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一节 相应(杂)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经,四部阿含──「相应」、「中」、「长」、「增一」,是部派所公认的。其中,汉译称为「杂阿含」的,据『根有律杂事』,名为「相应阿笈摩」Sam%yutta$gama (1)。这与巴梨『相应部』Sam%yutta-nika^ya,名称是相同的。然本名「相应」,为什么从来都译为「杂」呢?『瑜伽论』说是「间厕鸠集」(2)。大众部Maha^sa^m!ghika说是「事多杂碎」(3)。总之,经文简短,而次第不免杂乱。然称为「杂阿含」的真意义,也许并不如此。为了说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说。

  在上一章中,曾论究『杂阿含经』的原形,从「修多罗」、「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去分别。作为『杂阿含经』的根本,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是分为四品,一六事(『相应部』为一五相应)。后来集出「祇夜」,也就名「众相应」;集出「记说」,也就名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应」。三部分的集成,都称之为「相应」,即(广义的 [P696] )「相应教」的成立。当时,还不会称为「相应部」、「相应阿含」;称为「相应部」或「相应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传的时代。

  在次第上,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杂阿含经』,先长行而后偈颂;而铜鍱部 Ta^mras/a^t!i^ya『相应部』,却是先「有偈品」而后长行。或者以为:『五分律』说:「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4)。『四分律』说:「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5)。『毘尼母经』说:「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6)。以比丘、比丘尼、诸天等为例,说明「杂阿含」的内容,与『相应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别是『别译杂阿含经』,也是先偈颂而后长行。所以『相应部』 ──『杂阿含』的原形,应该是偈颂在先的(7)。对于这,我的意见,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罗」而后「祇夜」,「修多罗」就是「蕴」、「处」等品中的主要部分。『四分律』与『五分律』,与铜鍱部同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属于同一系统,组织相同,是不足以证明为原形的。『别译杂阿含经』,传为饮光部Ka^s/yapi^ya 诵本,这也是分别说系的一部。『毗尼母经』,律部近于『四分律』。这是先上座部 Pu^rva-sthavira,在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于分别说。所以所举的文 [P697] 证,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场,就知道不能作为原形如此的证明。而且据大众部的传说,也是长行(「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相应部』本没有类集为二部,而是间杂的附属于四品的。这一部分,『杂阿含经』分属于「蕴」、「因缘」、「菩提分法」,而「处」下却没有。从体例上,可断定说一切有部本,已经过改编。「弟子所说」,已类集为一部,题为「弟子所说诵」(8)。『瑜伽论』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杂事』作「声闻品」、「佛品」(9) :这可见「如来所说」,也已类集为一部了。与『相应部』相比对,可推定为: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从(自宗的)原典的分属四品,演进到现存的『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如来所说」,还分编在三处。再演进到『杂事』所说,已集成「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二品。这一组织的演变,是由于古传「记说」的禀承:「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10),而有意的渐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分别类集。从这点去看,现存的『杂阿含经』,虽不是说一切有部的原典,还是早于『瑜伽论』及『杂事』成立的时代。

  组成『杂阿含经』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余的就是「记说」与「祇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弟子所说」已集成一部;而「如来所说」,还分散在三 [P698] 处。『相应部』共四五相应(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应,还有三0相应,分属于四品,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当。以二本相对比,有无、次第、开合,比起「修多罗」部分,显然要大得多了!如: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罗陀────────23罗陀相应

  蕴─┼─见─────────24见相应

  └─断知

  ┌─38阎浮车相应

  ┌─舍利弗────┼─39沙门出家相应

  │                └─28舍利弗相应

  │                ┌─40目犍连相应

  ├─目犍连────┴─19勒叉那相应

  ├─阿那律──────52阿那律相应

  ├─大迦旃延

  因缘┼─阿难

  [P699]

  ├─质多───────41质多相应

  │                ┌─32云相应

  │                ├─34禅相应

  └─杂──────┼─43无为相应

  ├─13现观相应

  ├─25入相应

  ├─26生相应

  └─27烦恼相应

  ┌─大迦叶──────16迦叶相应

  ├─聚落主──────42聚落主相应

  ├─马

  ├─释氏

  道─┼─生死众多─────15无始相应

  ├─婆蹉出家─────33婆蹉种姓相应

  ├─外道出家─────34无记说相应

  [P700]

  │                ┌─17利得供养相应

  ├─杂──────┴─20譬喻相应

  ├─病

  └─法

  18罗!7亩罗相应

  21比丘相应

  29龙相应

  30金翅鸟相应

  31犍闼婆相应

  37女人相应

  53禅相应

  『相应部』的三0相应,与『杂阿含经』相近的,共二三相应。此外,21「比丘相应」,『杂阿含经』是属于偈颂,「众相应」的(11)。18「罗!7亩罗相应」,53「禅相应」,分散在各处。『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的「阿难」与「大迦叶」,『相应部』也是分编在各处的。从这可以推见:「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起初或随人,或随法,附入相关(的「修多罗」)部 [P701] 分。分为多少相应,依类集合在一处,是后来的事。『相应部』的29「龙相应」,30「金翅鸟相应」,31「犍闼婆相应」,『杂阿含经』中缺。在这二三相应中,「罗陀相应」,「见相应」,先后次第,属于「蕴品」,完全与『杂阿含经』相合。在类别的组织上,这部分的差异比较大。那是本来附编于「修多罗」中,本没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间各自整理,分类的差别也就大了。

