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

  第一节 经典的部类

  第一项 经典的实存部类

  「佛法」圣典的集成,「律藏」Vinaya-pit!aka而外,就是「经藏」Su^tra-pit!aka,也就是「五部」(或称「五阿含」)、「四阿含」的集成。「经藏」集成的研究,比起「律藏」来,实在是困难得多,主要是由于「文献不足」。「五部」、「四阿含」的现存经典,都是部派所传的。巴黎语Pa^li的「五部」,完整的保存了铜鍱部Ta^mras/a^t!i^ya的传承,这是很难得的!但不容忽视的,这是铜鍱部,是上座部Sthavira中,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 的一部。充其量,也只能代表分别说系的「经藏」。汉译的,有『四阿含经』(西藏没有大部的传译),但不是属于同一部派。『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所传的。『杂阿含经』已有所残失;而说一切有部所传的『长阿含经』、『增一阿 [P464] 含经』,并没有传译过来。汉译的『长阿含经』,是分别说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传的。『增壹阿含经』是大众部Maha^sa^m!ghika的末派所传。所以各部派的「五部」或「四阿含」,现存的非常不完备;尤其是大众部──大众部本派的诵本。凭现有的文献,而作经典集成的研究,不能取三大系的经典来作相互的比较,实难有良好的成就。最多也只能约略推见上座部(没有再分派)时代的经典情形。

  现存的「五部」与「四阿含」,都存有部派的色彩。不同的部派,有不同诵本的经典;都是「依自阿笈摩」而成立自宗的(1)。我们相信,在师资传承中,当独立而成为一宗时,对于经律,都会有一番结集与整理的;一宗的经与律,也就大体凝定。但同一部派,传承得久了,或化区太广大了,内部会有不同的学系(可能发展而成为另一宗派),所传也就多少有所差异。所以同一部派的圣典,在组织上,教相上,会多少有些不同的。论断某一圣典为属于某一部派,应着重大体,不能因枝末而异议的。

  现存而属于分别说系铜鍱部的,「经藏」分为「五部」:1.『长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nika^ya;3.『相应部』Sam%yutta-nika^ya;4.『增支部』An%guttara-nika^ya 5.『小部』Khuddaka-nika^ya。关于『小部』的内容,锡兰、缅甸所传的部类,多少略有出入,如下(2): [P465]

  图片

  〔锡兰长部师所传〕             │〔锡兰中部师所传〕            │〔缅甸所传〕

  │Khuddakapa^t!ha(小诵) │同

  Dhammapada(法句)     │同                            │同

  uda^na  (自说)     │同                            │同

  itivuttaka(如是语)   │同                            │同

  Sutta-nipa^ta(经集)    │同                            │同

  Vima^navatthu(天宫事)  │同                            │同

  Petavatthu(饿鬼事)   │同                            │同

  Theraga^tha^(长老偈) │同                            │同

  Their^ga^tha^(长老尼偈)│同                            │同

  ja^taka  (本生)    │同                            │同

  Niddesa (义释)     │同                            │同

  Pat!isambhida^magga(    │同                            │同

  无碍解道)                   │                              │

  │apada^na(譬喻)        │同

  [P466]

  │Buddhavam!s/a(佛种姓)  │同

  │Cariya^pit!aka(所行藏)│同

  │                              │Milindapan~ha(弥陵陀问)

  │                              │Sutta-sam!gaha(经摄)

  │                              │Pet!akopades/a(藏论)

  │                              │Nettipakaran!a(指导论)

  属于分别说系法藏部的,有汉译的『长阿含经』,与『长部』相当。

  属于分别说系饮光部Ka^s/yapi^ya的,有汉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等相当。

  属于说一切有部的,有汉译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二部,与『相应部』及『中部』相当。

  属于大众部末派(或是说出世部所传)的,有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

  此外,大部内一经或数经的别译,汉译的还有不少。在下面如有所论及的,再为说到。

  注【53-001】『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上)。

  注【53-002】『望月佛教大辞典』卷五(四一七四上)说:锡、缅而外,泰国所刊「经藏」,仅有八种:『小诵』、『 [P467] 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义释』、『无碍解道』、『譬喻』。又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说:仅有一四种,缺『小诵』一部。

