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蓝

【前集一二一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变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5月8日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

  从人类整体的大处著眼,无论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说是同胞,相互间以仁爱之心相处,那么都有幸福。

  人绝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过来报复。所以说,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道理。人虽不应当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范坏人加害于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当成和自己一样去看待,这样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还有些人太聪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诈伪而严加防范,两相比较下,愚直的人使人愿与他相亲,聪明的人则人人都敬而远之。

  人有聪明固然不是坏处,但切戒破坏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处,这是不可不细加察者的。以上的话我们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么差误了。

【前集一二一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苦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泽厚矣。

  5月9日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有很多的人对事表示疑惑,而我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就要择善固执,不被群众的疑虑所阻碍。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伟业,都是有别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见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个人独力所能成的,凡事应当多旁听他人的意见,做为多方面的参考,千万不要任性而忽视他人的言语。

【前集一三0】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5月10日

  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铲除恶人应人保密防祸

  当我们知道某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能和他交往,在结交之前不要过度赞扬,以免招致奸人嫉妒,挑拨离间,使你接近不得。

  当我们发现对方是一个恶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也不要轻易表示意见,以免被他转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祸。

  古时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铲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学的两种原则作为圭臬,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今人仍应效法之。

【前集一三一】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5月11日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称道的节义忠贞,是历千古而不能磨灭的。既不是一时在人前造作的伪善行为,也不是在人所不见的暗室当中的私情私见,君子慎独,虽处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说,青天白日的节义是从暗室漏屋之中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能够有旋乾转坤的大手笔,不是豪放的思虑所能达成的,必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一点也不敢疏忽,谨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出成绩。至于有人说‘举大略细’,又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都是错误的想法。

【前集一三二】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5月12日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当然的伦理之道,有时达到极点也是应该的,不可以有丝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对于子弟认为是施恩,子弟对于父兄感恩,这样的施恩望报,骨肉之亲反而不如路人。

  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说:‘陆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陆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升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说真的孝行是自己不会感觉得到的。世界上自以为有孝心的人,在并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顺父母,是无论如何都要使父母欢心,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当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孝行,同时就起了要求报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义。

  兄弟之情也是一样。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这其间也丝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前集一三三】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5月13日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天地间的事物,不限于美与丑,洁与污。一切长短、善恶、男女、上下、贤愚等等都是相对的。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丑,没有美就没有了丑。所以,仅有美而没有丑的东西是不会成立的。人通常称某人是善人,没有恶人存在。如果没有恶人存在,善人也就不会存在。

  有美的时候必定有丑,如果人能够超越美丑的观念而不挂在心,则无论怎样丑陋也不会有人笑了。

  清洁的相对是污秽,‘嫌恶污秽,喜好清洁’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洁和污秽并非是对立的,应该用达观的眼光觉悟到污秽与清洁本不是两件事,人能够将精神超越到洁与不洁之间,则我不好清洁,也就没有人能以污秽加诸于我了。

【前集一三四】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5月14日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此较,按人情的动态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的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著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定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的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嫉妒别人的长处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间,比一般人还要利害。照理说,应该骨肉之间互相祝贺幸福才是,更应当以喜悦的心情来赞美彼此的长处才是。事实却不然。对于旁人的幸福和长处并不关心,对于亲族之间有了长处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于心。

  这样说来,真是非常不幸。当人们遭逢了这种场面,必定也会以冷静的态度平心静气的处理,如果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烦恼中。

【前集一三五】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生烦恼阵中矣。

  5月15日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在上位的人对待其部属,应当分清楚功劳与过失,这两者不容混淆,功过混淆赏罚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赏、有过的不罚,那些奋勇不惜性命的人们,虽然建立功劳,也得不到名誉与升赏,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于职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过不混杂,赏罚尤其分明。

  其次,说到恩义与仇恕不可分得太开。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开,有恩的人就对他好一点,对于有怨的人就冷酷无情。这样一来,部属无论如何忠实尽职,也得不到上级的欢心。久而久之,起了贰心而背叛激变,这都是基于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

【前集一三六】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起携贰之志。

  5月16日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俗语说:‘官大担险,树大招风。’一个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敌人。对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过,太过则容易颓败,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为不可过于清高,过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来种种无谓的诽谤。