  「祇夜」──偈颂部分,『相应部』集为「有偈品」,共一一相应。在组织上、内容上,与『杂阿含经』(末后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变动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应部』将「比丘相应」,编入「因缘品」中。「比丘相应」是偈颂,在文体上,是应该编在「有偈品」的。二本的内容与次第,对列如下: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比丘众

  魔众───────4魔相应

  帝释众───── 11帝释相应

  剎帝利众─────3拘萨罗相应

  婆罗门众─────7婆罗门相应

  [P702]

  梵天众──────6梵天相应

  比丘尼众─────5比丘尼相应

  婆耆舍长老众───8婆耆沙长老相应

  ┌1诸天相应

  天子(天女)众─┴2天子相应

  夜叉众───── 10夜叉相应

  林神众──────9林相应

  注【77-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02】『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77-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77-004】『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注【77-00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77-006】『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77-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注【77-008】『杂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P703]

  注【77-009】『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注【77-011】『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节 中阿含与长阿含

  第一项 中阿含

  「相应教」类集成立,而传为佛说与弟子说的经文,仍不断的传出,流行,又次第结集出来。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经上,分别、抉择、评破、融摄、组合,会入了更多的事缘,传说,成为「中阿含」与「长阿含」。或为了便于教化,依当时所传的经法,以增一法编集,成为「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时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迟一点。

  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二经(传说分为五诵)。南传的『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是铜鍱部Ta^mras/a^t!i^ya 的诵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经;分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 [P704] 这应该就是汉译所传的「分」或「诵」了。这两种诵本,经文共同的,『中阿含经』为九八经;然『中阿含经』的(一0七)『林经』,(一0八)『林经』,与『中部』(一七)的『林薮经』相当,所以依『中部』说,共同的只有九七经。两种诵本的品名,大同的仅有四品,对列如下:

  图片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

  二、狮子吼品

  三、譬喻法品

  四、双大品         一五、双品

  五、双小品

  六、居士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

  九、王品             六、王相应品

  一0、婆罗门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P705]

  一二、不断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别品       一三、根本分别品

  一五、六处品

  一、七法品

  二、业相应品

  三、舍梨子相应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习相应品

  七、长寿王品

  八、秽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P706]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诵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论究原典的形态,显然是太难了!「品」,本为随类集经,一0经结一偈颂以便持诵。这十经的一颂,就称之为品,是极一般的情形;如事实上略有多少,也只增减一、二而已。『中部』是这样的,而『中阿含经』一八品中,一0经为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经的有二品,这都近于常态;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经为一品的,更有二0经、二五经为一品,显然是大大的增编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来说,是难以想见经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后数品中,比对『中部』与『中阿含经』,如有多少经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来了。如:

  图片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一0经)   八、秽品(一0经)

  二、狮子吼品(一0经)     九、因品(一0经)

  一0、林品(一0经)

  [P707]

  二品与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后相连,内容却有一五经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三?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为二经)?一八?一九?二0

  图片

  四、双大品(一0经)     一五、双品(一0经)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经:三一?三二?三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经)     一六、大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经)   一七、哺多利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经)       一八、例品(一一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罗门品(一0经)   一二、梵志品(二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别品』(一二经) 一四、根本分别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经: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

  [P708]

  八?一三九?一四0

  从上面的列举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与『中阿含经』的八?九?一0──三品;『中部』的一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四品,是相当一致的。『中部』的七?八?九── 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连,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经相同,虽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见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罗门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说的了。在这『中部』(全经一五品)的八品、(全经相同的九七经)四二经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圣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经』与『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样的大!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组集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与『长部』同一系统,所以大部分相同。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诵本。如『长阿含经』与『长部』中,有一一经见于『中阿含经』,如:(三六)『地动经』(1),(五九)『三十二相经』(2),(六八)『大善见王经』(3),(七0)『转轮王经』,(七一)『鞞肆经』,(九七)『大因经』,(一0四)『优昙婆逻经』,(一三四)『释问经』,(一三五)『善生经』,(一四二)『雨势经』(4),(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这不是『中阿含经』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三经』,在说一切有部诵本中,应该是属于「 [P709] 长阿含」的(5)。

  『中阿含经』与『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有关的。可分为三类:1.『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名称不一定相同),与『杂阿含经』相当的,有三经,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中部〕               〔杂阿含经〕

  二九、大拘絺罗经     九、正见经              三四四

  九三、水净梵志经     七、布喻经              一一八五[后分]

  一八九、圣道经      一一七、大四十法门经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同一部派的诵本,所以『中阿含经』是重出的。2.『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或『相应部』相同的,共一四经,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相应部〕       〔杂阿含经〕

  一七、伽弥尼经        四二?六

  二0、波罗牢经        四二?一三

  一一四、优陀罗经        三五?一0三

  一二0、说无常经        二二?七六

  二三、智经            一二?三二       三四五[后分]