  第二项 部派传说的部类

  现存的经典,极不完备。然在传说中,各部派所传的「经藏」内容,有部分的记录下来,可贡参考,多少能了解到各部「经藏」的组织与内容,再为列举如下:

  一、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如『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说:

  「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壹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大众部所传,阿难A^nanda集「法藏」;法藏的内容,是「四阿含」与「杂藏」。关于「杂藏」的文句,『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以为「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是「譬喻」;「本行」是「本生」;「因缘」是「因缘」;「如是」是「如是语」;「等比」是「方等」;「诸偈」是「伽陀」;「诵」,可能是「祇夜」(1)。这一破句的读法,可说巧妙极了!但是依律文的原意来说,这是不妥当的!「如是等比」,是「如是等类」的意思。如『僧祇律』上文说到: [P468] 「如是比等名为杂」,「如是比等」,与「如是等比」的意义一样。而且,『僧祇律』译为「本生」、「如是语」、「方广」(2),并没有译为「本行」、「如是」、「等比」。所以『僧祇律』所说的「杂藏」,是举「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为例。「如是等比诸偈诵」,是「这一类的众多偈颂」的意思。译文的文义分明,是不许任意别解的。「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与汉译的『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相当。『僧祇律』在说明了结集的内容,接着说到「法」与「毗尼」的师资传承(大正二二?四九二下)说:

  「从尊者道力闻:毗尼、阿毗昙、杂阿含、增壹阿含、中阿含、长阿含」。

  与结集的内容相对比,毗尼vinaya是「毘尼藏」;阿毗昙Abhidharma等是「法藏」。「四阿含」以外的阿毗昙,显然的与「杂藏」相当。依『僧祇律』说:「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毗昙」(3)。所以大众部的「杂藏」,是与九部经有关的诸偈颂;「自说本行因缘」,就是偈颂的一种。

  大众部的末派所传,略有变化。依『增壹阿含经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4)。那时的『杂藏』,已有「方等大乘」在内。但在『增壹阿含经』的部分释论──『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 [P469] :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 「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

  在大众部的流传,「杂藏」的开展中,略有三阶段:起初以九部经为「杂藏」。其次,方等大乘,也包括在内。末了,方等大乘独立而自成「菩萨藏」,「杂藏」又回复了旧有的体制。

  二、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所传,又有三部。1.铜鍱部Ta^mras/a^t!i^ya所说,如『铜鍱律』「小品」,以『长部』的『梵网经』、『沙门果经』为例,而说有「五部」(5) 虽所说不详,但与现存的相合。

  2.化地部Mahi^s/a^saka,如『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说:

  「佛在何处说『增一经』?在何处说『增十经』、『大因缘经』、『僧祇陀经』、『沙门果经』、『梵动经』?何等经因比丘说,何等经因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子、天女说」?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壹阿含。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 [P470]

  在发问一段中,举『增一经』、『增十经』、『大因缘经』、『僧祇陀经』、『沙门果经』、『梵动经』──六经,这都是属于『长阿含』的。因比丘、比丘尼等说,是『杂阿含』。『杂藏」部分,也没有详说。在「四阿含」以外,别立「杂藏」,与大众部相合。

  3.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传,如『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说:

  「『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阿含);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法藏部也是在「四阿含」以外,别立「杂藏」的。所举『梵动经』等七部,属于『长阿含』。「杂藏」的内容,共十二种,部分与「十二部经」相近。

  三、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系中,『十诵律』传说结集「三藏」。但举『转*轮经』为例,泛说「一切修多罗藏集竟」(6)。根本说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所说较详。「经藏」部分,如『根有律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下)说: [P471] 「诸阿罗汉同为结集:但是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相应者,(于伽他品处而为建立):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在结集的传说中,说一切有部但立「三藏」,但说「四阿笈摩」。然属于「杂藏」的部分内容,说一切有部也是有的。如『十诵律』所传「多识多知诸大经」,共十八种,末后三种为:「波罗延[晋言过道经],阿陀婆耆耶修妒路[晋言众德经],萨耆陀舍修多罗[晋言谛见经](7),都是属于「杂藏」的。说一切有系所说而与「杂藏」相关的,还有『十诵律』(8);『根有律药事』(9);梵本『譬喻集』 Divya$vada^na(10);Gilgit发见的梵本『根有律皮革事』(藏译本同)(11);『杂阿含经』(12)所说,虽多少不一,而其中似有一定的次第。

