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圣地圆满朝圣纪事
内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圣地圆满朝圣纪事
释法玄/文
在华人圈,若提到印度朝圣,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魏二郎教授。魏教授年轻时,投入旅游业不久后,便开始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因缘际会,魏教授投入了一般人认为较为危险的印度路线。时至今日,印度的治安仍是令人充满着诸多疑虑。在魏教授早期一次的带团途中,便因动荡的治安情势,遭到枪击。所幸,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大难不死,让魏教授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体悟,同时亦感念着佛陀的慈悲,遂发愿在有生之年,带领大众至八大圣地朝圣,并以108次作为目标。108之数,在佛教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因此我们常可见到佛珠亦取108之数,象征着佛子借着念佛、数珠对治着人的各种烦恼,魏教授取此108之数,其意恐怕亦是在此。佛珠,108颗,时常可见,似乎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事,然而带团巡礼印度八大圣地108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魏教授表示,有许多朝圣团,因为时间、经费等各种原因,选择少走八大圣地几个较偏远处,魏教授也带了不少这样的团,但是对于魏教授来说,未完整地走完八大圣地八个点,便不能算上一次。就在魏教授如此宏大的愿心,经过三十余年,终将在2014年初圆满108次八大圣地的朝礼。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躬逢其盛,拟在第108次行前,为所有有缘参与的友人,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开设二课程,分别开设「印度朝圣与经典文化」以及「印度圣迹与风土文化」讲授教内的佛典以及教外的风土民情,有内有外,全面性地引领大众返回到千年前,一品佛法之妙味。
各宗教皆有朝圣的行为,即是前往特定、具纪念性场所的宗教行为。在南传的《大般涅槃经》中便记载着,释迦佛涅槃后,佛子可前往四个圣地朝圣。在佛教文献中则可以见到使用着「巡礼」一词,如日本僧人圆仁(794-864)在唐开成三年(838)至中土后,记述彼于中土所见之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即是使用「巡礼」二字。透过圣地巡礼,我们不但能了解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更因为走过着圣地,亲眼见及实际存在的遗物,因而产生坚固的护法护教之道心。最初在南传《大般涅槃经》所提及佛子的巡礼地,分别是是: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处─菩提迦耶、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处─鹿野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拘尸那罗。阿育王(约公元前268-232在位),在即位七年后皈依佛教,在即位第十年行三菩提,关于所谓的行三菩提,便有学者认为是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并在各巡礼地竖立起石柱,至今在山奇大塔上仍可见到数铺阿育王参礼圣地的浮雕,可见阿育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的阿育王圣地巡礼一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近代的学者们除了根据流传的文献来判定圣地遗址外,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根据便是阿育王竖立起石柱上的碑文。例如佛陀的诞生地蓝毘尼,便是因为阿育王竖立的石柱上清楚地记载着:阿育王在即位第二十年亲自造访此地,此地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蓝毘尼。在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后,佛子的巡礼地便增加了许多,配合着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八相成道,增广成八大圣地,记载在《八大灵塔名号经》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中。加入的四个圣地,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处─舍卫城祉园精舍、释迦牟尼佛自忉利天下降处─僧迦施/曲女城、释迦牟尼佛弘化处─王舍城、释迦牟尼佛宣告将舍寿处─毘舍离。实际上阿育王所巡礼的圣地,还不仅仅限于上述八地,还有许多释迦佛生前弘化处,后来也成为佛子朝礼之地。