  [P710]

  二八、教化病经        五五?二六[合]   五九二

  一0?八         一0三一[合]

  五八、七宝经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粪经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请请经          八?七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经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经                             四九五

  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二五四

  六二、频鞞沙罗王迎佛经                 一0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经                           九四[后分]

  『伽弥尼经』等四经,铜鍱部Ta^mras/a^t!i^ya属于『相应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这是部派的编组不同。其余的一0经,可说『中阿含经』是重出了。3.『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相同的,共二五经,如下:

  图片

  〔中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二三、蚁蛭经         一0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经     一二四九

  [P711]

  三四、牧牛者小经     一二四八

  三五、萨遮迦小经     一一0

  三七、爱尽小经       五0五

  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 一0四二?一0四三

  四二、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五三、有学经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经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经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   九六四

  七四、长爪经         九六九

  八四、摩偷罗经       五四八

  八六、鸯掘摩经       一0七七[略]

  一0九、满月大经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经     八一0           五四?一三──一四

  八一五[合]

  [P712]

  一四三、教给孤独经     一0三二

  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阐陀经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楼那经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难陀迦经     二七六[较广]

  一四七、教罗!7亩罗小经   二00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经         三0四

  一四九、大六处经       三0五

  一五0、频头城经       二八0

  一五一、乞食清净经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八二

  上表所列举的,『中部』『多受经』等六经,又见于『相应部』,所以是重出。『蚁蛭经』等二0经,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铜鍱部却编入『中部』,这是部派间的编组不同。最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经以下,编为「六处品」。「六处品」中,与『杂阿含经』相同的九经,有八经出于『杂阿含经』的「六入处诵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经,也出于『相应部』的「六处相应」。铜鍱部又编入『中部』,这才与说一切有部本不同;「六处品」 [P713] 应该是赤铜鍱部所增补的。

  『中阿含经』二二二经,比对起来,『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见于『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增支部〕

  一、善法经             七集六四

  二、昼度树经           七集六五

  三、城喻经             七集六三

  四、水喻经             七集一五

  五、木积喻经           七集六八

  六、善人往经           七集五二

  八、七日经             七集六二

  一一、盐喻经           三集九九

  一二、!6嗀破经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经             三集六一

  一五、思经             一0集二0七?二0八

  [P714]

  一六、伽蓝经           三集六五

  一八、师子经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经           二集四?六

  二二、成就戒经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师子吼经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经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罗经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经           八集二0[序起同]

  三八、郁伽长者经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长者经

  四0、手长者经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长者经         八集二三

  四二、何义经           一0集一

  四三、不思经           一0集二

  四四、念经             八集八一

  [P715]

  四五、惭愧经

  七集六一

  四六、惭愧经

  四七、戒经             一0集三

  四九、恭敬经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经

  一0集六二

  五三、食经

  五六、弥酰经           九集三

  五七、即为比丘说经     九集一

  七三、天经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经           八集三0

  八二、支离弥梨经       六集六0

  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无刺经           一0集七二

  九0、知法经           一0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经         一0集八七

  [P716]

  九五、住法经           一0集五三

  九六、无经             一0集五五

  一0九、自观心经         一0集五四

  一一0、自观心经         一0集五一

  一一一、达梵行经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经         六集六二

  一一三、诸法本经         八集八三?一0集五八

  一一六、瞿昙弥经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软经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龙象经           六集四三[后分]

  一一九、说处经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经           八集一0

  一二四、八难经           八集二九

  一二五、贫穷经           六集四五

  一二八、优婆塞经         五集一七九

  [P717]

  一二九、怨家经           七集六0

  一三0、教昙弥经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间经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经             七集五八

  一四三、伤歌逻经         三集六0

  一四九、何欲经           六集五二

  一五五、须达哆经         九集二0

  一五七、黄芦园经         八集一一(6)

  一五八、头那经           五集一九二

  一六0、阿兰那经         七集七0

  一七二、心经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经         一0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0二、持斋经           三集七0

  二一五、第一得经         一0集二九

  『中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同的,略检得七0经,占『中阿含经』的三分之一弱。说一切 [P718] 有部的「增壹阿含」,没有传译,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与「增壹阿含」相同。但大体说,这七0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而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

  此外,还有自部独有的经文:『中阿含经』特有的,如:七?三三?五0?五一?五四?五六?六0?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0?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0? 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0?二二二,共二八经,在全经的比数中,为百分之一二、五。『中部』特有的,是:四?一二?二九?三0?三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0(7)?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 九五?九八?一00?一0二?一0三?一0五?一一0(8)?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共二九经,在全经的比数中,占百分之一九。

  总之,『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仅有九七经。二部诵本所以如此的差异,是由于「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编集组合不同。铜鍱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八0经以上;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的,有二十余经,铜鍱部把他编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诵的契经,差异就不免相当大了!如除去这些差异,二部所诵的『中阿含』原型,约为一0品,一00经(9)。