  图片

  〔十诵律〕│〔根有律杂事〕│〔Divy.Ⅰ〕   │〔Divy.Ⅱ〕     │〔杂阿含经〕  │〔Gilgit MS〕

  ─────┼───────┼───────┼────────┼───────┼──────

  │ 1嗢!5婗南颂   │1uda^na   │1uda^na     │1忧陀那       │1uda^na

  l波罗延 │             │2Pa^ra^yan!a│2Pa^ra^yan!a│2波罗延那     │2Pa^ra^yan!a

  [P472]

  2萨耆陀舍│             │3Satyadr!s!t!a│3Satyadr!s/a│3见真谛       │3Satyadr!s/a

  │ 2诸上座颂   │                    │4Sthaviraga^tha^│4诸上座所说偈 │6Sthaviraga^tha^

  │             │                    │                      │5比丘尼所说偈 │7Sthaviri^ga^tha^

  │ 3世罗尼颂   │4S/ailaga^tha^│5S/ailaga^tha^│6尸路偈       │4S/ailaga^tha^

  │ 4牟尼之颂   │5Muniga^tha^│6Muniga^tha^│8牟尼偈       │5Muniga^tha^

  │ 5众    义   │6Arthavargi^ya│7Arthavargi^ya│7义 品        │8Arthavargi^ya

  修多罗   │  经         │                    │                      │ 修多罗       │ Ca su^tran!i

  上来八部的次第,大致相合。『杂阿含经』,仅「义品」与「牟尼偈」相倒。梵本『根有律皮革事』,也只是移「上座颂」与「上座尼颂」在下面而已。这八部的次第,应为「嗢!5婗南」、「波罗延」、「见真谛」、「上座颂」、「上座尼颂」、「世罗颂」、「牟尼颂」、「义品」。末后一部,多一「经」字,这是通于上面诸经的。如『十诵律』的「萨耆陀舍修妒路」;『根有律杂事』的「众义经」;『杂阿含经』的「牟尼偈修多罗」;Gilgit梵本的「arthavargi^ya^n!i ca su^trani [P473] 」,都是总结前面各部的。

  说一切有部系,但立「三藏」,然也不妨随俗而称为「杂藏」的,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八,三三0中)说:

  「如世尊说: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为难得!若谓此言依杂藏说,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经差别故;曾无处说别持彼(杂藏)故;唯有处说持素怛缆及毗奈耶、摩呾理迦,而无别处言持杂藏」。

  以阿毗达磨论师为主流的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认为只是「经藏」(只有四阿笈摩)的差别。说一切有部正统,对于这些被称为「杂藏」的部类,有他独到的卓越的看法,这是我们所不容忽略的!

  四、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转名雪山部Haimavata的『毗尼母经』,也有结集的传说,如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说:

  「诸经中所说,与长阿含相应者,总为长阿含。诸经中所说,与中阿含相应者,集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一数增者,集为增壹阿含。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若法句,若说义,若波罗延;如来所说,从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如是五种,名为修妒 [P474] 路藏」。

  『毗尼母经』所传,近于『四分律』。在「杂藏」中,先举「法句」、「义说」(应该就是「义品」)、「波罗延」──三部;然后总举佛说的「十二部经」中,与「杂藏」相应的部分。上面列举的结集传说,对于「经藏」的分类,显然有三系不同:1.铜鍱部总称为「五部」(五尼柯耶pan~ca-nika^ya)──长、中、相应、增支、杂;或总称为「五阿含」「五阿笈摩 Panca a^gama

