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

  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

  第一节 后期大乘经

  「大乘佛法」后期,与初期的有了显著的差别。后期的大乘经,虽也是部类众多,而以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佛性buddha-dha^tu,tatha^gata-gotra,及与如来藏思想接近的佛菩提buddha-bodhi、涅槃nirva^n!a功德的阐扬,为后期大乘经的一般倾向。大乘论方面,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造论通经,成立阿赖耶识a^layavijn~a^na为依止的瑜伽行派Yoga^ca^ra。瑜伽派的发扬,中观派Ma^dhyamika也告中兴;两派的「相夺相成」,与两派内部的论诤,使论议进入严密的思辨时期。大概的说,经典是从南而北的,论书是从北而南的,相互交流,而中印度的佛法,从笈多Gupta王朝(西元三二0──)起,再成为佛法的主流。

  后期大乘经,从西元三世纪起,到五世纪末,大多已经传出。六世纪以下,一则论议的风气高张,一则是一个新时代(「秘密大乘佛法」),正孕育接近成熟,将流布面目一新的教典:所 [P154] 以「大乘佛法」的经典,传出也就少了。这一时代(先后共三百年),起初,南方案达罗Andhra 王朝,于西元二二五年灭亡。北方的贵霜Kus!a^n!a王朝,三世纪也日渐衰落,印度又是到处分裂割据的局面。旃陀罗笈多第一Chandragupta Ⅰ,自摩竭陀Magadha兴起,于西元三二0年,建立笈多Gupta王朝。经萨母陀罗笈多Samudragupta,到旃陀罗笈多二世 Chandragupta Ⅱ,国势相当强盛,统治了东、西及北印度,南印度也表示臣服。那时,梵文学大大的兴盛起来(引起以后印度教的盛行)。到了鸠摩罗笈多Kuma^ragupta末期(西元四五五年前),北方受白匈奴,即我国史书中的!2嫢哒Hephtalites的侵入;不断来侵,国力大受损耗,终于在五世纪末,北印度落入!2嫢哒的统治。佛教受到!2嫢哒的摧残,北印度的佛教,开始走向衰落。鸠摩罗笈多以后,笈多王朝分化了;中印度「大乘佛法」的两大中心──东方摩竭陀,西方摩腊婆Ma^lava,也因此渐渐形成。

  「后期大乘」的经典,有编入大部的。编入『大般若经』的,如梁曼陀罗仙Mandra与僧伽婆罗Sam!ghavarman,先后译出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第七分相当。陈月婆首那Upas/u^nya译的『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第六分相当。编入『华严经』的,如晋译『华严』中,(二八)「佛不思议法品」,到(三三)「离世间品」,都是以佛(普贤行)地功德为主的。编入『大宝积经』的,如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译的(二)「无边 [P155] 庄严会」,(一一)「出现光明会」;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的(三九)「贤护长者会」等。唐玄奘所译的『大菩萨藏经』,编为宝积部(一二)「菩萨藏会」。经是后期集成的,但思想却大多是初期的。因为除第一卷(明声闻法)外,其余的十九卷,只是『陀罗尼自在王经』,『密迹金刚力士经』,『无尽意经』的纂集。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的『大般涅槃经』,『方等大集经』,『大云经』,都是大部的。『大般涅槃经』,昙无谶初译的,仅十卷,与晋法显在华氏城Pa^t!aliputra所得的『方等大般泥洹经』同本。后三十卷,是昙无谶再到西域,在于阗求得而续译的。初十卷,以佛入涅槃为缘起,说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常乐我净。经上说:世间所说的「我」a^tman,不免误解,所以佛说无我;其实,我是有的,因我而说到了如来藏(1)。后三十卷,是经过般若学系的会通修正(下文再当解说)。『大方等大集经』,依「校正后序」,「丹本」共十一品:「第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二、宝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虚空藏品,六、无言品,七、不可说品,八、宝幢分,九、虚空目分,一0 、宝髻品,一一、日密[藏]分」(2)。上九品名为「品」,「宝幢分」以下称为「分」,而又有「宝髻品」夹在称为「分」的中间。凡称为「品」的,都是明菩萨行及佛功德,有通于如来藏的意义。而「宝幢分」,「虚空目分」,「日藏分」以下,后来还有「月藏分」等译出。「宝幢分」以下,法义要浅些,倾向于通俗的、神秘的。此外,如失译的『佛说长者女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 [P156] ;元魏昙摩流支Dharmaruci初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秦)失译的『度诸佛境界光严经』等:都是宣说「不空」,或宣说如来不可思议德业的。

