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一)
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一)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至诚皈依僧宝后,我们应像善财童子一样,为学正法,而耐心寻找参访善知识僧。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抉择后,就应依止师僧,精进修学。
世间一切工巧艺术均有师承,而无上的涅槃大道,怎能无师自成呢?人们久耽迷途,举枉措置,若无师僧在修行路上时时指点,岂不错路?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修证层面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师僧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故当以清净心、恭敬虔诚的信心依止师僧善知识。这是一切功德之门。
如法地依止师僧,我们首先要认真了解和思考依止师僧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其后,要建立标准,慎重抉择和观察,在对师僧生起清净、坚定的信心后,应精进地从师参学,如教修行。
依止师僧的利益
要依止师僧修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依止师僧的利益。
在藏传佛教的论著中,对于依止师僧的论述较为完备。由于唐密在汉地的失传,此处暂根据藏传现有论著,就依止师僧的功德展开论述,供读者大众参鉴。藏传佛教中,极尊却吉坚赞尊者的《现观庄严论释总义游戏海》谓依止师僧的利益有七:一能摧毁一切罪堕;二能圆满广大福智二种资粮;三能救护一切灾害;四能新得别解脱戒等功德;五令已得不失坏并使增长;六能令种姓醒觉;七能速得无上菩提。
帕绷喀尊者的《掌中解脱》中,将依止师僧的利益总结为八个方面,并引导佛弟子从这八个方面来思惟和观修,它们分别是:一、速得佛位;二、令诸佛欢喜;三、诸魔与恶友不能加害;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五、诸功德辗转增长;六、一切生中不再缺离善知识;七、不堕恶趣;八、成办现前与究竟利益毫不困难。其中——
速得佛位
如法依止师僧,我们将很快获得佛的果位。
依止师僧后精进修学所产生的功德是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的原因。之所以有人能在当生便获得证悟,是因为他们如法依止师僧。如禅宗、大圆满等顿入佛地的无上宗派,都是以“与师相应”的生命默契为道路而得到现证的。
若能如理依止,师僧的悲心加持,能使我等刹那获得常寂光土的法身位。所谓“刹那”,是指浊世短暂的一生。人世的寿命,相对于地狱和天界来讲,短暂得就如一刹那[注1]。如果不如理依止师僧,我们就算修持像禅宗一样教外别传无上甚深的法门,也很难有成就。反之,如能妥善行持依止法,历经多劫才能证得的不二智慧,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能很快获得。《甘露藏》中说:“多劫海中虽勤修,仍极难得不二慧,然说若依尊师力,浊世短寿亦易成。”
在禅宗、大圆满以外的其他宗派中,如果依止师僧行持得好,如常啼菩萨一样,也能令漫长修行迅速获得圆满的成就。当我们见到佛时,多半会以“我见到了比师父伟大的佛”而感到满足。但常啼菩萨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已亲见无量诸佛,却仍不满足,继续寻访恩师。他的这种做法深得依止师僧的要领——如果遇不到与自己具足缘分、堪能善巧教导自己的师僧,任何人都无从获得最大的法益。
常啼菩萨虽然有帝释天赠予的珍宝,可以作为供养善知识僧的巨大奉献。但为了圆满资粮,他放弃了珍宝供养的方便,仍以割肉、洒血等苦行来殷重求法,敬奉师尊法圣长老。起初,常啼菩萨在亲见诸佛时,已得“法流三摩地”。当他遇见法圣长老为他说法以后,顿入八地而亲证“无生法忍”。对于恩师无比的信心与非同一般的供养,使他迅速地获得证悟。如法依止师僧,使他迅速圆满了无量劫长久修持方能具足的福慧资粮。
通常,修行进程顺利与否,大多取决于依止师僧的如理程度。若能如理依止,即便我们只是传承了师僧开示的一个法门,也一样能顺利地接近佛果,若进而兼具刻苦耐劳的善根,则必将更为迅速地证得佛果。帕荡尊者说:“师随所欲皆可导,信敬为酬定日人。”又如龙树菩萨所说:“若人堕自须弥顶,虽不愿堕亦必堕;若得师恩利益教,不欲解脱亦解脱。”若能如理依止并得到师僧引导,纵然不想解脱也必将得到解脱。反之,不能如理如法依止师僧善知识,在修行上取得进步将异常艰难。
如理依止师僧,还能让我们迅速积累福德资粮。为了成佛,我们必须积集无量资粮,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供养师僧善知识。师僧具足正见、戒行和悲心,是众生的大福田。供养师僧的功德,甚至要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经云:“我师一毛孔,胜过十方佛,及菩萨福德,是故供恩师,诸佛菩萨见。”西藏的萨迦尊者也说:“于千劫中修圣教,布施头足手财福,此供师道刹那摄,故应侍奉修喜悦。”千劫中布施身体的头、手、足等内财所获致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做一件能取悦师尊的小事便能获得。资粮圆满得愈快,距离佛位也就愈近。所以说,如法依止师僧能够速得佛位。