  注【54-013】。杂部Khuddaka-nika^ya与其他四部,名称与地位,都是平等的。2.大众部、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称长、中、杂、增一为「阿含」,而称「杂部」为「杂藏」。这虽然都是「经藏」,而有「阿含」与「杂藏」的差别。3.说一切有部,「经藏」只有四种「阿含」,没有「杂藏」,因为这只是「经之差别」,没有独立而成大部的必要。在这三类不同的组织中,大众部、先上座部──雪山部、化地部、法藏部的见解,应代表初期的意见。在律的结集中,经是「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是「佛说」;而推行于僧伽中的僧伽规制,渐集为「摩得勒伽」ma^tr!ka^,而被称为「杂诵」。在经的结集中,显然的也有同样的倾向。经,集成而名为「阿含」;而流传于僧伽及民间的偈颂、传说,也渐次集成,名为「杂藏」。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的立场,是重视修多罗的最初集成,「阿含」为佛法根本的立场。

  注【54-001】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八四)。 [P475]

  注【54-002】『摩诃僧祇律』九部经的译语,见卷一(大正二二?二二七中)。

  注【54-003】『摩诃僧祇律』卷一四(大正二二?三四0下)。又卷三四(大正二二?五0一下)。又卷三九(大正二二? 五三六中)。

  注【54-004】『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下)。

  注【54-005】『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0)。

  注【54-006】『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八中──四四九上)。

  注【54-007】『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54-008】『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注【54-00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注【54-010】Cowell and neil: the divya$vada^na,PP.20.34-35.

  注【54-011】N.Dutt: 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 P.188。

  注【54-012】『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注【54-013】『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七上)。『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四中 )。

  第二节 四阿含与九分教

  [P476]

  有关经典成立的研究,近代学者虽多少有偏重巴梨语Pa^li的倾向,而忽略其部派的实际意义,但成就不能说不大。随研究而来的,有「九分教」与「四阿含」的先后;「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的先后;「四阿含」的同时成立或先后集成等问题。有关「四阿含」与「九分教」的先后,这里先略为叙说。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旧译为「九部经」与「十二部经」。「十二分教」的名目,玄奘译为:「契经」、「应颂」、「记说」、「伽陀」、「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1)。「九分教」,就是十二分中的九分,虽有多种的不同传说,依据较古的传说,应以「契经」、「应颂」、「记说」、「伽陀」、「自说」、「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九分为正。「九分教」的原语为navan%ga-vacana navan%ga-〔buddha〕-vacana,「十二分教」为dva^das/a$n%ga-vacana。分An%ga 是支分的分,所以这是教法的分类,九部分或十二部分。

  古代的结集传说,出于律部(犍度与本母)。据持律者的传说,阿难A^nanda集一切经为四阿含或五部,并没有说到依九分教(或十二分教)而集成四阿含。近代学者,开始注意这一问题,是由于发见了『岛史』(南传六0?二六)的传说:

  「五百长老,住七叶窟,分别师之九分教。师之九分教:修多、祇夜、和伽罗那、伽陀、 [P477] 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阿浮多、毗陀罗;以此不灭之正法,分类名为「品」、「五十集」、「相应」、「集」,为阿含藏经典之集成」。

  『岛史』!Di^pavam%sa为锡兰最古的编年史诗,约作于西元四、五世纪间。依九分教而集成阿含藏A^^gamapit!aka,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如『般泥洹经』卷下(大正一?一九0下 ── 一九一上)说:

  「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

  『般泥洹经』,是『长含』『游行经』(『大般涅槃经』)的别诵本,不知属于什么部派;传为「东晋失译」(约西元四世纪译)(2)。『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下),道安序也说:

  「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径至道法,为四阿鋡暮;与阿毗昙及律,并为三藏焉」。

  『岛史』与『般泥洹经』所说,佛法──九分教或十二部经,是通于经与律的;四阿含仅是其中的一分。以九分教或十二部经,集为三藏的传说,现存西元二世纪以来的论书,大抵如此。所以『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论证九分教为「通于经律之全体」(3),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P478] 。然而,在古典的结集传说中,没有说到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所以说九分教为四阿含以前的圣典形态,还是不能不审慎考虑的问题。

  九分教是法的分类,还是通于律呢?古代持律者所传,如『铜鍱律』「经分别」(南传一?一三)说:

  「舍利弗!拘搂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广为声闻弟子说法不厌,为弟子多说修多、祇夜、记说、伽陀、优陀南、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毗陀罗;为诸弟子制立学处,制说波罗提木叉。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种种名、种种族、种种种、种种姓出家,后诸弟子梵行久住」。