  「后期大乘经」中,明确阐扬如来藏法门的,『大般涅槃经』的前分十卷外,是:一、『大方等如来藏经』,现存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与唐不空Amoghavajra所译的二本。这部经,受到了『华严经』思想的启发。『华严经』初说毗卢遮那Vairocana佛的华藏 kusuma-tala-garbha庄严世界海;世界与佛,都住在莲华上。华藏是莲华胎藏:莲华从含苞到开花,莲实在花内,如胎藏一样;等到华瓣脱落,莲台上的如来(莲蓬上的莲子),就完全呈现出来。『如来藏经』就是以莲华萎落,莲台上有佛为缘起,以种种譬喻说明如来藏的(3)。二、『大法鼓经』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大法鼓经』与『法华经』有关:『法华经』初说「会三归一」,二乘同得佛智慧──一乘ekaya^na;说实相与『般若经』相近。但「开迹显本」,涅槃了的多宝Prabhu^taratna佛塔涌现在空中;释尊自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4);三变净土;十方受化菩萨来集,意味着如来tatha^gata常住。『法鼓经』提到了『法华经』的「化城喻」、「穷子喻」(5);『大般涅槃经』比喻佛性的五味──乳……醍醐喻(6);说如来藏与一乘。三、『央掘魔罗经』,也是求那跋陀罗译的。『杂阿含经』中,央掘魔罗──鸯瞿利摩罗An%gulima^la执剑追杀释尊,怎么也追不上,于是口呼 [P157] 「住!住」!释尊对他说:「我常住耳,汝自不住」(7)。在大乘如来常住思想中,也就以此为缘起,宣说如来常住的如来藏法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大云经』,都说到正法欲灭时,法在南方。四、『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也是求那跋陀罗初译的。胜鬘S/ri^ma^la^出嫁到阿踰陀Ayodhya^,说一乘、如来藏法门。阿逾陀为笈多王朝的文化发达地区,无着传出『瑜伽师地论』,就在此地。『胜鬘经』分十四章,说到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系(8)。五、『不增不减经』,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所译。这几部宣说如来藏的经典,表示了众生本具如来。这虽是「佛法」与「初期大乘佛法」所没有的,但如来藏说对未来佛教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还有『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佛地经』等,当别为论述。

  如来藏说,是「大乘佛法」的佛道论,适应世俗而兴的通俗说。『般若』等大乘经,修菩萨行为主,以般若prajn~a^的解悟为先导。般若所体悟的,是「佛法」的涅槃nirva^n!a,有法性dharmata^、真如tathata^、法界dharma-dha^tu等异名。真如等不离一切而超越一切;超越一切,所以空性s/u^^nyata^为其他经典所应用,被称为『空相应经』。然『般若经』初义,是自性空svabha^va-s/u^nyata^。自性空,形容自性svabha^va的不落名、相、分别── 体悟的真实,不是没有胜义Parama$rtha自性。由于遮遣虚妄执着,对治部派的实有说,「无 [P158] 自性nih!svabha^va故空」的思想发展起来(9);这是高层次的,但也是容易被误解的。『般若经』等说「一切法空性」,「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清净」,重于般若的体悟,方便说明,有所证理性的倾向,但也有倾向于能证智慧的说明。如释尊证得无上正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 ,由于众生的难以理解,曾经默然而不想说法。甚深而难解的,『阿含经』说是缘起 prati^tya-samutpa^da与涅槃。但『小品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以是义故,我欲默然而不说法」(10)。又如说:「诸佛依止于法,……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11)。『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是菩萨慧,成佛就转名佛慧。『法华经』正是以佛慧为主,所以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12)。众生所难以信受的,是佛智慧,也就是妙法──正法。经上说:「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13):这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华严经』广说菩萨大行,而也以佛智慧为重。无二无相,不可思议的甚深涅槃,大乘经倾向于(菩萨及)佛智慧,其实『般若经』中也已说到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四0三上)说:

  「第一义[胜义]亦名(本)性空,亦名诸佛道」。

  诸佛道,是「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的异译(14),与胜义,性空同一内容。所以『智度论』说:「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P159] 」(15)。大乘法从共声闻的涅槃,倾向于不共声闻的(菩萨与)佛菩提。大乘法本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而来,修菩萨行,求成佛的等正觉,所以着重理想中的佛智慧,也可说应有的事了。

  佛菩提是般若波罗蜜的究竟圆成。『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证入智地,展转增胜。有炼金喻,治摩尼宝喻,比喻发大菩提心bodhi-citta,从初地到十地,进而成佛(16)。这虽是菩提的发起到圆满,暗示了菩提(如金、珠那样)是本来如此的,正如『维摩诘经』所说:「非谓菩提有去来今」(17)。『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品」,有治青琉璃珠喻;「海慧菩萨品」,有净宝珠喻(18):都表示菩提宝,经净治而究竟清净。大乘经说一切法无二无别,『华严经』说一切法相互涉入。这样,在众生位中,本有佛菩提,只是没有显发而已。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二,「宝王如来性起品」(大正九.六二三下──六二四上)说:

  「譬如有一经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 「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

  微尘内有大千世界经卷的比喻,表示众生本有佛智慧──无上菩提,只是妄想颠倒而不能自 [P160] 觉。如离却妄想颠倒,就知道如来的圆满智慧,自己是本来具足的。这段经文,一般引用来解说如来藏。但经文只说佛智慧本来具足,通于『般若经』、『法华』等大乘经义,还不是显有特色的如来藏说。

  大乘经说「法界」,如众流入海而没有差别,与真如、空性等相同。『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说:

  「譬若天子!于无色像悉见诸色,诸色亦无,等如虚空也。如是天子!于法界为甚清净而无瑕秽。如面镜见其面像,菩萨悉见一切诸法。如是诸法及与法界,等净如空」。

  这一譬喻中,法界如虚空,如明镜;一切法如虚空中色,如明镜中的影像。色与虚空是没有差别的,影像是不离明镜而有的。法界与一切色,同样的清净如虚空,但表示了依法界而有一切法的意思;界dha^tu,是可以解说为因、依、本性的。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经典,重视法界,并说到了种种界,如西晋(西元二七0年)竺法护所译的『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人种[众生界],法界,虚空界而无有二」(19)。经末的「法界不坏颂」说:我种,法界,人士[众生] (界),慧!2汤,法界,尘劳(界),(虚)空种等,一切平等(20)。种与!2汤,依异译『大方广宝箧经』,都是「界」的异译。我界a^tma-dha^tu,众生界sattva-dha^tu,与法界、慧──般若界并举,平等不二。我是众生的异名,在神教中,是生命主体;佛法中解说为身心和合为一而 [P161] 没有实体,是假名。现在称为我界、众生界,与法界不二,这显然不是世俗的假名,而存有深义。『文殊般若经』说到了:众生界,如来界,佛界,涅槃界;法界,无相(界),般若波罗蜜界,无生无灭界,不思议界,如来界,我界,平等不二(7)(21)。如来界tatha^gata-dha^tu,佛界 buddha-dha^tu与众生界、我界平等,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义大同。然界有界藏──矿藏的意义,众生界与如来界平等,可引发众生本有如来功德的意思。而且,如来tatha^gata是佛的德号,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如『大智度论』说:「或以佛名名为如来,或以众生名为如来」(22)。与法界不二的我界与如来界,可能被解说为真我,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说:

  「器虽种种,其(虚)空无异。如是一法性[界],一(真)如,一实际,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

  「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异译『寂调意所问经』作:「我分化成若干千色」(23)。自体 ──我,与法界不二,而变现为地狱色、……佛色,这显然是世俗所传,流转与还灭(十法界)中的自我了!大乘法的真如、法界等,本是涅槃的异名。在无二无别中,渐着重于佛果,更引用为「佛法」所否定的真我,早已渗入「大般若经初分」──十万颂的『般若经』。「大般若经初分」,引用犊子部Va^tsi^putri^ya的五法藏;第五不可说,在犊子部系中,是依蕴、界、处施设的,不可说是常是无常、是一是异的我──补特伽罗pudgala。又一反『般若经』常例,立 [P162] 「实有菩萨」。什么是实有菩萨?世亲Vasubandhu等解说:「实有空(性)为菩萨体」;这就是以真如为「大我」的意思(24)。「初期大乘」的发展倾向,终于出现了「后期大乘」的如来藏说。

  如来藏说的兴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来,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而藏garbha 是胎藏,远源于『梨俱吠陀』的金胎hiran!ya-garbha神话。如来藏是众生身中有如来,也可说本是如来,只是还在胎内一样,没有诞生而已。大乘以成佛──如来为目标的,说如来本具,依「佛法」说,不免会感到离奇。但对一般人来说,不但合于世俗常情,众生身中有如来,这可见成佛不难,大有鼓励人心,精勤去修持实现的妙用。称之为「藏」,又与印度传统神学相呼应,这是通俗而容易为人信受的。传说南印度的毗土耶那竭罗Vidya^nagara地方,如来藏的偈颂,童女们都会吟咏歌唱呢(25)。

  如来藏、我的思想,适合世俗常情,一般人是乐意接受的,但对「佛法」来说,是一更大的冲击!部派佛教也有立「不可说我」、「胜义我」的,但只是为了说明流转中的记忆与作业受报,不是所迷与所证的如实性。而且,(胎)藏与我,都从婆罗门教Brahmanism的教典中来,这不是向印度神教认同吗?依佛经说,当然不是的。我,是过去佛所说而传来的,世间虽听说有我而不知我的真义。现在说(众生位上)如来藏我,(佛果位上)常乐我净的我,才是真我(26) [P163] 。『楞伽经』也明白的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27)。为了摄化外道,所以说如来藏我;如来藏我与印度固有宗教,是有关系的。依佛法说,这是适应世间的妙方便,但在一般人,怕有点神佛莫辨了!其实,流传中的「大乘佛法」,融摄印度神教的程度,正日渐加深。后期大乘重于如来,所以从「初期大乘」的「天菩萨」,进展到「天如来」,如『入楞伽经』卷六(大正一六.五五一上──中)说:

  「大慧!我亦如是,于娑婆世界中,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凡夫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如来者,有知自在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那罗延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究竟者,有知阿利咤尼弥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婆罗那者,有知毗耶沙者,有知帝释者,……有知意生身者。大慧!如是等种种名号,如来应正遍知于娑婆世界及余世界中,三阿僧只百千名号,……而诸凡夫不觉不知,以堕二边相续法中,然悉恭敬供养于我」(28)。