  注【78-001】『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 [P719] 行经』的一部分

  注【78-002】与『长部』(三0)『三十二相经』的前分相当(南传八?一八三──一八七)。

  注【78-003】大善见王事,『长阿含经』为(二)『游行经』的一分。『长部』于(一六)『大般涅槃经』外,别立(一七)『大善见王经』。

  注【78-004】『雨势经』,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分。铜鍱部又编入『增支部』「七集」二0经。

  注【78-005】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注【78-006】『增支部』「八集」一一经中,三──八节,与『中阿含经』(一八)『师子经』相同。

  注【78-007】五一──六0经,并出「居士品」。

  注【78-008】一0二──一一0经,并出「不断品」。

  注【78-009】参考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第二项 长阿含

  南传的『长部』,共三四经,分为三品:一、「戒蕴品」,一三经;二、「大品」,一0经;三、「波梨品」,一一经。与『长部』相当的汉译,是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所出的『长阿含经』,二二卷。分为四分:第一分,四经;第二分,一五经;第三分,一0经;第四分,一经。『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是『长部』所没有的。叙述世界形态,天地成坏 [P720] ,以及王统治世,四姓分化;这是佛化的富娄那Pura^n!a。如除去『世记经』,那末『长部』的三品,三四经,与『长阿含经』的三分,二九经,非常的接近。这是由于『长部』属铜鍱部 Ta^mras/a^ti^ya,『长阿含经』属法藏部Dharmaguptaka;同属于分别说系 Vibhajyava^din的部派,所以诵本相近,不能就此而推论为上座部Sthavira的圣典原形。『长阿含经』所特有的,为(一一)『增一经』,(一二)『三聚经』,(三0)『世记经』;『长部』所独有的,是(六)『摩诃梨经』,(七)『阇利经』,(一0)『须婆经』,(一七)『大善见王经』,(二二)『大念处经』,(三0)『三十二相经』,(三一)『阿咤曩胝经』。二本所共的,凡二七经(1)。『长部』与『长阿含经』中,最为一致的,是:『长部』第一品,(一三经中,除独有的三经)一0经,与『长阿含经」第三分的一0经,完全相合,仅次第不同而已。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长阿含」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但也可以略为论究。关于「长阿含」的组织,说一切有部有「戒蕴品」与「六十三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五上)说:

  「广如长阿笈摩戒蕴品中,说于庵婆沙婆罗门事」。

  『药事』所说的,与『长部』「戒蕴品」中的『阿昼摩经』相合。又关于不得受持金银,是 [P721] 『长部』「戒蕴品」的诸经所说;『杂事』也说「于长阿笈摩戒蕴品处说」(2)。说一切有部立「戒蕴品」,与铜鍱部的『长部』相同。又大善见王Maha^sudars/ana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七上)说:

  「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别」。

  「六十三品」,品名非常特别。在『长部』,这是『大品』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依此,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有「戒蕴品」,「六十三品」的分类。

  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内容,如上面所说,提到了『阿昼摩经』、『大善见王经』(3)。此外,『十诵律』所说的「多知多识大经」,十八部中的前七部,是『清净经』、『自欢喜经』、『五三经』、『幻网经』、『梵网经』、『阿咤那剑经』、『众会经』,都是属于「长阿含」的 (4)。又『大般涅槃经』(5)、『沙门果经』(6),也是曾经说到的。还有,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特色,是『长部』(一五)『大缘经』等一0经,是编在『中阿含经』的。所以就现在所知道的,略加条理,依『长部』三品的次第,而为比较说明如下:

  图片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一、戒蕴品       第三分               戒蕴品

  l梵网经          21经                 梵网经

  [P722]

  2沙门果经        27经                 沙门果经

  3阿摩昼经        20经                 阿摩昼经

  4种德经          22经

  5究罗檀头经      23经

  6摩诃梨经       (缺)

  7阇利经         (缺)

  8迦叶师子吼经    25经

  9布咤婆楼经      28经

  10须婆经        (缺)

  11坚固经         24经

  12露遮经         29经

  13三明经         26经

  五三经

  幻网经

  『长部』的「戒蕴品」,与『长阿含经』第三分,除了多出三经外,完全相同。以一品一0 [P723] 经的习例来说,说『长部』增入了三经(7),是极有可能的。说一切有部,虽没有明说,也有「戒蕴品」。而且这一部分,说一切有部,也没有编入『中阿含经』。更有值得注意的,在『长部』原文中,「戒蕴品」一三经,与(二九)『清净经』,(三0)『三十二相经』,「经」的原文为sutta;而其余的一五经,「经」的原文为suttanta。同称为经,而文字小有差别,这应表示某种的不同。同称为Sutta的「戒蕴品」,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也有这一品;所以这可说是「长阿含」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应有『五三经』与『幻网经』。这或者是增列二经,如『长部』的增入三经一样。

  图片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二、大品)      │ (第一分)    │(六十三品) │(中阿含)

  14大本经          │ 1经           │             │

  15大缘经          │13经([第三分])│            │九七

  16大般涅槃经      │ 2经           │ 大般涅槃经  │

  17大善见王经      │ (在2经内)   │ 大善见王经  │六八

  18阇尼沙经        │ 4经           │             │

  19大典尊经        │ 3经           │             │

  [P724]