  佛法的是否久住,在乎是否广为弟子说法──九分教;为弟子制立「学处」,制「说波罗提木叉」,文段非常分明(4)。九分教是说的,是法的理解(修证);「学处」、「说波罗提木叉」,是制的,是僧伽的制度。九分教的古义,在持律者看来,显然是所说的法,而是与律相对的。律宗所说的「化教」与「制教」,正可为这一段文字的说明。

  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组成,最早见于『中部』(『中含』),『增支部』(『增一含』)(5)。凡『中部』与『增支部』而说到九分教的,都是约「教法」说的。如「知法」是知九分教;「知义」是知九分教的意义(6)。「学法」(九分教),是「以慧而究明其义。以慧而究明其义 [P479] 者,……适于真正目的。以能善解法故,永得饶益」(7)。多闻持法,不一定是多听九分教法。如「一四句偈、知义、知法、法随法行,是名多闻持法者」(8)。对于九分教法,「法来入耳(听闻),熟习其语,意善观察,见善分析。不失念而死故,生于天上」(9)。怎样才能多闻?「通达于法(九分教)。如所听闻,如所通达而广为他说,……广为他读,……广为讽诵,……心随寻伺,意随观察。何处有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母长老比丘,时彼比丘往诣其处:大德!是义云何」(10)。依上文证,九分教──法,是学习通达的。多闻持法的,重于法义的闻持。说到九分教的,都近于「十法行」(11),而为闻思修的修学过程。所以九分教与十二分教,虽在佛教的流传中,早已总摄三藏,更不要说通于法与律了。但论到九分教组成的早期意义,我觉得这是经师所传,一切经法的九类。

  九分教,无论是法的,或是通于法与律的,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仅有部分的意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与四阿含,在基本精神上,有一重大的差别。「佛法」,从佛的证觉而宣流出来,本于佛说,那是无可疑的。然而,佛法就可以称为「佛说」吗?『增支部』标九分教为「沙门瞿昙之法」(12);『岛史』称为「胜者之九分教」(13)。说得更确切的,如说:「十二部经,如来所说」(14)。「谓佛所说十二部经」(15)。「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优波提舍等法」(16)。「佛所宣说」(17)。「如来所说,从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18)。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在古来的传述中,都是 [P480] 标明为「佛说」的。然在阿含中,集成的佛法,是不限于佛说的。佛说的以外,诸大弟子所说,都集录在内。又如『蜱肆经』、『瞿默目连经』等,佛涅槃以后弟子所说的,也都集在里面。这还可说「佛涅槃未久」,而如『增壹阿含经』,那罗陀Na^rada为文荼王Mun!d!a说法,是佛灭后四五十年的事了(19)。此外,如『相应部』「有偈品」中诸天所说的,也集录起来。时间上,从佛世到佛涅槃以后。说法者,从佛到诸大弟子、诸天。「阿含」所集录的佛法,是以佛为本的;将流传于僧伽内部,社会民间的佛法,一起集为「阿含」,所以『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 二四三下)说:

  「是法根本,皆从佛出。是诸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如比尼中说:佛法名佛所说,弟子所说,变化(人)所说,诸天所说。取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

  『成实论』文,是依「律藏」及『增支部』而作此解说的。这是原始结集以来的「教法」真相,也正是集经为「阿含」的指导方针。当「九分教」组成时,虽不一定有称为「阿含」的部类,而传诵的经法,确已不少。组为九分,而标揭为「如来所说」,是当时经师们推重经法的表示。后来集成的经(律部也受此影响),「佛说」与「佛法」不分,显然是受了「佛说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影响。离佛的时代远了,崇仰佛陀的信念,也逐渐加强;「佛法」也嬗变为「佛说」了。 [P481]