  依『楞伽经』说:如来(佛,不一定是释尊)的名号,是非常多的。梵天、帝释以外,如自在I^s/vara是湿婆天;那罗延Na^ra^yan!a,也就是韦纽──毗湿笯天Vis!n!u;日是日天;月是月天;婆罗那Varun!!a或译明星: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神。迦毗罗Kapila^,传说是数论Sa^m!khya派的开创者;毘耶婆Vya^sa──广博仙人,传说是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P164] 史诗的编集者:这都是印度神教传说的仙人。印度的群神与古仙,都是如来的异名。一般人恭敬供养梵天等,却不知道就是如来。天神(与仙人)与如来不二的思想,非常明显。又如『大集经』的「宝幢分」,说到如来入城时,「若事(奉)象者,即见象像。……有事鱼,龙,龟,!C钰,梵天,自在(天),建陀(天),八臂(天),帝释,阿修罗,……四王(天),夜叉,菩萨,如来,各随所事而见之」(29)。如来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就是他们平时所信奉的神。这是泛神的,也就是一切神是一神的,与『楞伽经』相同。「天佛不二」,不只是理论的,更是信仰的。这一发展,印度佛将到达更神秘的境地。

  注【13-001】『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八上──三七九上)。

  注【13-002】『大方等大集经』卷一(大正一三‧八中)。

  注【13-003】『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

  注【13-004】『妙法莲华经』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注【13-005】『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六上──中、二九七中──下)。

  注【13-006】『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五下──二九六上)。

  注【13-007】『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八0下)。『中部』(八六)『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三)。

  注【13-008】『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注【13-009】参阅拙作『空之探究』第三章(一八0──一八六)。 [P165]

  注【13-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六(大正八‧三三五上),约佛的一切种智「一如无二无别」说。

  注【13-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三二六上)。

  注【13-012】『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九下)。

  注【13-013】『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八上、一0上)。

  注【13-01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七四(大正七‧三九九下)。

  注【13-015】『大智度论』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一八中)。

  注【13-016】参阅拙作『如来藏之研究』第四章(一00──一0一)。

  注【13-017】『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注【13-018】『大方等大集经』(二)『陀罗尼自在王品』(大正一三‧二一下)。又(五)『海慧菩萨品』(大正一三‧四七下──五0下)。

  注【13-019】『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下)。

  注【13-020】『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五下──四六六上)。

  注【13-021】『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三三下──七三四上、七三七上)。

  注【13-022】『大智度论』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

  注【13-023】『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下)。 [P166]

  注【13-024】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章(六九二──六九九)。

  注【13-025】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

  注【13-026】『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中──下)。

  注【13-027】『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注【13-02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0六中)。『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五中──下)。

  注【13-029】『大方等大集经』(九)「宝幢分」(大正一三‧一三八中)。『宝星陀罗尼经』卷四(大正一三‧五五五上──中)。

  第二节 如来藏我思想的特色

  从众生与如来不二,相互涉入,而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的,是『华严经』。然明确表示如来藏tatha^gata-garbha特色的,是『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前分」,『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这几部如来藏教典,传出应该有先后的。『如来藏经』等,多说譬喻,而『胜鬘』与『不增不减经』,却是义理明晰,有「论经」的特色。如来藏说,着重于如来的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常乐我净,从如来常住说到一切众 [P167] 生有如来藏,『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就是这样。『胜鬘』与『不增不减经』,进而说到如来藏(或「界」)为依,成立一切法──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法身dharma-ka^ya。以真实常住的如来(界)藏为依止,与以虚妄生灭的阿赖耶识a^layavijn~a^na为依止,恰好对立。阿赖耶识为依止,是从意识探究到深细处而成立的,如『瑜伽师地论』「意地」说:「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自体所摄阿赖耶识」。然后说到死与生;说到「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1)。生死杂染与清净涅槃,佛法本是依缘起 prati^tyasamutpa^da以成立一切的,『瑜伽论』也还是依缘起的。彰显众生本有如来功德的如来藏说,迟一些传出的『胜鬘经』等,也说依住,可能受到早期『瑜伽』学的影响。本来,专重甚深的契证,专重果德的仰信,在佛法体系中,是不够完满的!

