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民间信仰问题
正视民间信仰问题
所谓民间信仰,具有四个条件:1.为了民间大众的需要。2.由于鬼神力量的表现。3.一般民众和鬼神现象的结合。4.鬼神现象能满足一般民众的需求。这里无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只要彼此有这需要就产生了信仰的事实。
就正信的佛教与民间信仰来作比较,所谓正信,是为了显示和民间信仰的差别而定义的。因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一,佛教所到之处,必然和民间信仰发生关系,要不就是被民间信仰所同化,而成为民间信仰之一;要不便是将民间信仰引伸为正信的佛教。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主要是因人才的有无而定。
但是正信的佛教,从信仰的基础功能而言,和民间信仰是相通的。所谓合理,就是要通过因果的原则来判断和处理一切的事。也就是说,信仰的结果,可以有求必应,但是必须付出努力的代价。
比如说信佛求佛,一定可以达到消灾免难的效果,也可以转贫为富、转危为安、转贱为贵。有时是先得感应而努力在后,有时也可以借着佛菩萨的加持力,于努力的过程中,通过重重的难关,顺利地达到你所祈望的目的。或者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提早结束灾难的时间,和减轻灾难的程度,但在灾难过去以后,还必须要好好的修行,自利利他,以求对佛菩萨的感恩,这是因果关系。
一切的善恶功过,都应有它的果报。由于信仰佛菩萨的关系,可以变动受报的程度和时间,那是因为你在信仰佛菩萨以后,一定也会像佛菩萨那样为善治恶、自利利他、救济众生。佛菩萨为你作引导,使你有改过迁善的缓冲余地。
至于民间信仰,因为鬼神的层次很低,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仅是由于在做人的时候,造福人群,积聚了一些功德,成为有力量影响人类的鬼神。但在烦恼及无知的方面,跟人完全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妒嫉、有虚荣、有骄傲、有表现欲。因此,他们需要有人来恭敬、礼拜、拥护和跟从。只要你有所要求,他们就可能使你如愿,达到除病、增寿、发财等等的目的。
他们没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也没有一定的条件,来说明因果的关系,这有点类似社会的帮派和黑势力,只要你作为他们的顺从者,你就得到他们的保护。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的平衡,是不是讲得通,他们是不管的。当他们势力还在的时候,你可以安然无恙;当他们势力消失的时候,那就树倒猢狲散,他们再也保护不了你,你应该受的果报仍得自己去受。
当然,一般的民间信仰,多半不会违背人间的伦理,甚至也劝人去信佛、拜佛、布施、行善,但他们没有一定的善恶标准,和一定的理论基楚,因此缺乏真正的智慧,只能构成地方性的和暂时性的一般风潮。并且鬼神的福报有限,一旦时候到了,他们也要随着业力去转生,便再也起不了作用,或径由其他的鬼神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如果民间信仰能够和高级的宗教哲学结合,它就可能变为可大可久的正式宗教。比如基督教,若没有借用希腊的哲学,完成了神学架构,也是民间信仰。当然它是经过了改变的,所以基督教的神学,不是希腊哲学。
今天在日本的好多新兴宗教,都是由民间信仰开始的,然后很聪明地借用了佛教的理论,俨然以高级的宗教姿态出现,但它们根本不是佛教,只是狐狸披上了人的皮而已,那是附佛法外道,它们还是和佛教不同的,横说竖说,总一定有一个超高的人格神在那里,这和佛法基本理论的因果和因缘,已经有了根本上的矛盾。
又好比今天台湾的一贯道等,它所依据的理论和经典,非常地幼稚和复杂,没有历史渊源,没有哲学背景,只有想象、拼凑。他们也讲所谓「无极」,结果「无极」是「老母」,「无极」是无,「老母」是有。他们既然是无神教,也是一神教,也是多神教,也可以说是一个杂教。因为它采取了儒释道的一些理论,能在中国社会里因应民间的信仰,或起或灭也有好几百年了。
最近有一部影片叫作「十八王公」,内容是描述一条船在海上遇难,有十七个人没顶,加上一条狗殉主,后来冤魂不散,常常在出事附近的海边显灵,渐渐地有一些人去祭拜他们,最后一传十,十传百,信仰的人增多了之后,便盖了一座神庙,现在已成为台湾北部香火鼎盛的庙宇之一了。由于它有求必应,所以影片的宣传中特别强调它的神力不可思议,希望达到电影促销的目的。从商业牟利的眼光来看,这种夸张的宣传手法,也许无可厚非,但这情势若漫延至整个社会角落,而造成许多人意识型态的偏差,其影响结果却是相当严重的。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早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对于宗教的看法就是反对迷信的,试想,将一切的问题都交给不可捉摸的神去管了,认为神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风气,对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来讲,岂不是大讽刺、开倒车?因为它不能通过理性的观点来评断。虽然在宗教活动自由的社会里,民间信仰的存在,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并也不可能要求它是纯理性的,但过分地迷信神力,将导致人类自信心的丧失、道德的沦落,无形中降低民族素质的层面。今后如何善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提升人类精神的层次,开拓智慧的领域,对社会进步产生正面的效果?在民间迷信色彩泛滥的当儿,这实在是值得吾人深思的课题。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人生》二三期)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