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破邪思 禅七开示录(五) 第二日 大堂开示

正见破邪思

禅七开示录(五)――第二日 大堂开示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2006.07.24晚间

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过得好吗?心情还平静、愉快吗?

我们的心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保持平稳专注呢?

世间一切是无常、变异、生灭之法,不可能尽如人意;因此,人生的历程也必然是困顿有时,顺遂有时。佛陀指出:世间所有的顺逆境界,都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因自己无明而造业,由业而感果的。

在白天的禅修中,我一再提醒大家:正法修行不是在追求感官的刺激和快乐,也不是在排斥不喜欢、不好的境界与觉受。在团体禅修中,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在一个规划良好的环境,大家远离散心杂务,就只专注于一个禅观的所缘。大家静静地坐在禅堂,耐心地面对自己的困难,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超越烦恼:从觉察贪瞋痴,远离贪瞋痴,到断除贪瞋痴。这整个训练的过程,就是趋向于正道的禅修。

你们眼前的困难,并非来到禅堂才有,而是从过去不断累积至今,然后以现在的样貌呈现。过去我们因为不懂正法,也没有良好的修道环境,所以只能随着烦恼与业习而流转。等到因缘成熟,果报现前,我们的反应不是排斥,就是执取,于是惑、业、苦的轮回便永无止息。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面对这些异熟而生的苦乐果报,不再做出惯性的反应,就只是静静的观察,静静的觉知,不与之相应,这整个过程就是在训练自己从远离贪瞋痴到断除贪瞋痴的过程。

几个不正思惟的禅修实例

在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想先问各位同学:为什么来这里禅修?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调伏情绪,或是为了其他种种美好的理由。我想基本上,你们一定不认为禅修会给自己带来坏的结果,否则你们就不会来了。然而,有时智者以为是无意义、过恶的事,愚痴无闻的凡夫却趋之若鹜。因此,所谓的好坏,经常是个人主观的臆测或认定,对于自认为美善、清净的目标或对象,总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比如说,禅修。但是一个初学者如何能知道禅修是好或坏呢?

佛陀说,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知见的错乱,另一种是情意的染着及其产生的意志的惯性。现在我们来举几个因为邪见――知见的错乱,在修行中产生过患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鸯崛摩罗修道的故事,这段故事记载于佛经,非常有名,也非常极端。鸯崛摩罗,意译为鬘、指髻。故事的大意是说:鸯崛摩罗碰到一名邪师,这名邪师告诉他杀人可以证道,并嘱其杀人一千。鸯崛摩罗信以为真,就开始在道途中杀人,并将所得之指串为鬘状,佩戴于身。当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之时,大家闻风而逃,远远走避,很难再找到屠杀对象。鸯崛摩罗为了完成杀满千人的目标,最后竟把脑筋动到自己母亲的头上。

由于杀害父母是极逆重罪,佛陀怜悯,不忍他堕落,见时机成熟,决心要度化他,于是现身于鸯崛摩罗所在的道途中。鸯崛摩罗一路追杀,只见佛陀径自在前,鸯掘魔罗随后追赶,速度时慢时快,却始终跟不上佛陀的脚步。心急之下大喊:「停止!停止!」要佛陀停下来。这时,佛陀止步,回过头来对他说:「我已经停止了,是你还没有停止!」应该是鸯崛摩罗悟性深厚,善根成熟了,他闻毕,若有所思,突然领悟到佛陀话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的恶染,证得无上涅槃――彻底的停止了,而自己仍处于生命的盲动与燥乱中,是自己还没有停止!于是鸯掘魔罗便放下屠刀,听闻佛法,忏悔改过,终至证得阿罗汉果。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个人如果碰到恶知识,有了恶邪见,就算他主观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对的,仍然无法免于堕落和轮回。因此,在佛法的修行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正知见。