  古代的哲学主张中庸之道,无过犹不及之处。人能行中庸之道,则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违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顺乎人情,本乎天理则无往而不自得,无太盛太过,或过高过亢的弊病。

【前集一三七】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诱兴而毁来。

  5月17日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做恶事忌隐藏,所谓‘阴恶是大恶’。做善事别忘显露,所谓‘阳善是小善’。

  凡恶事显露于外的人,则众目所视十手所指,其恶行不得扩张,所以为祸尚浅。如果人做了坏事还隐藏起来,觉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终至身败名裂,所以说,恶之显者祸浅。

  做善事喜欢显露于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这个道理很奥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够解释清楚。按道理说,做善事显示出来给人家看就不算真善,这里面含著沽名钓誉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不会有多大的效用,也不会彻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济世,则其立心为善,必定不计较名誉。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彻底。所以说,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前集一三八】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5月18日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人不可不修养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两者都缺一不可。才与德互相比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仆。有才无德的人,像一个家庭里面主人被奴仆所欺,制度紊乱毫无条理,终至败家亡身而后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道德以养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为,终亦受到严重的打击。

  所以,用人行政必须用才德兼备的人。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来补才能之不足,将不至于像有才能却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坏了。

【前集一三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5月19日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奸佞邪智之人侥幸以图上进,为了防止这种弊病发生,在建立法制这方面务必讲求严厉。然而,实行起来又必须求其宽厚。在除恶务尽的原则下,又不能不网开一面。常言说:‘穷寇勿追,投鼠忌器。’总要放他一条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穷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坏光了。

  凡事勿走极端,总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一个制服著一个,如螳螂捕蝉黄雀伺之于后,猎人打雀不觉湿露沾衣。

  其实,天地造物之妙,虽是互相制服同时也是互相为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为生,就是这个道理,世间善恶之理,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两面的。如果说除恶而必尽,则恶尽而善亦不能成立了。觉悟了这个道理,也就觉悟了人生的大半。

【前集一四0】

  锄奸杜幸,要救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5月20日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和别人共同担负过失的时候,那人必定喜悦。和别人共同分功的时候,那人必定发生嫉妒,所谓‘利益在前,人所必争’。人对于争荣誉争报酬,千古以来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来,与人共患难易,共安乐则难了。

  例如春秋时候范蠡、文种之于越王勾践,汉代的韩信萧何之于汉高祖,当勾践被吴王打败作了俘虏,文种、范蠡两人与越王共受患难,终于设法使越王回到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范蠡明白其患难与共安乐的道理,遂弃官而游于五湖,文种不明这个道理,终于仗剑自杀。其次,高祖的杀韩信、囚萧何也是基于同一个道理,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争名夺利不能共荣相安,更无足论了。

【前集一四一】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5月21日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有道德的君子虽然不能用金钱救济他人的贫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们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归正觉迷却痴。

  又当人们陷溺在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得一语的勉励,教他脱离危难之道,这就是善根,胜于赠送他人财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5月22日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人到贫穷不济的时候,就一切廉耻也不顾了,只知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见饱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寻求生活了。

  人人都向丰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这富贵者一旦陷入贫乏,则一般常常集聚来往的人就作鸟兽散了,一切义理人情也都不讲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头不顾。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蚊蝇逐臭,蚁虫尝甘,而小人则趋于利。’这几句话说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趋利而忘义,只有君子才不为利益而变节。

【前集一四三】

  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5月23日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君子大多是富于情感,不免热心过度,招致人家的怨尤。所以,不可不以冷静的头脑来考虑事情,然后以理智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发生错误。如果感情一冲动,心就把握不住,心爱感情所左右,便会轻举妄动。

  日本古时候有一个武士镰仓权五郎,他作了源义家军队中的先锋,在战场上冲锋的中间,被敌人的箭射中他的眼目,却一点都不怯懦,他并不取下箭矢,就奋勇把敌人射死,然后倒在草地上。他的同僚将官三蒲为继走到他的身边,想要设法由眼睛里拔除箭镞,于是以脚踏著权五郎的脸,想把箭从眼睛里拔出来,这时候权五郎忽然跳起来要杀为继,为继吃惊的躲开,问他什么缘故?权五郎说:‘武士死于战场是常有的事,但生平还没有人敢用脚踏著我的脸,我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为继领悟了他的语意,深深谢罪,然后跪在地上,将箭由权五郎的眼中取下来。