  依「九分教」(十二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或先有「四阿含」而后有「九分教」,这在近代学者,有着浓厚的论究兴趣(20)。在这里,概略的表示我的意见。「九分教」的类别,是逐渐形成而后综合组成的。「四阿含」,在原始结集时,就有部分的集成。当然,原始集成的,并不是四部,也未必称为阿含,但确是阿含部的根源。在这集成的原形中,又不断的集录、分化,最后形成四部,而确立「四阿含」的部类。「四阿含」不是一下子编成的;也不是先组成九分教,然后重组改编的。所以严格说来,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是一项意义模糊的传说。然在「四阿含」没有完成以前,「九分教」的类别,已经组成。在『中部』,尤其是『增支部』,所集录的经法中,充分表示了「九分教」的已经成立。在这一意义上,可能成为先有「九分教」,后有「四阿含」的传说。所以说,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仅有相对的部分意义。原始结集所集成的,就是阿含的根源部分。那时还没有组成「九分教」,而有其中的一部分(几支)。从这一意义来说,「九分教」与「四阿含」,应该说是同时发展,而(「九分教」)先、(「四阿含」)后完成。在下面论究「九分教」,及「四阿含」的成立时,将本着这一原则,从事实而予以阐明。

  注【55-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注【55-002】晋白法祖所译『佛般泥洹经』,为此经的同本异译。 [P482]

  注【55-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一九一──一九四)。

  注【55-004】『铜鍱律』文,『摩诃僧祇律』卷一(大正二二?二二七中);『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大正二二? 一下);『四分律』卷一(大正二二?五六九中──下):都有同样的记载。

  注【55-005】『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0下),『长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一?七四中),都有「十二部经」说。然与之相当的『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九──三0二);『长部』『清净经』(南传 八?一六三──一六五),都没有分教的明文。

  注【55-006】『增支部』「七集」(南传二0?三六七──三六八)。『中阿含经』卷一(大正一?四二一上)。

  注【55-007】『中部』『蛇喻经』(南传九?二四六)。参考『中阿含经』卷五四(大正一?七六四中)。

  注【55-008】『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三一二)。

  注【55-009】『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三二四)。

  注【55-010】『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一一──一一二)。

  注【55-011】「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见『辩中边论』卷下(大正三一?四七四中)。

  注【55-012】『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三二九)。

  注【55-013】『岛史』(南传六0?二六)。

  注【55-014】『增壹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六五七上)。 [P483]

  注【55-015】『般泥洹经』卷下(大正一?一八八上)。

  注【55-016】『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0下)。

  注【55-017】『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一?二二七中)。

  注【55-018】『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55-019】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三「原始佛教资料论」(三一二──三一五)。

  注【55-020】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列举诸说(四八六──四八八)。

  第三节 四部阿含的次第与宗趣

  第一项 阿含与传承

  「经藏」的内容,有五部与四部的差别。名称上,有称为阿含A^^gama,称为尼迦耶 Nika^ya的差别。尼迦耶──部,是部类,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巴梨语圣典,是称为尼迦耶的(也有称为阿含的),这应该是佛教界初期的称谓。然在经法的流传中,各部派大都称之为阿含,因为阿含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阿含,古来或音译为阿鋡暮、阿笈摩。义译不一,一般以玄奘等传译为正。如『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七七三上)说: [P484]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

  据此,阿含是「展转传来」的意思,也可以简译为「传」。然所说的「展转传来」,不只是文句的师弟传授,而更有实质的意义。后代学者的解说,似乎忘失了阿含的实质意义,而解说为:集种种经为四大部,而称此大部为阿含。其实,在大部集成以前,阿含一词,早已在佛教界流行,如『中部』『牧牛者大经』(南传九?三八五)说:

  「彼比丘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母」。

  同样的文句,在『增支部』中,也有好几处(1)。在持法者dhammadhara、持律者 vinayadhara、持母者ma^tika^dhara外,又别说传阿含A^gata^gama。A^^gama是由彼而此──「来」的意义。如四果中的「一来」sakr!da^ga^min 、「不来」ana^ga^min,都是译a^ga^mi为来的。阿含是「来」,是「展转传来」,有传授传承的意思。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说:「从本已来,成事相承」;就是『入楞伽经』的「阿含」(梵本作A^^gama)(2)。在经法的展转传来中,师资授受,不仅是文句的暗诵。在经典的结集过程中,有的是短篇,异常复杂。或详或略,或具足,或少分,甚或近乎矛盾。在师资的展转传来中,也传承了经法的文义与意趣。传授这种传承的,名为「传阿含」者。「传阿含」者,早在大部集成以前,因经法的传通而得名。等到大部集成,还是由人传承传授下去,也就因此而被称为「阿含」了。 [P485]