接下来说几个亲身经验,先说内容,再一起分析说明。

第二个例子是在某次的禅七场合,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各有各的修行观念与方法,我们也不知道大家原先修学何种法门。禅修的第一天,看到一位学员静坐时身体晃动,一直打嗝,声音很大。小参时,我关心他的情况,起初他也没讲什么,只说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也很受干扰。我提醒他打嗝不但定力不能增进,吵到其他同学,自己心里也很负担,所以就教他几个克服的方法,让他回座练习。因为禅修期间讨论过多的法义,怕会影响初学者,使心变得散乱,念力退失;所以几支香后,见他情况已有改善,也就没再多问。

到了禅修结束,学员心得分享时,他很高兴的上来发言。原来他几年前参加念佛共修,在一次念佛中,觉得喉咙好像有一股气要往上窜,就顺势打了一个嗝,感觉蛮舒服的,以后念佛,若有同样的情况出现,他都会作意打嗝,刚开始也觉得不错。后来在另一次念佛场合,竟然有人告诉他说:「念佛打嗝可以消业障,打一个嗝,就消一次业障。」从此以后,他就开始打嗝打个没完,觉受也由好转差,最严重的情况是发生在他前次打佛七,只要一止静念佛,他就打嗝,打得天昏地暗,甚至打嗝到反胃,连胃酸都吐出来了,人也非常虚弱。所有的人都被他吵到了,不过在场的人很慈悲,没有人责备他,也没有人制止他。他那时心里想,怎么消业障会消到这么辛苦?后来有人提醒他,这样有点奇怪,好像不太对劲喔!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次,有位和他一起参加佛七共修的师父要来参加禅修,就介绍他们来了。透过这次禅修,学到了正见与对治的方法,克服了他多年来静修打嗝的困扰。这位年轻男孩眉清目秀,长得斯文可爱,出堂前在殿堂门前碰到他,称赞他的发言生动有趣,很有启发性,令人印象深刻。他进一步告诉我以前念佛打嗝的情形,并笑称:「师父,我们的蛙王还没有来呢!」原来大家都叫他「小青蛙」,这次禅修,他的女朋友也一起来。女朋友还有几位朋友受他的影响,念佛时也会打嗝,一伙人号称「青蛙四重唱」。可能因为是女生,他女朋友打嗝的次数和声势比较秀气,没有他这般夸张和盛大,没想到两人只是位列「小青蛙」等级,还有打嗝的声势更浩大的「蛙王」呢!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的亲身见闻。记得我早期开始禅修的时候,修行的正见不足,也没有经验。有一次参加某个老师带领的禅修,在过程中,有一位学员突然抖动个不停,最后躺在地上身体仍然一直旋转与发抖,学员都楞住了,大家站起来一旁围观。老师说:「很好,很好,这是体内的气机在发散,动到他不动,就好了。」我看了之后,心里想:有一天我会不会也这样?修行一定要这样吗?一定要这样才能「发散」吗?也有点害怕以后会不会也如此当众失控?那时候也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一个是关于打香板的例子,是别人告诉我的。有几个法师到某个道场参加禅修,教禅的老师以打香板来驱遣学员的惛沉,并测试悟性。老师的香板重,声音响,被打的学员臂膀常多处瘀青,旁边的学员常被吓到。在团体静坐大厅,弥漫着香板的声响,在静坐学员心中,常怀怕被打的恐惧。学员禅修的「所缘境」――注意的对象,常变成打香板的老师。注意他的动静,留心他的脚步声,一直注意老师有没有过来,老师靠近时,肩膀就会缩一下,有的时候,坐得专心,旁边有人被打,还会被吓一跳。那个老师认为,打香板是消业障,所以学员们的肩膀都被打得青紫一片了,也不会怀疑老师是否有「体罚」的嫌疑。后来,我有机会到这些法师的道场教他们禅修,结束时,他们跑来跟我说,「有时候想想,当时我们真的很笨,师徒几个人带去被人家打,还要跟人家说谢谢。不但如此,整个禅修过程都充满了恐惧,心里害怕,怕被打!」想想看,这样是在做什么?有任何修道的意义吗?