  这个故事是说:君子应以铁石心肠、冷静头脑来担当大事,才不至于有失中正。

【前集一四四】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5月24日

  量弘识高,功德日进

  古语说:‘德高望重。’又说:‘量宽福厚。’德与量是互相关联的。

  由于道德高尚而器量才能宽大,器量宽大才能受人尊敬,自己的幸福便可以慢慢增加了。

  然而,道德怎样才能够高尚,那就要培养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与知识,才对于处世做事具有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识见,做事就不会发生错误,处世也不会过与不及了。

【前集一四五】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5月25日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这是夜半时分;此时天地寂然,只有枕边一点灯光,这时候正是万事万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静宴息。到了天光破晓,人畜鸟兽一切动物都还没有起来,才是吾人开始出于混沌时。

  所谓‘混沌初开’,即是天地尚未分明,这时候天地好像鹤卵浑然一团,渐渐的,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发生出来了。人当休眠入睡时间,身心都在休止状态,此时既没有善恶也没有苦乐,恰似天地尚未开辟以前的混沌时代,等到一梦醒来,万物还未兴起的时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与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动作,善恶是非之念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当著宴寂入眠的时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时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恶因果在何处,才明白善恶是非既不是什么身外之物,它的发生也绝不在于一念未生的混沌初开之时,而是因为人有了耳目口鼻,对于事物才生出来情欲嗜好,然后基于情欲嗜好的取舍爱憎,而有了种种的妄想与分别,因之而苦恼了身心。

  这样说来,耳目口鼻都是束缚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机械中的一种障碍。善恶苦乐本身实有之物,只缘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发生,但是,人又不能抛弃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顽石帖木无情,那么,应当怎样做才对呢?只有在这回光返照的一刹那间,反省觉悟世间一切都是虚幻。

  不要为那些而劳役身心,应当自由自在的处于其中。

【前集一四六】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5月26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为借鉴而加以反省,这样的话,就成修养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贝了。久而久之 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

  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自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且自伤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善人恶人的差别,只在这反省与否之一念罢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宵壤矣。

  5月27日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

  富贵与功名随著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

  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前集一四八】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5月28日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鱼张网,而鸿雁误陷到里面,这封鸿雁来说是多么可怜和不幸。螳螂捕蝉而黄雀伺于其后,这对于螳螂来说是多么的悲惨和危险。

  世间的事不仅限于鸿雁与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谓‘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

【前集一四九】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蛙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5月29日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做人必须讲真诚,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

  其次是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前集一五0】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5月30日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水不遇见风,就不会掀起波浪,自然归于平静安稳,镜子没有尘埃的掩蔽,自然就会现出光明。人心本来是清洁澄澈的,只因为被妄想的尘垢所遮蔽,消失了本来的光泽。只要拂拭掉那些烦恼与妄想,其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

  欢乐是不必去强求的,只要能够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见、私利就好了,至于妄想寻求欢乐,结果是内心得不到安稳平静,欢乐也就一点都得不到了。

【前集一五一】

  水不波则自足,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5月31日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败,而遭到不测祸患。所以对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谨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诫,因一言不慎而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有一事不谨而酿成了后世子孙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能轻起一念,乱发一言,错做一事。

  古德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代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灭。’这样看来,怎能轻举妄动,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6月1日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一件事情发生了,想调查彻底颇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应当放宽一步任其自然发展,慢慢的终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实结果的障碍。

  其次,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一五三】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6月2日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把陶土拿来烧,才能成为光滑无比的器皿。把生铁拿来镕锻,才能成为坚硬宝贵的金钢。‘陶镕’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质都必须经过锻炼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节义虽然可以高傲过青云,文章可以妙胜过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锻炼出来的节义和文章,则他的节义不过是自私,文章也不过是普通的,这也许与那侠客的义节与骚士的文章毫无差别了。

【前集一五四】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6月3日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

【前集一五五】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6月4日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坏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