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 第四日 大堂开示
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第四日大堂开示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2006.07.26晚间
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今天过的好吗?心情还平静吗?
我们今天教了一个新的功课,那就是「受念处」。不过,正规的「受念处」修法并不如此,我们所教的,是因应初学者的定心程度而修的简易方法,我想就将之名为「受念处」的「简易版」好了。「受」属于五蕴,更严格来讲是名法,所以应当等「色法」能够观察成就后,乃至于若依照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学次第,当「身念处」的功课不能观得非常彻底和完整时,要进一步观察「受念处」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为什么还是要教导各位以很粗浅的念力去学习观照「身受」呢?
首先必须提醒,你们现在所学的并非「受念处」最完整的修法,以免大家误解,以为「受念处」的修法是如此模糊而粗浅。「受」是名法,如果没有能力观察心门的转向,也就是六门的转向,则我们是不可能彻底的观察受念处的。因此,你们出了禅堂,如果有人问你们修了什么?你们说:「我修四念处。」并且依样葫芦地描绘现在所学的「受念处」观法,这样是会笑掉内行人的大牙的。
虽然现在所教的不是最完整的,但是就个人的修持心得和带领同学用功的经验来看,这个方法对大家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今天的开示中,先要说明练习这个方法,可以得到什么益处。再者,也要简单地介绍经论典中所教导的,完整「受念处」的修法,希望可以让大家有基本的概念。
修学受念处的利益
有关于「受念处」的特色及其修学利益。
首先,可以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教导的禅修方法,都注重「普遍性」的特点,如大家学的第一个所缘──安般念就是如此。以安般念为例,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所以无论何种年龄、性别、宗教或族裔的人,都可以修学它,所以它是一个超越宗派的修行方法。事实上,「根本佛教」时期的禅观所缘,都具有超越宗派的普遍性。如《阿含经》中所说的身、受、心、法「四念处」,不就是所有人类都具备的吗?因此,为了遵循并彰显佛陀教法的这项殊胜的特色,我们一直提倡、推广超越宗派的修行方法,例如安般念、受念处、四界分别观、慈心禅等。不但教导佛弟子用这个方法,甚至在基督教所办的大学里,我们也教学生用这个方法来净念摄心。所以受念处,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修行方法,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是佛教徒、基督教徒,或是回教徒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不可能没有一点感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认为受念处的修法很值得提倡。
其次,安般念的所缘非常小,只有在人中范围,所以,如果我们的专注力不集中,有时鼻息是很难觉察的。那「受」呢?身的苦、乐觉受与心的忧、喜情绪,是相互交感,互为因缘的。再者,「受」是遍满全身,粗细皆有的,即使是一个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当他跟人家争执之后,也会感受到自己脸红脖子粗;当他有了气恼,也会觉知自己肩膀僵硬,浑身不舒服;而当他诸事顺遂时,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是乐受。由此可见,「受」不但普遍为人所共有,而且粗显的身心觉受,是一般人都观察得到的。不过,若要修行进步,禅修者是不能以觉知这种粗显觉受为满足的。
还有,有些学员修安般念会出现障碍,比如要他观察自然的呼吸,他却会不自觉的控制呼吸,要他做一个旁观者,他却会无法控制似的加长呼吸或加深呼吸;因为不自然的控制,不自觉的憋气,有些学员修安般念会胸闷、会气促。这些「禅病」,不是安般念的方法有问题,而是禅修者在其中搀杂了一些不正当的思维与心态所导致的毛病。因此,当修安般念修出这方面的问题时,可以试着改修「受念处」,若用功得力,就可以化解因安般念修持不当所产生的困境,因此,「受念处」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修法。
接下来,我们刚才提到,受是全身都有的,它的范围比安般念大,因此,虽然我们生气的时候,息也会起变化,比如说,气喘如牛、上气不接下气,但是息和受比起来,它的范围和所缘是更小的,此外,在我们的感知和觉察中,受与情绪之间交互影响的范围更大,更明显,甚至更强烈,更容易觉知。