佛教的圣地巡礼,并不若一般的寺院参礼、石窟考察或是博物馆参访,不仅路况遥远,实际到了现地遗址后,会发现多仅有砖砌起的纪念建物或是残断的阿育王柱。砖砌起的纪念建物,一般多视为佛塔,即窣堵波,此外亦有被称作支提。窣堵波可简单认为即是瘗埋遗骨的覆钵式建物。支提则是具有圣坛、祭祀场所、圣树以及作为记忆、纪念的场所或建筑物等等的含意。在谈及巡礼的原始语意时,可见到原始文献中是使用着,也就是巡礼支提之意。前述所提及山奇大塔上雕刻的阿育王参礼圣地图,明显可见到是参礼着一栋类似于祭祀场所的建物,而非瘗埋遗骨的窣堵波。在较晚期的文献中,才逐渐将支提视为窣堵波的同义词。若未对圣地有些了解,实际走过圣地一圈后,恐怕仅会有着残垣断瓦的印象。若有参与过魏教授带领的印度相关行程,想必会认识印度资深的导游Kumar先生,据Kumar先生表示,带过几次长老法师至圣地巡礼。而这些长老法师虽未到过印度,但是每到一处圣地,Kumar先生只需要提示此地为何,长老们便详述释迦佛曾在此地所发生的各种事迹,同时感动地潸然落泪,彷佛来过许多次了。恐怕这便是对于佛一生的事迹乃至印度文化深刻了解所致。此次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为大众开设课程,再至圣地巡礼,便不致于仅存残垣断瓦的印象,并能够如过去的高僧大德一般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感动。
释法玄/文
在华人圈,若提到印度朝圣,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魏二郎教授。魏教授年轻时,投入旅游业不久后,便开始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因缘际会,魏教授投入了一般人认为较为危险的印度路线。时至今日,印度的治安仍是令人充满着诸多疑虑。在魏教授早期一次的带团途中,便因动荡的治安情势,遭到枪击。所幸,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大难不死,让魏教授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体悟,同时亦感念着佛陀的慈悲,遂发愿在有生之年,带领大众至八大圣地朝圣,并以108次作为目标。108之数,在佛教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因此我们常可见到佛珠亦取108之数,象征着佛子借着念佛、数珠对治着人的各种烦恼,魏教授取此108之数,其意恐怕亦是在此。佛珠,108颗,时常可见,似乎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事,然而带团巡礼印度八大圣地108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魏教授表示,有许多朝圣团,因为时间、经费等各种原因,选择少走八大圣地几个较偏远处,魏教授也带了不少这样的团,但是对于魏教授来说,未完整地走完八大圣地八个点,便不能算上一次。就在魏教授如此宏大的愿心,经过三十余年,终将在2014年初圆满108次八大圣地的朝礼。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躬逢其盛,拟在第108次行前,为所有有缘参与的友人,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开设二课程,分别开设「印度朝圣与经典文化」以及「印度圣迹与风土文化」讲授教内的佛典以及教外的风土民情,有内有外,全面性地引领大众返回到千年前,一品佛法之妙味。
各宗教皆有朝圣的行为,即是前往特定、具纪念性场所的宗教行为。在南传的《大般涅槃经》中便记载着,释迦佛涅槃后,佛子可前往四个圣地朝圣。在佛教文献中则可以见到使用着「巡礼」一词,如日本僧人圆仁(794-864)在唐开成三年(838)至中土后,记述彼于中土所见之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即是使用「巡礼」二字。透过圣地巡礼,我们不但能了解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更因为走过着圣地,亲眼见及实际存在的遗物,因而产生坚固的护法护教之道心。最初在南传《大般涅槃经》所提及佛子的巡礼地,分别是是: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处─菩提迦耶、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处─鹿野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拘尸那罗。阿育王(约公元前268-232在位),在即位七年后皈依佛教,在即位第十年行三菩提,关于所谓的行三菩提,便有学者认为是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并在各巡礼地竖立起石柱,至今在山奇大塔上仍可见到数铺阿育王参礼圣地的浮雕,可见阿育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的阿育王圣地巡礼一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近代的学者们除了根据流传的文献来判定圣地遗址外,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根据便是阿育王竖立起石柱上的碑文。例如佛陀的诞生地蓝毘尼,便是因为阿育王竖立的石柱上清楚地记载着:阿育王在即位第二十年亲自造访此地,此地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蓝毘尼。