  我国古译阿含为「趣」与「归」。如晋代道安,解为「秦言趣无」(3)。僧肇「长阿含经序」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4)。『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七上)说:

  「容受聚集义名阿含。如修多罗说:佛告诸比丘:我于三界中,不见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

  『善见律毗婆沙』,举「畜生阿含」为例。畜生阿含,就是畜生趣tiryagyonigata tiraccha^nagatiyo。趣是趣向、去处,实与道安等传说相近;是以gata(去的意思)转释阿含的。

  在「阿含经」集成的研究中,有关传承事项,本是可以不必说的。但在佛教中,尤其是对于「阿含经」的集成,而形成部派的过程中,传承是有重要意义的。古人对于佛法的胜解,不是近代学者那样,专从文字与意义上去研究,而是佛法宗要,经文意义,修持方法,与异文异义的解说会通,主要从传授传承中去获得的。这是尊重古代圣贤的意见,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理解经法的真意。虽然时间久了,传承间会有多少不同,而逐渐形成派别。但口口相传的佛法,到底这样的流传了下来。

  觉音Buddhaghos!a在Suman%galavila^sini^(『长部』注)序中说:第一结集以后,『 [P486] 长部』由阿难A^nanda,『中部』由舍利弗S/a^riputra,『相应部』由大迦叶Maha^kasyapa ,『增支部』由阿那律Anuruddha系统的学者,分别传承宏通(5)。汉译的『增一阿含经』序,也说:「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6)。南北的不同传说,未必与事实相符合,但说明了四部阿含,是由比丘们传承下去,而传承间存有不同学系的那个事实。由于传承不同,容易引起分化。就在同一部派中,也会因所重不同而引起歧见。如Suman%galavila^sini^ 序说:长部师Di^ghabha^n!aka与中部师Majjhimabha^n!aka,对于『所行藏』、『譬喻』、『佛种姓』、『小诵』──四部,意见不同。长部师将这四部,从「经藏」(「小部」)中除去(7)。「四阿含」(四部)是公认的圣典;长部师与中部师,就是特重『长部』与『中部』的经师。

  在古代的结集传说中,四部阿含的次第,也有所不同。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表示着一种意义。现存部派所传的异说,共有四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早期的传说,是:

  图片

  ┌─(一)长?(二)中。(三)杂(相应)

  大众部等说─┴─(四)增一(增支)

  说一切有部说─┬(一)相应?(二)中。(三)长

  └(四)增一

  [P487]

  初是大众部Maha^sa^m!ghika、雪山部Haimavata、铜鍱部、化地部Mahi^s/a^saka 、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共同传说(8);次是『瑜伽师地论』,代表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古义(9)。这二说看来不同,而主要的不同,是「长」?「中」?「杂」;与「杂」?「中」?「长」──次第恰好相反的不同。而「增一」的列在最后,是彼此一致的。这二类传说,我以为都是对的。大众部等传说,是四部完成的排列次第──后来居先,是部派未分以前的一般意见。而说一切有部所传,是次第形成的开展过程,代表更古老的传说。

  第二类后起的传说,是: 根本说一切有部说─(一)杂?(二)长?(三)中?(四)增一大众部末派说───(一)增一?(二)中?(三)长?(四)杂

  『根有律杂事』所说(10),与说一切有部旧义,「长」与「中」的次第变化了。大众部末派说,见『增壹阿含经』序(11),与大众部的古义不合。这是特重「增一」的一派,是将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全部颠倒过来。在这二类不同的传说中,初期的二种传说,将受到本书的重视。

  注【56-001】『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一九0)。又「四集」(南传一八?二五九)。又「五集」(南传一九?二五0──二五二)。又「六集」(南传二0?一一一──一一二)。

  注【56-00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下)。『入楞伽经』卷二(大正一六?五二二下)。 [P488]