确立正知见

我们在禅修期间,除了必要的法义说明和技巧讲解外,通常不做过多的讨论,以免扰乱同学的专注力,所以对那位打嗝的同学,在小参时,我不作说明,直接教他对治方法,让他回去照着做,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不过,技巧还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现在他终于知道,正法修行是从远离贪瞋痴到断除贪瞋痴的过程。以前他因为错认打嗝可以消业障,生理的反应再加上心理暗示的助长,所以就不断打嗝,甚至到了反胃呕吐,无法控制。修行修到这种地步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不正思惟、邪知邪见所导致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位学员打嗝到失控,经他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主要是心里的意念在隐微中,不断地催促自己这么做。再者,如果世间有一种修行会让人修到无法控制,那将是很可怕的,因为那代表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念,想想看,这种修行不是很危险吗?这位同学后来知道自己的观念错误,主观的心情便不再有意无意地助长打嗝这件事,只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在去除邪见的基础上,时时提起正念,因此便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七天的禅修。从这个事例反映出,不正确的思惟会牵引着我们做出错误的修行方式,进而走向错误的道路。所以啊,修行到最后已经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有没有具足正见的问题。

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面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一定要常常扪心反省:我有没有透过这个方法来远离贪瞋痴?前面所举的打嗝消业障和气动能发散为例,这些行为背后的观念,其实是含藏着贪心,所以禅修者才会从下意识地驱策,到无法自主地打嗝与抖动。我们先不问他们所相信的打嗝和气动,是否真能有增益健康的效果,我们只问一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只是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贪念,这算什么修行?这不是在修行,而是在增长贪染的业习啊!是在等流中增加更多的贪心哪!

所以我从来不告诉同学禅修能治病,如果认为禅修能治病而心有期盼,你们很可能会坐在那里一直幻想自己赶快不药而愈,根本不是在调心离欲。此外,我也不会去强调你们一定要得什么禅定,如果我一直强调,你们也很可能会坐在那里一直盘算禅定什么时候来,心中患得患失,哪里能用功?

在这里,只想提醒大家:所有的过程与境象,当它们现起的时候,你的心一定会有所觉知,比如强烈的痛苦,有强烈的觉受,这时你们要怎么办?如果心念生起痛能治病,越痛越好的想法,此时,就算你的心能安住于所缘一个月,甚至一年,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一个月或一年的,想要治病得健康的贪心而已。还有,轻安的觉受也是一样,如果你对它生起贪心的期盼,纵然你坐在那里得了四禅八定,也只在增长贪染的业习,而不是去垢离染的正法修行。因此,我要强调的是,在禅修的过程中,每一个境界都是修道的好因缘:碰到逆境,安忍正念而不瞋恼排斥,正好用它来灭除瞋心;碰到顺境,平等正视而不执取,正好用它来远离贪心。无论境界是好或坏,都只是觉知,而不与它相应,这才是佛陀所教导的禅修正道。

佛陀教导正知于身,正念观息,其他的宗教也有教人呼吸调气,中国道家则教吐纳健身,同样是以呼吸为专注的对象――所缘境,这当中的差别是在哪里呢?佛法不共世间的正道是什么呢?阿含经中常称赞佛陀的教法「纯一满净」,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是:法门是否是「纯一满净」――纯粹无杂、唯一无二、圆满清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引导学人,从听闻知解到修行彻证的整个过程,都能从远离贪瞋痴,到究竟断除贪瞋痴――圆满净洁的境界。所以,不能熄灭三毒,反而增长的方法,纵然能飞天入地,具足异能,也不过是世间的生灭之法,反而容易增长贪染,更难出离。

所以,你们不用相信他人,甚至也不用相信我,而是要「自知自作证」,自我检视,在整个禅修过程中,自己有没有远离贪瞋痴,如果有,那么这个方法就是正法。轻安或禅相之类的境相,是心清净后必然会有的成果,绝不可以把它们当做思虑缘念的目标。以贪不能止贪,以瞋不能止瞋,面对境界,不制而随,只会让我们陷得越来越深,流转于惑业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比如说,你是为了身体健康而禅修,而每一次「不幸」地正好如你所愿,则很容易变得越来越贪心,不但不能体会与面对世间无常生灭的实相,我与我所的执着也会越来越顽强。然而谁何曾见过不病、不老、不死的人,人是不可能真的长生不死的;等到有朝一日年老体衰,临终病危、四大分离时,你才痛苦惊恐,这种健身延年的贪求已然无法实现,无法被满足,然而长久以来的修行,不但不曾观照无常,学习安然面对变化,而是一味地贪染执着,这时你要怎么办?如果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练习如何远离贪心,甚至不断增长贪心,以后要如何面对在四大崩离时所生起的强大贪念呢?诸位对此不妨好好地反省深思过往的修行法门与心态。

什么是进步?