令诸佛欢喜
依据经典圣言量可知,如法依止师僧,能令诸佛满愿,满佛愿故,诸佛必定生欢喜。
十方诸佛的善愿是为我们说法,但是,作为业系凡夫,不要说受用身,即便业净凡夫可见的殊胜化身,我们目前也没有亲见的缘分,如何亲见诸佛现前为我们说法?为此,十方诸佛乃以师僧善知识的形象出现于世间,以种种因缘,显现在我们面前才能为我们说法。若能如理依止师僧,诸佛菩萨将十分喜悦。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甘露藏》中说:“如理依止善士时,此时速疾离三有,犹如母见子受益,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慈悲而不舍众生,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将我等从轮回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而如理依止师僧,是一切脱离轮回的福智资粮的来源。所以,当我们如理依止师僧时,诸佛会因救度众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而感到喜悦。
若能如法依止师僧善知识,诸佛不请自来,住在师僧身中,喜悦地接受我等供养,印度阿阇梨佛智所造的《文殊口授》中说:“诸具此义者,我当住彼身,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欢喜,能净其业障。”
如果我们不能如法依师修学,再怎么供佛,诸佛也难以心生欢喜。若不能亲近、依止师僧,甚至于师僧生起嗔恨,瞬间便彻底摧坏与其嗔念刹那数相等劫所积的善根,并将留在无间地狱中经历同样数量的劫数。经云:“嗔师一刹那,即坏一劫善,等量劫中受,地狱等大苦。”
因此,假如我们对师僧犯有不敬、轻毁、嗔恚等过失,或是令师僧感到不悦,如果师尊健在于世,便应在师僧面前竭诚忏悔;若已过世,则应当于师尊穿过的衣饰等遗物前忏悔。
诸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若如理依止师僧,不仅会远离不如意事,而且诸魔与恶友也都不能加害。经中说,如理依止善知识者必能增长大福德。福德的增长,能让我们远离诸魔与恶友。《广大游戏经》说:“具福之人满众愿,摧魔速获大菩提。”另有经云:“于诸具福人,天或魔类众,不能作中断。”由于师僧加被的缘故,诸魔与恶友不能加害于我等,否则,我们将常为疾病及不如意事所缠绕。《事师五十颂》中说:
若有轻毁轨范师,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燃或诸毒,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从此堕入有情狱。
故于一切轨范师,何时不应恼乱心,
若由愚痴而故为,地狱之中定烧煮。
诸凡所说无间等,极可怖畏众地狱,
一切轻毁轨范者,佛说当住于彼处。
轻视与毁谤师僧,即使在今生,也会发生种种不如意事,这是极为现实的因果法则。
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如法依止善知识,我们便能正确了知何事应舍、何事应取,进而依法修行。其实,哪怕只是坐在善知识跟前或与师长一起短暂生活,也必能自然而然地消灭恶行。《华严经》中说:“善知识者,是能寂静,谓能除灭诸烦恼故。”《甘露藏》中也说:“于彼恒敬依止者,诸惑恶行自然灭。”
不如理事师,便无法遮止烦恼恶行。假若诽谤师僧,则再如何勤修,也无缘解脱。
诸功德辗转增上
如理依止师僧,诸功德必定辗转增上。燃灯智尊者有三位大弟子,其中两人认真地为尊者做侍者,一人自己独自修行,结果二位侍者的证悟都高于专修的弟子。燃灯智尊者的入室大弟子曾问道:我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力观察后说道:“只有你为你第一位师父(从十九岁开始共依止十二年)所作的那些服侍,才算入道。”
有一次,燃灯智尊者因生病而大便失禁,其大弟子不顾污秽与辛劳,仍旧无微不至地照顾师尊。依此善业力,他突然生起他心通,能知道十方世界中一切有情的细微心理变化,从而广为人们尊重和敬仰。又有一位法师也是如此,当他的师父罹患重病时,他悲痛欲绝。他以至诚之心,妥善耐心地照顾师父病愈,因而通达中观正见。由此当知,诸增上功德皆因如理依止师僧而得到极大的圆满。
由此可见,如理依止师僧是功德辗转增上最重要的因素。
假如不能如理依止,即使凭依最上乘的佛法来修行,也不能获得殊胜的成就。虽然勤苦修习,也终究不能增上诸功德,经中说:“造作无间等,大罪之有情,无上乘大海、大乘中成就;若恶意谤师,虽修不成就。”
意思是说,即便有人造下无间地狱的重罪,如果依靠修习类似教外别传的深法,他也能迅速得到殊胜成就;但是,如果恶意诋毁阿阇梨,此人就是再怎样精进、再怎样修习高深的法门,也终难获得殊胜的成就。
一切生中不再缺离善知识