  注【56-003】『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下)。

  注【56-00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中)。

  注【56-005】『望月大辞典』卷一(二0下)。

  注【56-006】『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一上)。

  注【56-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二)。

  注【56-008】『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0)。『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56-009】『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56-01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56-011】『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一上)。

  第二项 四部阿含的宗趣

  「四阿含」,无论是先后成立,或者是同时形成的,总之是有了四部阿含的存在。锡兰佛教,是传说「五部」或「五阿含」的,但以第一结集的「阿含藏」,分为四部:「品、五十集、相 [P489] 应、集」──四阿含,也是『岛史』(西元四五纪间作)所说(1)。四部的地位,显然不是『小部』所可及的。然而,为什么集成四部?这四部有什么不同的特殊意义?起初,也许没有考虑到,但在四部形成的阶段,古人是应有这一构想的。近代的学者,当然可以从现存的部类中,探索其不同的目的。但在古代,那就是从传承而来的古说了。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五0四上),曾这样说: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大体说来,这一分类,是有实际意义的。在说一切有部中,「增壹阿含」是(持经)「譬喻师」,「中阿含」是「阿毗达磨者」,「杂阿含」是「禅师」所特重,近于事实。说一切有部论义特色,多半依(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而成立;「中阿含」重于分别法义,所以说是「学问者所习」。从『瑜伽师地论』,以「杂阿含」为佛法本源来说,「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也非常适合。这一传说,应有古老的传说为依据的。觉音Buddhaghos!a有四部的注释,从注释的书名中,表现了「四阿含」(四部)的特色。 长部注:Suman%galavila^sini^ (吉祥悦意)中部注:Papan~ca-su^dani^ (破斥犹豫) [P490] 相应部注:Sa^ratthapaka^sini^(显扬真义)增支部注:Manorathapu^ran!i^(满足希求)

  龙树Na^ga^rjuna 有「四悉檀」的教说,如『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说: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

  「悉檀」,梵语siddha^nta,译为成就、宗、理。四种悉檀,是四种宗旨,四种道理。四悉檀可以「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龙树四悉檀的判摄一切佛法,到底根据什么?说破了,这只是依于「四阿含」的四大宗旨。以四悉檀与觉音的四论相对比,就可以明白过来。「吉祥悦意」,是「长阿含」,「世界悉檀」。如『阇尼沙经』、『大典尊经』、『大会经』、『帝释所问经』、『阿咤囊胝经』等,是通俗的适应天神信仰(印度教)的佛法。思想上,「长含」破斥了外道,而在民众信仰上融摄他。诸天大集,降伏恶魔;特别是『阿咤囊胝经』的「护经」,有「守护」的德用。「破斥犹豫」,是「中阿含」,「对治悉檀」。「中阿含」的分别抉择以断疑情,净除「二十一种结」等,正是对治的意义。「显扬真义」,是「杂阿含」,「第一义悉檀」。『增壹阿含』的「满足希求」,是「各各为人悉檀」。适应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得福,这是一般教化,满足一般的希求。龙树的四悉檀,与觉音四论的宗趣,完全相合,这一定有古 [P491] 老的传承为依据的。彻底的说起来,佛法的宗旨,佛法化世的方法,都不外乎这四种。每一阿含,都可以有此四宗;但就每一部的特色来分别,那就可说「长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是「为人悉檀」;「中阿含」是「对治悉檀」;「杂阿含」是「第一义悉檀」了。这一佛法的四大方针,在佛法的实际应用中,也是一样。所以教人修习禅观,就有「四随」,如『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四六?四下)说:

  「佛以四随说法:随(好)乐,随(适)宜,随(对)治,随(胜)义」。

  天台学者,早就以「四随」解说「四悉檀」。集一切佛法为四阿含,在古代的传承中,显然有一明确的了解。『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也是同一传说。由于说一切有部论师,过分重视「中阿含」,这才以究明「深义」为「中阿含」,而有小小的差异。千百年传来的四含宗义,在现在看来,仍不失为理解佛法开展的指针(2)。

  注【57-001】『岛史』(南传六0?二六)。

  注【57-002】本节的内容,曾表示于拙讲的『阿含讲要』第一章,载『海潮音』二五卷。 [P493]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