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
第314期明觉 衍空法师开示 邝志康笔录 林苑莺润校
――本文根据19/9/2012 讲座录音整理
在大乘佛教教义,许多人喜欢将之分作两大系统。一个谈「缘起性空」:世上的事物都藉著因缘和合而生起,这是世界运作的规则,而倘若能从中窥见诸法的空性,便能断除烦恼、了却生死。另一派是「唯心」:如果要了生脱死,证得无上菩提,便要了悟「外境」和「心」的虚妄,明了「心」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见到「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而这一切一切只不过是「心」变现出的现象;不单是这样,就连「心」本身也是了无一物,这个能取能观的「心」(主体),与所观所取的「境」(客体),都是不实在、空的,「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解深密经》),从而达至「境亦不可得,心亦不可得」;当 「心」、「境」俱放下时,便会达到无所得,然后转识成智,证入无上道。
这两大系统都各自具有完备的教义和修行法门,看似分别,份属一体,只是由不同的角度出发,为自己、为众生断除无明、断除心对世界现象的误解。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众生不再因惑造业,由於不再造业便不会有心识的生起,因而亦不会有名色、六入、触、受、爱、取的生起。事实上,我们不是执境便是执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断除对「境」和「心」的执著。当我们谈论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时,总觉得很实在,尤其是对自我的执著,觉得「我」的存在很真实,「我」真的感受到痛楚,或者看到、听到、尝到。正因为有「我」,便有贪嗔痴,有贪嗔痴自然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然后会造业,会流转生死,受无量苦。为了让我们勘破无明,佛陀教导我们,我执是愚痴的、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应执身体为「我」、执感受为「我」、执思想为「我」、执行为抉择为「我」、执著认识自己为「我」。
佛陀希望我们认清,这一切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例如,你父母因缘和合所以诞下了你,这个宇宙多了一个新生命,而这个生命是以前不曾有的,独立而与其他生命有所不同,父母会因著你这个新生命而赋予你名字。那么,到底这个「你」从何而来?是你父母加上你过去的业力和合而生。结论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可以藉由因缘而生;以你为例,藉著因缘你生出眼耳口鼻、黄皮肤、黑头发,然后你又会随著因缘变化而成长,乃至最终死亡。佛教称之为生老病死。缘聚而生,生而有老病死,这个程序不只在你我的生命中出现,自无始劫以来这个宇宙十方三世的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存在,不断流转生死 。
不过在这生死之间,因为我们的无明和错觉,将生命执著为实在,依恋自己的受想行识和触受爱取,生起我执我见。佛陀於是教导我们不要执著,因为一切都是这般缘生缘灭。因缘和合导致新生命诞生是非常正常的,因缘坏散时导致老死也是很正常的,故此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缘生缘灭不单在我们的色身,苦与乐也是如此。例如有人称赞你聪明或者漂亮,你心中顿感欢畅,这种感觉正常吗?受人称许是件如意的事,内心欢喜当然正常。喜悦的事情缘聚时,你可能会很开心,但是它依然会因缘散而灭,美好事物旋即变为苦;例如下次别人不赞赏你,甚至抨击你,你便会感得不快。还有更多痛苦的事情,例如你遗失了贵重财物,亲人有病等,你都会不开心,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呢?同样地,当不如意的事情缘散而灭,你又会重新得到喜乐的感受。因此,不管是因如意的事而得乐,还是因不如意的事而得苦,乃至二者的聚散所带来的苦苦乐乐,在我们的人生里也不知道尝过多少次,这全部都是十分正常而自然地按照缘散还灭的规则,生起了,又破灭,这都也是很平常的。
当你明白这个缘起法时,你便会发现苦苦乐乐在人生的旅途上,是那么平常不过。当你明白到事物的缘生缘灭,迁流变化,自然便不会执著,因为宇宙里每一个众生也须依随这法则而运作。所有现象的形相都是虚妄不实,无论是苦乐还是美丑的现象。佛陀有时会形容这是「空」,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物质世界和一切精神活动都不过是虚妄的,不能执实。所以,我们应当於苦时不介怀,於乐时也不贪著,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三祖僧璨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信心铭》)大道法门本身并不困难,但最怕的是我们诸多拣择,要这个、不要那个,喜悦的便执著,不合意的便诸多挑剔。如果我们明白世间众生都是如此有苦有乐,生生灭灭,人人都要经历这一切,我们便应该乘现在有这种因缘,好好珍惜,好好运用。故此佛陀为我们阐明现象界的事情,藉著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去改变我们的内心对外境的看法。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是通过「心」来构成,通过它,我们有所认识,有所执著;通过它,我们生起爱恶,然后我们造业,然后有生死。为此,我们要改变「心」对「境」的执著,便不再有无明、愚痴,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转换对世界的态度。