  『如来藏经』以九种譬喻说如来藏:一、萎华有佛,二、蜂群绕蜜,三、糠!8嫽粳粮,四、不净处真金,五、贫家宝藏,六、果种,七、弊物裹金像,八、贫女怀轮王,九、铸模内金像(2)。「萎华有佛」,是说佛所化的莲华萎谢了,华的胎藏内,有无量如来,这是如来藏的根本譬喻。如来藏在众生身中,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说: [P168]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 ……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 「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涅槃],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佛藏在身,众相具足」。

  如来藏是众生身内的如来知见、力、无所畏等大智慧聚,也是众相(三十二相)具足的如来身,结跏趺坐,与佛没有不同。这样的如来藏,难怪『楞伽经』中,提出一般人的疑问:这不就是外道的神我a^tman吗?

  如来藏我,『大般涅槃经』(前一0卷)是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而说到的。如来的般涅槃,是「常乐我净」的涅槃,是法身常住,寿命无量的。常住是超越时间的,也就不离时间,什么时间都是如此的。从如来常住,引出众生本有如来,就是如来藏我。如来藏是我,如『大般涅槃经』等(3)说:

  1.「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2.「我者,即是佛义」;「我者,名为如来」。 3.「若勤方便,除烦恼垢,尔乃得我」;「常住安乐,则必有我」。 [P169] 4.「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

  依『大方等如来藏经』,可见佛性[界]buddha-dha^tu,佛藏buddha-garbha,如来性 ──如来界tatha^gata-dha^tu,都是如来藏的异名。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佛性),离一切烦恼,显出如来法身,也就是「见我」、「得我」;我,正是如来的异名。从如来涅槃果位,说到众生位的如来藏(或「如来界」)我,我是生死流转中的我,还灭涅槃中的我,「生佛不二」。如『不增不减经』(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说:

  「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

  众生sattva、菩萨bodhisattva、如来tatha^gata,虽有三名,其实只是一法身,也就是如来藏我。如来藏就是如来界,所以经中说「一界」(4)。「佛法」说无我,而现在极力说如来藏我,到底我是什么?『大般涅槃经』说:「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5)。这与奥义书Upanis!ad所说的我,是常、是乐、是知,似乎 [P170] 相差不远。但『大般涅槃经』以为:我,是过去佛所说的,由于传说久远,神教说得似是而非了。为了遮止外道的误传,所以说无我;现在才阐明我的真相(6)。成立如来藏与我,经中多用譬喻来说明,这是值得注意的!

  如来藏就是佛性,约众生位说。众生身心中的如来藏,是如来那样的相好庄严,如『经』上 (7)说:

  1.「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2.「如来性[界]是无作,于一切众生中,无量相好,清净庄严」;「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 3.「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

  如来藏是有色相的,等到离一切烦恼,安住大般涅槃的如来,当然不是二乘那样的灰身泯智,而是色相庄严的。如『经』上(8)说:

  1.「涅槃者,名为解脱。……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 2.「常解脱非名,妙色湛然住,非声闻、缘觉、菩萨之境界」。 3.「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P171] 4.「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 5.「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初期大乘」经,重于甚深智证的,如『般若经』,与文殊Man~jus/ri^有关的圣典,观佛如观虚空;佛是不能于色声相好中见的,被称为「法身无色说」。以如来藏、佛性等为主流的「后期大乘」经,可说是继承大众部Maha^sa^m!ghika「如来色身无有边际」的信仰而来;受到重信的念佛三昧buddha$nusmr!ti-sama^dhi所启发,形成「法身有色说」。法身相好庄严,因位本有的如来藏与佛性,当然也是有色了。

  如来藏是「我」,「有色」而外,不空as/u^nya是一重要意义。「初期大乘」,特别是『般若经』的发展,说一切法如幻化,也就是一切法空,空也不可得。在一切法本性空prakr!ti-s/u^nyata^ 中,如来,菩提,涅槃,都是空如幻化。这一甚深空义,是一般人所难以信解的;信受的,也不免误解而流入歧途。「中本般若」(俗称「大品」)末了,已注意到这点,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说:

  「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

  适应初学者,说「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9),这与如 [P172] 来藏不空说相当。但如来常住不空说者,倒过来说:「诸不了义空相应经」;「一切空经是有余说」(10)。以文殊为说一切空者的代表,加以诃责、讥刺,与文殊过去呵责释尊的诸大弟子的作风,完全一样(11)。依不空论者说:有的是空s//u^nya,有的是不空,不能一向说空或说不空的。如『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五中──下)说:

  「不可(一向)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真解脱者,即是如来」(12)。

  二十五有是三界生死的类别,烦恼,(业),苦,一切有为是空的;如来涅槃解脱是不空的。这正如『央掘魔罗经』所说:「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13)。如瓶无酪,说是空的;瓶有色香味触,是不空的。这样的空,与『中阿含经』『小空经』所说,方法是一致的。如来解脱的空与不空,也就是因位如来藏的空与不空,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一下)说: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空如来藏s/u^^nya-tatha^gata-garbha,指覆藏如来的一切烦恼,烦恼与如来藏是别异的, [P173] 可离的,不相应的,如宝珠上的尘垢一样。覆藏如来的烦恼是空的,并非说如来藏是空的。不空如来藏as/u^nya-tatha^gata-garbha,指与如来藏不离不异的不思议佛法,也就是与如来藏相应的(称性)功德;这是不可说空的。依『胜鬘经』意:如来藏为烦恼所覆(烦恼是生死根本)而成生死,与清净功德相应而显出法身,如来藏已成为迷悟、染净的依止。如综合起来,就有三法,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说:

  「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众生界中示三种法,皆真实不异不差。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

  『不增不减经』,继『胜鬘经』而作进一步的说明。本际相应的,是不空如来藏。本际不相应的,是空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正明如来藏体,为一切法根本(依止)。「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表示如来藏是一切的根本依,一切法依如来藏而能成立,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中)说:

  「生死者,依如来藏;……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 [P174] 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是依、是持、是建立」,是「能作因」五因中的依nis/raya、持upastambha、立 stha^na──三因,也就是『不增不减经』说的「住持」。一切法依如来藏:有与如来藏不相应的烦恼等有为法,所以有生死流转。有与如来藏相应的清净法,所以能得涅槃。生死与涅槃,都依真常不变的如来藏而成立。特别是,如来藏有相应的不思议佛法,所以众生虽不觉不知,由于内在具有真实功德,能生起厌生死苦报,求究竟涅槃的动机。依真常不变的实有法为所依,能成立一切法,所以我称之为「真常(为依的)唯心论」。不过初期的如来藏说还只是真常为所依,正向唯心cittama^trata^或唯识vijn~aptima^trata^而演进。后期(受论师影响)的如来藏说──「真常唯心论」,到下文再为论述。

  初期如来藏说的特点,是「我」,「有色」,「不空」,「所依」。一、「我」到底是多少神化的,所以『不增不减经』(称为众生、菩萨、如来),已不再提到了。二、如来藏的空与不空,是有为行与无为功德,对立而不能说「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与「染净一如」说不同。三、依、持、建立是能作因ka^ran!a-hetu,所以不能说如来藏生一切法,四、如来藏说重在色 [P175] 相庄严的如来,在众生身中,本有如来藏。如来是真实、常住不变,是无为法,以此为信佛者的理想,所以对以前所说的佛法,一一的引归如来。说归依三宝而唯是「一依」──依佛;说四谛而唯是「一谛」──(无为)灭谛;说凡圣而唯是「一界」──如来界(因位名「众生界」);说五乘佛法而唯是「一乘」──佛乘;说三乘涅槃而唯是一涅槃──如来涅槃。仰信果德,「生佛一如」,初期的如来藏说,受『法华』与『华严』的影响极深!

