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无家处处家──勉新出家菩萨
出家无家处处家
──勉新出家菩萨
今天是地藏菩萨的圣诞,地藏菩萨发愿永远度脱广大无穷的众生,菩萨的愿力,是为众生而不为自度;而菩萨所以能成佛,也是由于度众生的缘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就是为了众生太苦,希望能于出家修行得道之后,来救济无量的众生。因此,凡是发心出家,都应该效法菩萨的度生大愿,续佛慧命,这也是我们选择今天这个日子来举行剃度典礼的重大意义。
「出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有人以为离开家就是出家了,由于夫妻吵架、家庭不和或是事业不顺,便离家出走!那是呕气、泄气。真正出家的意义是要出三界牢狱的家,出生死烦恼的家。三界本身就是在烦恼的生死里,出三界才真正是离开烦恼,这才是出家的目的。
常听到有些人说:「出家以后,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奉养父母了。」这是错误的观念。出家是割爱辞亲,并不是抛弃父母,只是从一个烦恼的、世俗的家庭,进入清净的、出世的修行环境。对一个在家人而言,他的一生就是结婚成家、创造事业,仅与少数的几个人发生关系,而且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的势利与现实。可是一旦出了家,便是发愿度所有的众生,他要跟一切众生结缘,将全部的生命和时间奉献来服务人群社会。
所以出家是离开了一个家族之家,而进入一个将一切众生视为眷属的法界之家,但仍然必须以今生的父母为主要度脱的对象。同时佛也规定: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出家后若父母无人抚养,虽沿门托钵,也得奉养父母;而且在家时如不孝顺父母,也不得出家。
当然,出家以后,就是做父母的已把自己的儿女布施给三宝、给一切众生了;从一个小的家庭布施出来,让自己的儿女变成一切众生所有的人,这是最难的事!一般人把钱财给人都舍不得,何况让亲生的骨肉出家!故释迦世尊出家,他的父王就是不赞成的。所以天底下能够同意而且很欢喜自己的儿女出家修道,这是多生多劫修来的智慧和福报的结果。可见,没有大善根的人,也不容易达成出家的目的。
另外,不要把出家看成是一桩很悲哀的事,很多人受了文学家笔下小说人物的影响,误认为只有对前途绝望了的人,才会看破红尘去出家。佛门之中的正常现象,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出家人的责任比在俗时更大。一般人仅对一个家庭负责,至多也超不出对天下人负责,出家人则要照顾到一切众生。出家学佛就要发大菩提心,要发尽未来际广度众生的大愿。在家人无论如何都有很多的牵挂,出家人却是到处为家。出家无家,所以叫「出家」;寺院不是家,是修行的道场。出家是在道场里修行,同时以道场来接引有缘的人,帮助他们来修行,使得每一个进入道场共同修行的人,都能得到利益,这叫出家的菩萨。
同时,由于出家既不容易,一旦出家,就要发长远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头,要负常人负不起的重责,所谓「荷担如来家业」,即是出家的本分。有谓:「出家是大丈夫事。」大丈夫不同于英雄好汉,所谓英雄好汉,就是凭一时的意气行事,虽能慷慨赴死,却无法从容就义,故有「英雄气短」之叹。唯有大丈夫才能屈伸自如。出家人是能与君王并座不以为贵,纵与乞丐同行不以为贱。真人无位,大丈夫无一己之私,出家儿无自家的事!所以我常以地藏菩萨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愿力,勉励发心出家的人。对于要求来出家的人,也必须审慎的观察、考验,且先跟他们讲:「你要抱着下地狱接受苦难的心理准备来出家,出家不是来享清福的,而是奉献出自己,来过艰苦的修行生活;受苦是消自己的业障,为度众生更要受苦。」可见,出家者对于他们个人、对于整个的佛教以及对于他们所有的亲友来说,都是一桩伟大事业的开始,我们应该为他们恭喜!
也许诸位想要知道,出家到底有多大的功德?据《出家功德经》云:「诸布施中,出家功德,最为殊胜。即使一日一夜受持出家净戒,命终生天,二十劫中不堕三涂,常生人间天上,最后发心,成辟支佛。」因此,若能劝人出家,或者助人达成出家因缘,此人常生天上人中,恒为王者。而「比丘」之名,又称「怖魔」,当一个人发心出家,天上的魔宫因此震动,因为从此少了一个魔子、魔民的候补者了!所以出家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时,出家人一旦披上了如来的袈裟,就是人天的师范,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要做俗人的榜样,对自己的言行要特别注意,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不仅不能度人,反而让人对三宝退失信心、远离佛法了。
由一个俗人进入僧团,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在俗时的能力、智慧、学问、社会关系、工作经验,和所有的一切,一时间都得搁下。你好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第一次到这世界上来投胎,重新牙牙学语,先在地上慢慢爬,然后方能站起来学习走路。所以,从初出家而到完成一个出家人的标准形象为止,至少要有十年的修学过程,这个阶段之中,有重重的波折,来自生理、心理和环境上的冲击与诱惑,渐渐地才能自主适应。通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造就一个普通的可用之才都不容易,何况是成为人天的师范呢!因此,诸位新出家者,需要以愿力来付出耐心、苦心和毅力,不要期待着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唯求脚踏实地,做一个本分的出家人,尽心、尽力、尽责来学法、弘法,自度度人。学法是依教奉行,依律而住;弘法是以传播佛法、绍隆佛种为己任。
我是从来不愿意随便鼓励人出家的,而我对出家弟子的要求和选择也非常地严格,如果他们心不清净、动机不清净、背景不清净,我不要他出家。像失恋、失意的人要来出家,佛制并没有不许可,但我要好好地考察他一段时间,看这个人是不是有心归向佛道,否则当他进了佛门以后,很可能会兴风作浪、争名夺利,也可能吃佛饭、穿佛衣而不修佛法、不做佛事。出家本来为了断烦恼,结果反而增加烦恼,扰乱僧团,这是很可惜的。所以真心出家者,一出家就是重新做人。诸位!「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人生》一四期)
- 上一篇:谁把月亮摘下来──中秋夜谈感应
- 下一篇:超度的意义与供僧的功德
- 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生儿不为防老,积榖不为防饥
- 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 因为不和谐,所以需要彼此关怀
- 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下这四句话
- 佛经难懂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佛经?
- 何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尽全力完成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 不要带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 沉缅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醒悟呢?
-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 如何离苦?远离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会”与“爱别离”?人际关系的痛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