰:“丈夫处世,固不恋恋为儿女态,况吾释子,学出情法者乎?第尔从老人几二十年矣,老人固未尝以一语佛法累汝,不知汝于何处见老人乎?”宗侍者稽首曰:“宗自事师以来,自知愚钝,不敢外求,上不见有佛祖,下不见有禅道,唯知作务供众生,于动静闲忙疾病祸患死生之际,止此一念,直观师心而已。是故师生则生,师死则死。”大师曰:“我心无相,你怎么观?”宗侍者曰:“师心若有相,弟子则无今日也。”宗侍者依止恩师,孝诚心切,勤苦事师,不退初心,实乃汉地佛子依师典范。
藏地的阿秋喇嘛也同宗侍者一样,对上师外护同行,如母护子般地至诚保护恩师。他与恩师相依为命、生死与共,终于与师相应,成为当代佛教修行者中的大成就者。阿秋喇嘛原来只是名很普通的出家人,在寺院里只负责打水、做饭。后来,他的上师准备进山专修,阿秋喇嘛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毅然随师入山。每当冬季,为了给上师煮茶吃饭,阿秋喇嘛要经常扒开深深的积雪,从雪下找到一缕缕的枯草,仔细地用刀割下来,带回师父的山洞,给上师煮茶喝。在侍奉上师的三十年中,由于居住地气候寒冷,阿秋喇嘛浑身上下都被冻伤,脸上和手上的皮肤多因冻伤和紫外线照射而变了形,面部肌肉很难活动,皮肤也变得紫黑难看。
他上师的双腿不能自由活动,阿秋喇嘛便走到哪里就背恩师到哪里,精心照料,从不懈怠。有人用皮鞭和棍子抽打恩师时,阿秋喇嘛便用身体进行保护,不让皮鞭抽到恩师的身上,别人拉他,他也不动,只是拼命地保护。有人忍不住问阿秋喇嘛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这是我的老父亲,我不想让他受苦。”由于生活贫苦,为了供养上师,阿秋喇嘛经常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乞食,每当讨到一点酥油,他一口也不吃,好好收起来留给恩师。由于阿秋喇嘛的至诚,他终于完全与上师相应了。如同一个瓶里的水倒向另一个瓶子,他完完全全地接受了上师智慧:原来不懂的道理,现在全懂了;原来没有的证境,现在明明朗朗地安处其中;阿秋喇嘛得到了殊胜的大成就。
出家弟子若有条件亲近师僧,或为师僧做侍者,应像宗侍者和阿秋喇嘛一样,忠诚、竭尽全力地承事师尊。在家弟子虽然没有多少机会在生活中亲侍师尊,然而随力护持佛教,辅助师僧印经修寺,也都是事师护法的如理之行。
在完成师僧交代的任务时,如果弟子认为师僧的要求或教导是非法,则可以委婉拒绝而不应无原则顺从;若认为师僧所为乃不善法,则应即时提醒而遮止其行为,不可因此援生不敬与毁谤。这一点也是在承事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是依止师僧的核心,也是依师修学的首要任务。经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按照师僧的教导,精进勤勉地修学,是最为重要的依止内容,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成就。
师僧对我们的教导和调伏,不见得总是参禅打坐、诵经礼拜,更多的教化其实是在最为平实的生活中完成的。正所谓“搬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师僧往往会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在最普通的事务劳作中,以善巧方便,巧妙地引导我们转凡入圣。所以,在师僧处修学,不要以洒扫应对等普通劳动为圣末边事而轻忽懈怠。其实,这些看似琐碎的任务,都是师僧以悲心调伏我们的重要方法。我们应依师教,无怨无尤地认真完成。
当代大德圣严法师早年师从东初老人参学时,曾经为从师命修补厨房墙壁,而跑遍全城去找三块一模一样的瓷砖,老人每次都以各种理由让圣严法师重新出去找,一开始,圣严法师内心充满了沮丧,甚至动了想要离开师父的念头,直到最后,老人从墙缝里找出三块一模一样的瓷砖,对他说:“哈!哈!你又被骗了。你是一个和尚,怎么可以气恼呢?我逮住你了。真是十分好玩啊!”圣严法师这时内心的沮丧消失了。他终于明白,寻找瓷砖原来是东初老人对他的一种磨练。第二天,东初老人恢复了往常的慈爱,拿出一块很好的布料送给圣严法师说:“圣严,你出家已有一阵子了。我没给你什么,这块布料你就拿去做件长衫吧。”圣严法师深深体会到恩师的关爱,从此再也没有动过离开师父的念头,直到晚年他都一直珍藏着那件衣服。
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如教修行的最佳典范之一。他的上师曾对他说:“除了究竟成佛之外,任何事都不能算做最上的供养、究竟的报恩和真实的利他事业。”他的上师玛尔巴尊者为了清除米拉日巴的重重罪业,故意以苦行来折磨他,包括要他用石块建半月形的屋子,三角形的屋子,又故意在建得差不多的时候下令拆去再建,稍有不从便报以老拳。虽然被上师无故责打,而密勒日巴尊者心无邪念,具足学道的信心、精进、智慧与慈悲,终于得到玛尔巴尊者的修行法要,并指导他闭关修定,获得那若巴大师的衣钵,在雪山峻岭间修行,最终获证佛果。
师僧交付的任务,经常会看似简单枯燥而又艰巨。如果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耐心而认真地去完成,我们的慢心一定会得到调伏,过去的恶业也会渐渐消除,逐步具足修行办道的基础。
如果老老实实、勤奋踏实地依照师父的教诲去修行,持之以恒,即使很愚钝的人,也会获得超越常人的殊胜成就。
谛闲法师的弟子持律法师,早年愚钝,但诚实老实,经常被人戏弄。有一次,他被人愚弄,将佛前的蜡烛也拿到院子里晒,蜡烛都被晒化了,因此被人称为“晒蜡法师”。后来维那师觉得他太愚痴,就当着大众的面,嘲笑说:“我看你这么大的智能,在这里学参禅太屈材料!现在谛闲老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材,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法师,将来学成之后,到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呆下去,把你这分智慧浪费了太可惜!”于是,迁了他的单,把他赶到谛闲长老处学法。持律法师便背起衣单,来到谛闲法师座下。谛闲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对啦!”持律法师说:“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宏范三界,利益人天!”谛闲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心里早已明白他是一个笨拙的人,受人愚弄;于是对他说:“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礼拜求智慧。经典要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就自然学成了。”
从那以后,持律法师就在长老处当净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礼拜,得工夫就找人教他学功课,一点闲空都不留。长老后来又找人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经过十几年的功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熟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练。以后他不但听得懂佛经,而且还替长老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了语言三昧一样熟悉清楚。原来那位维那师父,以及当时捉弄他的那几位,听说“晒蜡法师”已经能开大座讲经,心中赧然。持律法师临圆寂时,预知时至,种种祥瑞,不可思议。持律法师本是一位极笨拙的人,大众都以“晒蜡法师”称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却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对学教修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终往生西方。这都归因于他谦虚好学,听受师僧教诫,并如教而勤勉修行。
如能像如上的大德一样向师僧殷重求法、于其身语意承事、并依教导如法修行,我们今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僧宝论6、皈依僧宝的原因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四)
- 僧宝论7、 皈依僧宝的方法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五)
- 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一)
- 僧宝论9、观师功德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二)
- 僧宝论10、修信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三)
- 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
- 僧宝论12、不拘一格的禅宗师承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五)
- 僧宝论13、谤僧过失严重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一)
- 僧宝论14、如何避免谤僧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二)
- 僧宝论15、如何对待过失僧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三)
- 僧宝论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