在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后,佛子的巡礼地便增加了许多,配合着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八相成道,增广成八大圣地,记载在《八大灵塔名号经》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中。加入的四个圣地,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处─舍卫城祉园精舍、释迦牟尼佛自忉利天下降处─僧迦施/曲女城、释迦牟尼佛弘化处─王舍城、释迦牟尼佛宣告将舍寿处─毘舍离。实际上阿育王所巡礼的圣地,还不仅仅限于上述八地,还有许多释迦佛生前弘化处,后来也成为佛子朝礼之地。
佛教的圣地巡礼,并不若一般的寺院参礼、石窟考察或是博物馆参访,不仅路况遥远,实际到了现地遗址后,会发现多仅有砖砌起的纪念建物或是残断的阿育王柱。砖砌起的纪念建物,一般多视为佛塔,即窣堵波,此外亦有被称作支提。窣堵波可简单认为即是瘗埋遗骨的覆钵式建物。支提则是具有圣坛、祭祀场所、圣树以及作为记忆、纪念的场所或建筑物等等的含意。在谈及巡礼的原始语意时,可见到原始文献中是使用着,也就是巡礼支提之意。前述所提及山奇大塔上雕刻的阿育王参礼圣地图,明显可见到是参礼着一栋类似于祭祀场所的建物,而非瘗埋遗骨的窣堵波。在较晚期的文献中,才逐渐将支提视为窣堵波的同义词。若未对圣地有些了解,实际走过圣地一圈后,恐怕仅会有着残垣断瓦的印象。若有参与过魏教授带领的印度相关行程,想必会认识印度资深的导游Kumar先生,据Kumar先生表示,带过几次长老法师至圣地巡礼。而这些长老法师虽未到过印度,但是每到一处圣地,Kumar先生只需要提示此地为何,长老们便详述释迦佛曾在此地所发生的各种事迹,同时感动地潸然落泪,彷佛来过许多次了。恐怕这便是对于佛一生的事迹乃至印度文化深刻了解所致。此次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为大众开设课程,再至圣地巡礼,便不致于仅存残垣断瓦的印象,并能够如过去的高僧大德一般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感动。
- 上一篇: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导读
- 下一篇:斩断流转生死的根源
相关阅读
- 仁德上人:专门修定修慧的偏执法门皆不圆满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仁德上人:安祥歌
- 仁德上人:月圆歌
- 仁德上人:达到理事圆融才能算真正的圆满果地佛
- 仁德上人:究竟怎么做才能达到圆满解脱?
- 明海法师:每一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生命趋于圆满而快乐
- 明海法师: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圆满的,让生命圆满而快乐
- 慈法法师:是什么掩盖了我们圆满觉悟生命的需求?
- 慈法法师:“众生本来究竟圆满”,还需要发心利他吗?
- 静波法师:三宝缺一不可,必须圆满具足
- 静波法师:完成圆满的三皈依,需要十个因缘条件
- 能弘法师:怎样才能拥有圆满的人生?
- 梦参法师:佛法中最圆满最究竟的是什么?
- 仁清法师:哪些事相会障碍“饶益有情”功德的圆满?
- 广钦和尚: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 仁清法师:供施多少才算功德圆满?
- 净慧法师:做人记住这八个字,你的人生就一定圆满
- 济群法师:你的世界只装着一个人当然会孤独
- 星云大师:四点建议:圆满你的人生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其他汉传法师]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安详自在快乐
- [普洱茶]陈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样吗?
- [禅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头去
- [生活故事]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顾其短,扬其长,宽容可育人
- [佛与人生]观照当下
- [佛学常识]贤劫千佛的说法由何而来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箴言
- [红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的解释
- [禅宗典藏]“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说明《五灯会元》怎样的特点?
- [哲理故事]心中宽和,则世界和乐
- [佛经故事]百善孝为先,孝子割肉济父母
- [佛与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 [佛学常识]奇光如来的形象如何
- [其他汉传法师]生死是自然规律,那自己在世间留下了什么?
- [红茶]什么是宁红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