佛陀又对我们说,大家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全是内心造成,也就是我们说的「唯心所造」或者是「由心变现」。那些你看到的影像、听到的声音都是虚假的,都只是你的「心」变现出来。所以你要放下,明白「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心」与「境」同样不实。当你对两者皆不执著时,你就能慢慢确知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而我们真的可以改变它。但从何入手呢?佛陀对此说得很清楚,就是要「闻、思、修」:多听别人所说的,不要自己闭门造车,要多吸收世间的知识,不要自以为是,应当睁开眼睛、张开耳朵聆听佛陀及其他善知识的教益,从而得到新知见、正知见。正如《妙法莲花经》所说,佛陀出现在世上,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他开启显示他的见解,好让我们学习,继而纠正错误,得到新思维,不再著心著境,明白到不管现象和情绪都只是虚妄的,明白到「唯心」的不实在。当然这并非完全抹煞、否定现象和情绪,而是要知道缘生的作用,知道其「遍计所执性」,知道它们是「依他起」,最终你会明白事物虚妄不实的平常性、平等性,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只是因缘和合而生,欢喜时我们不要如疯如狂,失落时亦无须伤心欲绝。现象因著因缘生起,自然有其虚幻性。但我们可以借假修真,借缘生不可得的身心去证悟圆满无上的菩提。当然,即使是无上菩提,它最终也是「无智亦无得」(《心经》)。所以佛教说「离於二边,契於中道」,我们不要执空,也不要执有,要在中流之中随顺因缘,久而久之你便会明白不落二边才能得到平常心,最后达至无罣无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如果你有分别心,你便会失去平常心,反之亦然;而只有这样做,你才会得到安乐自在。有饭吃时,好好吃,给别人嗔骂,心无一物;好的又一餐,坏的又一餐;开心又一日,唔开心又一日;没甚么大不了,其实日日都是好日。
紧记――平常心是道。
第314期明觉 衍空法师开示 邝志康笔录 林苑莺润校
――本文根据19/9/2012 讲座录音整理
在大乘佛教教义,许多人喜欢将之分作两大系统。一个谈「缘起性空」:世上的事物都藉著因缘和合而生起,这是世界运作的规则,而倘若能从中窥见诸法的空性,便能断除烦恼、了却生死。另一派是「唯心」:如果要了生脱死,证得无上菩提,便要了悟「外境」和「心」的虚妄,明了「心」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见到「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而这一切一切只不过是「心」变现出的现象;不单是这样,就连「心」本身也是了无一物,这个能取能观的「心」(主体),与所观所取的「境」(客体),都是不实在、空的,「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解深密经》),从而达至「境亦不可得,心亦不可得」;当 「心」、「境」俱放下时,便会达到无所得,然后转识成智,证入无上道。
这两大系统都各自具有完备的教义和修行法门,看似分别,份属一体,只是由不同的角度出发,为自己、为众生断除无明、断除心对世界现象的误解。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众生不再因惑造业,由於不再造业便不会有心识的生起,因而亦不会有名色、六入、触、受、爱、取的生起。事实上,我们不是执境便是执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断除对「境」和「心」的执著。当我们谈论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时,总觉得很实在,尤其是对自我的执著,觉得「我」的存在很真实,「我」真的感受到痛楚,或者看到、听到、尝到。正因为有「我」,便有贪嗔痴,有贪嗔痴自然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然后会造业,会流转生死,受无量苦。为了让我们勘破无明,佛陀教导我们,我执是愚痴的、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应执身体为「我」、执感受为「我」、执思想为「我」、执行为抉择为「我」、执著认识自己为「我」。
佛陀希望我们认清,这一切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例如,你父母因缘和合所以诞下了你,这个宇宙多了一个新生命,而这个生命是以前不曾有的,独立而与其他生命有所不同,父母会因著你这个新生命而赋予你名字。那么,到底这个「你」从何而来?是你父母加上你过去的业力和合而生。结论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可以藉由因缘而生;以你为例,藉著因缘你生出眼耳口鼻、黄皮肤、黑头发,然后你又会随著因缘变化而成长,乃至最终死亡。佛教称之为生老病死。缘聚而生,生而有老病死,这个程序不只在你我的生命中出现,自无始劫以来这个宇宙十方三世的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存在,不断流转生死 。
不过在这生死之间,因为我们的无明和错觉,将生命执著为实在,依恋自己的受想行识和触受爱取,生起我执我见。佛陀於是教导我们不要执著,因为一切都是这般缘生缘灭。因缘和合导致新生命诞生是非常正常的,因缘坏散时导致老死也是很正常的,故此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缘生缘灭不单在我们的色身,苦与乐也是如此。例如有人称赞你聪明或者漂亮,你心中顿感欢畅,这种感觉正常吗?受人称许是件如意的事,内心欢喜当然正常。喜悦的事情缘聚时,你可能会很开心,但是它依然会因缘散而灭,美好事物旋即变为苦;例如下次别人不赞赏你,甚至抨击你,你便会感得不快。还有更多痛苦的事情,例如你遗失了贵重财物,亲人有病等,你都会不开心,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呢?同样地,当不如意的事情缘散而灭,你又会重新得到喜乐的感受。因此,不管是因如意的事而得乐,还是因不如意的事而得苦,乃至二者的聚散所带来的苦苦乐乐,在我们的人生里也不知道尝过多少次,这全部都是十分正常而自然地按照缘散还灭的规则,生起了,又破灭,这都也是很平常的。