第二,佛陀指出:世间是因缘所生法,因此,佛法既不主张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而是心色交感:心影响色,色影响心。我们身体种种的异熟,种种不当的情绪,乃至于纯粹只是不当的姿势,都会在身体留下非常多的遗痕,而一入禅堂用功,自己种种的粗糙或微细相,就会因心静而被觉知。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色身的种种粗重相,乃至于病相,都是因心念而引起,但是心的造作的确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心念的微细之处,一般没有定力的人是难以观察、觉知的,因为它很微细,运转的速度也很快;比较起来,粗糙的色身却是比较容易觉知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全身僵硬,但却自觉不出瞋恼,因此说自己没有生气,这时可能只是因为观察不到自己微细的心行罢了。但是,如果你叫他照镜子,看看自己紧绷的面容,感觉一下自己僵硬的身体和姿势,他也就不得不承认了。
依修行的经验,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容易的,而观察心念却容易受骗,当然,要观到微细色也需要较深的定力。色身属于物质,在身心交感的过程中,物质的特性是会留下很多色法的余痕、势用,故色法的粗糙相现,比较容易觉察它的问题。在禅修过程中,所谓的进步或轻安,会伴随有禅相和禅支出现,这是检验内心安静程度的方法,有此明确的衡量标准,比较严谨而精确。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本书,它一直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状况,所以,如果越修身体越粗重、浊秽,苦受越多,就要小心检视其中有没有问题,正常的状况是身体会伴随定力的增强而越修越轻安。
但是,这样的说法,也会让没有正见的学生产生许多的误解,所以须要进一步说明。当禅修时,如果苦受生起,就想起我们前面所说的,心里想:「唉呀!糟糕!我是不是退步了?」其实不是!小参时,有些同学会说:「我这里痛,那里痛,很严重啊!要请假。」我都会追问:「是不是修的时候痛,不修的时候不痛?」果真如此,那是因为在禅观中,心比较安静,因此色身的种种相会开始被发觉,而有些浊重的痛觉,会是因心安静的缘故而被引发,此中因由,则视个人情况,当时情境,不一而足,有关于这种种象状,可以在小参的时候跟我讨论。
再回到我刚刚所说的,其实观受念处,要能够观到六门,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门,因意门随转,才能够觉知受,所以,它是名法而非色法。六门因意门而转,受就生起;以前不知道,埋头造业,在生起恶心念的过程中,就已经严重地伤害、惩罚自己的身体了。我想在座各位都有生气的经验吧!生气之后是不是很不舒服?很难受?并不是心意生气过了,就没事儿,你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不舒服,但是因为心念太快,在一瞬间你不知道已经起了多少恶念了,还一直觉得自己很纯洁、很无辜,都是别人在伤害你,其实如果你能回观身受,它就会告诉自己,好像有恶念喔!因为身受很不舒服。至于心的恶念,要等到观名法或心法,看到心念的迅速变化之后,你才能知道自己起了多少恶念。所以,修受念处是有这些好处的。
禅修到这个阶段,其实大家的安般念还没有修到一个段落,因为就严格的标准来说,安般念要修到四禅,才算学完(众笑)。咦!为什么笑呢?你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吗?不要起疑!每次当我在祝福你们,或是告诉你们能修到什么境界的时候,你们的心里要「答应」,要说:「是!好!我一定会做到。」不要每次都说:「凭我?不可能的吶!」如果你们常常养成这样负面的习惯反应,那就代表你们的决意心不强,没有准备好,也不愿意向于善法。所以心要时时准备好接受善法,接受祝福。
照理说,安般念应该修到四禅才算圆满,可是,我们不但没有修到四禅,而且还只修了三天半,怎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禅修的课程只有七天,如果在这七天当中只学了一点安般念的技巧,那么大家出了禅堂后要怎么办呀!如果大家对整体修法的次第和完整性,乃至于它清净、普遍的殊胜之处不能了解;不知定,不知慧,不知定、慧,这不是盲修瞎练吗?
所以,为了让大家成为有正见,有智慧的修行人,在这短短七天的禅修课程中,我们会安排一个理想的修学次第,让大家知道分别定与慧的特性,知道修止与修观的所缘,知道分别声闻与大乘禅修所缘的不同等等;虽然都是浅尝即止,但还是可以从中学会分辨与培养择法的能力。这些方法都经过设计,虽然是粗浅,但是已经可以让同学掌握到佛教禅法的精神、特色与要领;也可以稍尝法味,亲得法喜,对修行产生无比的兴趣,以及对佛法修道次第的轮廓了然于胸。正因为如此,我们安般念修了三天半,就不得不割爱,接下来转成受念处的「简易法」。透过它过渡,再进修四界分别观时,藉四大所产生的受,辅助以对四大的分别、拣择,也不失为是一个善巧。