  │ (第二分)    │             │

  20大会经          │ 19经          │ 众会经      │

  21帝释所问经      │ 14经          │             │一三四

  22大念处经        │ (缺)        │             │九八

  23弊宿经          │ 7经           │             │七一

  (三、波梨品)     │               │             │

  24波梨经          │ 15经          │             │

  25优波婆逻师子吼经│ 8经           │             │一0四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6经           │             │七0

  27起世因本经      │ 5经           │             │一五四

  28自欢喜经        │ 18经          │ 自欢喜经    │

  29清净经          │ 17经          │ 清净经      │

  30三十二相经      │ (缺)        │             │五九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 16经          │             │一五五

  32阿咤曩胝经      │ (缺)        │ 阿咤那剑经  │

  [P725]

  33等诵经          │ 9经           │ 集异门经(8)  │

  34十上经          │ 10经          │ 增十经   │

  │ 11增一经      │             │

  │ 12三聚经      │             │

  『长部』第二、第三品,共二一经;『长阿含经』第一、第二分,共一九经;彼此共同的,凡一七经。如专就此而论,虽然分品不同,次第不合,而依然是很接近的。但以说一切有部而说,就大为不同了。这一部分中,有一0经,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依『长阿含经』,这都是第二分的经典;第一分四经,各部派都是属于「长阿含」的。所以如除去编入『中阿含经』的部分,『长部』的第二品六经,第三品六经;『长阿含经』为第一分四经,第二分八经(除『增一经』与『三聚经』,只有六经)。这明白的表示了:「长阿含」除「戒蕴品」以外,分别说系约二0经,分为二品(二分);说一切有部约一0经,总名为「六十三品」,因为有一0经编入『中阿含经』了。

  注【79-001】依分别说系的『弥沙塞和酰五分律』卷三0,有『增一经』(大正二二?一九一上),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相同。

  注【79-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0(大正二四?四一三上)。 [P726]

  注【79-003】『大善见王经』,说一切有部,编入「长阿含」,又编入「中阿含」。一经两编,铜鍱部也有,如『长部』的『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

  注【79-004】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注【79-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七(大正二四?二九上)。

  注【79-00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0(大正二四?二0五以下)。

  注【79-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二六)。

  注【79-008】说一切有部,有『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就是分别这部经的。「增十经」,也是『显扬圣教论』(大正三一?五00上)等所说。

  第三项 中长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

  原始圣典──「相应教」集成以后,在佛教的开展中,又不断传出佛说,与佛弟子的所说、所集;比起旧有的「相应教」,文句长的,日渐多起来。起初,是类集而编入「相应教」(三部分)的。等到文句长的教说多了,不再是「相应教」的体制所能容纳,这才再为综合的类集。对间杂、杂碎的「相应教」,类集而成为「中部」与「长部」。从「相应教」而到「中部」与「长部」,试从圣典自身所表见的,略为论列。 [P727]

  关于圣典的部类,「相应教」是「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的集成(后起而附入的,也就称为「修多罗」等)。同时,称为「伽陀」的「波罗延」,『义品』;称为「优陀那」的『法句』,原形都成立了。这就是「九分教」中前五分成立的阶段。到「七百结集」前夕,流行的圣典,应有「如是语」或「本事」、「本生」、「方广」──广分别与广问答,「未曾有法」。这四分,当时应有实体的部类;后来大都编集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中。「未曾有法」,如『中阿含经』现有「未曾有法品」(一0经)。『中部』相同的,有(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一二四)『薄拘罗经』。编入『增支部』 (说一切有部,多数编在『中阿含经』)的,如「七集」(五0)「难陀母」;「八集」(一九)「波呵罗」,(二0)「布萨」,(二一、二二)「郁伽」,(二三、二四)「呵哆」,(七0)「地震」等。「方广」中,广问答的,如『中部』(四三)「毗陀罗大经』,(四四)『毗陀罗小经』,(九)『正见经』,(一0九)『满月大经』,(一一二)『六净经』;『长部』(二一)『帝释所问经』等。广分别的,如『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一0二)『五三经』,(一三七)『六处分别经』;『长部』(一)『梵网经』,(一五)『大因缘经』等。『中部』的「分别品」,都属于广分别的广说。「本生」,如『长部』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一九)『大典尊经』;『中部』(八一)『陶师经』,(八三)『大天!4抖林经』等。「如是语」与「本事」,原 [P728] 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被称为「无本起」的。或集教说而成「如是语」;没有完成的部类,流传到现在。或集传说的过去事,称为「本事」,这如『中部』的(一一六)『仙吞经』;『长部』 (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增支部』「九集」(二0)「毗罗摩」等。「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的形成部类,提贡了丰富的资料,而促成圣典再集成的新阶段。

  此外,有称为「波利耶夜」parya^yapariya^ya的部类。近代学者,在巴梨圣典中,发见了「波利耶夜」。前田惠学博士,作了最详密的论究。分「波利耶夜」为三类:「单纯的」、「反复的」、「列举的」,看作「九分十二分教以外的圣典」。起初,是散文,是教理纲要;逐渐发展为广分别、伽陀,成为「种种的方便说」(1)。这是重视形式的分类。