最后谈一个观念:如何才算是修行有进步?是神通变化,玄妙莫测吗?是得四禅八定吗?是证四双八辈、诸地菩萨,圆满佛果?以上所说,都是修行的成就与结果,但在正法中,最重要的却是修行的心态。

小参的时候,有的同学会沮丧的对我说:「师父,我都没有进步!」进步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得禅定会让人起贪,那么得禅定算是进步吗?有些禅修者会在不自觉中以「精进」来掩饰自己想要快速得道的贪念,以至于患得患失;也有些禅修者虽然禅定功夫好,但却自我中心,行径乖张,惹人讥嫌;甚至还有些禅修者会以强大的定力来专心造恶。在我看来,这些情形都不是进步,而是不正思惟,错误心态所造成的修行失败。

事实上,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比过往更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身心与外境的种种顺逆境界,这就是修行的进步。我们应当珍惜的是一份远离贪瞋痴的道心,千万不要盲目地羡慕,甚至追求一些杂耍式的高难度禅定技巧或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因此,在小参时,我会比较看重同学降伏烦恼的过程与进步,而不会强调一定要得禅定或其他的特异能力。但是在禅修过程中,如果有某些身心觉受一再出现,同学在静坐时可以先不理它,专心照顾自己的所缘,但是下坐后小参时,一定要跟我讲,否则也许疏忽禅修进境的标志,比如禅相的出现,以致于停滞延迟了禅修的进度。

神通力和不自觉而得的特殊能力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自主控制,后者则否。以他心通为例,前者是作意观察目标对象,然后知道对方的心意,收放自如;后者则是不由自主,经常不知何时会知道,何时又不能知道,更不知是自己的通力,还是异类众生的涉入,以致真假莫辨,险象丛生。有些学员在禅修期间,会因为机缘成熟而将过去生所拥有的某些能力显发出来,或因为今生的修持而慢慢培养出一些特殊能力,这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没有无我智慧,过多的能力只会招来祸害,一定要谨慎面对。

以前有一位学员,他很喜欢禅修,有一次突然拥有一种特殊能力,只要别人在背后谈论他,他就会知道。我跟他提醒:在没有这种能力之前,他人纵然对我们有心结,只要还能表面客气,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但是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就算远在千里之外,只要有人批评、讥嫌他,他就感觉得到,由于我执尚在,无法离染,对于毁誉讥称,不能观空放下,所以也就不得安宁。相较于那些不知道别人正在骂他的人,这位学员的特殊能力,带给他的是比那些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多了一些罣碍与忧恼。因此我要再次奉劝各位,会导致无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千万不要学;在没有破我执之前,最好不要修神通,对于无心而得的特殊能力,也最好下定决心遣除它。

最后要再提醒:无论是在禅修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当六根触对六尘时,我们总认为自己的身心被外界捆绑束缚,不得自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既不是眼睛绑住了形色,也不是形色绑住了眼睛,以此类推,耳、鼻、舌、身、意对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它们并非两两相缚,而是因为中间有欲贪,是欲贪才将它们两者捆绑在一起。同理可知,当我们面对身心的种种觉受,或是一些偶然被开发出来的特殊能力时,也是因为贪心作祟,才会让我们和境界纠缠不清,终于养成惯习,好似无法控制一般。

但是修行也不是要修得如草木土石般的无知无觉,或是如废井死水般的暮气沉沉,而是要时时正念明觉,知是非,明善恶,懂好坏,进而在面对苦乐境界时,都能以无贪、无瞋、无痴的心平等视之。虽然这是圣者境界,凡夫不容易做到,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进禅堂修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