修学受念处的要领
经过几支香的提醒与练习,相信同学们对受念处的修法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要提醒几个修学的要领:
首先,只依自己的身体来观身受,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观内身」,因此,现在不观外身──他人的身体。其次,我们是循着自己的全身来观受,受有身受和心受,现在不观心受,因为心受跟六门的转向有关系。例如,眼见色、耳闻声,生起贪念、瞋念,引起喜受与忧受等,这些都是和根门有关的心受和身受;在受念处和五蕴的受蕴中,身受和心受的内容非常多样而繁杂,依大家现在的定力,无法胜任微细的观察与觉知,所以在此只需要做简易的观察即可,虽然浅尝即止,也已经可以受用无穷了。
复次,现在虽然只观身受不观心受,但是《杂阿含经》中,佛陀也特别提醒弟子们:因为身受是异熟果报身,有时难免于痛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摄护根门,以及种种修定、修慧的方法,就能免除因色身的苦受而生起忧恼的心受。也就是说,身的苦受可以因修行而解离心的瞋恼;身的乐受,也因禅观力而心念不起贪染执着。故受可以区分为有染污的受和无染污的受,佛陀鼓励我们修无染污的受,远离有染污的受。
又次,在此我们教同学以自己正念明觉的心念来观察全身的身受,不能只观察喜欢的乐受,略过浊重的苦受,不能苦受不观,专门观乐受。不能只观察清楚的受,不观察不清楚的受。要注意,不清楚的、模糊的才是要下功夫的地方,才是能进步的因缘;因为强烈的受不能生起更深、更坚稳的定力。但是一般的状况却是,只要遇到模糊的受,一般人好逸恶劳,贪易烦难的业习就来了。以瞋心为例,有同学来跟我小参,说他观不到,观到全身热恼,想要换所缘,换观察的部位。我刚开始还听不懂,说:「热很好,热是身受,恼是心受,先不观瞋恼,专心观身的热受就好。」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是因为观察不到而心生不耐,身起热受。这样的修行心态需要调整,因为禅修所缘模模糊糊,一片混沌,不知头、脚在哪里的状态,正是需要专心修练,耐心面对的时候。偷懒怕烦,想要快快的观到,一遇逆境就起瞋心的反应与习性,就正是要运用修行去克服与超越的。
所以在禅修中,我们不断的提醒各位:所有的法门都只是技巧,透过这些方法来帮助我们得定、得慧。但是修行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时常反省和检查自己的内心,在修学的过程中,有没有渐渐的远离贪瞋痴?如果没有,就代表心念在法门的操作上出了问题。
我们在禅堂中看尽众生百态,有的人一碰到困难,会有不耐烦、焦虑、沮丧的反应,有的更因此而退缩罢道,甚至导致精神异常。禅修怎么会弄到精神异常呢?以前我去缅甸的时候,在未抵达禅修中心之前,先到一个寺院挂单。才刚到,就听说有一个修了很多年的禅修者,修到后来出了问题,常常会在半夜去敲别人寮房的门,然后躺在房门口的地板上。我心想:怎么禅修会修成这样?这不是说禅修到后来都会变成精神异常,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防护自己的心念。
在这个禅堂里,我们非常留意塑造一个安全的修道环境,好让大家能安全、平稳的修行。我们尽量将必要的技巧讲清楚,学员小参时是单独一人,其他人不会听到交谈的内容,也不会将学员的成就或困顿让其他人知道,每个人都能只专心地面对自己的功课;如此,失去了参照的资料,也就不会让大家落入患得患失,竞争比较的漩涡,不但提醒大家注意在心意上远离贪瞋痴,也塑造一个让贪嗔痴无由发作的,平安的修行环境。我们重视的是远离贪瞋痴的修道目的,而不是强调程度的进展与境界的获得。重要的是,学员在所有的过程中,心念都是平安、宁静的;如果进步就欢喜,不进步或退步就沮丧、懊恼,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会带来很深的负面影响,一两天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一两年或三、五年之后,或许会有人因此而狂乱失心。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如此,但是技巧如果没有善用,没有好的观念随时调整、保护心念,没有趋向断除贪、瞋、痴的究竟目标,则所有的修行都只像马戏团的杂耍,只是一堆技巧的堆迭与超能力的炫耀而已。这样讲也许有些过头,但我们确实碰到有些禅修者因心态的不正思维,不能平衡,因而修出一大堆的问题,这一点请大家仔细思维。正因如此,我们才会一直跟同学勉励:佛陀所教导的一切定慧法门,都要立志学习,但是一定要善自护念心意,不要把进度与境界当成修道的目的,它只是工具,而要时常检视自己有没有远离贪瞋痴,乃至于断除贪瞋痴,因为那才是修道真正的目的。