当你明白这个缘起法时,你便会发现苦苦乐乐在人生的旅途上,是那么平常不过。当你明白到事物的缘生缘灭,迁流变化,自然便不会执著,因为宇宙里每一个众生也须依随这法则而运作。所有现象的形相都是虚妄不实,无论是苦乐还是美丑的现象。佛陀有时会形容这是「空」,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物质世界和一切精神活动都不过是虚妄的,不能执实。所以,我们应当於苦时不介怀,於乐时也不贪著,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三祖僧璨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信心铭》)大道法门本身并不困难,但最怕的是我们诸多拣择,要这个、不要那个,喜悦的便执著,不合意的便诸多挑剔。如果我们明白世间众生都是如此有苦有乐,生生灭灭,人人都要经历这一切,我们便应该乘现在有这种因缘,好好珍惜,好好运用。故此佛陀为我们阐明现象界的事情,藉著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去改变我们的内心对外境的看法。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是通过「心」来构成,通过它,我们有所认识,有所执著;通过它,我们生起爱恶,然后我们造业,然后有生死。为此,我们要改变「心」对「境」的执著,便不再有无明、愚痴,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转换对世界的态度。
佛陀又对我们说,大家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全是内心造成,也就是我们说的「唯心所造」或者是「由心变现」。那些你看到的影像、听到的声音都是虚假的,都只是你的「心」变现出来。所以你要放下,明白「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心」与「境」同样不实。当你对两者皆不执著时,你就能慢慢确知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而我们真的可以改变它。但从何入手呢?佛陀对此说得很清楚,就是要「闻、思、修」:多听别人所说的,不要自己闭门造车,要多吸收世间的知识,不要自以为是,应当睁开眼睛、张开耳朵聆听佛陀及其他善知识的教益,从而得到新知见、正知见。正如《妙法莲花经》所说,佛陀出现在世上,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他开启显示他的见解,好让我们学习,继而纠正错误,得到新思维,不再著心著境,明白到不管现象和情绪都只是虚妄的,明白到「唯心」的不实在。当然这并非完全抹煞、否定现象和情绪,而是要知道缘生的作用,知道其「遍计所执性」,知道它们是「依他起」,最终你会明白事物虚妄不实的平常性、平等性,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只是因缘和合而生,欢喜时我们不要如疯如狂,失落时亦无须伤心欲绝。现象因著因缘生起,自然有其虚幻性。但我们可以借假修真,借缘生不可得的身心去证悟圆满无上的菩提。当然,即使是无上菩提,它最终也是「无智亦无得」(《心经》)。所以佛教说「离於二边,契於中道」,我们不要执空,也不要执有,要在中流之中随顺因缘,久而久之你便会明白不落二边才能得到平常心,最后达至无罣无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如果你有分别心,你便会失去平常心,反之亦然;而只有这样做,你才会得到安乐自在。有饭吃时,好好吃,给别人嗔骂,心无一物;好的又一餐,坏的又一餐;开心又一日,唔开心又一日;没甚么大不了,其实日日都是好日。
紧记――平常心是道。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其他汉传法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安详自在快乐
- [普洱茶]陈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样吗?
- [禅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头去
- [生活故事]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顾其短,扬其长,宽容可育人
- [佛与人生]观照当下
- [佛学常识]贤劫千佛的说法由何而来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箴言
- [红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的解释
- [禅宗典藏]“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说明《五灯会元》怎样的特点?
- [哲理故事]心中宽和,则世界和乐
- [佛经故事]百善孝为先,孝子割肉济父母
- [佛与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 [佛学常识]奇光如来的形象如何
- [其他汉传法师]生死是自然规律,那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什么?
- [红茶]什么是宁红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