  在如来藏说流行中,与自性(或译「本性」)清净心prakr!tiparis/uddha-citta,prakr!tiprabha^svara-citta ,也就是与心本性清净结合起来。『胜鬘经』称如来藏为自性清净藏 prakr!ti-paris/uddhhi-garbha。又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染,亦难了知」 (14)。『不增不减经』说:「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15) 。「心本清净,为客尘所染」,出于『增壹阿含经』──大众部Maha^sa^m!ghika、分别说部 Vibhajyava^din系的诵本(说一切有部本,缺)。在部派中,如「前后一觉论者」,「一心相续论者」,心性本净的「分别论者」,早已主张前后心相续的,是一是净了(16)。心性本净为烦恼所染,与本有清净如来藏而为烦恼所覆藏,意趣非常接近,所以如来藏也就被称为自性清净心了。如来藏而称为自性清净心,与真我与真常心思想的合流(17)。论师们是引向心性本净的,说如来藏是真如的异名而色相庄严的如来藏我,仍在神秘、通俗的信仰中流行。 [P176]

  如来藏的本义,是众生身中,有如来那样的智慧与色相庄严,「生佛不二」,众生只是为生死法所隐覆而已。如来藏是人格化的;与大众部系中,「世间法虚妄,出世法真实」的思想相近,与「生死即涅槃」说是不同的。但在思想发展中,如来藏融合了心性本净说,也与真如等相结合,如『胜鬘经』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18)。空智是「空性智」s/u^^nyata^-jn~a^na,『胜鬘经』是依空性智,而说空与不空的。空性智是:「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如智不二」的实体;依此而说与有漏杂染不相应──空,与无漏清净法相应──不空。这就是『不增不减经』三种法中,「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诸法根本」。瑜伽行派Yoga^ca^ra以真如──空所显性解说如来藏,以真如所有无为功德解说不空,似乎会通了,而其实是貌同神异的。『胜鬘经』说如来藏为空性智,所以后起的中观者Ma^dhyamika,有的也附和而不自觉了。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六识等七法剎那ks!an!a,开始了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联,发展成后起的「真常唯心论」。总之,如来藏者以空性智融摄「空」义,以如来藏心融摄「唯识」义。印度的大乘论义,中观与唯识,被融摄在如来藏说中,为印度大乘学的又一大系统。如来藏说比附于中观、瑜伽而发展,一般还以为大乘只有中观、瑜伽二家,那是受到专重论议的影响了!

  注【14-001】『瑜伽师地论』卷一,二(大正三0‧二八0中、二八二上、二八四上──中)。

  注【14-002】『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中──四五九中)。『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六一中── [P177] 四六四中)。

  注【14-003】1.『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上、中)。2.『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下)。 3.『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上、二九六下)。4.『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二‧五三九下──五四0上)。

  注【14-004】『央掘魔罗经』卷三(大正二‧五三二中)。卷四(大正二‧五四0下)。

  注【14-005】『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九上)。

  注【14-006】『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四0八中)。

  注【14-007】1.『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2.『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五中、五二六中)。3.『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注【14-008】1.『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一下──三九二上)。2.『大法鼓经』卷上(大正九‧二九二下)。3.『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4.『央掘魔罗经』卷三(大正二‧五三一下)。 5‧『大宝积经』(四八)『胜鬘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三上)。

  注【14-00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

  注【14-010】『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五上、二九六中)。

  注【14-011】『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三下──三七四下)。『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上──五二八中)。 [P178]

  注【14-012】『大般泥洹经』卷三(大正一二‧八七五上)。

  注【14-013】『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

  注【14-014】『大宝积经』(四八)『胜鬘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八上)。『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下)。

  注【14-015】『不增不减经』(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注【14-0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卷二二(大正二七‧一一0上)。卷二七(大正二七 ‧一四0中)。

  注【14-017】本节可参阅拙作『如来藏之研究』第五章(一三二──一四五)。

  注【14-018】『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P179]

精彩推荐