所以,修受念处只知身受,要防止因身的苦受而引生心的忧恼,甚至在修道的前途模糊一片时,更要防护起心,不起瞋恚懊恼。刚才曾提到,观身受时,不要忽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对于目前观察不清处的或模糊的部份,正好用来降伏瞋心,培养耐心。在修行的过程中,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后来有强调「一生圆证,三生取办」的法门出现?此中反映了急切的贪心在作祟,想要结果,却不耐过程的烦难;如此,不但忽视众生烦恼的实相,也违背因果法则的正理。修道如果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再加上心意的不当操作,当然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钝根与利根
在此举一个例子来旁证耐心对修道的重要性:舍利弗尊者在众多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称,是释迦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第一胁侍,可是他证阿罗汉果的时间是比较晚的。舍利弗尊者在路上遇见阿说示尊者,当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1]这个偈子时,证得了初果。于是他赶紧回去对目犍连尊者说:「有一位圣者,应当就是我们究竟皈依的导师。」目犍连尊者见佛出家后一周就证阿罗汉果,但是舍利弗尊者没有,他一直等到第二周才证阿罗汉果,而且当时佛陀还不是为他说法,而是为他的侄子长爪梵志说法,他站在佛陀背后搧扇子,随顺听法,此时他的波罗蜜具足圆满,因缘成熟,因此证果。这样比起来,他比他生生世世的同修好友目楗连尊者晚七天证阿罗汉果,而却是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又如过去十八佛妙见佛的时代,当时他带去见佛的他的弟子们都证了阿罗汉,但他的誓愿弘深,在妙见佛前发心要成为未来佛的上首弟子,因此需要更多时劫的波罗蜜,所以他忍而不证,转身跑回家,继续努力修行,以累积一大劫和十万小劫的福德智慧资粮。
如果快速证果就是利根的话,那么从表相来看,舍利弗尊者比那些随他去见佛而快速证果的弟子们,应该是钝根。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其实利根、钝根的区分与证果的速度无关,而与誓愿的浅深与发心的大小有关,而是与空相应胜解的甚深般若有关,所以发大心,立大愿,空慧解是利根;整日忧悔堕落,患得患失,眛失因果法则,妄言说顿说快,则是顿根。所以,从修行到证果的时间,是如是因如是果,不能违背因果法则而妄说果证。
经过了以上的说明,希望同学们不要急躁,失去对修道的耐心。有些同学会抱怨自己没有进步,我会说:「才三天半呢,急什么?」你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圣者?这要看你们自己发愿啊!所以印顺导师才会在《成佛之道》指出:认为要快快成佛的,或是要快快成就的,称为钝根。反之,先发愿,然后经过必要的程序,具足圆满的善德和波罗蜜,经过种、熟、脱的次第,在过程中,心不急躁,不张狂,不存幻想,安稳修道,以待时节因缘,这叫做利根。所以,舍利弗不与快速证果的他的弟子一样,而是发更深的弘愿,安耐更长远的时劫,终于功成果满的成为释迦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第一胁侍,这才是真正的利根。
心不急躁,并不是让心松掉,懈怠放逸,而是静默安忍,持忍坚行,修行时用功修行,不放失任何增上因缘。如果现在的所缘是模模糊糊的,也能耐心观察,在整个过程中,心不焦虑,不急躁,于此培养耐心的善德,具足种种波罗蜜因缘,修受念处时如此,修其他所缘时亦复如是。请同学们安然接受自己现阶段的能力,不要有太多的负面思考和幻想。
苦受与苦谛
能够值遇三宝,听闻正法,就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想想,如果没有佛法,生死长夜,何有出期?只有苦,没有苦谛,白白的受苦,无意义的轮回!但是,有了佛法正见,所有的苦都可以转化成迈向解脱的资粮。以苦受为例,并不是说苦受就不好啊!刚刚不是提醒你们了,你们不是说会昏沉、散乱、掉举吗?当强烈的腿痛出现时,已然掩盖过所有其它的障碍,只剩下「痛」──苦受这个所缘,这不是很好吗?我们不是要得心一境性吗?不过,要注意的是,绝不能起瞋心,因为起瞋就跟恶法相应了。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说:无义之苦当远离。所以,如果那个苦能助道,就是有意义的苦,吃点有意义的苦很好,我们要感谢它。
接着,再跟各位讲一个好像情节有点夸张的故事,它出自南传典籍,内容是说:有一位长老生病了,一位年轻的比丘在照顾他。长老因为病得严重,太痛苦了,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呻吟不已。比丘见状,便提醒他说:「长老,要正念啊!」长老答道:「是!要正念!」过了一会儿,比丘再问他:「你哪里痛?」长老回答:「我只知道痛,但不知道哪里痛!」
这样的回答,听来有点奇怪,是不是?但是,如果修过受念处,知道受念处的修持要领,就会明白长老这个回答是非常正确的。在分析之前,先问你们:当你们痛的时候,你们知道哪里在痛吗?