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识,此“造作等流果”将保证我们在今后一切生中不缺少善知识。《甘露藏》中说:“今生如理取悦师,其等流果于诸生,值遇殊胜善知识,得闻圆满无误法。”博多瓦尊者亦于《蓝色小册》中说:“故当多方观法缘,观后依止应敬师,后不缺师为法性,诸业功不浪施故。”
不如理依止,将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如果遇不到善知识,我们将不断地受生边地,不仅现世中难遇善知识,来生中也难闻善知识名,难闻佛法。
无论是内心的认识还是外在的言行,我们都应该对所依师僧善知识虔诚恭敬,这样,结下依师的增上缘,在今后一切生中方能常值善知识。
不堕恶趣
若能如法依止,信心纯净,那么,即便师僧的责备也能消除我等厚重的恶趣业,从而免除恶趣轮回之苦。
圣严法师在剃度后,他的师父东初老人经常通过责骂来消除他的我慢。一开始,老人安排他住进一个小房间。等他安顿好以后,老人又挑了一个大的房间让他住进去,说:“你是一位作家又喜欢阅读,应该有个大的空间来阅读和写作。”圣严法师于是很高兴地将所有东西都搬进大房间去。第二天,老人对他说:“你的业障很重,我怕你没那么大福德住大房间,还是搬回小房间好”。这样搬来搬去,来回五次,一天深夜,老人又来敲门让他搬家,圣严法师终于忍不住了,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一直让我搬来搬去?我不搬了!”他的师父,一声咆哮:“这是我的命令,我要你搬,你就得搬!”圣严法师只好又开始了艰巨的搬迁。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中,圣严法师终于明白了,原来师父是在调伏自己的我慢,是通过这样的磨炼来让他消除恶趣的积业。
像以上这样,师父以金刚手眼对弟子耳提面命,显然是缘出于慈悲,而不是嗔心,是在调伏弟子的三毒习气,帮助弟子清净宿业,万不能以此类摄化因缘而轻毁师长。《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嗔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此种情况下,误解善知识的悲心,甚至于谤师,其果报之严重,乃至佛陀都不忍向众生广为宣说其恶果——在《金刚手灌顶续》中,金刚手菩萨问佛道:“世尊,若有轻视和尚阿阇梨者,彼等当感何等果报?”世尊回答说:“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不应轻师尊。’”
世尊以考虑到如果详实回答则必将引起天、人、世间的大恐怖,诸大菩萨也会悲心难忍,所以只略说其人需长年滞留于无间地狱。因此,我等无论如何不能轻毁师僧。如此,则自然远离了堕入恶趣的险途。
成办一切善业
如法依止师僧,则能成办趣证究竟佛果的一切善业,是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根本。《甘露藏》中说:“总之依师于现前,离无暇得天人身,究竟尽诸轮回苦,能获决定善妙位。”
如果不能如法依止,乃至于轻视毁谤师长,会使我们未生的功德不生、已生的功德退失,退失种种上妙善根。黑行大师便因为对于师父的命令稍有违背,而导致现生不能得到殊胜成就。金刚称大师也因三次违背闻喜大师的命令而未获殊胜成就,据说他要受生三次才能获得证悟。
依止师僧的利益如此殊胜,所以,在皈依三宝后,应如法依师修学。而依师修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所欲依止的对象应智慧深入地观察,建立标准,慎重谨慎地作出抉择。
注1:天人一天,相当于人间一百年,所以相对无边无际的轮回来讲,人的一生也短暂如一刹那。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僧宝论3、僧宝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一)
- 僧宝论4、僧宝的功德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二)
- 僧宝论5、皈依的含义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三)
- 僧宝论6、皈依僧宝的原因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四)
- 僧宝论7、 皈依僧宝的方法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五)
- 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一)
- 僧宝论9、观师功德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二)
- 僧宝论10、修信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三)
- 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
- 僧宝论12、不拘一格的禅宗师承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五)
- 僧宝论13、谤僧过失严重 (第三章 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