  关于「波利耶夜」,应从两方面去了解:一、是说明的方法;二、指说明的内容(义),或所说的教法(文与义)。对于某一问题,作分别的解说──理由的说明,分类的逐项的说明。这种分别解说,称为「波利耶夜」。如『相应部』「觉支相应」,说到依「波利耶夜」,五盖有十,七觉支有十四(2)。『杂阿含经』作:「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十四」(3)。「种」是「波利耶夜」的义译,是约义分类的意思。『中部』 (八七)『爱生经』,列举三「波利耶夜」,以说明「爱生则忧悲苦恼生」(4)。『长部』(一五)『大缘经』,对缘起支,逐项的说明「 [P729]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名为「波利耶夜」(5)。说一切有部就称这部经为「摩诃尼陀那波利耶夜」(6)。「波利耶夜」,可以译为「理由」,但这是分类的,逐条的理由。「波利耶夜」的本义,应该是「义类分别」。引申这一意义,所以称为「波利耶夜」的,或是对问题的分别同异:如『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分辨想与智、想与我的同异(7)。『中部』 (一二七)『阿那律经』,分辨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同异(8)。(四三)『毗陀罗大经』,分辨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的同异(9)。或以不同的意义,说明同一事实,如『中部』(九)『正见经』,列举善不善、食、漏、谛、十二有支,以说明「正见」,共十六「波利耶夜」 (10)。『经集』的『二种随观经』,分十六节来说明(11)。对『波罗延』中「弥德勒所问」,众比丘各以不同的意义来解说,佛就称之为「波利耶夜」(12)。总之,从说明的方法说,「义类分别」,是「波利耶夜」的本义。

  「波利耶夜」,本指那种说明的方法。渐渐的,对那种说明的内容(义),进而对那种说明的教法(通于文义),也就称之为「波利耶夜」。这如世俗文字,说明的称为「说」,讨论的称为「论」一样。作为所说的内容,或所说教法的「波利耶夜」,可分别为:1.「波利耶夜」与所说内容相结合,成一名词:如「根本波利耶夜」(13)、「考想波利耶夜」(14)、「削减波利耶夜」等 (15),「身毛竖立波利耶夜」(16)等。「波利耶夜」与所说法相合,成为法的名目(「波利耶夜」是 [P730] 通名)。这可以说到,原始结集的,一则一则的文句,当时并没有(别名?通名)名目,只泛称为佛(及弟子所说)的「法」。法与所说相结合,称为「蛇行法」、「相习近法」(17)等。佛法的发展,也就是「义类分别」的开展;称为「某某法」的,也就称为「某某波利耶夜」。「法」与「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经集』的『婆罗门法经』,在『中阿含经』中,名为『梵波罗延经』(18)。「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波利耶夜」,意义完全一样。这是依文句而指所说内容的一类。2.「法」与「波梨耶夜」,结合而名为「法(达磨)波利耶夜」。这是指教法(文句)而说的,或译为「法语」、「法门」。3.前二类的结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19),「然烧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20)等。4.所说法另立专名,而与「法波利耶夜」相结合的,如「法镜法波利耶夜」(21)、「良马喻法波利耶夜」(22)、「拔忧箭法波利耶夜」(23)等。「法波利耶夜」的专名化,如分别说明「四证净」,称为「法镜」(「法波利耶夜」)。『梵网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义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战胜」(24)。『多界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多界」、「四转」、「法镜」、「不死鼓」、「无上战胜」(25)。这后三类,都是「法」与「波利耶夜」合称的,指教法而说。古代称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为教法的通称(如后代的称为「经」一样),一直沿用下来,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26)。但后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别」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咤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0)『考想息止经』,(四三)『毗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00)『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于教界的圣典,着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于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着自己的理解而编成,如Franke所说的那样(27)。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象为存有什么预期的编纂方针。 [P732]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于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剎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魔、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发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别、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毗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说与「毗奈耶」相 [P733] 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29),长老的教诫尼众(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三净肉(32)。对于僧尼的习近(33);不受一食制的(34);戾语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36)。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37);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 、「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s/a^mbi^诤论(39) :瞿昙弥Maha^praja^pati^出家(40);频婆沙罗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说戒(42);七灭诤法的实施(43)。「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别:主要的,如「分别品」,广问答的「毗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别(44)。阿梨咤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论(45),嗏帝Sa^ti的「心识常住」论(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a^lun%kya^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47),优陀夷 Uda^yi^的错解「灭尽定」(48),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著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 [P734] 、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于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u^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着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49)。Ⅱ「业报」论:如(一二五)『小业分别经』,(一二六)『大业分别经』,(一0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6嗀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 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事契经」的「摩呾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槃后,鸠摩罗迦叶Kuma^ra-ka^s/yapa为蜱肆Pa^ya^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后业报的可信。Ⅲ「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别(50) ;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别(51);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别(52), [P735] 都见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A^nanda说(53);阿难为八城As!t!aka居士说(54) 。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证(55)。『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Ⅳ「烦恼」论:『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56)。『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毗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空、业、定、烦恼,在这个时代里,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57):

  图片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识

  往诣

  [P736]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乐         乐         乐         乐