你们当然知道,而且通常会说:「我的肩膀痛,我的脚痛,……。」不但有「我」,还有「肩膀」和「脚」的分别意识,这个很严重喔!因为那是我执在强烈地执取苦受,那种苦受是有染污的。反观那位长老的反应,为什么他会说:「知道痛,但是不知道哪里痛」呢?这是因为那位长老虽然尚未证道,但他在禅修上下过功夫,也有相当程度的定力,再加上他修过观色法的究竟法;因此当他觉得某个部位疼痛时,他就在痛受的地方观察色聚,而不是去感觉痛苦,因为感觉有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贪愚之见,但是观察色聚就不同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得清楚,就会发现,疼痛的觉受只不过是一堆色聚的生灭聚散现象,而构成强烈的受的色聚可能是风大,或是火大或地大增盛,在那边猛烈地推动一些净色根,因这种推挤压迫的力量,所以产生痛觉和苦受。
当我们在痛受的部位观察色聚时,如果能观察简择色聚,并且能见色法的种种相,这时只会看到火大的增盛、地大的增色或风大的增盛等等;也就是说,只有色法的生灭,没有其他。如此,因为只见六根门随着色法转,所以生受,所以会正确的回答:「不见有我,但见于受」这是长老的境界,他的回答是如实正观而有的正法语。
故事的结尾是,看护的年轻比丘竟然又对他说:「长老,那你应该更精进用功啊!」这样的比丘应该去看护有禅修境界的病人,如果是看护普通病人,这样没有半句软语宽慰,还要人不许呻吟、勉力用功的态度,不让一般人起大瞋恼才怪。
讲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小故事,一般人都是闲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我有个师兄,他平常都会提醒他父亲说:「爸!你怎么不念佛?」他父亲总会不耐烦的答:「没空啦!忙得要命,念什么佛!」有一次他父亲心肌梗塞病发,这种病平时像没事一样,但发作起来会在短暂的时间要了人的命。那一次他父亲经急救后,住进加护病房观察调养,我师兄去探望他,见他静躺在床,就再提醒他:「爸!你怎么不念佛?」他父亲又很不耐烦的答:「别吵啦!都生病了,痛得要命,还念佛?」所以,一般人是闲时不想用功,忙时无暇用功,病痛时不能用功,反正任何时候都有不能用功的理由,这就是平常人。但是,修行人就不同了,平时把握时机用功,而且常作「死念」──常念自己生命无常,当勤精进。现在你们静坐时会动来动去,就是念死的心不够殷切,觉得自己还有时间,等自己痛完了再来用功,是不是这样?
再接续前面的故事,长老听到比丘的提醒,就说:「是!我要正念,我要修行!」因为他有禅观的基础,而且已经观到色究竟法,所以他继续观察,虽然精进力不断涌生,但此时他的色身已经衰败,地大相与火大相过于增盛,压迫到他的心脏,苦受非常强烈。南传的注书中记载:「甚至因为增盛相太大了,竟然把他的肠子推出体外。」这种苦受实在太猛烈了。此时,长老因为精进力和正念力的任持,所以只有苦受,而没有「我」在受苦;只有一堆受在生灭,而没有谁在受。最后,长老就问比丘说:「我这样子的用功,你觉得还可以吗?」比丘见状,静静的不敢再多言了。也正因为长老在临终时还这么用功,所以他在色身败坏,断气之前,即时证入涅槃。
须注意,「受」虽因色法而起,但它是心法,除了要观察六意门与色法的相应,更要进一步观察诸因缘法的无常生灭。由此可知,现在我们所修的受念处「简易法」是非常粗浅的。但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这个方法对学员有平衡色身的益处,所以才教给大家。等到大家止观力增长后,就可以用更精微,经论中所教授的方法来观察色法,修受念处,这等以后有因缘再说。
如是,无论苦受还是乐受,一般人的受是有染污的受,会引生我执、烦恼,而圣者的受是无染污的受,即没有我执与烦恼参杂其中的受。希望大家时常忆念佛陀,忆念圣弟子,为朝向圣者的境界而努力修行。需要分别的是,现在有一些禅修法门,强调必须忍受强烈的痛苦。比如说,有时候会要求禅修者坐很常的时间都不能移动,有时候要进一步观察那些痛的觉受,那种彻骨彻髓的痛苦,而有时候要禅修者能一直观察到痛苦消失。观察一些因人为特意制造的痛苦,并不符合佛陀所教授的「中道」,而且因久坐而疼痛消失,很多时候只是传导神经的麻痹而已,这与空相应胜解,「但见于法,不见有我」的缘起空观的禅观修持,是一点也不相干的。而且,有时坐在那边忍痛,身体苦切煎熬,内心热恼烦乱,只是在僵硬在那里等待、妄想着不痛的一刻来到,无形中让我见我慢增盛,这与以慧观空,因智证圣的修行正道,是一点也不相干的。
受蕴中的苦受,有人把它拿来当做唯一的修行所缘,当遇到强烈的苦受,纵然身体强忍不动,但若内心只有瞋恼而没有正念,那是不成为修行的。记得《法句经》中曾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在什么情况下「苦受」是对修道无益的?就是当它与贪、瞋、痴相应时,这种需要忍受剧烈痛苦的方法,不是人人做得来,也容易因心念的操作错误,而不能真正远离三毒烦恼,所以,我们就取离苦乐二边的中道行吧!
