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的意义与供僧的功德

  超度的意义与供僧的功德

  每年农历七月,在中国的民间及各佛教道场,都显得特别忙碌。因为,在民间的信仰中,以七月为中元,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节日。这本是由中国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延伸而来,不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也祭祀那些没有后代亲属关照的孤魂,后来跟佛教的思想结合,就称为「普度」;这在民间,原来还有个来自道家的名称,叫作「打醮」。

  从佛教立场说,七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在佛陀当时开始,每年夏天有三个月的雨安居,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为止。因为印度地处热带,在雨季中,虫蚁遍野,雨水泛滥,出家人不便外出游化,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利用这三个月时间,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

  直至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僧自恣日」,也就是散居于同一区域内的僧众,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诚的检讨和报告。因为三个月中,大家都在精进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证得圣果。其余虽然没有悟道,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净、安宁、开朗、坦诚的,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欢喜的事,所以又称此日为「佛欢喜日」。而十方信徒,也利用大众僧集合到会的这天,纷纷会合来供僧,因为供养发心菩萨功德很大,供养刚刚修行完成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胜,而此时,连带着发生了下边的一桩佛事。

  当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证到阿罗汉果以后,念及自己的亲恩未报,并以天眼看到他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便以钵盛美食,用神通奉献给他母亲。由于饿鬼道的业报,本因悭吝的贪心,而引起的热恼之相,故其母虽得到饮食,却于入口之际,即化成火炭。目犍连因此回到佛前,请示佛陀的帮助,佛陀便告诉他,在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以种种上好供品供养大众僧,就能救度饿鬼道的众生。因此而说出了一部《盂兰盆经》,梵语的盂兰盆,即解救倒悬之苦的意思,所以,七月十五日的法会,又叫作「盂兰盆法会」。

  另外,还有一位地藏菩萨,也是一位孝子,从《地藏经》看,他累生累世孝顺父母,为孝顺父母而修行佛道。在唐朝从新罗到中国的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就叫地藏,后来到了安徽的九华山,便定居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化身救世的根本道场,而这位出身于新罗的地藏大士,他的生日是七月三十日,而且地藏菩萨誓度一切众生,特别是对地狱众生悲愿无穷,故民间相传,七月是地狱门开、鬼来去自在的一月,民间将七月当成鬼月,这又是另一种信仰的根源。

  综合上面的各种资料来看,七月既是慎终追远月,也是普度众生月,如何慎终追远?如何普度众生〈最好的方法和最大的功德,就是供僧。可是相沿成习,习久成弊,民间皆用杀生祭祀的方式来媚神、媚鬼,形成了杀猪、宰羊、赛猪公、办流水席等种种奢侈浪费、劳民伤财的陋习,本来是庄严的一场佛事,竟演变为民间迷信的活动。近年以来,台湾地区,一致推行节约拜拜运动,上行下效,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而在佛教中也普遍地推动了供僧的风气。

  谈到供僧,它的功德来源,除了如上所言,于三个月的定期修行而证到圣果,清净身心之外,另有一重意义,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只有部分的出家僧众,遵循着结夏三月的生活,多半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但信徒供僧仍具特别的功德及意义,仍然值得倡导。

  一般而言,出家人本身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来自供僧所得,未必全部用于日常生活。剩下的便可以当作道场建设、弘法工作的推广以及救济贫困等用途。所以,供僧等于间接推动了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这和直接将金钱物质投之其间的方式比较,两者虽然都能达到社会上有无相通、彼此互助的效果,而供僧能对于三宝产生恭敬之心,有见贤思齐的功能,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力量,能鼓励和策动大众去追求佛法化世利人的理想,无形中产生了转移风气净化人间的作用。所以,供僧既符合世间的需要,更能够帮助完成佛法普度众生的目标,因此,七月的超度和供僧是值得遵行并发扬光大的一桩佛事。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人生》一三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