  定         定         定         定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厌         厌         厌         厌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 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58):

  图片

  Ⅰ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P738]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59)。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 乘道」。(一0)『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B、C、── 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如(60):

  图片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种清净│        │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饮食知量│        │        │饮食知量│        │

  │常觉寤  │常觉寤  │        │        │常觉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尽解脱│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        │        │        │        │        │        │具六通

  这一类的修证次第,虽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进修次第。戒学中,有三说不同:具足戒法,是离十不善业,离一切不如法生活。这就是『长部』(一)『梵网经』所说的小戒、中戒、大戒。这样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经』(六三)『鞞陵婆耆经』所说。四种清净,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命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离十不善业。命清净,是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这二说,是一样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内容是:「安住具戒,善护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这一类的次第,一致说依四禅而得漏尽。或但说「心离诸漏而得解脱」。或说三明,或说六通,漏尽明与漏尽通,与上心得解脱一样。这就是「明解脱」的另一说明。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 [P740] 前或后。依四禅,得三明,传说为释尊当时修道入证的修证事实(61)。

  「中阿含」以禅慧修证的出家众为主。对当时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给以条理而加以论破。如(62): Ⅰ三度:宿命论?尊佑(神意)论?无因缘论 Ⅱ四非梵行:虚无论?无作用论?无因缘论?七界论 Ⅲ四安息:自称一切智者?传承者?推理者?诡辩者

  对外道的思想,条理得更具体的,是『五三经』(63):

  图片

  ┌─死后有想

  ├─死后无想

  关于未来的──┼─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死后断灭

  └─现法涅槃

  ┌─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

  关于过去的──┼─我及世间边无边等四句

  ├─我及世间一想异想等四句

  [P741]

  └─我及世间苦乐等四句

  这里面,传统的婆罗门教,是「尊佑论」,「传承者」。责难的重点,在乎全凭传承的信仰,而自己没有证知(64)。评破四姓阶级(65)。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罗门的原始意义(66)。「中阿含」对于外道,特别着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断苦」的见解(67)。叙述种种苦行,而说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们更苦而一无所得(68)。这表彰了佛的伟大,反显了苦行的无益。尼犍弟子的叛归佛法(69);尼犍死后而分破论诤(70)。这表示了佛法与尼犍派,当时有着深重的关切!对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态度,最为坚决,如说:「邪命外道,无身坏(死)而作苦边际(解脱)者。……忆九十一劫来,邪命外道无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业论者,有作用论者」(71)。

  在对一般宗教而表显佛法的超胜,赞叹如来,是当然的事。「如来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72)。从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73)。『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比丘众的喜悦健康;比丘众的肃静听法;没有弟子而敢于驳难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责怪自己;尊敬如来,胜过了对于国王的尊敬。从弟子们的一切活动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这是赞仰佛陀的最佳范例(74)。或有见佛的相好具足,而对佛表示最高的尊敬(75)。 [P742] 或因外人的诽毁,而历举现有「三明」、「十力」、「四无所畏」、「普入八众」、知「四生」、「五趣」、「三学具足」;过去曾经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证明如来有「过人法」,有「殊胜最上智见」(76),这就多少类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类集的经,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说。佛教内部的开展,比丘进入了僧伽──大众和合的律治时代(佛陀晚年开始)。法义的分别、抉择、阐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罗」而来的。修证的次第纲目,也明确的,具体的列出。戒学,并不限于「波罗提木叉律仪」,说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时代,佛教进入律治,而还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传说「七百结集」,在佛灭百年(不应该是确数)。「中阿含」所代表的,属于这一时代的前期。

  从「中阿含」来看「长阿含」,就不难发现「长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禅慧修证为主,而「长阿含」却重在婆罗门与外道,适应天、魔、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长阿含」一再说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脱,然与僧伽的毗奈耶有关的,仅(一六)『大般涅槃经』所说,「七不退法」与「六不退法」(77)。此外,『清净经』说到:师灭度而弟子无忧;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灭后的佛法兴盛);结集佛法,有关句义正不正的论定(与结集有关,与『中部』『如何经』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乐行(四禅);声闻法久住;阿罗汉不为九事(78):这都是佛灭度后,僧伽的内部情形。关于法义的分别、抉择, [P743] 有(一五)『大缘经』;(二二)『大念处经』。这两部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是编入『中阿含经』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长阿含经』,也没有『大念处经』。反而,在铜鍱部Ta^mras/a^t!i^ya中,『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总之,法义的分别,不是「长阿含」所重的。法义的类集,是(三三)『等诵经』,(三四)『十上经』。这是法数的类集,舍利子S/a^riputra为大众诵出。『等诵经』,本名「等诵法波梨耶夜」(79),是经大众公认的结集。无论是方法──增一法,内容,都比「中阿含」进一步。有关修道次第,是「戒蕴品」(一三经)所共说的。与「中阿含」的诸说相对比,与『中阿含经』的(八0)『迦絺那经』相合。但关于「戒具足」,不但叙列更多,更分为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离五盖,得四禅,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况。文段繁长,应该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迟一些。而这些修道次第,不是为了教导弟子,而只是列举完整的修道纲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长阿含」的重心,是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对于当时的宗教界,破斥婆罗门、苦行者,种种外道,内容与「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长些。(二四)『波梨经』,说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后腹胀而死;吠舍离Vais/a^li^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a^t!ikaputra 狂言而不敢来见佛(80)。佛这样的预「记」,形容了外道的虚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三 [P744] )『阿摩昼经』,指阿摩昼Ambat!t!ha本为奴种,然后归于族姓的平等(81),都是非常善巧的叙述。当时宗教界的思想,条理为:1.六师思想的介绍(82)。2.异见的条理:比起「中阿含」的『五三经』,更为详备。『梵网经』列举六十二见(83):