总而言之,苦受可以成为助道的资粮,但须注意应时时以正见与净心为伴,如果能够依正念明觉来观察苦受,就不应该放弃这个苦受的机会与因缘,更不应该懈怠,像蚯蚓一样动来动去,而且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动,呈现出来的是不安住、不稳定的毛躁样子。修行不是要忍痒、忍痛,而是要正念明觉,不仅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身心状况,也要敏锐的观察自己的容受度,在移动之前,必须先像那位长老一样自问:我这样子够了吗?
再次提醒大家,禅堂所订的一些规矩,一点都不严格,好乐修行的心只有从禅修者的内心自动生起,才算是真精进。同学们这几天的表现,让我心里有喜受,因为大部份都很用功,愿意连香精进,并且平稳安然,希望能继续保持这样的修道气氛。
如实知苦乐
前面一直在谈「吃苦如吃补」,那么乐受呢?它是否纯粹只是障道因缘呢?它对修行也有帮助吗?有情的生命习惯是趋乐避苦,在趋与避之间,无论是苦受或乐受,都充满了瞋心与贪心,都是染污的恶法。至于不苦不乐受,则是从觉苦与觉乐的比较中得知的,众生在不苦不乐中,也不得安闲,心念很容易因循茍且,飘忽散乱,也是不清净的。对于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觉受,佛陀教导我们:用乐受来去除贪欲;苦受如刺,用它来去除瞋恚;用不苦不乐受来断愚痴,修无常想。
尽管如此,佛陀也赞叹无染污的乐受,就像那位长老修无染污的苦受一样。无染污的乐受是什么呢?比如,与欲界比,色界的初禅就是无染污的乐受,其他诸禅定当然也是,当然色界、无色界的定乐仍属世间,真正无染的定乐是三果以上圣者所证的「离受想次第定」,而究竟的净乐是般涅槃的离系解脱乐。不过,从三界依次升进来说,佛陀先赞叹初禅的乐受,因为那时的心念离开欲界的染污,十分平稳专注。而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乐受,包括禅定与智慧的现法乐,都属于无染污的乐受。由此可见,只要没有染污,乐受也是值得努力以赴去追求的。在禅堂中,不管是以安般念或身受为禅修的所缘,只要我们专注观照,就算还没达到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也会有少许的轻安相生起,但是仍然应该加功用道,以亲尝禅定与诸阶观智的现法乐,以亲证涅槃的究竟离系之乐,这些都是佛陀所称许的无染污之乐。
我们现在都是在欲界的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中搅和,充满了染污与不净,尽管如此,它们却也是很好的助道因缘,所以也可以用以为禅修所缘。此外,四念处中的受念处,五蕴中的受蕴,都是我们需要观察的,所以在这次的禅修中,特别传授简易的受念处观法,让大家浅尝法味。这个方法对色身的觉知与平衡,有非常好的功效,是一个很好的禅修所缘。
以下归纳几个修持受念处的要领,希望大家遇境逢缘,如法操作,以确保在整个禅修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巧,也培养了离染的清净心,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重点如下:
1. 在观察时,不要追逐明显的感觉,而忽略模糊的部位;因为明显和粗糙的受只需一般的感知力就可以觉察,根本不能增长定力。微细或微弱的受是培养定力的良好所缘,你们要珍惜它;在观察的时候,千万不要草草了事,就算进度慢,也没关系,因为正好可以培养耐心。
2. 对于模糊的受最好不要观察太久,因为心念一定要有所缘,没有所缘,修定无法进步,因此观察的时间以三分钟为准,至多不要超过五分钟,之后,一定要换部位,否则心念的专注力会退失。
3. 在观身受的时候,要循序渐进、按步就班的观察,绝对不要忽略任何一个部位,而且一旦观察到了,清楚了,就要移动,不可以在那个部位让它起太强的身受,因为太强的身受对我们的用处不大。有些禅修者因为贪着强烈的乐受,所以常会在禅修时,心念有意无意地寻找乐受,增长乐受,这不是在修行,这是在增长贪心。
4. 有禅修的书如此教人:观察强烈的觉受,如果痛,就观痛,然后一直观到它不痛为止,能够观到不痛,就表示修行进步。真的是如此吗?定力增强本就会起轻安觉受?但是如果一直以贪欲心希望观到不痛,这整个过程不是在修行,是在造贪业!它只是让我们更增加贪欲而已。因此,同学在观受的时候,有些部位的确会有不舒服的受出现,这种苦受有时很轻微,有时很粗重,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生起「我要把它观到不痛」的贪念,否则是在增长贪念,而不是在禅修,也不可能迈向清净解脱的道路。
5. 不可以标榜修受念处能治病,乃至于所有禅修方法都不可以如此标榜,因为佛法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而不是治身病。只要心念清净,身就会相对健康,至于因过去业所召感的异熟果报身,或因为外在环境的污染,共业所感而有的疾病,若能以离染的清净心来面对,就不会再有因恶心所召感的身苦。禅修可以令心清净,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地妄想用它来治身病。
6. 当观身受的时候,有时会越观越清楚,碰到这种情况,禅修者有时会觉得自己被感觉拉着跑,觉得自己还没有观它,它就出现了,于是立刻跑去跟它相应,这样的修法是错误的。我们一再提醒:比如在观头部时,头部什么感觉都无法觉察,但是胸部和腹部的觉受却非常强烈,这时,我们还是应该安住,耐心地观察头部,不可以把它放掉,转去观察觉受强烈的部位。只当在毫无知觉的头部耐心地停留,观察三到五分钟之后,才可以移动到下一个部位,如胸部。但是这下好了,刚才胸部强烈的觉受,现在通通都不见了,也就是说,想观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不想观的时候则感觉强烈,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我们还是要安住在现在应当观察的部位,不可以跑去追逐明显的觉受喔!因为明显的受不能培养定力,而随着强烈觉受走的错误修法,又会养成贪易怕难的放逸恶习,与修道一点也不相干。
这是为什么要你们自己订下一定的观察顺序,并循序依次观察,不可躐等的原因。请大家一定要耐心的做功课,不要沮丧,同时也要用你们的修行来证明:观不到是因为定力弱,只要坚忍以对,持恒修行,依此培养出定力,届时想观什么,都能观得到。
最有趣的是,曾有同学跑来说:为什么有观的部位才有觉受,没有观就没有(觉受)?禅修者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是如此?我们前面不是说过吗?受念处是名法,名法是要六根去触境,然后作意,才会对觉受生起感知。所以这位禅修者以不搀入自以为是的成见而亲身观察,就会从亲修实证中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观察所得是正确的,因为心与色是相应相资的,心念没有作意观察,当然不会感觉到身受呀!大家或许会用平常的经验来提问:那为什么有时候没有观察,却也能够知道(觉受)呢?须注意,平常的心念是散乱而游移不定的,自以为没有注意却能感觉身受,其实在那当下,心念已经缘念于它了。其次,若认为「觉受」纵然不能觉知它,它也是常在那里的,这就犯了常见,「受」也是因缘生法,心色相应才生受,绝没有离色之心(受)与离心(受)之色。所以佛陀要我们如实正观,不要自以为是地幻想。在禅修中作观,是心念起作意、注意,触对境界而生受,又作观就能觉知受,因缘生法之受就出现,受蕴就生起!我们如果能一直不怀着或是此或是彼的成见,只纯然地如实知见,如实正观,则就会像那位禅修者一样,纵有不正知见,也会被如实正观的结果所摧毁、否定,亲自地印证到诸法的无我缘起。无常法是禅修者亲自观见的,老师扮演的只是印证的角色,正法必须亲自去现观,而不是光坐在那边妄想:世间是常啊!有这个,有那个;本来是这样,不是那样……。
如实正观
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实正观,就能现见诸法的无常、无我、无自性,我们在禅修中,就是学习现见于法。安般念除了可以修定,其实也可以修观,但是在这个课程,我们以安般念来修定,所以很少、甚至没有提醒你们要以之练习修观的技巧和运作的方法。现在课程的进度是以身受为正念正知的对象,之后还会教四界分别观,这些都是观门,我们要把过去的成见、常见、断见、邪知邪见全部放下,如实知见地直接观察诸法的实相。我们常常在经典中看到,佛陀与弟子们在短短的两、三句对话中,就能证得圣果,除了已具足波罗蜜之外,这都是从直接观察诸法,现见诸法实相,以见真实得证究竟的。如果是忽略真实,在那边打妄想,往往会流于胡思乱想的妄见、错知。
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标是解脱所有的烦恼与无明妄见,达到离苦得乐的涅槃之道,在止观修行的道路上。以安般念来修定,属于共世间的定学,从今天下午则开始修学佛法不共世间的殊胜法,唯一的灭苦之道,这是如实的观察,也是不共世间的慧学。对于初学者,只能一步步的引导,让大家浅尝法味,因为七天要证果是非常少见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碰过一位禅修者,可以在七天之内把所有精深的观门都一一完成,一般人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修行,所以请大家不要心急。如果想从修行中得受用的话,就必须非常精进的用功,不可以懈怠,二六时中,除了睡眠之外,都得绵绵密密的用功,不要散心放逸。
现阶段的功课是观身受,多数的同学定力不够强,所以在移动时的「观身如身念住」,只要观察身体的姿势变换就好,不观鼻息,不观三十二身分,也不观四大。佛陀的教法虽然很深,但都是从浅的开始,次第升进,比如「观身如身」,如果只是观察姿势,那不是比较简单吗?只要稍为摄心正念,每一个人都观得到。这不是较浅易吗?佛陀教导初学者观察移动的身体,觉察姿势不断的在变化,这不就是无常吗?这样的无常现象怎么会观不到呢?愚痴无闻凡夫老是睁眼说瞎话,无常的动作明摆在眼前,却偏偏想要去找一个常存永恒的、不变的灵魂,或生命的本源之类的东西。