  图片

  ┌─ 我及世间常(四见)

  ├─ 我及世间一分常一分无常(四见)

  过去十八见─┼─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

  ├─ 诡辩论(四见)

  └─ 无因论(二见)

  ┌ 死后有想(十六见)

  ├ 死后无想(八见)

  未来四十四见─┼ 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

  ├ 死后断灭(七见)

  └ 现法涅槃(五见)

  又『清净经』,列举二十四见(84):

  图片

  我及世间常无常───四见

  [P745]

  我及世间自作他作──四见

  乐与苦常无常────四见

  乐与苦自作他作───四见

  我有色无色─────四见

  我有想无想─────四见

  「长阿含」不但详备的列举异见,更说明其所以然。「推理者」而外,『梵网经』更以禅定的经验,说明事出有因,只是论断的错误。破斥而又融摄他,的确是善巧极了!当时外人不满于佛陀的,主要为:佛不现神通;不记说世界的起源(85)。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这本为佛法的特胜。然在『波梨经』中,解说为佛现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将进入以神通取胜的新境界了!佛陀胜过婆罗门与外道,为婆罗门与外道所归信。一方面,更举诸天、魔、梵,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归结于诸天、魔、梵,对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与护持:佛法不只是人类的佛法了。这就是(一八)『阇尼沙经』,(一九)『大典尊经』,(二0)『大会经』,(二 一)『帝释所问经』,(三二)『阿咤曩胝经』,及(一一)『坚固经』的主要意义。「长阿含」到处表示了佛陀的超过一切,(一四)『大本经』广明七佛;(三0)『三十二相经』广明佛的相好,都只为了引起对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槃经』,从最后游化的事迹中,使人间大 [P746] 圣的释尊,充分表达了超越的,不思议的特性,如(86):  Ⅰ预言巴咤厘子城Pa^t!aliputra的兴盛  Ⅱ神力渡过恒河Gan%ga^ Ⅲ自称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过一劫 Ⅳ正念舍寿 Ⅴ普入八众 Ⅵ脚俱多河Krakus!t!ha浊水成清 Ⅶ临终容光焕发 Ⅷ双林周围十二由旬,大力诸天遍满 Ⅸ最后化度须跋陀罗Subhadra Ⅹ梵天、帝释来说偈赞佛

  在上列十则中,如来的正念舍寿,表示佛寿的不止于八十,引发佛寿无量的仰信。而「普入八众」,到什么众会中现什么相,说什么话,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这是「随机应现」的说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实是如来化现的意义)。综合起来说:「长阿含」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摄化了诸天、魔、梵,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给以佛化的思想与行为的化导。这一切,都表达 [P747] 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议性,以确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一切知见者」的信仰。

  「长阿含」与「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长阿含」重于社会。「中阿含」是法义的阐明,「长阿含」是宗教的适应。「中阿含」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长阿含」是「八众相应」──「祇夜」随顺世俗的发扬。在「中阿含」──法义分别的确定过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条理的综合当时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结集传出的,是「长阿含」。所以,「中阿含」与「长阿含」,可说同一时代集成的;而「长阿含」多少要迟一些。「中阿含」代表那个时代的前期,「长阿含」是中后。

  注【80-001】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三──五四二)。

  注【80-002】『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0九 ──三一一)。

  注【80-003】『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注【80-004】『中部』(八七)『爱生经』(南传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注【80-005】『长部』(一五)『大缘经』(南传七?四──一四)。

  注【80-006】『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长阿含经』作『大缘方便经』,「方便」应就是「波利耶夜」的义译。

  注【80-007】『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南传六?二六五──二六七)。 [P748]

  注【80-008】『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注【80-009】『中部』(四三)『毗陀罗大经』(南传一0?一九──二一)。

  注【80-010】『中部』(九)『正见经』(南传九?七五──八九)。

  注【80-011】『经集』「大品」(一二)『二种随观经』(南传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注【80-012】『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三一0下)。

  注【80-013】『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经』(南传九?一)。

  注【80-014】『中部』(二0)『考想止息经』(南传九?二二二)。

  注【80-015】『中部』(八)『削减经』(南传九?七三)。

  注【80-016】『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三八)。

  注【80-017】『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三)。『增支部』「一0集」,广为分别,称之为「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18】『经集』「小品」(七) 『婆罗门法经』(南传二四?一0六──一一六)。『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 ?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注【80-019】『增支部』「一0集」(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20】『相应部』「六处相应」(南传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P749]

  注【80-021】『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等。

  注【80-022】『中部』(六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