佛法的修行不建立在忽视真实的想象,从身体姿势的变化无常,到鼻息变化无常,到色法究竟无常,从受无常,想无常,乃至于所有心念无常,一切有为法,无一不是无常。
大家从粗至细,由浅到深的依次观察:移动时观察身体姿势的变化,静坐时摄意鼻息,增长念力。而现阶段的功课是观身受,观身受亦可知无常。等到晚上睡觉养息,这时就不要太专心观察,太专注精神会变好,就不能入眠了。可以让心轻松地念住全身,觉知苦受,觉知乐受,觉知不苦不乐受。最好是连这些名词也不要有,只要知道不同觉受之间的区别就好,注意不要观得太专心,否则会睡不着。越专心,精神越好,大家经过了几天的禅修,精神都非常好,不需要太多睡眠,由此可以从中印证一件事,即:平常我们因为多烦恼、多寻思,所以才需要很多的睡眠。这几天,除了清净的法以外,不思惟、不作意、不造作恶法,不与之相应,睡眠不就自然减少了吗!晚上如果睡不着,千万不要起来用功,因为你们的色身还没有跟上来,久了会撑不住,所以,最好安静的躺着,不要因为担心睡眠不够而辗转反侧,在未入眠时,仍然要摄心安稳,念住于四大。
同学们要互相护念彼此的道业,动作要轻盈,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要自爱,不管睡不睡得着,第二天听到板声,立刻以正念明觉的心观察自己醒来、起身、转身、下床等一切的动作,如经典中提醒的:要像坐观卧人、卧观坐人一样的觉知、观察。进了禅堂,就按照我们下午所讲的修行重点和原则,观察身受,精进用功。
再次叮咛:正思惟的重要性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有些禅修方法特别强调以强烈的苦受做为修行的方法,有的则常常用一些特别的姿势或缓慢的速度来修行,其实这是非常怪异的,我们应该用正常的速度来行走,不要故意走得慢。一个禅修者曾向我说,他曾在某个团体禅修,被要求做每一件事都要慢慢来,认为动作慢观察得比较清楚,所以他凡事放慢,活像转不灵光的动画,夸张的是洗澡常要花一个半小时以上。怎么洗呢?首先,慢慢觉知手握到水瓢,接着观察水淋到身体,然后慢慢抹肥皂,以便观察……。试想,我们禅堂有一百多人,如果每个人都洗一个半钟头,那还得了!慢的动作对定力弱的初学者,当然比较好观察,但是究竟色与心法的运转其快无比,只重视特意做出慢动作以便观察,却不知自然生灭的法剎那生灭,快速变异,不重视培养甚深定力,只一味舍本逐末地放慢动作,不但举止怪异、不正常,终究是错误的方法。
所以,修行要正常,要见得了人,见不得人的修行方法不要用。我们在《阿含经》中从来没有看过佛陀教导这样奇奇怪怪的方法,所以,不是披那种袈裟的就是原始佛教,他们当中有些人的教法是很诡异的。大家目前在禅堂中观身受,以后还要学习观色法和名法,究竟色变化很快,心法更快;如果你只能观慢,不能观快,那微细的法就没有观察的希望了,因此那种修法,无法观到究竟,破极微,见心色相资,剎那生灭、缘起无我。
修行要如常,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无论以何种速度行事,重点是每个动作都保持正念正知,不与烦恼相应。修行要正思惟,大家在修学四念处的身念处时,仍然是正常的姿势,以正常的速度进退行止,不要举止怪异,不伦不类,活像马戏团的杂耍。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念正知于四念处。定力不够,就从粗显的作观,待定力深厚,则纵然举止快速,心念剎那变迁,也能观察觉知得了了分明,这才是佛陀所教导的正法修行。
我们以前在禅修的时候,也曾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修行主张与怪异的修行举止,比较夸张的是入神时的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哭泣或大笑;比较斯文的是双手轮流不停移动,或是走路行禅时姿势因为放慢而显得怪异。对这些琳琳总总的非常现象,常感困惑而疑惧不解。当时也曾想:难道这就是修行吗?要学这种怪异举止吗?这样怎么能见人!那时对佛法的正见不足,不能掌握正法的精神,虽然直觉奇怪,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知道了,也说得出来,所以就把这些经验直接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必走冤枉路,希望这个禅堂出去的人举止心态都能正常。
无论如何,我们总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在修行时,要时常感恩佛陀,感恩圣弟子,能够将这么纯一满净、梵行清净的法传下来,使我们不致白白吃苦,白白轮回!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